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關東軍為何不南下,一直死磕東三省?

顏丶顏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兒不明確——“南下”到底是指南下到中國戰場,還是指南下到太平洋戰場?所以,需要分成兩個問題進行回答。

在正式回答之前,先簡單說說什麼是關東軍。

關東軍是日本陸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侵駐中國東北金縣和大連地區的“關東州”而得名。關東軍成立於1919年4月12日,存在了26年時間: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關東軍大部分被蘇聯紅軍消滅,餘部自行解散,關東軍成為一個歷史名詞。在日本陸軍中,關東軍以戰鬥力最強、裝備最好而著稱,有“皇軍之花”之稱。極盛時,該軍編有31個步兵師團,11個步兵和坦克旅團,1個敢死隊旅團和2個航空軍,共約120萬人。

現在,回答第一個拆分的問題:如果“南下”是指南下太平洋戰場,那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關東軍在二戰後期南下到了太平洋戰場。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隨著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作戰越來越不利,遂將關東軍陸續南調。從1943年下半年起,關東軍主力陸續被抽調到太平洋戰場,與美軍交戰。

再來回答拆分的第二個問題:如果“南下”是指南下到中國,那麼這個問題是成立。既如此,關東軍為啥不南下?

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關東軍僅僅1萬多人的規模,到10年後的1941年7月7日開始“關特演”計劃時,關東軍已經號稱百萬之眾(實際約85萬)。短短十年,關東軍增長接近百倍,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關東軍既然如此強大,為什麼不直接加入中國戰場,一舉解決中國問題呢?

原來,日本也有自己的忌憚——蘇聯。

東北緊靠蘇聯,而蘇聯紅軍是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日本擔心關東軍轉用到其他戰場,這裡就會被蘇軍趁虛而入,甚至進一步以朝鮮半島為跳板,直接威脅日本本土。

為了試探遠東蘇聯的軍力,日本於1939年發動了諾門坎戰役,結果大敗虧輸。這是日本自日俄戰爭大敗俄國後,第一次領教蘇聯人的厲害。儘管日軍作戰英勇,但無論是空中力量還是地面裝甲力量,都遠不是蘇聯紅軍的對手。這一戰給了日本當頭一棒,使其不敢小看蘇聯紅軍。

和關東軍只有一線之隔的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也稱西伯利亞方面軍),是一支兵力雄厚的勁旅。上數據,蘇聯在遠東駐軍兵力情況:1941年12月1日,1343307人;1942年7月1日,1446012人;1942年11月19日,1296822人;1943年7月1日,1156961人;1944年1月1日,1162991人;1945年5月9日,1185058人。通過這組數據不難發現,即便在歐洲蘇德戰事最激烈的時候,蘇聯為了防備日本,也始終在遠東保持百萬大軍的規模應對日本。

很明顯,日本關東軍應對蘇聯人還勉勉強強,自然無力南下中國戰場,鬼子擔心一旦離開東北,蘇聯遠東軍隊會從背後偷襲他們。

1941年,日本和蘇聯簽訂《日蘇互不侵犯條約》,來自蘇聯的壓力減少了,但日本依然不敢小視蘇聯,仍舊保持了一支強大的關東軍應對蘇聯。從上面數據可以看出,1943年,蘇聯大幅減少了遠東軍隊的數量,從巔峰時期的145萬左右降到了110多萬。

這是為什麼呢?

很簡單,因為關東軍也在削弱。

剛才咱們說了,從1943年開始,由於日軍在太平洋戰場陷入不利局面,不得不調動唯一可以調動的機動力量——關東軍,增援日益吃緊的太平洋戰場。關東軍先後10多個師團奉命南下太平洋戰場,導致關東軍幾乎成了一個空架子,自然更無力增援中國戰場。

簡單來說,大致是這樣:關東軍早期被蘇聯紅軍遠東部隊牽制住,擔心一旦和蘇聯開戰,沒有關東軍主力的東北可能會丟掉。好不容易與蘇聯和解以後,美國的壓力又增大了,關東軍主力不得不南下太平洋戰場去打美軍。結果,關東軍始終不能南下中國戰場。這是中國的幸運,如果百萬關東軍壓向中國戰場,可以想象,中國的壓力會有多大,局面會有多殘酷,中國真有可能徹底亡國……

1.《關東軍全史》

2.羅先明:《遠東戰爭風雲》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在抗戰時期,駐紮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最多的時候有120多萬人,即使到了二戰末期,日本在太平洋戰場吃緊,也有近70萬的關東軍不南下,一直死磕在東三省。究其原因,除了蘇聯方面的原因外,還有一些不得已的原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揭開這段塵封的歷史。

