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启功先生的字是一捆柴,你怎么看?

天谐


有人说启功先生的字是一捆柴,这个说法我不赞同。

启功先生是国人和书法界认可的书法大家,其书法作品自成一家,如果说启功先生的字是一捆柴,就是有些人对他的不敬!那就是对他的嫉妒!

(上图为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像是一捆柴吗?)
可以说,像启功这样的书法大家,几十年才出一个啊!启功之后,又有谁能在中国书坛称雄呢?准确的说没有一个!启功先生的“启体”字会流传后世的。我认为。

(上图为启功先生书法作品)

启功先生的书法用笔简洁明快,下笔稳!准!狠!看似线条简单,实则艺术性极强,用笔之妙,结字之美,又有哪个书法家能与之高低呢?可以说,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幅幅都是高雅可品之作!

(上图为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

启功先生不但是一位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书法教育家。临帖“七分像”理论就是他提出的。“书法,没有绝对的撗平,也没有绝对的竖直”的理论,也是启功先生提出的。

(上图为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

我认为,做为书道中人,还是不要互相拆台,互相排斥,互相攻击的好。对于启功先生的字,我们只能学,而尽量少评。因为,当下的书道中人,是没资格评论启功先生的字的。说启功先生的字是一捆柴的人,也该歇歇脚了。


中州耕牛堂主


不同意

原因如下:

启功先生是皇族,雍正皇帝九代孙,但他从不用“爱新觉罗”这个姓,只承认自己姓启名功字元白。

启功先生一生为人小心谨慎,对人和蔼可亲,一生成就非凡,被誉为当代“诗书画三绝”。他不仅是书法家,还是红学家鉴定专家等等,曾经担任过中书协主席。

启功先生是经历过特殊时期的人,其间最著名的就是郭沫若掀起的“兰亭论辩”,启功先生迫于压力,随从了郭沫若的意志,说《兰亭序》是假的。否认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今天来看,我们完全能理解启功先生。

启功先生最开始是学画画的,直到让他画画而不让他落款的事情发生后,他下定决心刻苦练字,终于练就了刚健挺拔的“启体”,启功先生的书法很受欢迎,从者不计其数。

但就如问题所说,很多人质疑启功先生的字,说他的字像一捆柴,对于这些说法,我只想说,你达到了人家的水平再说,因为现在的人发表观点很简单,也批评田蕴章田英章的书法是印刷体,毫无美感,前提是你写出来再评论!想起一句话,“能受天磨为硬汉,不遭人妒是庸才”。

对于启功先生的书法特点和书法成就我在这里不需多说,他的书法早已深入人心,在这里说太多都是画蛇添足。






13352866117


启功的书法成为“启体”,在当今社会被世人传诵绝非偶然。他是继书法家舒同之后,又一位影响深远的大师。

启功先生不但是教育学家,红学家,文物鉴定家,而且是国学大师。启功老先生是比较接地气的一个人,凡是向他求字的人来者不拒。他治学严谨,和蔼可亲,淡泊名利。
启功的书法特别注意


整体的韵律和谐,粗笔画和细笔画的大对比。
草书注重的是,
笔画的提按和使转,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启功先生的书法是一种文人书法,他在字体的疏密安排上很下了些功夫,但是没有大倾斜和大放纵。

笔画虽细,但是特别刚劲有力。某些人评价启功书法像一捆柴,实属眼中无物,最起码他没有深入研究过启功的书法。
用“秋色怡人”来结束我的这篇文章
,相当完美了。

在秋天里,我又想起了启功老先生的书法,干裂秋风,润含春雨…………


京东千里行书法


这个说法有些“打油”味道,不过还是抓住了他们各自书法的一些特点,注意,只是一些特点,不是所有特点。这还有些苏东坡和黄庭坚那起笔墨官司的趣味。但是说王羲之的书法拧麻花,却有些离体太远了王羲之的书法占得一个天然,天然自然气象万千,融天下之妙有为一体。而拧麻花,不若按在傅山傅青主身上更贴切。



