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每個互聯網巨頭20歲都得死?

观点│每个互联网巨头20岁都得死?

幾乎每隔20年,全球的互聯網巨頭公司,就會迎來一波巨大的危機甚至滅頂之災。從此衰落或者是再次新生,沒有任何一家能倖免。

观点│每个互联网巨头20岁都得死?

20年一道坎

最近飽受折磨的創始人不僅僅是京東的劉強東,這個名單還可以列很長,涉及到中外各個巨頭:拉里佩吉、馬克·扎克伯格、馬斯克、馬化騰等等。

在這些巨頭和創立的公司身上,我們可以找出一個共性,那就是公司都成立了20年左右。而這個規律在上一波經濟週期中成立的蘋果、微軟等巨頭身上同樣適用。

為什麼是20年?在20年的危機背後,會發現一些共同的規律:

1、老巨頭的危機:每一次週期性的經濟危機,上一波經濟紅利期產生的科技巨頭都會出現問題,甚至是瀕臨倒閉,比如蘋果公司在1996年已經聘請了破產顧問,準備清算關門,董事會被迫請了喬布斯再次出山擔任蘋果CEO,力挽狂瀾,如果沒有他,蘋果就消失了。

2、新巨頭萌芽:每一次經濟危機,是老巨頭的至暗時刻,但是是潛在新巨頭的誕生時刻,在1998年,微軟瀕臨解體,但是谷歌、騰訊、阿里等未來的新巨頭都開始創立了。

3、內憂外患:巨頭的衰落,一方面是整體經濟形勢的下行,營收受到影響,但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公司由於搭乘著國家和社會的經濟紅利急速的發展,很多公司內部人員、管理、戰略的問題,其實會被快速的發展和繁榮所掩蓋,但是公司一旦放慢增長,問題馬上會爆發出來。

4、新技術的威脅:伴隨著經濟和社會調整產生的新一代技術,加速了和老巨頭的競爭,分流了用戶,革新了用戶體驗,進一步擠壓老巨頭的市場,這個時候如果再有外部的經濟波動,或者政策變化,可能就是一個滅頂之災。

5、週期性危機:基本上是20年為一個週期,但是新技術會縮短危機的發生的週期時間。

公司衰落背後的經濟週期

任何一個經濟週期和行業週期的背後,都必然會經歷復甦、繁榮、登頂、衰退、蕭條,再復甦。

20世紀20年代,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經濟週期理論——“康波週期”。

观点│每个互联网巨头20岁都得死?

後來,美國的伊斯伯爾丁對這個理論進一步的解釋,一個康波週期大約包括3個庫茲涅茨週期(因在建築領域表現明顯,也稱為房地產週期)每一個庫茲涅茨週期是20年左右。

國內的互聯網,經歷了1998年的門戶、1999年的電子商務、2001年的企業服務、2002年的SP、2003年的網遊、2006年的視頻、2013年的手機遊戲、2014年的2B服務、2015年的互聯網金融、2016年的共享單車、2017年的新零售、2018年的區塊鏈等無不如此。

不管在哪個國家和行業,經濟就是經歷著一個又一個不斷的週期循環。而在這中間,新的技術創新和大規模的應用又會把觸底的經濟再一次拉動,成為新的經濟的發動機。

人口對互聯網的影響

那麼人口的轉移對一個經濟週期和中國互聯網的影響有多大呢?

在人口遷徙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每一次人口遷徙停止或者下降時,就是經濟或者巨頭出現危機的時候。

1998年-2018年的中國人口:

而中國人口呢,由於城市化加劇,從2000年開始,中國人口開始進入到快速的遷徙狀態。從1998年的大概1億左右開始起飛,到了2014年的2.5億人左右。然後開始下滑,一直到現在。

观点│每个互联网巨头20岁都得死?

中國從1998年開始人口加快流通,就在這一年,誕生了阿里、騰訊等各大公司。人口流通帶來了新的消費需求,比如手機。1999年,諾基亞無天線的3210正式面世。2000年摩托羅拉V98爆發。而現在是全球手機大佬的OPPO、vivo,也就是2001年成立的。2013年,智能機的出貨量首次超越功能機。

2014年,中國遷徙人口到了最高峰,超過2.5億。也就是這一年,移動互聯網全面爆發。阿里、陌陌等30多家互聯網公司批量上市,這一年是中國互聯網大年。

人口遷徙帶來了新的經濟模式,帶了新的技術需求,帶來了廉價勞動力,促進了實業和虛擬經濟的發展。

观点│每个互联网巨头20岁都得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