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成都進入雙城時代?

北堂遠


多年前網上看到一篇對於成都未來發展的思考,當時就被吸引無法自拔,作者的觀點是成都應該向東,擴展至龍泉山腳下,而不應向南北西,因為東邊全為丘陵,這樣一來既保住了生態,耕地,又滿足了用地需求,為對接龍泉山東盆地找到突破口,能形成六七百萬大城市規模。但那篇帖子幾乎無人閱讀回覆,而十幾年後,如果作者看到如今的規劃心中應該是五味百態的。如今的推進的東進南拓西控北改成德對接是另一篇正在實踐中沒有文字的大篇章。他應該感慨城市擴張速度之塊2000後城市是以二三環為中心向周邊瘋長,形成幾乎十一區融城局面,北邊已無地能拓了。並沒有一個重點方向的規劃擴張。今天還是贊成作者的主張,東進才是首選,南拓,百里良田消失,北拓無地可拓,西拓是環境無法承受之重。只是如今的東進直接跳過了龍泉驛,在龍泉山東的金堂簡陽鋪開,這個真心腦洞大開,令人眼前一亮,打心裡還是很讚歎,若山東形成一座大城市,對盆地腹地的影響力帶動力可想而知,沒了龍泉山的天然障礙。四川的發達地帶將不再侷限於狹長的成綿樂一線,這不是早就該走出的一步嗎。有何不可!東進是四川早該走的一步棋,既利於成渝對接一體化,又跳過大山直接輻射盆地丘陵。以後,沿沱江帶,沿龍泉山帶極有可能形成四川經濟新的增長極,一旦狀大,可單獨設地級市,打破成都對各種優資源壟斷,形成新的雙城良性競爭。更利於區域平衡發展,。


寂莫鎖清秋


所謂“雙城”是指將過去龍門山、龍泉上這“兩山”和中間的主城區構成的“兩山夾一城”格局,改變為“一山連兩翼”,即龍泉山作為城市“綠心”,將西面原始的中心城區和東面的全新的東部產業新城想連接的一個城市格局。

首先,現階段的城市建設規劃設計,是有著整體戰略佈局的一項事項。可以說是城市發展建設的保障和藍圖。而成都過去提出的整體規劃簡單來說就是“中優、北改、南拓、西控、東進”,明確了這5大區域的一個建設思路。

其中東進,也就和題主說的“雙城”這個規劃在地理上有重合之處。但不能簡單的理解這是東進的一個“加強版”。因為從城市發展的軸線角度,過去城市佈局主要是南北軸線,而現在新增了一個東西軸線,從而奠定了新城的基礎。

而城市東側的“東進”產業佈局並沒有變化,主要還是發展先進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為主。所以東部城市新區,依託龍泉山的自然稟賦,將形成自行車、公交、地鐵、高鐵等交通工具的無縫對接,而森林公園、綠地、河流穿行其中的自然和諧格局。

“東進”的製造業東移,就使龍泉山東側成為成都工業經濟的重要區域。從而帶動簡陽、淮州、國際航空港等區域的發展。

所以現在成都的經濟發展,不是建立在舊的中心城區概念之上,而是建立在依據城市的發展歷史、自身的資源稟賦劃定其不同區域功能,確定分區的定位,從而謀求多組團集約緊湊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


7月5日,成都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佈會。對當前正在加快推進的城市總體規劃修編進行解讀,透露了以下猛料:

城市格局重大突破!

“ 兩山夾一城 ” 變為 “ 一山連兩翼 ”

中心城區 + 東部新城 = 成都

“ 兩山夾一城 ” 是指原來的城市格局,是龍泉山和龍門山夾著成都中心城區。

現在,轉變為 “ 一山連兩翼 ” !龍泉山由原本生態屏障,轉變為城市綠心。





龍泉山兩側,是兩大城區

龍泉山西邊:中心城區(包括金牛、武侯、龍泉驛、雙流等11個行政區以及高新區、天府新區直管區)。

龍泉山東邊:全新的東部產業新城。

這意味著:成都城市發展邊界突破龍泉山脈!

從今天起,

大成都的“雙城”並不是 “ 三環內的老城區 ” + “ 天府新城 ” ,

而是中心城區+東部新城!

城市大結構從南北雙城,變為東西雙城!


發展格局則是城市南北向、東西向聯動發展的格局


“ 城市軸線對城市發展來說非常重要,基本上所有的大城市都有。以前的城市佈局只需要一個南北軸線,現在新佈局多了一個新的城市,因此我們在原來城市的基礎上規劃了東西軸線,東南西北能實現平衡發展。”

—— 成都市規劃局局長張瑛

“ 成都版雄安新區 ”

將出現在龍泉山東側 ?!