至于说启功先生的书法一捆柴,那可不是一般的一捆柴。是什么柴呢?金丝楠木,这样的木柴札成的捆。中石和沈鹏的绕绕弯更象是千年崖柏绕起来的绕绕弯。舒同的圈也不是线缆绕来绕去绕成的圈,那是钢筋铁骨锻造的圈。

还有字若天蚕于右任。

启功的这一捆柴,是有选择的金丝楠木扎成的柴,而且是经过黄金分割比例测量过滤出来的柴。故其形,暗合黄金分割律,其质,出于金丝楠木。

这决不是什么溢美之词。

启功先生的书法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和融合了传统国学文化甚至西方美学原理,求新求变的基础上,形成的启体风格。并不是空穴来风,无源无本,看下面的“书”字就可为证。明显源自王羲之书法。

实际上说启功先生的书法是一捆柴,只是看到了启功书法表面或侧面而已,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启功书法的文化内涵或艺术底蕴之中。启功书法的点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根棍儿,而是像古代的“永字八法”一样,有其法、势、意、形、质、神的。更何况启功先生还是诗书画兼善,学养深厚,书风有继承和创新的呢?










翰墨书道


启功先生是皇族,雍正皇帝九代孙,但他从不用“爱新觉罗”这个姓,只承认自己姓启名功字元白。

启功先生一生为人小心谨慎,对人和蔼可亲,一生成就非凡,被誉为当代“诗书画三绝”。他不仅是书法家,还是红学家鉴定专家等等,曾经担任过中书协主席。

启功先生是经历过特殊时期的人,其间最著名的就是郭沫若掀起的“兰亭论辩”,启功先生迫于压力,随从了郭沫若的意志,说《兰亭序》是假的。否认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今天来看,我们完全能理解启功先生。


启功先生最开始是学画画的,直到让他画画而不让他落款的事情发生后,他下定决心刻苦练字,终于练就了刚健挺拔的“启体”,启功先生的书法很受欢迎,从者不计其数。

但就如问题所说,很多人质疑启功先生的字,说他的字像一捆柴,对于这些说法,我只想说,你达到了人家的水平再说,因为现在的人发表观点很简单,也批评田蕴章田英章的书法是印刷体,毫无美感,前提是你写出来再评论!想起一句话,“能受天磨为硬汉,不遭人妒是庸才”。

对于启功先生的书法特点和书法成就我在这里不需多说,他的书法早已深入人心,在这里说太多都是画蛇添足。


对此你还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的头发。

铁匠论书画


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而真正的鼎盛是在历史过去而不是现代,书法首先是手工技艺,古人习常毛笔书写,传统教学言传身教口授亲传,师省等级礼教森严,学生临摹写生章法溯源严苛谨慎,官场科举更是把书写工整端正作为第一标识,日常书写所为加上历史环境文人墨客的成就之隘道,不得不为之而使然。

如今的科技文明时代,电脑数字化催生了数字化艺术多样性鹤自由度,人们的艺术性需求更加宽泛和颓废,从传统手毛笔工书写逐渐北硬笔书写代替,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lp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无纸化无形间隔断了一些传统文化技艺的习操和继承。

手工艺品成为文化遗产,书法技艺也成了工匠精神,启功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保留自身传统文化的骨脉,又能去繁从简,跨越传统书法刻板教条的束缚,在新旧之间产生平衡的美,而独树一帜。在维护和剔除之间完美临界,标新步立异,独到之处留存传统精髓魂魄,自我表现而不树传统为敌,万绿丛中一点红,万红丛中一翠碧,启功的书法功刻求形骸透秀,运笔稳健脱木讷已通灵,如青莲出水简洁大方楚楚动人,有又如那清澈的缓溪曲直蜿蜒跌宕起伏的姿态翩翩,又有淡定自若雍容华贵的气派,亲和不入俗,端庄优雅贵气凌人。