日本關東軍事是日本陸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是老牌部隊。它在1904年日俄戰爭時期,因侵佔我國的遼東半島並改名為“關東州”,而被命名為“關東軍”。在小鬼子的陸軍中,關東軍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有“皇軍之花”之稱。它極盛時有120多萬人,即使二戰末期也有近70萬人。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關東軍侵佔中國東北全境。1939年,日本選擇了“北上”戰略企圖與法西斯德國東西夾攻蘇聯,但在諾門坎戰役被蘇軍狠揍,從而放棄了“北上”戰略,選擇了“南下”戰略。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關東軍的主力被調往到太平洋戰場,並且後來基本成為了美軍的炮灰了。1945年,蘇軍百萬雄師進攻東北,70萬日本關東軍不堪一擊,於8月22日,近60萬的關東軍投降。

在二戰末期,日本太平洋戰場吃緊,在東北70萬的關東軍不南下,一直死磕在東三省,究其原因有三點。一是蘇聯的威脅,1939年關東軍發動了諾門坎戰役,被蘇軍狠揍了一頓,當時蘇聯很生氣,但礙於當時德軍才是蘇軍的大敵,而沒有撕破臉,但日本深知蘇聯一旦騰出手一定會收拾自己,並且此戰也顯示了蘇軍強大的戰鬥力,讓日軍也很忌憚,因此他們不僅保留了足夠數量的軍隊防範蘇軍,而且還修建了許多要塞和地堡來防禦。

二是當時日本將中國東三省視作其糧食基地和資源基地,並且還有近百萬的日本僑民,為了保證這個戰爭後方基地以及日本僑民的安全,必須要在東三省廣袤的土地上留下足夠數量的軍隊來維護穩定。三是想南下也南下不,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關東軍的主力被調往到太平洋戰場,而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弱殘兵。在二戰末期,看似關東軍有70萬人,其中至少有25萬人直接從日本僑民中抽調而來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並且武器裝備嚴重不足,甚至直接抽調偽軍的武器戰備,戰鬥低下,想南下也南下不了呀!



在1945年,近60萬的日本關東軍投降後,這些俘虜被蘇軍帶到了西伯利亞,進行勞動改造。在寒冷的西伯利亞,這些曾經凶神惡煞的小鬼子被調教成了溫順的小綿羊,並且爽的一批,最後無數人留在那片他們曾經奮鬥過的土地上。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這也算報應吧!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我們仔細看了一下日本侵華歷史,日本對華政策的蠶食,而不是速取。是誘降,而不是武力速勝。那麼後來的形式的演變使日本侵華使用武力,而日本認為中國不堪一擊,使用60萬人足夠。這樣組織了三個派遣軍,華北派遣軍20萬,華中派遣軍30萬,華南派遣軍10幾萬。當華中派遣軍打倒武漢時,開始誘降蔣介石,誘降國民黨。國民黨許多地方政府成為日本管轄區的治安政府,管理當地治安。也就是偽軍,偽政府。所以這時候滿洲的關東軍日本不用。主要是防止蘇聯南下救中國,因為蘇聯的空軍已經大規模的進入了中國長江流域,對日本作戰。中國的東北地區必須保證日本的存在。因為日軍的糧食生產大部分來自東北地區和臺灣地區。而臺灣地區日本認為是安全的,菲律賓的美軍和英軍和澳大利亞軍隊,不敢動。當時的日本處於旺盛期,美軍還不敢冒犯日本。當日本軍隊在中國被死死拖住,耗盡了所有時,美軍看到了機會。但是東北地區日本的關東軍是處於備戰狀態,隨時隨地準備對蘇聯作戰。


寶樹白石34222787


日本有句話,叫“寧丟本土,不丟滿州”。

為什麼?日本本土四島,火山噴發,地震頻發,颱風海嘯,土地貧瘠,幾乎什麼資源都沒有。而中國東北,沃野千里,物產豐富,森林煤礦,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日幕府時期,就一直想以朝鮮半島為跳板,妄想侵佔我東北地區。甲午戰爭後,更是妄想讓清政府割讓東北,因為東北是清的“龍興之地”,怎麼都不肯,加之那時還是沙俄的勢力範圍方才作罷。


日俄戰爭日本獲勝後,日本開始大量獲得東北利益,修鐵路,開工廠。以保護僑民,資產和路權的名義,在東北駐軍。這時叫東北駐屯軍,是關東軍的前身。兵力2萬多人。

九一八後,日本國內大量部隊湧入東北,關東軍成了侵略中國的集兵之地,高達一百多萬。

全面侵華戰爭開始,關東軍大量部隊入關南下,成為侵華日軍主力。所以關東軍不是沒南下,而只是調走一批,再從本土調入一批,關東軍番號未變而已。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開始入侵東南亞,又是從關東軍中抽調大量部隊參戰。

