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啟功先生的字是一捆柴,你怎麼看?

天諧


有人說啟功先生的字是一捆柴,這個說法我不贊同。

啟功先生是國人和書法界認可的書法大家,其書法作品自成一家,如果說啟功先生的字是一捆柴,就是有些人對他的不敬!那就是對他的嫉妒!

(上圖為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像是一捆柴嗎?)
可以說,像啟功這樣的書法大家,幾十年才出一個啊!啟功之後,又有誰能在中國書壇稱雄呢?準確的說沒有一個!啟功先生的“啟體”字會流傳後世的。我認為。

(上圖為啟功先生書法作品)

啟功先生的書法用筆簡潔明快,下筆穩!準!狠!看似線條簡單,實則藝術性極強,用筆之妙,結字之美,又有哪個書法家能與之高低呢?可以說,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幅幅都是高雅可品之作!

(上圖為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

啟功先生不但是一位書法家,而且還是一位書法教育家。臨帖“七分像”理論就是他提出的。“書法,沒有絕對的撗平,也沒有絕對的豎直”的理論,也是啟功先生提出的。

(上圖為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

我認為,做為書道中人,還是不要互相拆臺,互相排斥,互相攻擊的好。對於啟功先生的字,我們只能學,而儘量少評。因為,當下的書道中人,是沒資格評論啟功先生的字的。說啟功先生的字是一捆柴的人,也該歇歇腳了。


中州耕牛堂主


不同意

原因如下:

啟功先生是皇族,雍正皇帝九代孫,但他從不用“愛新覺羅”這個姓,只承認自己姓啟名功字元白。

啟功先生一生為人小心謹慎,對人和藹可親,一生成就非凡,被譽為當代“詩書畫三絕”。他不僅是書法家,還是紅學家鑑定專家等等,曾經擔任過中書協主席。

啟功先生是經歷過特殊時期的人,其間最著名的就是郭沫若掀起的“蘭亭論辯”,啟功先生迫於壓力,隨從了郭沫若的意志,說《蘭亭序》是假的。否認了自己的觀點,但是,今天來看,我們完全能理解啟功先生。

啟功先生最開始是學畫畫的,直到讓他畫畫而不讓他落款的事情發生後,他下定決心刻苦練字,終於練就了剛健挺拔的“啟體”,啟功先生的書法很受歡迎,從者不計其數。

但就如問題所說,很多人質疑啟功先生的字,說他的字像一捆柴,對於這些說法,我只想說,你達到了人家的水平再說,因為現在的人發表觀點很簡單,也批評田蘊章田英章的書法是印刷體,毫無美感,前提是你寫出來再評論!想起一句話,“能受天磨為硬漢,不遭人妒是庸才”。

對於啟功先生的書法特點和書法成就我在這裡不需多說,他的書法早已深入人心,在這裡說太多都是畫蛇添足。






13352866117


啟功的書法成為“啟體”,在當今社會被世人傳誦絕非偶然。他是繼書法家舒同之後,又一位影響深遠的大師。

啟功先生不但是教育學家,紅學家,文物鑑定家,而且是國學大師。啟功老先生是比較接地氣的一個人,凡是向他求字的人來者不拒。他治學嚴謹,和藹可親,淡泊名利。
啟功的書法特別注意


整體的韻律和諧,粗筆畫和細筆畫的大對比。
草書注重的是,
筆畫的提按和使轉,既能放得開,又能收得攏。啟功先生的書法是一種文人書法,他在字體的疏密安排上很下了些功夫,但是沒有大傾斜和大放縱。

筆畫雖細,但是特別剛勁有力。某些人評價啟功書法像一捆柴,實屬眼中無物,最起碼他沒有深入研究過啟功的書法。
用“秋色怡人”來結束我的這篇文章
,相當完美了。

在秋天裡,我又想起了啟功老先生的書法,乾裂秋風,潤含春雨…………


京東千里行書法


這個說法有些“打油”味道,不過還是抓住了他們各自書法的一些特點,注意,只是一些特點,不是所有特點。這還有些蘇東坡和黃庭堅那起筆墨官司的趣味。但是說王羲之的書法擰麻花,卻有些離體太遠了王羲之的書法佔得一個天然,天然自然氣象萬千,融天下之妙有為一體。而擰麻花,不若按在傅山傅青主身上更貼切。



