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绪皇帝拿下慈禧太后,控制朝政启用变法图强,晚清会不会有救?

虾米689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相信只要光绪能够拿下慈禧太后,自己把持朝政就能够挽救大清呢?是因为光绪曾经试图变法图强吗?首先大家应该先看看当时光绪想要变法的本质目的是什么,是因为他有先进的思想吗?当然不是了,说白了光绪就是想要夺得属于自己的权利罢了,他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让清朝变强。

很多人都会下意识的认为光绪并不是顽固派,他掌权之后肯定能够让大清更好, 这完全就是错误的想法。只要提到晚清的屈辱史,大家肯定会提到慈禧,慈禧在民间的评价非常低,甚至可以说是被人们骂的狗血淋头。可是客观的看看晚清的历史,难道真的要把这一切全部都怪罪于慈禧吗?答案当然是不可能的。

慈禧作为一个女人掌握清朝的实权这事不假,可是清朝越来越弱可不是她导致的,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就拿闭关锁国来说吧,这个政策可不是慈禧提出的,早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个政策了,清朝的统治者只不过继续沿用而已,可以肯定的说,在当时的历史中,慈禧执政要比光绪好得多。

慈禧有执政的经验,光绪压根没有执政经验也没有政治头脑,毫无疑问的一点是光绪没有太多的能力,有人可能要说了光绪是个有能力的皇帝,只不过是被慈禧压制了而已,如果说光绪真的有能力,也不会被一个女人一直压制了,晚期的时候就连太监都敢打光绪嘴巴子,一个皇帝都这样了还说什么能力。

光绪如果真的突然拿下慈禧,自己掌握实权,他什么都不懂,贸然的就去改革,在他心里可能是希望更好的巩固自己的权利以及让清朝变得更好,可实际上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突然去统治一个诺大的王朝,可能只会让清朝更快灭亡。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我的观点:光绪的失败是一种进步,慈禧的成功是一种退步。

慈禧的政治手腕和政治能力堪称一流,像肃顺这样有魄力有能力的人被她干掉了,像恭亲王奕忻这样号称鬼子六的精明人也甘拜下风,像袁世凯那样的滑头也唯慈禧马首是瞻,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晚清精英在慈禧面前也都服服帖帖。可以说慈禧是一个成功的统治者。因为成功,所以慈禧才能掌管大清长达四十八年。



但是,慈禧是个政客,不是政治家,她缺乏政治家的德行。胸中只装着自己,没有国家和民众。她用割地赔款,出卖国家民族利益,换取大清的存续和她个人的权力。而换取大清的存续,是彻头彻尾的阻碍历史进步。

经过近两百年的历史,大清已经成为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中航行,很快就会沉没,没有人能救得了它,沉没是它最终的结局



这时最有效最正确的方法就是离开这艘船。但是慈禧是这艘船的船长,离开这条船她就会失去船长职位,所以她坚决不离开。

光绪的维新变法,不能改变大清朝灭亡的命运,但是变法是想办法离开那艘即将沉没的破船,让国家民族人民摆脱危难,这是他的积极意义。



光绪变法图强救不了大清,但是他的变法唤醒了民众,调动了国人图强自救意识,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也失败了,但变法的积极意义永远不能抹杀。

失败是进步,成功是退步,听起来似乎不和逻辑,细想想非常有道理。这也是慈禧评价负面光绪评价正面的主要原因。

光绪无论如何不能救大清,但他是挽救中华的一分子。

互关互动,互助共赢!


豫有得


首先光绪不可能拿下慈禧,慈禧何许人也,执政三十余年,对于权力的运用 官员的掌控 炉火纯青,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等一品大员在慈禧面前小心谨慎,旁人更不用说。慈禧还政于光绪 对于人事大权还是劳劳掌握在手中,五品以上大员任免需经慈禧同意,官员离京需向慈禧辞行。心腹荣禄掌武卫军。光绪长于深宫 至亲政未出过紫禁城一步缺少历练,从未经历过惊心动魄的权利斗争,对于慈禧天生敬畏。慈禧很多年前就经历过诸如“辛酉政变”之类的争斗权利斗争对她来说小儿科的事。

就算光绪大权独揽 他也不见得能把大清帝国带向光明,他本身缺少政治经验,从小到大接受儒家思想体系教导 四书五经 先帝先祖的创业艰难之类的。近代西方文明他根本未曾接触了解过。围绕着他的是康有为等人,康有为妄人一个 平头百姓却又狂妄之极 把当朝一品大员都不放在眼里,没有丝毫的从政经历 ,这样的人如何能主导改革,实际上戊戌变法期间 一百零三天连发一百多道诏书 都是未经论证 拍脑袋的产物,地方上无人理睬。