(科普:東部產業新城位於龍泉山東側,是指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簡州新城、簡陽城區,是產城相融的功能板塊。)


東部產業新城

“成都製造業中心東移,龍泉山東側將成為工業空間增量的主要拓展區域和工業經濟增量的主要承載區域,成都將促進簡州新城、淮州新城、空港新城等重點區域工業加快發展,東側成為開闢“成都製造”第二戰場。

——成都市經信委主任施躍華

成都規劃局長張瑛7月5日的新聞通氣會上明確表示:“ 東進 ” 規劃借鑑了雄安新區城市規劃理念。

“東進”規劃借鑑了雄安新區城市規劃理念。在佈局上,形成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簡州新城、簡陽城區等產城相融的功能板塊。

在空間上,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組團集約緊湊發展”的城市肌理與形態。

在功能上,推動部分國家中心城市職能向東部延伸,高標準規劃建設一批重點功能區、重大功能性設施,同時依託龍泉山森林公園、國際航空港等規劃建設20個左右的特色小鎮。


待我稱王封你為後i52


作為土生土長的重慶人,重慶一所本科大學在讀大一學生,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看完再評價,絕對客觀理性。

首先,建國至今,成都確實利用行政手段發展自己,先是依靠重慶的財政稅收大搞建設,以至於GDP一直領先於成都的重慶,城市建設遠遠落後於成都。再者,利用行政手段,把周邊縣市的大學、醫院、機構等等,絕大多數都遷往成都,如今四川知名的學校幾乎都在成都,不相信可以去翻看那些學校的歷史。

接著,建國至今,成都的版圖擴大了幾十上百倍,龍泉驛、郫縣、新都、原溫江地區、都江堰等等都在幾十年的時間裡,被成都吞併,近幾年簡陽市被成都吞併就是最好的例子。以至於現在成都的人口、面積都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

然後,建國至今,文化上的吞併。川菜本身分為很多個小的地方特色,包括了成都、重慶、自貢、瀘州等等好幾個地方特色,成都只是佔其中之一,歷史上成都菜的影響力並沒有現在這麼大。而成都把川菜整個體系化為己有,辣子雞、毛血旺、成都火鍋、魚香肉絲等等很多原來本來不是成都的特色小吃的,現在都貼在成都身上,甚至成都還獲得“世界美食之都”!還有熊貓等等很多四川其他地方的文化如今都貼在了成都身上。

四川可謂是在政治、經濟、文化、交通、教育、民生等等多方面完全傾斜給成都。成都在建國時期GDP總量未進前二十,改革開放時期也未進入前十,近幾年才進入前八。看看四川其他地級市的發展狀況,四川可謂是砸鍋賣鐵保成都。相比武漢、合肥,成都有過之無不及的程度。

我們再分析用意,很多網友說先把成都發展起來,招商引資吸引人才,再讓成都帶動其他地級市發展,這個想法是好的。我們聯想改革開放,先把東南沿海發展起來,再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但是改革開放接近40年,東西部差距仍然非常大,東部地區並未明顯帶動中西部發展,只是由於成本提高產業自然的轉移到內地,人才資源高度集中於北上廣深,造成一系列的問題。結果,發展還是要靠自己,寄託於別人是行不通的。近幾年重慶、貴州的高速發展都不是依賴於東部沿海,都是依靠自身,東部沿海給重慶、貴州投資非常有限。東部沿海也忙著產業升級,忙著自己本身的問題,無暇顧及內地。

所以說,理解四川的做法,但把全省資源全部給成都,把全省發展的希望寄託於成都的做法是不妥的,每個地方都有存在的理由,每個地方都有存在的價值,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發展川西地區的旅遊,瀘州、宜賓的航運,每個地級市都應該存在幾所有名的學校資源,成都應該復址一部分學校,沒有的地級市也應該發展培養。很多地級市交通還非常落後,不是成都忙著建地鐵空中客車,而其他地級市完全被忽略。成都應該主動稀釋資源,保證其他地級市發展。

川人的福祉應該掌握在川人自己手中,而不是成都手裡。


晴若之初


成都的未來在於建設雙城時代,成都的雙城時代主要是中心城區和東部新城

一個城市的發展,總會有老城成熟,新城崛起,而成都的發展要更深一層次。

成都平原的優勢使成都在城市規劃及建設上便利了不少,你會發現成都的基礎設施和交通網絡相對來說比較齊全和完善,雖然沒有高低起伏的天際線,但是城市發展很好的融入了歷史文化的氛圍中。
圖片來源網絡


成都作為西南特大城市,國家副省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雖然位居西部內陸,但是城市的發展從來沒有停歇。最早形成的就是錦江、青羊、武侯、金牛、成華五城區,再加上一個高新技術開發區[如今的高新區],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主城區的隊伍不斷擴大,目前二圈層的溫江、郫都、新都、龍泉驛、雙流、青白江等已經成為主城區,城市發展已經形成中心城區和近郊、遠郊的區別。

圖片來源網絡

而這些中心城區也是未來發展重點之一,是承擔城市商業、金融、生活、交通、教育、醫療等城市功能。

為把成都建設為宜居田園城市和世界級可持續發展城市,在中心城區的基礎上又以龍泉山森林公園建設為契機,打造成都的“中央綠色屏障”,所以在龍泉山麓東側打造“簡州新城”、“空港新城”、“淮口新城”,對於緩解城市人口密度、增加城市發展活力,佈局“高新技術產業”[包括航天器材、新能源、汽車產業、航空物流、生物醫藥等]。