到戰爭後期,日本戰爭資源逐漸枯竭,關東軍編制上雖還有70萬之重,但老兵已經很少,大部份是從國內新徵召的新兵,甚至不少少年兵。其戰力與最初的關東軍己有了雲泥之別。在蘇聯軍隊進攻東北時,如摧枯拉朽般,一敗塗地。

所以關東軍只是一個駐軍名稱,鐵打的營盤流水兵,不是死磕東北。


淨月暖陽


關東軍,最初是日本駐紮在大連的3個師團,總兵力不到3萬人,關東軍的成就還是拜張學良張少帥所賜,1931年九一八事變一槍不放,他爹張作霖苦心經營多年、碩果累累的東北拱手相讓給了日本,次年2月整個東北相繼淪陷。關東軍受於張少帥所留下的“禮物”,由最初不到3萬人的部隊瞬間發展到了百萬人的精銳部隊部隊,從此囂張跋扈,還多了個“皇軍之花”的稱號,張少帥可以說“功不可沒”。

日本窺視東北已有多年,從日俄戰爭開始就想把東北佔為己有,東北肥沃的土地不僅可以解決日本島國資源匱乏的問題,特別是糧食,還可以為日本提供戰略物資保障,是一塊很重要的戰略要地。所以關東軍一直重兵盤踞東北,不容有失,一方面也是為了應對蘇聯人的威脅,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讓日本人記憶猶新,見證的蘇聯人的實力;還有一方面是為了應對東北抗聯、儘快把東北殖民化,以達到日本以戰養戰的目的。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關東軍早已派不少部隊入關參與不少戰役,例如參與了九一八事件的熊本師團和京都師團,七七事變後都被調入華北戰場,一直充當侵略中國的先頭部隊,都參與了南京戰役、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都有關東軍的身影。所以說關東軍沒有南下,這個問題是不成立。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由於南下作戰的部隊節節敗退,日本兵源嚴重不足,1943年下半年後,關東軍主力全線調往太平洋戰場作戰,但並沒起到什麼作用,在海陸空全面劣勢的情況下,南下作戰的關東軍在美軍強大的火力下幾乎全軍覆沒,剩下的大都龜縮回了日本本島,從此一蹶不振,此時的關東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以致於1945年8月9日蘇聯出兵東北,亂中組建的70萬的關東軍猶如待宰的羔羊,不堪一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後還有一部分關東軍仍在負隅頑抗,最終被蘇軍一一消滅殆盡,關東軍也就此滅亡。



賽門軍略


關東軍是日軍的精銳部隊,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一直駐紮在東北三省,即使在太平洋戰爭告急的情況下,關東軍在東北仍然有七十萬人。關東軍一直不南下,原因我認為有下面幾個。


一、東北三省廣袤富饒,日本一直想將東北徹底變成日本的地盤。日軍佔領東北之後,源源不斷移民到東北,就是想徹徹底底控制東北。日本只是一個島國,最缺乏便是資源,而東北各種自然資源豐富,日本之所以能夠發動後面一系列戰爭,東北提供的資源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蘇聯在北方陳兵百萬,日本感到巨大的威脅。蘇聯和日本其實一直在互相提防,他們都害怕對方突然進攻,因此時刻都得抵擋對方。



三、東北雖然長期被日本控制,但卻從來沒有放棄抵抗。東北抗日聯軍長期在東北襲擾日軍,破壞日軍的重要設施,消滅日軍有生力量。在東北有很大日本僑民,因此關東軍還需要防禦東北抗日聯軍的進攻。


麥地傳奇


在抗戰中,日軍高層指揮並不統一,而且更多是被下層帶著走,所以經常會出現令人詫異的作戰方式。

1、關東軍挑起了九一八

現在已經比較清楚的是,駐紮在海外的關東軍總想開疆拓土,建功立業,抵禦俄國。

所以就有了下克上,不聽東京的命令,直接發動了九一八,進而擴大化,佔了整個東北。

(九一八事變)

在1933年,更是宣稱熱河是他們的領土,直接攻擊熱河,並攻擊到了關內。算上上海的一二八事變,1935年的華北事變,日軍基層就用的這種蠶食策略,迫使東京予以默許。

2、抗戰中的沒計劃

攻擊中國,日本並沒有完整的戰略部署與執行。盧溝橋僵持,就大舉增兵盧溝橋。在北方戰場佔據優勢後,派兵加入淞滬戰場。

(抗戰)

在武漢戰役後,進入僵持狀態。又要迫使國府投降,就開始了圍困戰略,廈門、廣西、越南、緬甸都要佔領。

而隨著行為的擴大,和美國的衝突就不可避免,那就對美國開戰了。

3、關東軍在等誰

日軍在佔領東北過程中阻力並不大,真正帶來影響的是抗聯,讓日本在東北兵力急劇增長。

在抗戰開始後,關東軍部隊部分南下作戰,但更多的是防備蘇聯。

之後,更是引起張鼓峰、諾門坎戰役,雖然被打疼了,但打的心還在;雖然簽了條約,但誰都知道條約就是一張紙。

(諾門坎戰役)

