眼看着楼市从疯狂走到平静,却涌起一股新的不安


眼看着楼市从疯狂走到平静,却涌起一股新的不安

据说,100多年前的某一天,李鸿章去美国考察,下榻在一间豪华酒店。酒店人员带他走进一个房间,关上了门。

李鸿章问:为什么这个房间这么小,没有窗户,也没有床?酒店人员告诉他:

这是电梯!

100多年后的某一天,这家名为华尔道夫的酒店被国内一家保险公司以19.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

朽木将倾的年代,海外尘氛犹未息,美国考察归来的李鸿章,后来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协议,割地赔款开口岸,最后含着秋风宝剑孤臣泪,凄凉地死去;

盛世崛起的中华,收购美国这家酒店的保险公司曾经的控制人,野心勃勃,代表中国资本攻占世界,像美国拼命输出价值观一样给世界各国输出金钱,后来却经历了曲折的人生。

命运总是这么无常!

最近几个月,作为一个行业观察者,眼看着楼市从疯狂走到平静,以为市场终于快要消停一会儿了,没想到,一种新的不安开始了。

这种不安,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客户购房的热情下降,不再为了一套房子挤破脑袋,市场成交量开始缩减,看上去“凉凉”,却使得已购房者担心站在高岗上,没购房的担心价格降;

二是去化周期拉长,之前的地王也开始亏损,意味着手中库存库存越大风险越大,开发商也被迫接受目前的“限价”为合理售价,拿地意愿降低,导致地价走低,土地市场看上去也“凉凉”。

买卖双方都不安,于是,无论对于购房者还是开发商来说,一瞬间,仿佛暗夜笼罩,无数迷茫的双脚走向一片漆黑。

加之岁序入秋,天气转凉,大自然的寒意渐起,市场的变化持续,带来的,必然是人心的观望、彷徨和犹疑。这一切,最终都转化为压抑的情绪。

都在压抑情绪,但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我想说的是,审慎看待一切,大可不必不安。既不需要盲目悲观市场会一直跌下去,也无需盲目乐观马上去抄底。市场还是按照某种潜在规律在运行,变化随时都在发生,我们要做的,就是藏器于身,相时而动。

我理解购房者当前的不安,尤其是已购房的客户,可能买贵了,可能开发商减配了,所以他们的情绪总是需要发泄的出口。

最简单粗暴的情绪出口,就是维权。

越来越多的人去维权。他们拉着横幅、喊着口号、唱着歌曲、跳着广场舞,手拉手一起去打砸售楼处、毁坏他人财物。或者,跑到有关部门门口去静坐。最夸张的是,跑到案场烧纸钱,拿着菜刀要砍人。

他们,通过许多极端的方式,把本来有理的维权,弄成了无理取闹,弄成了闹剧。

可以说,这些都不是维权,不过是许多人心中的焦虑、情绪与暴戾之气。扰乱公共秩序、毁坏他人财物甚至威胁、伤害他人生命的行为,这不是维权,这是违法。

至于维权的幌子之下,还有多少心怀鬼胎,只有自己知道。

罗兰夫人早就看穿了这些人的阴谋,所以她说:

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眼看着楼市从疯狂走到平静,却涌起一股新的不安

遥想上一轮调控周期中,多少楼盘的业主以维权谋私利,自己打电话举报开发商,就是为了强行要求开发商送个车位?如今这股风气卷土重来,强行要求开发商退房退差价,这和敲诈勒索有什么区别?

表达诉求起码应该合理合法,而违法就是违法!无论你觉得自己有多大的委屈,不能去干违法乱纪甚至犯罪的事。

毕竟,价格的波动,是调控和市场双向行为的结果;而开发商的减配,很大程度上,也是限价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畸形的市场造就的。有房企高管自己也承认,这两年房子品质一般。但平心而论,就真的那么差吗?

前些年,房地产行业还在草莽时期,楼板厚度不达标,水泥、钢筋等偷工减料,甚至用竹子冒充钢筋,用纸板做墙……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些年,施工要求越来越规范,抛开不同企业施工品质的差别,行业整体是在进步的。

除了降价,客户维权最大的争议点,就是精装修。尤其是一些开发商,为了突破毛坯房源的限价,把精装修的标准报的很高,单方动不动5000元、6000元甚至7000元。而不久之前,单方5000元已经是豪宅的标准。可是自己明明买到的是刚需品质。落差就有了。

但是回过来想,在限价的大背景下,开发商也是无奈之举。何况,就算精装修加上去了,在当时的市场背景下,绝大部分楼盘,价格依然比二手房低。客户之所以愿意为这些看上去不合理的装标买单,无非也是有利可图。

既然签订了合同,就得具备起码的契约精神。品质不好可以要求开发商整改,开发商不改那就继续找有关部门投诉;但自己内心的欲望无底洞,就别指望靠打砸抢来填。

那时觉得赚到了,就拼命去买;如今感觉买亏了,就拼命去维权,这是什么流氓逻辑?