就算要改革也要分轻重缓急也要找朝野有威望有政治经验的人来主持,如李鸿章 张之洞等人。

此前甲午年间光绪根本不了解大清的真正实力 也不了解日本的实力 冒然主战一败涂地。

庚子事变后慈禧也大搞新政 动作比康梁大 由张之洞 袁世凯主持获得成功,光绪也更加边缘化了。





陈哥论史


很难。

以当时康有为以及光绪皇帝的能力来看,即使光绪皇帝拿下慈禧太后,控制朝政,也难以实现大清的自救和中兴。



康有为等人志大才疏,光绪帝能力有限,当时变法急于求成,短短一百多天下达了上百条昭令可以看出,这么频繁的变法,而不是思想缜密的昭令,很多都过于超前,难以有效控制和实施。



频繁的命令只能使各地更加混乱,不利于持续发展,甚至容易造成分裂。

另外,晚清时期已经积重难返,不是靠一两个人和一两件事能够根本扭转的。



所以,即使光绪掌握大权图强变法,也很难扭转局面。


津城沐雨


整个戊戌变法过程中,光绪跟慈禧较大的一场不快,是七月二十九日为开“懋勤殿”(康有为等人用来架空军机处的一个中央高级顾问机构)而进行的争执。这场争执只在皇帝和太后二人之间进行,基本没有大臣在场。除此之外,两人没有很大的不快。因而,光绪还没来得及想到要不要干掉母后,政变就发生了。不过确实有人背着光绪帝琢磨过干掉慈禧的事情,这就是戊戌变法的点子大王康有为。早在该年六月时,康有为就派人笼络袁世凯了。而到七月底,康党官员徐致靖在康的授意下向皇帝建议召袁世凯进京拱卫(奏折中有“独当一面”之语,即暗示让袁的职权与荣禄独立)。据康党用于稳住袁世凯的毕永年记载,康有为曾说漏嘴:“天子真圣明,较我等所献之计,尤觉隆重。”更说明此事是康有为主使。八月初二,袁世凯来京谢恩,康有为遂开始计划干掉慈禧的细节。他计划让袁世凯围颐和园,然后由毕永年带一百人“奉诏往执西后”。然而一向以“知兵”自夸的毕永年怂了,不敢答应。于是谭嗣同又建议等康党中另一有“知兵”之名的唐才常来京发动(当时唐在湖南)。初三日夜,情况更急,来不及等待唐才常来京,谭嗣同在徐世昌的陪同下直接去见袁世凯,请其起兵直接围颐和园。接着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初五日太后回城,初六日早朝宣布训政。维新派没跑掉的都被抓了。除了宋伯鲁因为行政制度上的一个bug而仅被革职、徐致靖由于莫名其妙的原因而仅禁锢(这俩人都是康党在朝比较重要的人物)外,康广仁、谭嗣同、林旭、杨深秀都未经审讯就给杀了,还饶上俩实在很冤枉的杨锐、刘光第。所以说,杀慈禧这事情,其实和光绪帝没啥关系,都是康有为、谭嗣同这帮人“皇帝不急太监急”,自己瞎琢磨的结果。从后来唐才常“自立军”迁延日久、自致杀身来看,这帮人好像也不具备搞政变的能力……

(主要参考了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题干里有几个常见的误解,简单解释一下

1. 光绪帝不是一个意志力很强的人,单凭自己琢磨的话,大概得情势非常紧急的时候才会想到用非常手段来解决问题;当然如果有人忽悠的话又是另一回事。

2. 清代宫廷里面人是很多的,而且宫廷人员与宗室亲贵之间的消息孔道也很多。这是清代独特的政体所导致的宫廷政治格局,与一般人想象中的皇宫禁密有很大区别。

3. 光绪衣带诏、遗诏等等是近代史上著名的神话。由于康有为出逃后侜张为幻、自吹自擂,这类诏书被越传越邪。事实上德宗遗诏没什么重要内容,而所谓衣带诏也只是敦促康有为离京赴沪办报而已,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最后建议题主去看茅先生的那本书,不要乱看历史通俗读物自己异想天开了。

戊戌变法研究都已经解决了大多数常见误会了,外间还抱着各种幻想奇谈,真不知该说些啥好。


超级名模


光绪掌握朝政后,康有为等人会力推君主立宪制。虽然暂时保留皇权,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局面无法改变。

晚清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国内频繁发生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多半的省份,耗空了清朝国库,人口数量锐减一半,老百姓的意识形态也发生根本变化,皇帝不再是高高在上,唯命是从的神权了。

失去土地、家人的农民为了生存,纷纷揭竿而起,反对满清。再加上汉族对满清的自古余恨,加重了社会矛盾,愈演愈烈。

清朝一直作为外族,来治理中原的汉族百姓,并没有真正融合入中华民族的行列。当西方列强入侵时,对于占有绝对人口数量的汉族来说,满清和洋人都属于外族,明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民族凝聚力。