在蘇德戰爭開始後,日本人又搞了關東軍特大演習,就是準備北上。

因為陷入太平洋戰爭,精銳就消耗到了那裡。

總結:

日本人關內戰場、關東軍、海軍的太平洋,基本都是各有戰略,而且前線軍人更有想法。直接將政治玩成了戰爭的延續,不完蛋才怪。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東北太富庶了,可以說在二戰時期,東北就是日本的戰略縱深,那是豁出命都要保護的地方。

東北首先一定要維持好治安,你以為日本人在東北就安穩啊!各路抗聯和義勇,甚至土匪都多的是,這給了東北的日軍很大的牽制。而且你更不要忘了,中國的正規軍打到東北的可能性可能不大,但是北邊還有個蘇聯呢!蘇聯在提防日本人北上,日本人也怕蘇聯南下啊,諾門罕戰役打得一塌糊塗你還不防著蘇聯人?什麼,你說有《蘇日互不侵犯條約》?那這個條約你信嗎?

日本人是不是浪費兵力呢?現在看還真不是,你別忘了壓垮日軍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不是原子彈而是蘇聯撕毀條約進攻中國東北,你想想如果日本人在東北的實力不夠,蘇聯會不會提前幾年就發難呢?


國史拾遺


有網友問,為什麼,關東軍無論關內戰況多麼激烈,為什都不南下,而是就死磕守在東北呢?其實,關東軍也會南下參戰,只是不會是主力軍團出動。

比如,抗戰時期進攻山西的日軍蒙疆軍團,就是關東軍,包括了第26師團,第1機械化旅團,混成第2旅團,混成第15旅團,鐵道兵聯隊等等。在1944年,為了準備在關內發動打通大陸戰役。

日本關東軍調動了第27師團,獨立步兵2個旅團,獨立工兵3個大隊,獨立汽車8個大隊,獨立輜重兵5個大隊。野炮兵4個大隊,迫擊炮1個大隊,野戰高射炮1個大隊。獨立山炮1個聯隊。

戰車1個聯隊,獨立重炮兵1個大隊,最後還有,鐵道兵,獨立鐵路橋樑兵,鐵路工務兵和鐵道工作隊,防疫給水部隊,建築勤務部隊等等。

最後還有一些航空部隊,比如,8個機場勤務大隊,6個戰鬥機大隊,1個強擊機大隊,還有幾個獨立飛行隊,航空通信聯隊,航空地區司令部等等。

那為什麼關東軍主力一直都待在東北呢?在1942年,遠東蘇軍為144.6萬人,11759門火炮和迫擊炮,2589輛坦克和自行火炮,還有3178架戰機。

在1944年,遠東蘇軍的實力是,116萬人,16827門火炮和迫擊炮,2069輛坦克和自行火炮,還有4006架戰機。其實,日本關東軍一直都很擔心蘇軍會進攻東北,要知道關東軍在最鼎盛的關特演的時候,也不過是14個師團。

這也就是為什麼,日軍不北上的原因,那怕關東軍全體出動,你指望14個師團就可以全殲防禦在大縱深堡壘地域的144.6萬蘇軍?日軍能做的就能緊緊守在東北。如果沒有蘇軍,70萬關東軍集體入關,那麼,抗戰將會變得更加艱苦,等於關內日軍突然間增加了一倍。


深度軍事


不請自來,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日本二戰時期軍隊的常設編制和非常設編制。二戰時期,日軍的常設編制是師團,而軍一級編制均為非常設編制,會根據戰略不同或戰役需求進行臨時拼裝。


瞭解了上述問題,各位就應該清楚我要說什麼了。1941年蘇德戰爭以及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關東軍確實很強悍,下轄:第1師團、第8師團、第9師團、第10師團、第11師團、第12師團、第14師團、第23師團、第24師團、第25師團、第28師團、第29師團、第57師團。上述皆為日本甲種師團。


隨著蘇德戰爭的爆發,日本防守東北的壓力降低,加之太平洋戰場的形式急速惡化,日本只能將甲種師團紛紛調去面對美國,到1945年蘇聯向日本宣戰之時,關東軍下轄師團已經變為如下新編師團:第39師團、第63師團、第79師團、107師團、108師團、112師團、117師團、第119師團、122師團、123師團、124師團、125師團、126師團、127師團、128師團、134師團、35師團、136師團、138師團、139師團、148師團、149師團。


所以關東軍的名字雖然一直在東北,但其實質在太平戰場爆發後就已經開始變化了。同時這種變化,也可以看出當時中國抗日力量與日軍的實力差距有多大。從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到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日軍在中國大陸地區再無甲級師團存在,但是我抗日軍民依然艱苦的抗擊了近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