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关东军为何不南下,一直死磕东三省?

颜丶颜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儿不明确——“南下”到底是指南下到中国战场,还是指南下到太平洋战场?所以,需要分成两个问题进行回答。

在正式回答之前,先简单说说什么是关东军。

关东军是日本陆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侵驻中国东北金县和大连地区的“关东州”而得名。关东军成立于1919年4月12日,存在了26年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关东军大部分被苏联红军消灭,余部自行解散,关东军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在日本陆军中,关东军以战斗力最强、装备最好而著称,有“皇军之花”之称。极盛时,该军编有31个步兵师团,11个步兵和坦克旅团,1个敢死队旅团和2个航空军,共约120万人。

现在,回答第一个拆分的问题:如果“南下”是指南下太平洋战场,那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关东军在二战后期南下到了太平洋战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作战越来越不利,遂将关东军陆续南调。从1943年下半年起,关东军主力陆续被抽调到太平洋战场,与美军交战。

再来回答拆分的第二个问题:如果“南下”是指南下到中国,那么这个问题是成立。既如此,关东军为啥不南下?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关东军仅仅1万多人的规模,到10年后的1941年7月7日开始“关特演”计划时,关东军已经号称百万之众(实际约85万)。短短十年,关东军增长接近百倍,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关东军既然如此强大,为什么不直接加入中国战场,一举解决中国问题呢?

原来,日本也有自己的忌惮——苏联。

东北紧靠苏联,而苏联红军是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日本担心关东军转用到其他战场,这里就会被苏军趁虚而入,甚至进一步以朝鲜半岛为跳板,直接威胁日本本土。

为了试探远东苏联的军力,日本于1939年发动了诺门坎战役,结果大败亏输。这是日本自日俄战争大败俄国后,第一次领教苏联人的厉害。尽管日军作战英勇,但无论是空中力量还是地面装甲力量,都远不是苏联红军的对手。这一战给了日本当头一棒,使其不敢小看苏联红军。

和关东军只有一线之隔的苏联远东特别集团军(也称西伯利亚方面军),是一支兵力雄厚的劲旅。上数据,苏联在远东驻军兵力情况:1941年12月1日,1343307人;1942年7月1日,1446012人;1942年11月19日,1296822人;1943年7月1日,1156961人;1944年1月1日,1162991人;1945年5月9日,1185058人。通过这组数据不难发现,即便在欧洲苏德战事最激烈的时候,苏联为了防备日本,也始终在远东保持百万大军的规模应对日本。

很明显,日本关东军应对苏联人还勉勉强强,自然无力南下中国战场,鬼子担心一旦离开东北,苏联远东军队会从背后偷袭他们。

1941年,日本和苏联签订《日苏互不侵犯条约》,来自苏联的压力减少了,但日本依然不敢小视苏联,仍旧保持了一支强大的关东军应对苏联。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1943年,苏联大幅减少了远东军队的数量,从巅峰时期的145万左右降到了110多万。

这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因为关东军也在削弱。

刚才咱们说了,从1943年开始,由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陷入不利局面,不得不调动唯一可以调动的机动力量——关东军,增援日益吃紧的太平洋战场。关东军先后10多个师团奉命南下太平洋战场,导致关东军几乎成了一个空架子,自然更无力增援中国战场。

简单来说,大致是这样:关东军早期被苏联红军远东部队牵制住,担心一旦和苏联开战,没有关东军主力的东北可能会丢掉。好不容易与苏联和解以后,美国的压力又增大了,关东军主力不得不南下太平洋战场去打美军。结果,关东军始终不能南下中国战场。这是中国的幸运,如果百万关东军压向中国战场,可以想象,中国的压力会有多大,局面会有多残酷,中国真有可能彻底亡国……

1.《关东军全史》

2.罗先明:《远东战争风云》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在抗战时期,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最多的时候有120多万人,即使到了二战末期,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吃紧,也有近70万的关东军不南下,一直死磕在东三省。究其原因,除了苏联方面的原因外,还有一些不得已的原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

