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緒皇帝拿下慈禧太后,控制朝政啟用變法圖強,晚清會不會有救?

蝦米689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相信只要光緒能夠拿下慈禧太后,自己把持朝政就能夠挽救大清呢?是因為光緒曾經試圖變法圖強嗎?首先大家應該先看看當時光緒想要變法的本質目的是什麼,是因為他有先進的思想嗎?當然不是了,說白了光緒就是想要奪得屬於自己的權利罷了,他首先想到的並不是讓清朝變強。

很多人都會下意識的認為光緒並不是頑固派,他掌權之後肯定能夠讓大清更好, 這完全就是錯誤的想法。只要提到晚清的屈辱史,大家肯定會提到慈禧,慈禧在民間的評價非常低,甚至可以說是被人們罵的狗血淋頭。可是客觀的看看晚清的歷史,難道真的要把這一切全部都怪罪於慈禧嗎?答案當然是不可能的。

慈禧作為一個女人掌握清朝的實權這事不假,可是清朝越來越弱可不是她導致的,這是有歷史原因的,就拿閉關鎖國來說吧,這個政策可不是慈禧提出的,早在明朝的時候就已經有這個政策了,清朝的統治者只不過繼續沿用而已,可以肯定的說,在當時的歷史中,慈禧執政要比光緒好得多。

慈禧有執政的經驗,光緒壓根沒有執政經驗也沒有政治頭腦,毫無疑問的一點是光緒沒有太多的能力,有人可能要說了光緒是個有能力的皇帝,只不過是被慈禧壓制了而已,如果說光緒真的有能力,也不會被一個女人一直壓制了,晚期的時候就連太監都敢打光緒嘴巴子,一個皇帝都這樣了還說什麼能力。

光緒如果真的突然拿下慈禧,自己掌握實權,他什麼都不懂,貿然的就去改革,在他心裡可能是希望更好的鞏固自己的權利以及讓清朝變得更好,可實際上一個什麼都不懂的人,突然去統治一個諾大的王朝,可能只會讓清朝更快滅亡。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我的觀點:光緒的失敗是一種進步,慈禧的成功是一種退步。

慈禧的政治手腕和政治能力堪稱一流,像肅順這樣有魄力有能力的人被她幹掉了,像恭親王奕忻這樣號稱鬼子六的精明人也甘拜下風,像袁世凱那樣的滑頭也唯慈禧馬首是瞻,像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晚清精英在慈禧面前也都服服帖帖。可以說慈禧是一個成功的統治者。因為成功,所以慈禧才能掌管大清長達四十八年。



但是,慈禧是個政客,不是政治家,她缺乏政治家的德行。胸中只裝著自己,沒有國家和民眾。她用割地賠款,出賣國家民族利益,換取大清的存續和她個人的權力。而換取大清的存續,是徹頭徹尾的阻礙歷史進步。

經過近兩百年的歷史,大清已經成為一艘千瘡百孔的破船,在驚濤駭浪的大海中航行,很快就會沉沒,沒有人能救得了它,沉沒是它最終的結局



這時最有效最正確的方法就是離開這艘船。但是慈禧是這艘船的船長,離開這條船她就會失去船長職位,所以她堅決不離開。

光緒的維新變法,不能改變大清朝滅亡的命運,但是變法是想辦法離開那艘即將沉沒的破船,讓國家民族人民擺脫危難,這是他的積極意義。



光緒變法圖強救不了大清,但是他的變法喚醒了民眾,調動了國人圖強自救意識,其積極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歷史上王安石變法也失敗了,但變法的積極意義永遠不能抹殺。

失敗是進步,成功是退步,聽起來似乎不和邏輯,細想想非常有道理。這也是慈禧評價負面光緒評價正面的主要原因。

光緒無論如何不能救大清,但他是挽救中華的一分子。

互關互動,互助共贏!


