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越來越少,土地無人耕種、荒蕪現象嚴重,如何解決?

君子之邀


個人認為農業從業勞動力不斷減少,拋荒現象嚴重主要是因糧食價格過低農民種糧不掙錢造成的。糧食價格過低並不是因為我國的糧食生產供大於求,而是因受到低價進口糧食的衝擊。2017年我國的糧食自給率已降至82.4%,較2008年下降了10.4個百分點。


問題如何破解?個人認為,一是要提高糧食的進口關稅;二是要提高農業的機械化、規模化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率;三是要大幅度提高對農業生產的補貼,從事農業生產相對工業部門收益較低,即使在農業也很發達的經濟發達國家,基本上政府都會對農業給予大量補貼。

個人認為,農業從業勞動力不斷減少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我國的糧食價格相對較高是因農業生產率相對過低麼?

美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去工業化”,那時美國的一般製造業的效率並不比其它國家低。1980年以來,美國底層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幾乎是沒有增長的。可是美國的勞動力成本卻一直在不斷相對上升,造成一般製造業不斷向國外轉移,製造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下降。1980年的時候美國的製造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4%,2012年下降到了12%。


其實美國的一般製造業不斷外移,主要是因社會貧困差距不斷擴大造成的。社會貧富差距越大,意味著“富人產業”(奢侈品產業)在社會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相對越大,而民生產業的比重就相對越小。“富人產業”的擴大會對民生產業產生“擠出效應”,社會生產率大幅提高了,普通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卻長期停滯,說明從事民生產業的勞動力減少了。“富人產業”的擴大同樣也會對對外貿易部門產生“擠出效應”。

個人認為,現在我國農業從業勞動力不斷減少,農村耕地拋荒現象嚴重,根源就在於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過大,“富人產業”的不斷相對擴大對農業產生了擠出效應,糧食的消費主體是普通百姓。


大方妹幾


有人說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越來越少,土地無人耕種、荒蕪現象嚴重,如何解決?

如今,很多的農村的確是出現部分土地無人耕種,甚至出現撂荒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如今很多的農村大部分年輕人不再從事農業生產,而是選擇了外出打工或經商。農村只剩下一些年老之人,心有餘而力不足。

加之糧食的價格一直與物價的上漲不成比例,農民種地不掙錢是個不爭的事實。這也是很多年輕人紛紛離開土地,離開生養自己村莊的主要原因。

現在,農村已經完成了土地確權,很多地方已經開始將農民手中的流傳出去,這樣一來,閒置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農民也增加了收入。


在我們當地,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我的家鄉以盛產黃金和生產粉絲聞名,這不有一個生產粉絲為主的上市公司——雙塔集團,通過土地流轉,將周邊村裡的土地從農民手中以租賃的形式,從農民手中流轉過來。種植上能生產澱粉的地瓜、玉米等農作物,提取澱粉生產粉絲。

這些村的農民將土地流轉出去之後,每年收取租金外,一轉身,又變成了雙塔集團的"員工",從事作物種植、粉絲加工等工作,每月又賺取工資,如今小日子過得那叫滋潤。

我們這裡還有很多這樣的企業,他們有的將流轉來的土地搞特色種植,有的種植大櫻桃。建起了大棚,這些大棚內的櫻桃在春節前後上市,價格不菲。有的種植杭白菊等經濟作物,也是很有前景。

真希望能有再多的涉農企業能夠充分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既拓寬了企業涉足的領域,又助推了農村的發展,可謂一舉多得,這也是發展的必然之路。


建行漸遠


這種問答題,我覺得毫無意義。究其原因有:1.不管你信不信,看頭條的人多數是三、四線城鎮人員,農村人很少甚至幾乎沒有人知道今日頭條的存在。我這不是聳人聽聞,近期我行走在農村,腳踏實地的與農民們打交道;再者,即使知道今日頭條的存在,他們根本就不關心所謂的“三農領域”,閒暇之時喝酒聊天,打牌為樂(我看到的真實情形,除桌子打,年輕的留守婦女很多人在網絡上打。)

2.土地荒廢日趨嚴重,留守老人逐漸減少,歲數逐漸增大,無力去耕種土地。年輕勞動力都常年在外,土地荒廢盡在情理當中。

3.今日頭條推出的“三農領域創作者”,實際上只是在“紙上談兵”,不能行之有效的助力創作者的行為。它只是一個自媒體平臺,沒有“官方”的權威和策略,它的定位是網絡媒體,其推薦機制令人感覺很茫然。

4.三農領域作者的作品除了那幾個令人乏味的炒菜包粽子等等的小視頻外,其他作品幾乎無人問津,農村人根本上不對其他作品感興趣。

如上種種狀態,想一下子扭轉過來,是相當不易的。

於廣大三農作者而言,是否有同感?歡迎留言討論。


蝦溪之星


的確如此,現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越來越少,土地無人耕種、荒蕪現象頗為嚴重。特別是山區農村,土地本身就貧瘠無力,又沒有灌溉設施,靠天吃飯。農民朋友們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憩。一年到頭,碰到好年成能有點微薄收入,遇到災年,成本都收不回來,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又是一個驢打滾。真是無奈啊!