至於說啟功先生的書法一捆柴,那可不是一般的一捆柴。是什麼柴呢?金絲楠木,這樣的木柴札成的捆。中石和沈鵬的繞繞彎更象是千年崖柏繞起來的繞繞彎。舒同的圈也不是線纜繞來繞去繞成的圈,那是鋼筋鐵骨鍛造的圈。

還有字若天蠶于右任。

啟功的這一捆柴,是有選擇的金絲楠木紮成的柴,而且是經過黃金分割比例測量過濾出來的柴。故其形,暗合黃金分割律,其質,出於金絲楠木。

這決不是什麼溢美之詞。

啟功先生的書法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和融合了傳統國學文化甚至西方美學原理,求新求變的基礎上,形成的啟體風格。並不是空穴來風,無源無本,看下面的“書”字就可為證。明顯源自王羲之書法。

實際上說啟功先生的書法是一捆柴,只是看到了啟功書法表面或側面而已,並沒有真正深入到啟功書法的文化內涵或藝術底蘊之中。啟功書法的點畫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根棍兒,而是像古代的“永字八法”一樣,有其法、勢、意、形、質、神的。更何況啟功先生還是詩書畫兼善,學養深厚,書風有繼承和創新的呢?










翰墨書道


啟功先生是皇族,雍正皇帝九代孫,但他從不用“愛新覺羅”這個姓,只承認自己姓啟名功字元白。

啟功先生一生為人小心謹慎,對人和藹可親,一生成就非凡,被譽為當代“詩書畫三絕”。他不僅是書法家,還是紅學家鑑定專家等等,曾經擔任過中書協主席。

啟功先生是經歷過特殊時期的人,其間最著名的就是郭沫若掀起的“蘭亭論辯”,啟功先生迫於壓力,隨從了郭沫若的意志,說《蘭亭序》是假的。否認了自己的觀點,但是,今天來看,我們完全能理解啟功先生。


啟功先生最開始是學畫畫的,直到讓他畫畫而不讓他落款的事情發生後,他下定決心刻苦練字,終於練就了剛健挺拔的“啟體”,啟功先生的書法很受歡迎,從者不計其數。

但就如問題所說,很多人質疑啟功先生的字,說他的字像一捆柴,對於這些說法,我只想說,你達到了人家的水平再說,因為現在的人發表觀點很簡單,也批評田蘊章田英章的書法是印刷體,毫無美感,前提是你寫出來再評論!想起一句話,“能受天磨為硬漢,不遭人妒是庸才”。

對於啟功先生的書法特點和書法成就我在這裡不需多說,他的書法早已深入人心,在這裡說太多都是畫蛇添足。


對此你還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感謝關注!我是鐵匠的頭髮。

鐵匠論書畫


中國的書法源遠流長,而真正的鼎盛是在歷史過去而不是現代,書法首先是手工技藝,古人習常毛筆書寫,傳統教學言傳身教口授親傳,師省等級禮教森嚴,學生臨摹寫生章法溯源嚴苛謹慎,官場科舉更是把書寫工整端正作為第一標識,日常書寫所為加上歷史環境文人墨客的成就之隘道,不得不為之而使然。

如今的科技文明時代,電腦數字化催生了數字化藝術多樣性鶴自由度,人們的藝術性需求更加寬泛和頹廢,從傳統手毛筆工書寫逐漸北硬筆書寫代替,隨著電子科技的發展,lp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化無紙化無形間隔斷了一些傳統文化技藝的習操和繼承。

手工藝品成為文化遺產,書法技藝也成了工匠精神,啟功作為新中國的同齡人,保留自身傳統文化的骨脈,又能去繁從簡,跨越傳統書法刻板教條的束縛,在新舊之間產生平衡的美,而獨樹一幟。在維護和剔除之間完美臨界,標新步立異,獨到之處留存傳統精髓魂魄,自我表現而不樹傳統為敵,萬綠叢中一點紅,萬紅叢中一翠碧,啟功的書法功刻求形骸透秀,運筆穩健脫木訥已通靈,如青蓮出水簡潔大方楚楚動人,有又如那清澈的緩溪曲直蜿蜒跌宕起伏的姿態翩翩,又有淡定自若雍容華貴的氣派,親和不入俗,端莊優雅貴氣凌人。