天底下,哪有稳赚不赔的买卖?

何况,请接着往下看,我们来仔细思考和分析一下,暂时的所谓买亏,时间拉长一点,眼光放远一点来看,就一定会亏吗?

而对于开发商来说,去化放缓,价格受限,还要加大力度处理维权,连拿地都没心思了。

毕竟,比起客户购买一套房子暂时的价格波动,在当前越来越多的项目面临亏本卖房的市场下,开发商对于拿地,是越来越谨慎了。

开发商拿地谨慎,意味着政府供地也会逐渐放缓,而开发商出货速度会加快。也就是,短时间内市场隐性库存会缓慢增加。但处于煎熬期的开发商不得不推盘,而市场成交趋缓的状态下,显性库存开始增加。

隐性库存减少,显性库存增加,就是市场横盘和下探的过程。

好比店主前段时间生意火爆,动不动就卖断货,于是囤积了满仓库的货,结果市场变化,生意不好,然后不再进货或者只是少量进货了,开始清理存货,甚至降价促销,收回现金,准备过冬。

说到底,供求关系才是市场最主要的矛盾,显性库存和隐性库存的交替变化,才是市场供求背后的核心规律。

只是绝大多数人,只会看到显性库存增加的表面现象,而不会去关注隐性库存下降的潜在事实。一旦当两个库存在市场的缓慢博弈中达到某个临界点,量变引起的质变就会骤然降临。

举两个最直接的例子:

看上去库存很多的申花,锦绣之城和武林邸率先清盘之后,合景·天銮也快步出货了,在悄无声息之间,首开·金茂府、融信公馆ARC、融创·宜和园等几个主力在售项目,货值都在一点点减少。连沁园也拿出了第一批房源。

只要这些项目保持正常推盘节奏,按照目前的速度,要不了多久,这几个项目就会进入尾声。而一旦这些项目收尾,哪怕后期融信·厘望、万科融信·古翠隐秀、杭房、九龙仓等的地块推出,整个申花也会一下子进入消化存量的后期。而如果暂时板块无新增土地,待到板块库存去化进入末期,会发生什么?

同样的状态,在南星桥也在上演。南星桥,滨江连下一局五子棋,但是如今,翡翠海岸都结束了。上品也将开盘。就算开盘没售罄,但是以滨江在区域的客户基础和产品能力,肯定不会滞销。只要滨江不捂盘,匀速去化,可以想象的是,南星桥的供应很快就会稀缺。

还有一些板块,也一样。特别是看上去库存很多的优质板块,真正留给客户持续选择的机会,不会太多,尤其是实力相对有限的自住客户。

当下,正是留给真正需要房子的购房者们精挑细选适合自己的产品的窗口期,何必恐慌和不安呢?

对于开发商,也是如此。地价下行,找准机会,合理补仓,认真做好品质和服务,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2011-2015年发生的一切,仿佛就在眼前。

特别是2011-2014年,市场成交缓慢,显性库存看上去一年年增加,但因为开发商日子不好过,拿地减少,隐性库存的蓄水池并没有水涨船高。于是,2014年7月28日限购局部放开、2014年8月28日限购完全放开之后,显性库存快速下降,隐性库存没有及时补充,加上特殊阶段补充的地块也要现房限售,供求关系瞬间紧张起来。

到后来,供需矛盾紧张到几乎全杭州都进入无房可售的状态。政府迫不得已,开闸放地,但是回款充裕的开发商,如饥似渴抢地,制造了一系列的地王,加剧了房价上涨的信心,让整个市场更加失控。

写到这里,似乎可以看到,一个神奇的轮回,仿佛又开始了:

市场回暖,拼命抢房——供需矛盾加剧,政府加大供地——开发商缺地,拼命抢地——地王刺激,房价上涨——调控开始,房价继续上涨——加大调控力度,市场恢复冷静——客户谨慎购房,开发商控制拿地——横盘博弈,价格波动——显性库存增加,隐性库存减少——逐渐探底,缓慢回归——市场回暖,拼命抢房……

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如果你现在努力要退的房子,将来猛涨,你会怎么办?就像杭州“马年第一降”的北海公园,还有板块内加入应战的天鸿·香榭里、方正·荷塘月色,最低的价格降到1万左右,许多人砸售楼处、打人、退房,但如今,它们的二手房在4万左右。

还有地段更远的万科·北宸之光,首开价格1万7左右,后来市场下行,加上和滨江·万家名城的正面PK,价格一度低到不足1万4,许多人去维权、闹事、打人、退房,如今,那一带的二手房普遍3万+。

无论何时,耐心和毅力,都是应该具备的基本心态和素质。

希望每一个能够读到结尾的你,能够在这个充满焦虑和戾气的时代,做个清醒和理智的人。不为他人的情绪所左右,也不为外界的纷扰而迷失。看清真相,洞察本质,才能知道,未来的机会在哪里;随时准备,不懈努力,才能确保,机会来临的时候抓得住。

眼看着楼市从疯狂走到平静,却涌起一股新的不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