如他的名字一样,具启书法新风范之引领,功陈时代经典之绝伦。

启功——当之无愧的现代书法大家。


智狼团创始人


启功的字特别美,符合现代的审美观念。

审美趣味与实俱进,任何一个艺术门类都是这样,其中包括书法。

文字最初的作用就是表情达意,中国文字汉字,由于它特殊的书写方式,慢慢的变成了一门艺术,所以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文字每个时代的审美意趣是不一样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包括我们现在用到的比较多的行楷。这只要我们拿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稍加比较,就完全能感觉得出来。

书法,经过漫长时期的发展,越来越让一些人搞得很复杂。这既有观念上的,也有技法上的。

举例来说,学习欧阳询的楷书,比如《九成宫》,初学者会感觉到特别难,每一笔一画,每一个间架结构里面都有很多的技法。同时我们看《九成宫》,就能体会出来欧阳询所在年代的审美趣味。而我们看当代欧体名家田蕴章先生,临写和讲解欧体楷书,他就简略和优化了欧体楷书的很多技法,让它写起来更简单,更实用,更符合当代的审美趣味。

而启功先生临写、精通很多家,再加上老先生国学功底深厚,在书法方面用力很勤,自己又有天分,所以他能够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一番面貌。他的书法从技法的角度则更为简单,如果我们分析它的笔画,会发现他写得比较随意。但是它的整体艺术风貌是和我们当代人的审美趣味是吻合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启功先生书法的原因,这其实就是在艺术上的与时俱进。

书法艺术有它自己的评价标准,不是有用没用,而是好看不好看,是美不美,是你看了以后精神是否感到愉悦。

如果你看到了启功先生的书法以后,你感觉到好看,感觉到很愉悦,他的书法就是好的。

当然了,每个人的喜好是不一样的,也不可能有一种书法让每个人都满意。

另外,从我自己练习书法的角度来看,启功先生的字给我很大的启发,拓展了我对汉字结构、笔画、用笔等各个方面的认知,我从心里特别感谢老先生。


数峰无语


启功的字,很象当平刻钢板的刀笔手。字的结体合理,认认真真,不了不草。只能说是字写得好,但无缘称为书法艺术。因为他的作品没有给人美的感觉,缺乏艺术欣赏价值。最多因为是名人,作品或可多卖几个钱。


手机用户5870261120痴人


我为启功先生书艺辩(上)

刘晓林

 

“天下学问皆出一原,于学无所得,而继求文字,羊质虎皮,不值一噱。弟所以愿受业于汪师者以此。且近年来于学术有解识,文字亦渐能沉着。可见作好文字,当先读书。”(赵之谦语)读书有何用?长学问;长学问有何用?增智慧。增智慧有何用?参人生。参人生有何用?致通达。致通达有何用。无挂碍。可知,作好文字之于无挂碍差距太大!换言,无挂碍后的作好文字与无挂碍前的作好文字岂可同语?岂可并论?无挂碍是什么并非绝对自由,若此当作天方夜谭来看。

任何具备形容词属性的词语都不可能做到精确!对艺术言,无挂碍是可以指艺术创作者的“艺术境界”的----掌握艺术规律、超出绝大多数人的艺术功力、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习性、人生经历与主观喜好做到了自然的“本我”与“本我艺术”。

启功先生的作字便是无挂碍后的做字,更是无挂碍后的书艺?我无缘与先生谋面(机会降临时,先生已病重、已昏迷。),今日我却一厢为先生辩,为先生书其辩。

先生是大学问家,教育家,鉴定家,人们深信。他是不是书法家?存疑很多。理由:先生的“管阁体”缺乏变化,不觅韵律之美。我却认为先生的“管阁体”实在是高超,以致陋者难窥其奥;实在是高明,以致薄者视而不察;实在是“高不到哪里去”,以致芸芸多不以为然。(尤其狂妄、识浅、学不足之流更是不屑一顾。)试问,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管阁体”中有没有类似“启功体”的叫法?