日本关东军事是日本陆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老牌部队。它在1904年日俄战争时期,因侵占我国的辽东半岛并改名为“关东州”,而被命名为“关东军”。在小鬼子的陆军中,关东军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有“皇军之花”之称。它极盛时有120多万人,即使二战末期也有近70万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关东军侵占中国东北全境。1939年,日本选择了“北上”战略企图与法西斯德国东西夹攻苏联,但在诺门坎战役被苏军狠揍,从而放弃了“北上”战略,选择了“南下”战略。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关东军的主力被调往到太平洋战场,并且后来基本成为了美军的炮灰了。1945年,苏军百万雄师进攻东北,70万日本关东军不堪一击,于8月22日,近60万的关东军投降。

在二战末期,日本太平洋战场吃紧,在东北70万的关东军不南下,一直死磕在东三省,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苏联的威胁,1939年关东军发动了诺门坎战役,被苏军狠揍了一顿,当时苏联很生气,但碍于当时德军才是苏军的大敌,而没有撕破脸,但日本深知苏联一旦腾出手一定会收拾自己,并且此战也显示了苏军强大的战斗力,让日军也很忌惮,因此他们不仅保留了足够数量的军队防范苏军,而且还修建了许多要塞和地堡来防御。

二是当时日本将中国东三省视作其粮食基地和资源基地,并且还有近百万的日本侨民,为了保证这个战争后方基地以及日本侨民的安全,必须要在东三省广袤的土地上留下足够数量的军队来维护稳定。三是想南下也南下不,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关东军的主力被调往到太平洋战场,而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弱残兵。在二战末期,看似关东军有70万人,其中至少有25万人直接从日本侨民中抽调而来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并且武器装备严重不足,甚至直接抽调伪军的武器战备,战斗低下,想南下也南下不了呀!



在1945年,近60万的日本关东军投降后,这些俘虏被苏军带到了西伯利亚,进行劳动改造。在寒冷的西伯利亚,这些曾经凶神恶煞的小鬼子被调教成了温顺的小绵羊,并且爽的一批,最后无数人留在那片他们曾经奋斗过的土地上。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这也算报应吧!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我们仔细看了一下日本侵华历史,日本对华政策的蚕食,而不是速取。是诱降,而不是武力速胜。那么后来的形式的演变使日本侵华使用武力,而日本认为中国不堪一击,使用60万人足够。这样组织了三个派遣军,华北派遣军20万,华中派遣军30万,华南派遣军10几万。当华中派遣军打倒武汉时,开始诱降蒋介石,诱降国民党。国民党许多地方政府成为日本管辖区的治安政府,管理当地治安。也就是伪军,伪政府。所以这时候满洲的关东军日本不用。主要是防止苏联南下救中国,因为苏联的空军已经大规模的进入了中国长江流域,对日本作战。中国的东北地区必须保证日本的存在。因为日军的粮食生产大部分来自东北地区和台湾地区。而台湾地区日本认为是安全的,菲律宾的美军和英军和澳大利亚军队,不敢动。当时的日本处于旺盛期,美军还不敢冒犯日本。当日本军队在中国被死死拖住,耗尽了所有时,美军看到了机会。但是东北地区日本的关东军是处于备战状态,随时随地准备对苏联作战。


宝树白石34222787


日本有句话,叫“宁丢本土,不丢满州”。

为什么?日本本土四岛,火山喷发,地震频发,台风海啸,土地贫瘠,几乎什么资源都没有。而中国东北,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森林煤矿,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日幕府时期,就一直想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妄想侵占我东北地区。甲午战争后,更是妄想让清政府割让东北,因为东北是清的“龙兴之地”,怎么都不肯,加之那时还是沙俄的势力范围方才作罢。


日俄战争日本获胜后,日本开始大量获得东北利益,修铁路,开工厂。以保护侨民,资产和路权的名义,在东北驻军。这时叫东北驻屯军,是关东军的前身。兵力2万多人。

九一八后,日本国内大量部队涌入东北,关东军成了侵略中国的集兵之地,高达一百多万。

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关东军大量部队入关南下,成为侵华日军主力。所以关东军不是没南下,而只是调走一批,再从本土调入一批,关东军番号未变而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开始入侵东南亚,又是从关东军中抽调大量部队参战。

到战争后期,日本战争资源逐渐枯竭,关东军编制上虽还有70万之重,但老兵已经很少,大部份是从国内新征召的新兵,甚至不少少年兵。其战力与最初的关东军己有了云泥之别。在苏联军队进攻东北时,如摧枯拉朽般,一败涂地。