豫有得


首先光緒不可能拿下慈禧,慈禧何許人也,執政三十餘年,對於權力的運用 官員的掌控 爐火純青,曾國藩 李鴻章 張之洞等一品大員在慈禧面前小心謹慎,旁人更不用說。慈禧還政於光緒 對於人事大權還是勞勞掌握在手中,五品以上大員任免需經慈禧同意,官員離京需向慈禧辭行。心腹榮祿掌武衛軍。光緒長於深宮 至親政未出過紫禁城一步缺少歷練,從未經歷過驚心動魄的權利鬥爭,對於慈禧天生敬畏。慈禧很多年前就經歷過諸如“辛酉政變”之類的爭鬥權利鬥爭對她來說小兒科的事。

就算光緒大權獨攬 他也不見得能把大清帝國帶向光明,他本身缺少政治經驗,從小到大接受儒家思想體系教導 四書五經 先帝先祖的創業艱難之類的。近代西方文明他根本未曾接觸瞭解過。圍繞著他的是康有為等人,康有為妄人一個 平頭百姓卻又狂妄之極 把當朝一品大員都不放在眼裡,沒有絲毫的從政經歷 ,這樣的人如何能主導改革,實際上戊戌變法期間 一百零三天連發一百多道詔書 都是未經論證 拍腦袋的產物,地方上無人理睬。

就算要改革也要分輕重緩急也要找朝野有威望有政治經驗的人來主持,如李鴻章 張之洞等人。

此前甲午年間光緒根本不瞭解大清的真正實力 也不瞭解日本的實力 冒然主戰一敗塗地。

庚子事變後慈禧也大搞新政 動作比康梁大 由張之洞 袁世凱主持獲得成功,光緒也更加邊緣化了。





陳哥論史


很難。

以當時康有為以及光緒皇帝的能力來看,即使光緒皇帝拿下慈禧太后,控制朝政,也難以實現大清的自救和中興。



康有為等人志大才疏,光緒帝能力有限,當時變法急於求成,短短一百多天下達了上百條昭令可以看出,這麼頻繁的變法,而不是思想縝密的昭令,很多都過於超前,難以有效控制和實施。



頻繁的命令只能使各地更加混亂,不利於持續發展,甚至容易造成分裂。

另外,晚清時期已經積重難返,不是靠一兩個人和一兩件事能夠根本扭轉的。



所以,即使光緒掌握大權圖強變法,也很難扭轉局面。


津城沐雨


整個戊戌變法過程中,光緒跟慈禧較大的一場不快,是七月二十九日為開“懋勤殿”(康有為等人用來架空軍機處的一箇中央高級顧問機構)而進行的爭執。這場爭執只在皇帝和太后二人之間進行,基本沒有大臣在場。除此之外,兩人沒有很大的不快。因而,光緒還沒來得及想到要不要幹掉母后,政變就發生了。不過確實有人揹著光緒帝琢磨過幹掉慈禧的事情,這就是戊戌變法的點子大王康有為。早在該年六月時,康有為就派人籠絡袁世凱了。而到七月底,康黨官員徐致靖在康的授意下向皇帝建議召袁世凱進京拱衛(奏摺中有“獨當一面”之語,即暗示讓袁的職權與榮祿獨立)。據康黨用於穩住袁世凱的畢永年記載,康有為曾說漏嘴:“天子真聖明,較我等所獻之計,尤覺隆重。”更說明此事是康有為主使。八月初二,袁世凱來京謝恩,康有為遂開始計劃幹掉慈禧的細節。他計劃讓袁世凱圍頤和園,然後由畢永年帶一百人“奉詔往執西后”。然而一向以“知兵”自誇的畢永年慫了,不敢答應。於是譚嗣同又建議等康黨中另一有“知兵”之名的唐才常來京發動(當時唐在湖南)。初三日夜,情況更急,來不及等待唐才常來京,譚嗣同在徐世昌的陪同下直接去見袁世凱,請其起兵直接圍頤和園。接著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初五日太后回城,初六日早朝宣佈訓政。維新派沒跑掉的都被抓了。除了宋伯魯因為行政制度上的一個bug而僅被革職、徐致靖由於莫名其妙的原因而僅禁錮(這倆人都是康黨在朝比較重要的人物)外,康廣仁、譚嗣同、林旭、楊深秀都未經審訊就給殺了,還饒上倆實在很冤枉的楊銳、劉光第。所以說,殺慈禧這事情,其實和光緒帝沒啥關係,都是康有為、譚嗣同這幫人“皇帝不急太監急”,自己瞎琢磨的結果。從後來唐才常“自立軍”遷延日久、自致殺身來看,這幫人好像也不具備搞政變的能力……