國家雖然針對農村出臺了好多惠農政策,每年都給老百姓種糧補貼,鼓勵農民好好種地。剛開始幾年,糧食價格好,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很高。可是,隨著糧食價格一年年逐步下降,農民們已經從種地當中沒得錢賺,甚至賠本,只好無奈的放棄耕種,轉向其他方向發展,比如外出打工。現在,有條件能脫離開家的勞動力大都外出打工去了,待在農村的基本上就是老弱病殘和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就是一些沒有條件外出的勞動力,也都想辦法在縣鄉以內打零工,不願意把功夫花在不掙錢的耕種上,這就造成大片土地荒蕪。作為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我,看到曾經養育過自己的土地就這樣被荒蕪,真是感到無比的心痛啊!


那麼,如何解決這種現象呢?我的看法是讓土地流轉!現在,各地方的土地已經確權完畢,各家各戶所承包的土地,無論是地塊啦、面積啦都有了準確數據。政府部門要鼓勵農民把自己的承包地流轉給想耕種的種糧大戶,這樣,即有解決了土地荒蕪現象,農民們又能從土地流轉中得到實惠,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大家說呢?


農村行家


這個問題目前也是國家比較重視的事情,70後80後的基本都外出務工或者創業,剩老人和小孩在農村生活,條件好一點的小孩也跟著父母到工作的地方讀書,大部分農村家庭都是留守老人在家幹一點所能及的活,或多或少靠子女寄生活費過日子,所以,農村大部分土地都變荒山,造成大面積土地閒置。近年來國家也大力扶持農村,政策也是支持土地合法交易,荒山荒地等流轉,租用及合作等相關文件,在政府推動的大環境下,土地市場也逐漸活躍起來,很多大戶型農民也考慮整合區塊鏈規劃,給小散戶一些租金,供家庭補貼,根據市場需求種植或者養殖,在政府扶持下還有部分農業補貼,這樣一來,荒蕪多年的土地合理利用起來,同時還可以吸引外出打工的勞動力回農村就業及創業,加上國家對農村互聯網,快遞,物流,交通等的全面覆蓋,我相信,將來的農村會越來越好,農村與城市的距離會越來越近。


畢哥144162147


土地拋荒現象己是農村不爭的事實。如果不引起大家的重視可能還會繼續發酵。但總體來講,它是社會的進步體現,也是社會發展中階斷性缺陷的體現。擇業自由,從改革開放四十年在我國正式開始。人們己逐步理清了工作的去向,選擇自己的興趣丶特長,都在工作上學會了趨利避害。確實分田到戶剛開始為了溫飽,多數人都在為生活生存而努力,當時種好田就是最容易丶最簡單的選擇。改革開放四十年了,新出生的人己有兩代了。社會進步,五彩繽紛。行業增多,五花八門。村落到城市,小城到大城。大城到全國,國內到國外,四處流通。信息發展更快,過去的封閉己成歷史。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十年寒窗苦,還是村落人。這要手一點,天下能告知。原來村落人,現在地球村。因此。四十年不變的種田,肯定生變。這就是時空的力量,這就是前進的必然,這是農民的醒悟,這是人民的選擇。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的原始真理。己被天購頓買的形態遮蓋,有錢有一切的信念早就被眾人入骨丶入筋丶入心。各人都在為自己的錢趨利避害,有點拋荒怪嘛!

現在農村二十歲不知田,三十歲不下田,四十歲不種田,五十歲興趣田,六十歲業餘田,七十八十辛苦田,己不是嘴巴上而是常態。

難道這些現實就讓它繼續發酵嗎?

還用原來的理念能解決嗎?

應看到必須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措施來面對了!創新其實也不新。用企業化丶規模化丶科技化丶機械化來化解吧!這四化如何實現,中國人聰明丶智慧丶偉大現已出名。因此我們共同思索丶研究丶實踐吧!


黃浩榮279


目前整體來說種地是賺錢的,利潤也不低!

目前單說農業在不補貼的情況下平均利潤率與工商業相比是不低的。一個農民像產業工人一樣連續有效從事農業生產,可能辛苦點但收入也不會低於產業工人

適合工業化機械化生產的產品,你非手工打造,累死也富不了!

工業企業生產沒有停產時間長不破產也不會盈利!

商業利率再高銷售量小也會虧損破產!

農民守著幾畝地,不就是企業間斷生產,商業銷量不足嗎?工作人員一天打漁十天曬網嗎?

解決三農問題提農產品價格、增加補貼就是飲鴆止渴!就是像給農業大煙抽,越吸越無力!