如他的名字一樣,具啟書法新風範之引領,功陳時代經典之絕倫。

啟功——當之無愧的現代書法大家。


智狼團創始人


啟功的字特別美,符合現代的審美觀念。

審美趣味與實俱進,任何一個藝術門類都是這樣,其中包括書法。

文字最初的作用就是表情達意,中國文字漢字,由於它特殊的書寫方式,慢慢的變成了一門藝術,所以從藝術的角度來看,文字每個時代的審美意趣是不一樣的,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包括我們現在用到的比較多的行楷。這隻要我們拿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稍加比較,就完全能感覺得出來。

書法,經過漫長時期的發展,越來越讓一些人搞得很複雜。這既有觀念上的,也有技法上的。

舉例來說,學習歐陽詢的楷書,比如《九成宮》,初學者會感覺到特別難,每一筆一畫,每一個間架結構裡面都有很多的技法。同時我們看《九成宮》,就能體會出來歐陽詢所在年代的審美趣味。而我們看當代歐體名家田蘊章先生,臨寫和講解歐體楷書,他就簡略和優化了歐體楷書的很多技法,讓它寫起來更簡單,更實用,更符合當代的審美趣味。

而啟功先生臨寫、精通很多家,再加上老先生國學功底深厚,在書法方面用力很勤,自己又有天分,所以他能夠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一番面貌。他的書法從技法的角度則更為簡單,如果我們分析它的筆畫,會發現他寫得比較隨意。但是它的整體藝術風貌是和我們當代人的審美趣味是吻合的,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啟功先生書法的原因,這其實就是在藝術上的與時俱進。

書法藝術有它自己的評價標準,不是有用沒用,而是好看不好看,是美不美,是你看了以後精神是否感到愉悅。

如果你看到了啟功先生的書法以後,你感覺到好看,感覺到很愉悅,他的書法就是好的。

當然了,每個人的喜好是不一樣的,也不可能有一種書法讓每個人都滿意。

另外,從我自己練習書法的角度來看,啟功先生的字給我很大的啟發,拓展了我對漢字結構、筆畫、用筆等各個方面的認知,我從心裡特別感謝老先生。


數峰無語


啟功的字,很象當平刻鋼板的刀筆手。字的結體合理,認認真真,不了不草。只能說是字寫得好,但無緣稱為書法藝術。因為他的作品沒有給人美的感覺,缺乏藝術欣賞價值。最多因為是名人,作品或可多賣幾個錢。


手機用戶5870261120痴人


我為啟功先生書藝辯(上)

劉曉林

 

“天下學問皆出一原,於學無所得,而繼求文字,羊質虎皮,不值一噱。弟所以願受業於汪師者以此。且近年來於學術有解識,文字亦漸能沉著。可見作好文字,當先讀書。”(趙之謙語)讀書有何用?長學問;長學問有何用?增智慧。增智慧有何用?參人生。參人生有何用?致通達。致通達有何用。無掛礙。可知,作好文字之於無掛礙差距太大!換言,無掛礙後的作好文字與無掛礙前的作好文字豈可同語?豈可並論?無掛礙是什麼並非絕對自由,若此當作天方夜譚來看。

任何具備形容詞屬性的詞語都不可能做到精確!對藝術言,無掛礙是可以指藝術創作者的“藝術境界”的----掌握藝術規律、超出絕大多數人的藝術功力、結合自己的知識結構與習性、人生經歷與主觀喜好做到了自然的“本我”與“本我藝術”。

啟功先生的作字便是無掛礙後的做字,更是無掛礙後的書藝?我無緣與先生謀面(機會降臨時,先生已病重、已昏迷。),今日我卻一廂為先生辯,為先生書其辯。

先生是大學問家,教育家,鑑定家,人們深信。他是不是書法家?存疑很多。理由:先生的“管閣體”缺乏變化,不覓韻律之美。我卻認為先生的“管閣體”實在是高超,以致陋者難窺其奧;實在是高明,以致薄者視而不察;實在是“高不到哪裡去”,以致芸芸多不以為然。(尤其狂妄、識淺、學不足之流更是不屑一顧。)試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裡“管閣體”中有沒有類似“啟功體”的叫法?