所以关东军只是一个驻军名称,铁打的营盘流水兵,不是死磕东北。


净月暖阳


关东军,最初是日本驻扎在大连的3个师团,总兵力不到3万人,关东军的成就还是拜张学良张少帅所赐,1931年九一八事变一枪不放,他爹张作霖苦心经营多年、硕果累累的东北拱手相让给了日本,次年2月整个东北相继沦陷。关东军受于张少帅所留下的“礼物”,由最初不到3万人的部队瞬间发展到了百万人的精锐部队部队,从此嚣张跋扈,还多了个“皇军之花”的称号,张少帅可以说“功不可没”。

日本窥视东北已有多年,从日俄战争开始就想把东北占为己有,东北肥沃的土地不仅可以解决日本岛国资源匮乏的问题,特别是粮食,还可以为日本提供战略物资保障,是一块很重要的战略要地。所以关东军一直重兵盘踞东北,不容有失,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苏联人的威胁,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让日本人记忆犹新,见证的苏联人的实力;还有一方面是为了应对东北抗联、尽快把东北殖民化,以达到日本以战养战的目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关东军早已派不少部队入关参与不少战役,例如参与了九一八事件的熊本师团和京都师团,七七事变后都被调入华北战场,一直充当侵略中国的先头部队,都参与了南京战役、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都有关东军的身影。所以说关东军没有南下,这个问题是不成立。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由于南下作战的部队节节败退,日本兵源严重不足,1943年下半年后,关东军主力全线调往太平洋战场作战,但并没起到什么作用,在海陆空全面劣势的情况下,南下作战的关东军在美军强大的火力下几乎全军覆没,剩下的大都龟缩回了日本本岛,从此一蹶不振,此时的关东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以致于1945年8月9日苏联出兵东北,乱中组建的70万的关东军犹如待宰的羔羊,不堪一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还有一部分关东军仍在负隅顽抗,最终被苏军一一消灭殆尽,关东军也就此灭亡。



赛门军略


关东军是日军的精锐部队,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一直驻扎在东北三省,即使在太平洋战争告急的情况下,关东军在东北仍然有七十万人。关东军一直不南下,原因我认为有下面几个。


一、东北三省广袤富饶,日本一直想将东北彻底变成日本的地盘。日军占领东北之后,源源不断移民到东北,就是想彻彻底底控制东北。日本只是一个岛国,最缺乏便是资源,而东北各种自然资源丰富,日本之所以能够发动后面一系列战争,东北提供的资源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苏联在北方陈兵百万,日本感到巨大的威胁。苏联和日本其实一直在互相提防,他们都害怕对方突然进攻,因此时刻都得抵挡对方。



三、东北虽然长期被日本控制,但却从来没有放弃抵抗。东北抗日联军长期在东北袭扰日军,破坏日军的重要设施,消灭日军有生力量。在东北有很大日本侨民,因此关东军还需要防御东北抗日联军的进攻。


麦地传奇


在抗战中,日军高层指挥并不统一,而且更多是被下层带着走,所以经常会出现令人诧异的作战方式。

1、关东军挑起了九一八

现在已经比较清楚的是,驻扎在海外的关东军总想开疆拓土,建功立业,抵御俄国。

所以就有了下克上,不听东京的命令,直接发动了九一八,进而扩大化,占了整个东北。

(九一八事变)

在1933年,更是宣称热河是他们的领土,直接攻击热河,并攻击到了关内。算上上海的一二八事变,1935年的华北事变,日军基层就用的这种蚕食策略,迫使东京予以默许。

2、抗战中的没计划

攻击中国,日本并没有完整的战略部署与执行。卢沟桥僵持,就大举增兵卢沟桥。在北方战场占据优势后,派兵加入淞沪战场。

(抗战)

在武汉战役后,进入僵持状态。又要迫使国府投降,就开始了围困战略,厦门、广西、越南、缅甸都要占领。

而随着行为的扩大,和美国的冲突就不可避免,那就对美国开战了。

3、关东军在等谁

日军在占领东北过程中阻力并不大,真正带来影响的是抗联,让日本在东北兵力急剧增长。

在抗战开始后,关东军部队部分南下作战,但更多的是防备苏联。

之后,更是引起张鼓峰、诺门坎战役,虽然被打疼了,但打的心还在;虽然签了条约,但谁都知道条约就是一张纸。

(诺门坎战役)

