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14歲,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對家長各種討厭,各種軟硬溝通都試過了,該怎麼辦?

請讓我沐浴愛的芬芳


很明顯,十四歲的孩子已經進入了叛逆期。她不再似從前那般乖巧可愛,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而是我行我素,覺得自己無所不能,聽不進家長的意見,甚至會對家長的言行嗤之以鼻。



這一時期是很多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作為家長,面對孩子的突然改變,一定會有一段時間的不知所措。家長應儘快鎮定下來,改變以前對待孩子的方式,不要那麼無微不至,更不要對孩子所有的事情都想要掌握得一清二楚。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給孩子儘可能多的自由。她既然不想聽父母的“嘮叨”,家長應儘量撿重要的事情說,在一些小事上面,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只要家長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理解,儘量做理性平等的溝通,我想孩子會慢慢度過這一非常時期的。關鍵的一點是:家長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少說話,多做事,孩子會理解家長的良苦用心的。


春風化雨花草香


很巧,我兒子也14歲,九年級,正備戰中考。

父母本應該是孩子在世界上最親密的人,如果孩子各種討厭父母,一定是之前,父母和孩子的相處出了問題。

要麼父母對孩子過於嚴厲,管得過多,讓孩子沒有自由感,要麼之前對孩子管得太少,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之所以,之前,孩子沒有表現出對父母的厭煩,是因為那時還小,還更多依賴父母,而且,孩子的自主意識還不強,之所以,14歲,開始進入青春期,表現出對家長的厭煩和不喜歡,是因為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敢於表達自己的情緒和好惡了。

因此,家長一定要反思,自己和孩子的互動溝通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至於你的說的,軟硬溝通都試過了。

我認為不盡然。

因為,從目前孩子對你們的反應來看,你所說的軟溝通,是怎樣的軟呢?是真正尊重孩子、真正理解還是隻是討好孩子呢?

如果是真正尊重、理解孩子,相信孩子會收到你們的善意,也會回以善意的。

但如果,只是放棄原則、沒有底線有意討好孩子,女兒只會更加討厭你們,看不起你們。並不利於你們關係的恢復。

請三思!



歡迎關注,可以免費諮詢哦!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孩子從12歲開始進入叛逆期,這個時候,孩子的心中,更加重要的是同學和朋友。相對而言,跟家長比較疏遠、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在講座中,講過,這個時期的孩子,家長要尊重孩子,不要強行溝通,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家長說得越多,孩子越反感。

家長如果之前,跟孩子的關係一般,做不到像好朋友一樣的關係,那這時候,就儘量少管孩子。可以跟孩子的朋友溝通,或者朋友的家長,只要孩子在一定的範圍內,不做過分的事情,家長不要太多幹涉。

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性格習慣都已基本成型,所以,家長不要強迫孩子改變,包容孩子,哪怕是壞習慣。這個時候,家長做一個冷靜的旁觀者,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做適當的引導。放棄說教、放棄嘮叨、放棄不滿,儘量包容孩子。


Veeyn


哈哈😄,這種情況,非常常見!

特別是現代社會,因為家庭對子女的溺愛,導致小孩子自我為中心意識太強烈!

正如前幾天教育中心的陳志遠老師說的,現在小孩不讓玩手機都會跳樓,相比之下,你這算什麼??

針對這種情況,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一,用心溝通。這個是辦法是一個家長告訴我的,她說讓孩子當老師,學習她們的思維方式。

二,信任孩子。出現明顯裂痕,很多情況都是孩子意識中認為家長不信任她,所以情緒牴觸。(事實上,很多時候,學生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是對的!)

三,搭建溝通橋樑。比如說,當有什麼問題的時候,與孩子約定用書信的形式與他們溝通,這樣可以方便孩子理清思路,理解父母!

最後,還有什麼辦法?歡迎大家探討!

我是生涯規劃師,一起謀定未來!


肖榮泉


我不是家長,我想站在孩子的角度說一下。

我覺得孩子都是希望和父母有一個良好的關係的,有好關係的基礎肯定就是良好的、有效的溝通,以及對孩子的理解和正確的引導;父母在孩子叛逆期的時候,一定不要抱有多大的期望就是孩子能理解父母;孩子不一定是什麼都不懂的。

如果孩子和父母已經是不怎麼良好的關係,已經處於和家長拒絕溝通的狀態,那麼你們中間一定有誤會或者不能解開的疙瘩,找到這個源頭,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說到點子上,少說廢話,空話,多帶孩子進行一些活動,比如一起去旅遊什麼的,千萬不要答應孩子的事情又反悔,無論是什麼原因。

不過,以我的親身經歷來說,如果孩子已經是完全不信任家長了,那就真的是很難了,因為我現在就是,我理解,我知道,但我不接受,我拒絕,我已經拒絕和家長交流了,我理解他有什麼用呢,在我還全身心的信任你的時候,你享受,你和我交流,但你利用我,欺騙我,不理解我,那你現在想修復關係?可能嗎?我可以和你是回覆到有正常交流的父女關係,但是不可能再有深入的交流了,形象一旦崩塌,就算把他粘起來,也是和以前不一樣的了。


兩次名字不過


多理解吧,談心,直接問她為什麼。誰讓現在孩子有叛逆期這個藉口哪。有時間帶著出去郊遊 別一味地要求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