適合分田單幹解決溫保的環境己徹底改變!目前己不適應人們追求富足及農業振興的要求!必須走規模化現代化農業之路!國家應順勢而為,強力推進。都知道農業的振興必須規模流轉土地規模化經營,很多人己流轉想流轉土地,國家也鼓勵土地流轉,但實際土流轉速度十分緩慢、質量低下、成果不盡人意!出現流不動、流不通(放任經營,棄耕等)、流而不轉(虧待、跑路、棄耕等)。原因很多,現例舉以下幾條。

1,不計地租多少想流轉的農戶因夾雜小農戶之間流轉不出。

2,想流轉但要價高的農戶流不動。

3,普惠制補貼,懶種荒廢仍可取,且補貼越多流轉費越高。-

4,個人對個人或公司流轉不放心。

5,少數不想流轉土地夾雜其中使多數想流轉的土地無人垂青。

6,想流轉土地規模經營者因要面對眾多農戶逐戶談籤困難重重,就算談成潛在風險很大。從而使有意流轉者望而卻步!

7,流轉土地價高種糧無利,便改種不宜機械化作業、不宜規模化的作物,使果蔬苗木生產過剩,再加上精耕細作不宜規模的人工成本高而虧損,出現流而不轉的劇面。

8,有流轉著衝著國家專項補貼盲目而流轉土地而失敗告終。

9,個別村基本無人,但土地仍要個人手中,這些人分散在大江南北,常生不歸,無法流轉!就是流轉給他人也很難保證流轉者能收到不足跑路錢的租金。以後這種情況還會大量存在!

10,己流轉土地的農戶擔心承包者跑路,而現實跑路的流轉承包又使土地流轉節外生枝。

針對上述10條列出以下措施

隨著農業發展,大部分農村必然消失。目前國家不應普惠制振興農村,應該是振興中國農業,儘快走上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以前實行的國家普惠制、名目繁多的側重鼓勵制農補,不但管理成本高,執行中存在很大不公,甚至阻礙土地流轉,是勞民傷財的!不宜繼續。以鄉鎮為主體(逐步淡化漸亡村組織),集中支農資金先平原,再丘嶺,後山地逐步推進。首先加速宜農平原地區的人口城鎮化,土地規模化!

1,首先集中國家支農資金適當補貼大平原宜農基本農田區放棄承包地宅基地的農民加速向城鎮轉移!棄宅棄田收歸鄉鎮大集體所有(部分村消亡,再以村為單位不合適,且以鄉鎮發包承包人心安),然後再轉包,轉包收益反哺農業。放棄農田按人地補、棄民宅按處補,一刀切、成本低好執行,逐批實施,比如1人棄農田轉城補1萬另1畝地補1萬,一處宅基地補2萬,依照先少後多,逐步增加。鼓勵資本下鄉購買土地經營權。(現已在城紮根開花結果及想在城買房紮根之群體,這些人不轉戶,是戀含土地宅地收益,此類有上億之眾)

2,動用行政資源以鄉鎮為單位,用國家支農資金適當(比如50O元/畝)支付自願流轉土地者地租,加速基本農田流轉給鄉鎮,鄉鎮再以廉價(甚至零價、補貼),以適當規模(百畝左右為單元,租多的也必須以単元鑑單,遇拋荒好控制)租給有能力原種田之人!中間地租差價用支農資金補貼。規模化流轉的基本農田目前不允許種樹種草種菜,必須種植適合機械化規模種植的糧、油、棉等作物。

3,低價、零價甚至不收地租另加補助得到土地的經營者,必須適當安排有勞動能力的貪困人員就業脫貪。這樣在有人關照下貪困人員即可發揮能力也可持續脫貧(比政府給點錢,給點羊等有效)。

4,對不願放棄土且有能力耕種者可將其承包地調整集中在一起!不再享受農補,但鼓勵其種植不宜機械化生產、收益較高的的農品!(因大規模土地少種此類農品,其價格會高,不補也收益可觀)。

如此推進,兼顧各方訴求,保證各方利益,易推廣!望國人參與討論。

農村窮,農民苦,

人多地少是因素。

補貼多,糧價高,

幾畝良田富不了。

要脫貪、想致富,

外出打工是條路。

忙耕種、閒外出,

兩項難顧窮跑路。

棄良田,背水戰,

創出天地一片片!

人入城、地拋荒`,

規模經營路寬廣。

城域廣,農村亡,

農家柴雞變鳳凰。

農業興,農村旺,

國家強盛民富康!


LGS1012


確實是的,一年的種田收入不及一個人出外打工,都是荒田為多,只有老人在耕種土地。





新三農優品


七零後快老了,八零後不願種地。九零後不會種地,這是現在國內普通存在的問題,個人覺得如果想讓農民種地,首先要體驗土地的價值,土地利用資源產生了相應的經濟價值,自然有人願意去種地了,還有需要政府出力,把不願意種地的農戶土地轉租出來,並且給願意種地的承包戶提供一些便利,解決一點承包戶的經濟壓力,讓他們帶動地方一些農戶產業的發展,把實地與互聯網相結合,我相信土地的價值將會成倍增長


豬喂瘋


誰開墾,誰使用,只限荒蕪土地,減免其它程序,同時誰荒蕪,誰收回,並重罰,取消種田資格。也應該看出田無人願種的真正本質。集體出口,資源其它國家糧食。現在進口,糧食,農民增產難增收,市場經濟衝擊農業的命脈,最基本糧田保障法都實施不了,只在一個錢裡打轉,相反全民整體最近幾年收入負增長,決得嚴重失職,個人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