(主要參考了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鑑注》)——————————————題幹裡有幾個常見的誤解,簡單解釋一下

1. 光緒帝不是一個意志力很強的人,單憑自己琢磨的話,大概得情勢非常緊急的時候才會想到用非常手段來解決問題;當然如果有人忽悠的話又是另一回事。

2. 清代宮廷裡面人是很多的,而且宮廷人員與宗室親貴之間的消息孔道也很多。這是清代獨特的政體所導致的宮廷政治格局,與一般人想象中的皇宮禁密有很大區別。

3. 光緒衣帶詔、遺詔等等是近代史上著名的神話。由於康有為出逃後侜張為幻、自吹自擂,這類詔書被越傳越邪。事實上德宗遺詔沒什麼重要內容,而所謂衣帶詔也只是敦促康有為離京赴滬辦報而已,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東西。

最後建議題主去看茅先生的那本書,不要亂看歷史通俗讀物自己異想天開了。

戊戌變法研究都已經解決了大多數常見誤會了,外間還抱著各種幻想奇談,真不知該說些啥好。


超級名模


光緒掌握朝政後,康有為等人會力推君主立憲制。雖然暫時保留皇權,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局面無法改變。

晚清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國內頻繁發生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波及多半的省份,耗空了清朝國庫,人口數量銳減一半,老百姓的意識形態也發生根本變化,皇帝不再是高高在上,唯命是從的神權了。

失去土地、家人的農民為了生存,紛紛揭竿而起,反對滿清。再加上漢族對滿清的自古餘恨,加重了社會矛盾,愈演愈烈。

清朝一直作為外族,來治理中原的漢族百姓,並沒有真正融合入中華民族的行列。當西方列強入侵時,對於佔有絕對人口數量的漢族來說,滿清和洋人都屬於外族,明顯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和民族凝聚力。

另外,平定內亂時,漢軍的功勞遠遠超過了滿八旗軍。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等漢臣減緩了晚清的衰敗局面,也創造一時的輝煌。但由於滿漢之分,漢臣還是被區別對待,滿清的貴族、王爺們作威作福,自甘墮落但朝廷還會花費巨資養著這些八旗子弟,這就是嚴重的社會弊端。

民族政策和土地問題是清朝的兩個突出問題。中原百姓起義頻繁發生,圈地讓大量農民失去土地,為起義軍提供大量兵源。西方列強割地賠款,國庫空虛。再加上朝廷腐敗,軍隊戰鬥力下降。老百姓麻木不仁,對滿清失去信心。晚清時期,需要一個新的制度,徹底的革命,才能挽救中華民族。