圖片來源網絡

由此,成都形成“一山兩翼一區三軸多中心”功能區域,為後續城市發展指明方向。“而雙城時代也更具競爭力”,成為成都2020、2035、2050目標的“源動力”。


大內密探達康


是的,是的,是的。成都已經逆天了,成都已經變成了網紅城市了,成都更是中國的明星城市了。


自古以來,成都的城市建設都是以圈層城市擴張模式,忽然有一天,成都就從單一的圈層城市模式,發展為一城雙核的城市格局模式,可以這樣說,這真的是成都城市管理者的智慧的結晶。

昔日的東郊龍泉山脈,搖身一變,成為成都城市森林公園,並且還成為了成都城市的市中心,如此的大手筆,常人幾乎是不敢想象的。成都受地域限制,長期以來都是以城市圈層模式發展的,也就是說攤大餅的模式,這種模式在城市中小規模的時候確實是事半功倍,但是要變成國際化大都市,這種模式制約太多,所以成都城市發展的主戰場,已經跨越農村山脈,進入了真正的雙城城市模式時代,也就是與龍泉山脈以西的成都主城區,以龍泉山脈以東的成都新城區,也就是天府新區,成都的第二個國際機場,天府國際機場就坐落在這裡。



成都的口號是,在天府新區再造一座產業成都,可以預見成都的未來發展不可限量。


見解派


政府所在區域永遠都是核心區域。從成都跨過三環向南高速發展,用了將近15年時間。初步形成了現在的規劃。如果興隆湖片區和現在的天府新區完全形成成熟的片區,還需要5-8年時間。也就是說一個新興區域的成熟至少要20多年的時間。

東部新城應該是一種必然的遠期規劃,畢竟新機場在這個地方。早晚要連城一片。可以參考北京和上海雙機場城市,兩個機場周邊已經和整個城市融為一體。

但這個新城成熟的時間應該比較久。由於政府位置的存在,天府新區的核心地位任然不會動搖


Florasemmy


我去過成都幾次,特別佩服成都的一件事,或許這件事成都本地人都沒發現過,那就是成都的水源基本都來自都江堰,都江堰造福了成都1000多年,這點我深感佩服,但是我有一點我不能理解,那就是成都的上游是郫縣,郫縣豆瓣全國都很出名,然而生產豆瓣所產生的廢水也是超級高的,而且郫縣還有個富士康,配套富士康的還有無數的電子原料產業,所以整個成都都是喝的上游的廢水,就算最後自來水廠淨化過了,但是,淨化的乾淨嗎?所以,把工業區建在主城區的上游,真的讓我想不通,不理解。


委長


沒有浦東新區就沒有今天的上海,沒有濱海新區就沒有今天的天津。一個城市的發展其實就是空間的延展,成都提出東進戰略,是基於更為宏大的國家中心城市和世界級城市目標。目前成都平原地區雖然往西還有拓展空間,但基於龍門山地震帶安全考量,是不能往西進行大規模開發的。而成都正在推進的天府新區其實可以作為的空間也不大,大約也就兩百平方公里左右,很快這一塊也會填滿。那麼剩餘的可發展區域無論是新都、青白江還是龍泉,成片開發的空間也十分有限,特別是基於成都平原不宜空氣擴散的短板,要想在成都平原佈局大工業,就會犧牲環境質量。

成都目前的工業總量剛剛過萬億,這個規模要支撐國家中心城市的經濟體量是困難的,按照現在一線城市的標準,成都工業起碼要上2萬億以上,要想成為世界城市恐怕需要3萬億。這麼大的產業規模起碼要1000平方公里的產城空間。所以唯有龍泉山以東還有這個空間,龍泉山以東金堂淮口、高板、三系、白果、趙家、福興、竹篙、平橋、隆盛等這一片數百平方公里一馬平川,與平原無異,搞工業非常適合。一是水資源有沱江做保障,二是交通基礎設施有成達鐵路、成南高速、成巴高速,三是能源上有金堂電廠120萬裝機(規劃是240萬裝機)。

其實東成都已經不是概念了,已經是真實存在了,淮州新城從2008年就開始開發,已經有十年時間,建成區面積差不多25平方公里,其中工業園已經建成20平方公里,整體規模差不多是一箇中等縣城了。加上正在推進的航空產業園15平方公里,智能製造起步區5平方公里,淮州新城很快會達到50平方公里的規模。淮州新城目前的節能環保已經頗具規模,智能製造也在大力佈局,通用航空也即將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預計2020年淮州新城工業產值可能突破500億,未來發展為萬億級產業區是完全可以的。


藝人美家裝飾簡美整家


成都市的東進戰略是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形成成渝都市圈,開闢的主戰場。彷彿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建設東進三大新城,外加簡陽主城區都是順其自然得了。

當幾大城市在未來的某一天由各個區塊再連成片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不是又一個“成都”嗎?於是成都又單城變雙城,龍泉山變成了中心公園。

成都也成了“新成都”,幸運的是你和我都是見證這一切的見證者。最後希望大家來簡陽,我在簡陽等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