無,名萬物之始。(或解:無名,萬物之始。《道德經》)任何事物都擺脫不了從無到有的宇宙規律,同樣任何事物沒發生時不可能已經有了名字。命名稱謂是人們區分事物的必然需要,一定摻雜了人們主觀認識在裡面。如果開天闢地時地球被叫做月亮又如何?事物的稱謂是人們內定的歷史證實,具有極大的相對穩定性。什麼是“管閣體”?莫非只有學者們寫的文字才算?莫非只有呆在學苑深宮中的人才可以寫?“管閣體”是什麼樣子?莫非一定要文質秀雅?莫非一定要靜若處子?記住!任何事物的原始命名是沒有對錯的——事物第一命名的自由度太大了,以致自己想叫什麼就是什麼?(當然這脫離不了命名人的思維)然而,現實中太多的人把事物的原始命名奉為“絕對正確標準”,要怪只能怪到人們“思維慣性”的頭上。

“ 館閣體”又名“臺閣體”。清人多稱“館閣體”,明人多稱“臺閣體”,是一種方正、光沼、烏黑、大小一律的官場書體。“ 館閣體”的出現可以上溯到元代甚至更早,那時以趙松雪的字體為藍本;隨後又以明代董其昌的字體為楷模,清代康有為先生也是館閣體的受益者。

大多數人認為館閣體是中國科舉制度的產物,我想僅此認為是不夠的!的確,中國科舉制度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館閣體”的發展、為其提供了更加肥沃的“社會土壤”。但就事物的規律而言,只要出現了楷書,無論中國科舉制度是否出現“館閣體”的出現是早晚的事情。(當然不排除用另外的名字來代替“館閣體”的可能。)

在這一點上,清代洪亮吉在《北江詩話》有過類似的看法:“今楷書之勻圓豐滿者,謂之'館閣體’,類皆千手雷同。乾隆中葉後,四庫館開,而其風益盛。然此體唐、寧已有之:段成式《酉陽雜俎.詭習》內載有官楷手書。沈括《筆談》雲:三館楷書不可不謂不精不麗,求其佳處,到死無一筆是矣。竊以為比種楷法在書手則可,士大夫亦從而效之,何耶?”依次看來,“ 館閣體”歸入楷書的範疇是無疑的;同時,“ 館閣體”一定具有楷書的特點:整齊、美觀、規範、易認、實用。 在古代士大夫們用的是白摺子,用館閣體寫出;參加科舉考試者也要用館閣體寫出,已經成了那個時代的“公文模本”。

用辨證的觀點來看事物的優點與缺點是可以相互轉換的,清周星蓮《臨池管見》:“自帖括之習成,字法送別為一體,土龍木偶,毫無意趣”,故館閣體的“整齊、美觀、規範、易認、實用”又與“缺乏變化、呆板、無生機、易模仿”等粘在一起了!館閣體成了書法品評時貶義詞。 (參自《中國書法大辭典》)嗚呼!錯不在館閣體,亦不在楷書,錯在“粉白黛黑通古今”(規律)!!如果館閣體(楷書)擁有了行草書的特點與風貌,館閣體已不能稱其為館閣體!!“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書譜》)。反之則真不成真,草不成草。楷書(館閣體)力求筆筆不苟,筆筆獨立不相連續;靠筆勢、筆意使通篇貫氣,識者感受其飛動之勢。行草書則應用牽引、筆勢的動作增加字句篇章之變化,以致呈現風流瀟灑、縱橫跌宕、絢縵多姿、極盡變化之能。


劉曉林九天居士


啟功先生的書法楷行草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尤其是行草,已達最高境界,其書蒼勁古樸,力透紙背,功力十足。藝術感染力相當強,結體美觀,筆筆中鋒,非常到位,有旋律之美,動態之美,令人百賞不厭,感人至深,其繪畫及楷書深厚功力充分體現在行草書作品之中。啟功先生詩書畫、國學、文史學、文物鑑定學等堵多方面造詣極深,是一位偉大的學者,堪稱一代宗師,詩書畫壇之巨匠。他為人類留下寶貴精神財富,做出了巨大貢獻。以致追隨者不計其數,但學其成者甚微。學其近似者易,吸其精華者難。啟功先生書作之所以功力十足,人書俱老,得益於終生臨帖。

啟功先生對當年的流行書風亦有感觸。田蘊章要辦書展,經朋友引見,請啟老題字時問,“是現代派的嗎?”,“不是,田蘊章的字寫得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