另外,平定内乱时,汉军的功劳远远超过了满八旗军。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汉臣减缓了晚清的衰败局面,也创造一时的辉煌。但由于满汉之分,汉臣还是被区别对待,满清的贵族、王爷们作威作福,自甘堕落但朝廷还会花费巨资养着这些八旗子弟,这就是严重的社会弊端。

民族政策和土地问题是清朝的两个突出问题。中原百姓起义频繁发生,圈地让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为起义军提供大量兵源。西方列强割地赔款,国库空虚。再加上朝廷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老百姓麻木不仁,对满清失去信心。晚清时期,需要一个新的制度,彻底的革命,才能挽救中华民族。

因此,光绪推行君主立宪挽救清朝,很难实现。


语文360


首先光绪不具备拿下慈禧的条件,满朝文武,哪个不唯慈禧马首是瞻。光绪完全没自己的班底,即便是一代帝师翁同龢不也是被慈禧一道懿旨贬了官。戊戌六君子政治上较成熟的杨深秀或可大用,无奈,主子太弱,完全无法施展。康有为不过是精神领袖,自誉为孔圣人第二的他看不出来行政能力如何,再者,光绪也没打算真正用他去实施新政,只是用他笼络一批维新志士而已。即便传说的谋围颐和园成功了,如何处理慈禧也是个难题,毕竟皇位是慈禧拍板给他的,亲缘上还是自己的亲姨妈,作为皇帝如处死慈禧那是个绝大的败着,留活口又能隔断慈禧的权力网络,还能把群臣笼络到自己身边来,照当时时局,难度何止大,简直是不可能任务,比如李鸿章一脉,光绪素信翁同龢,老李和翁向来不对付,焉能与光绪合拍,估计最大的可能性是罢相致仕。那么留在光绪身边可靠又有能力的人就更少了,对于当时那个烂摊子,能有这种能力的除了老李还能有谁?有人就说可以让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沈葆祯这些人试一试嘛,这就涉及到一个君权相权的一个问题,尤其是维新思想实质上就是虚君实相君主立宪的一种思潮,是对甲午战后,对败因的一种深刻反思后得出的结论,即上层建筑已严重落后时代的结论,要求对上层建筑改革的一种呼声。所以无论李,翁,张,袁,沈等人何人成为那个实相,都会不可避免的带有那个时代或者是那一类官僚所固有的局限性。

再者,光绪作为一个傀儡天子,一旦把权力收回,愿不愿意真心当那个万世一系立宪君主的首位也是个未知数,权力的迷惑性远比其它东西要大得多,古往今来死在对权力贪恋上的人,以及因此导致或波及的他人的死,其数字也是相当巨大,所以光绪的态度也要考虑进去。

还有当时的所谓新兴资产阶级国家以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已对全球做了势力划分,大清国那时已经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如果大清敢于像日本那样全盘西化,彻底政改,对于那些已经在大清国取得了各种各样好处的国家来说并不是件好事,好一点的结果是在英美等国势均的要求下成为他们的仆从国,坏一点的结果是新政被他们联合绞杀了,那时的大清需要的是德国战后总理阿登纳那样的人物,一个胸怀韬略的政治家,这一点谁能做到呢?李鸿章,或许他也不行。


天涯蚊子大师


有一种说法叫做历史潮流驱动。在世界各地都是君主制的时候,大家都认为一个人国家有个皇帝挺正常的,没有才奇怪呢。于是世界各地有陛下、皇帝,女王等等的出现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这种历史潮流从小了说,是民心向背,往深层大了说就是经济驱动。

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力量之一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这个上层建筑某些层面就是服从于经济基础的。大清帝国曾经在开国帝王的带领下,铁蹄也是踏过了东亚各国的。清朝末年,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大清帝国国力衰败,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国库空虚,大量白银外流,而此时此刻,西方的资本主义萌芽到成长,国内矛盾也是愈演愈烈,也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和转移矛盾。

大清帝国从猛兽到沉睡的东方狮子,狮子什么时候清醒?单纯靠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光绪,不足以阻挡历史潮流,从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民主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行走北京城


作为一个帝王,登基之后必须清君侧,将身边顽固势力逐个清理干净。这一点都做不到,如何招揽一帮志同道合的新大臣治理国家?

一点政治基础都没有,盲目革新,自取灭亡!


浩至然航天科技


首先,肯定一点,这是不会的,慈禧当时并不是反对变法,慈禧当时也知道大清病入膏肓,要想强国需要变法,所以慈禧一开始是同意变法的。但是康有为等人要的不是变法,而是废除慈禧为代表的一派,这才是戳动了慈禧的痛点,慈禧是坚决不能允许有人动摇自己的地位乃至身家性命,更不允许有人做她认为是损害大清的事,更何况光绪手里没有军权,所以光绪失败是必然,这不仅仅是政治斗争,也是家庭斗争,这是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过度的必然趋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