因此,光緒推行君主立憲挽救清朝,很難實現。


語文360


首先光緒不具備拿下慈禧的條件,滿朝文武,哪個不唯慈禧馬首是瞻。光緒完全沒自己的班底,即便是一代帝師翁同龢不也是被慈禧一道懿旨貶了官。戊戌六君子政治上較成熟的楊深秀或可大用,無奈,主子太弱,完全無法施展。康有為不過是精神領袖,自譽為孔聖人第二的他看不出來行政能力如何,再者,光緒也沒打算真正用他去實施新政,只是用他籠絡一批維新志士而已。即便傳說的謀圍頤和園成功了,如何處理慈禧也是個難題,畢竟皇位是慈禧拍板給他的,親緣上還是自己的親姨媽,作為皇帝如處死慈禧那是個絕大的敗著,留活口又能隔斷慈禧的權力網絡,還能把群臣籠絡到自己身邊來,照當時時局,難度何止大,簡直是不可能任務,比如李鴻章一脈,光緒素信翁同龢,老李和翁向來不對付,焉能與光緒合拍,估計最大的可能性是罷相致仕。那麼留在光緒身邊可靠又有能力的人就更少了,對於當時那個爛攤子,能有這種能力的除了老李還能有誰?有人就說可以讓袁世凱,張之洞,劉坤一,沈葆禎這些人試一試嘛,這就涉及到一個君權相權的一個問題,尤其是維新思想實質上就是虛君實相君主立憲的一種思潮,是對甲午戰後,對敗因的一種深刻反思後得出的結論,即上層建築已嚴重落後時代的結論,要求對上層建築改革的一種呼聲。所以無論李,翁,張,袁,沈等人何人成為那個實相,都會不可避免的帶有那個時代或者是那一類官僚所固有的侷限性。

再者,光緒作為一個傀儡天子,一旦把權力收回,願不願意真心當那個萬世一系立憲君主的首位也是個未知數,權力的迷惑性遠比其它東西要大得多,古往今來死在對權力貪戀上的人,以及因此導致或波及的他人的死,其數字也是相當巨大,所以光緒的態度也要考慮進去。

還有當時的所謂新興資產階級國家以及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已對全球做了勢力劃分,大清國那時已經淪落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如果大清敢於像日本那樣全盤西化,徹底政改,對於那些已經在大清國取得了各種各樣好處的國家來說並不是件好事,好一點的結果是在英美等國勢均的要求下成為他們的僕從國,壞一點的結果是新政被他們聯合絞殺了,那時的大清需要的是德國戰後總理阿登納那樣的人物,一個胸懷韜略的政治家,這一點誰能做到呢?李鴻章,或許他也不行。


天涯蚊子大師


有一種說法叫做歷史潮流驅動。在世界各地都是君主制的時候,大家都認為一個人國家有個皇帝挺正常的,沒有才奇怪呢。於是世界各地有陛下、皇帝,女王等等的出現是符合歷史潮流的,這種歷史潮流從小了說,是民心向背,往深層大了說就是經濟驅動。

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力量之一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那這個上層建築某些層面就是服從於經濟基礎的。大清帝國曾經在開國帝王的帶領下,鐵蹄也是踏過了東亞各國的。清朝末年,特別是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大清帝國國力衰敗,其中比較明顯的就是國庫空虛,大量白銀外流,而此時此刻,西方的資本主義萌芽到成長,國內矛盾也是愈演愈烈,也需要開闢新的市場和轉移矛盾。

大清帝國從猛獸到沉睡的東方獅子,獅子什麼時候清醒?單純靠沒有實權的傀儡皇帝光緒,不足以阻擋歷史潮流,從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民主制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行走北京城


作為一個帝王,登基之後必須清君側,將身邊頑固勢力逐個清理乾淨。這一點都做不到,如何招攬一幫志同道合的新大臣治理國家?

一點政治基礎都沒有,盲目革新,自取滅亡!


浩至然航天科技


首先,肯定一點,這是不會的,慈禧當時並不是反對變法,慈禧當時也知道大清病入膏肓,要想強國需要變法,所以慈禧一開始是同意變法的。但是康有為等人要的不是變法,而是廢除慈禧為代表的一派,這才是戳動了慈禧的痛點,慈禧是堅決不能允許有人動搖自己的地位乃至身家性命,更不允許有人做她認為是損害大清的事,更何況光緒手裡沒有軍權,所以光緒失敗是必然,這不僅僅是政治鬥爭,也是家庭鬥爭,這是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或者社會主義過度的必然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