无,名万物之始。(或解:无名,万物之始。《道德经》)任何事物都摆脱不了从无到有的宇宙规律,同样任何事物没发生时不可能已经有了名字。命名称谓是人们区分事物的必然需要,一定掺杂了人们主观认识在里面。如果开天辟地时地球被叫做月亮又如何?事物的称谓是人们内定的历史证实,具有极大的相对稳定性。什么是“管阁体”?莫非只有学者们写的文字才算?莫非只有呆在学苑深宫中的人才可以写?“管阁体”是什么样子?莫非一定要文质秀雅?莫非一定要静若处子?记住!任何事物的原始命名是没有对错的——事物第一命名的自由度太大了,以致自己想叫什么就是什么?(当然这脱离不了命名人的思维)然而,现实中太多的人把事物的原始命名奉为“绝对正确标准”,要怪只能怪到人们“思维惯性”的头上。

“ 馆阁体”又名“台阁体”。清人多称“馆阁体”,明人多称“台阁体”,是一种方正、光沼、乌黑、大小一律的官场书体。“ 馆阁体”的出现可以上溯到元代甚至更早,那时以赵松雪的字体为蓝本;随后又以明代董其昌的字体为楷模,清代康有为先生也是馆阁体的受益者。

大多数人认为馆阁体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物,我想仅此认为是不够的!的确,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馆阁体”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更加肥沃的“社会土壤”。但就事物的规律而言,只要出现了楷书,无论中国科举制度是否出现“馆阁体”的出现是早晚的事情。(当然不排除用另外的名字来代替“馆阁体”的可能。)

在这一点上,清代洪亮吉在《北江诗话》有过类似的看法:“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乾隆中叶后,四库馆开,而其风益盛。然此体唐、宁已有之:段成式《酉阳杂俎.诡习》内载有官楷手书。沈括《笔谈》云:三馆楷书不可不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是矣。窃以为比种楷法在书手则可,士大夫亦从而效之,何耶?”依次看来,“ 馆阁体”归入楷书的范畴是无疑的;同时,“ 馆阁体”一定具有楷书的特点:整齐、美观、规范、易认、实用。 在古代士大夫们用的是白折子,用馆阁体写出;参加科举考试者也要用馆阁体写出,已经成了那个时代的“公文模本”。

用辨证的观点来看事物的优点与缺点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清周星莲《临池管见》:“自帖括之习成,字法送别为一体,土龙木偶,毫无意趣”,故馆阁体的“整齐、美观、规范、易认、实用”又与“缺乏变化、呆板、无生机、易模仿”等粘在一起了!馆阁体成了书法品评时贬义词。 (参自《中国书法大辞典》)呜呼!错不在馆阁体,亦不在楷书,错在“粉白黛黑通古今”(规律)!!如果馆阁体(楷书)拥有了行草书的特点与风貌,馆阁体已不能称其为馆阁体!!“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书谱》)。反之则真不成真,草不成草。楷书(馆阁体)力求笔笔不苟,笔笔独立不相连续;靠笔势、笔意使通篇贯气,识者感受其飞动之势。行草书则应用牵引、笔势的动作增加字句篇章之变化,以致呈现风流潇洒、纵横跌宕、绚缦多姿、极尽变化之能。


刘晓林九天居士


启功先生的书法楷行草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行草,已达最高境界,其书苍劲古朴,力透纸背,功力十足。艺术感染力相当强,结体美观,笔笔中锋,非常到位,有旋律之美,动态之美,令人百赏不厌,感人至深,其绘画及楷书深厚功力充分体现在行草书作品之中。启功先生诗书画、国学、文史学、文物鉴定学等堵多方面造诣极深,是一位伟大的学者,堪称一代宗师,诗书画坛之巨匠。他为人类留下宝贵精神财富,做出了巨大贡献。以致追随者不计其数,但学其成者甚微。学其近似者易,吸其精华者难。启功先生书作之所以功力十足,人书俱老,得益于终生临帖。

启功先生对当年的流行书风亦有感触。田蕴章要办书展,经朋友引见,请启老题字时问,“是现代派的吗?”,“不是,田蕴章的字写得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