在苏德战争开始后,日本人又搞了关东军特大演习,就是准备北上。

因为陷入太平洋战争,精锐就消耗到了那里。

总结:

日本人关内战场、关东军、海军的太平洋,基本都是各有战略,而且前线军人更有想法。直接将政治玩成了战争的延续,不完蛋才怪。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东北太富庶了,可以说在二战时期,东北就是日本的战略纵深,那是豁出命都要保护的地方。

东北首先一定要维持好治安,你以为日本人在东北就安稳啊!各路抗联和义勇,甚至土匪都多的是,这给了东北的日军很大的牵制。而且你更不要忘了,中国的正规军打到东北的可能性可能不大,但是北边还有个苏联呢!苏联在提防日本人北上,日本人也怕苏联南下啊,诺门罕战役打得一塌糊涂你还不防着苏联人?什么,你说有《苏日互不侵犯条约》?那这个条约你信吗?

日本人是不是浪费兵力呢?现在看还真不是,你别忘了压垮日军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不是原子弹而是苏联撕毁条约进攻中国东北,你想想如果日本人在东北的实力不够,苏联会不会提前几年就发难呢?


国史拾遗


有网友问,为什么,关东军无论关内战况多么激烈,为什都不南下,而是就死磕守在东北呢?其实,关东军也会南下参战,只是不会是主力军团出动。

比如,抗战时期进攻山西的日军蒙疆军团,就是关东军,包括了第26师团,第1机械化旅团,混成第2旅团,混成第15旅团,铁道兵联队等等。在1944年,为了准备在关内发动打通大陆战役。

日本关东军调动了第27师团,独立步兵2个旅团,独立工兵3个大队,独立汽车8个大队,独立辎重兵5个大队。野炮兵4个大队,迫击炮1个大队,野战高射炮1个大队。独立山炮1个联队。

战车1个联队,独立重炮兵1个大队,最后还有,铁道兵,独立铁路桥梁兵,铁路工务兵和铁道工作队,防疫给水部队,建筑勤务部队等等。

最后还有一些航空部队,比如,8个机场勤务大队,6个战斗机大队,1个强击机大队,还有几个独立飞行队,航空通信联队,航空地区司令部等等。

那为什么关东军主力一直都待在东北呢?在1942年,远东苏军为144.6万人,11759门火炮和迫击炮,258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还有3178架战机。

在1944年,远东苏军的实力是,116万人,16827门火炮和迫击炮,206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还有4006架战机。其实,日本关东军一直都很担心苏军会进攻东北,要知道关东军在最鼎盛的关特演的时候,也不过是14个师团。

这也就是为什么,日军不北上的原因,那怕关东军全体出动,你指望14个师团就可以全歼防御在大纵深堡垒地域的144.6万苏军?日军能做的就能紧紧守在东北。如果没有苏军,70万关东军集体入关,那么,抗战将会变得更加艰苦,等于关内日军突然间增加了一倍。


深度军事


不请自来,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日本二战时期军队的常设编制和非常设编制。二战时期,日军的常设编制是师团,而军一级编制均为非常设编制,会根据战略不同或战役需求进行临时拼装。


了解了上述问题,各位就应该清楚我要说什么了。1941年苏德战争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关东军确实很强悍,下辖:第1师团、第8师团、第9师团、第10师团、第11师团、第12师团、第14师团、第23师团、第24师团、第25师团、第28师团、第29师团、第57师团。上述皆为日本甲种师团。


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日本防守东北的压力降低,加之太平洋战场的形式急速恶化,日本只能将甲种师团纷纷调去面对美国,到1945年苏联向日本宣战之时,关东军下辖师团已经变为如下新编师团:第39师团、第63师团、第79师团、107师团、108师团、112师团、117师团、第119师团、122师团、123师团、124师团、125师团、126师团、127师团、128师团、134师团、35师团、136师团、138师团、139师团、148师团、149师团。


所以关东军的名字虽然一直在东北,但其实质在太平战场爆发后就已经开始变化了。同时这种变化,也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抗日力量与日军的实力差距有多大。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日军在中国大陆地区再无甲级师团存在,但是我抗日军民依然艰苦的抗击了近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