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誤解最大的一個歷史人物是誰?

推你入海或者i


《說唱臉譜》,有句歌詞很高亢:“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啊....”但歷史中的曹操真的是一個奸臣麼?


是挾天子還是救天子?

真正觸動我對曹操產生改觀的是重讀《明史》的時候,在朱元璋還在紅巾軍旗下打工時,一直遙尊小明王為主,經常坐南朝北的擺個空椅子,帶領手下跪拜小明王。這時候唯獨朱元璋的幕僚劉基劉伯溫站在一邊不為所動,後來朱元璋就問為何,劉基答道:“小明王就是一個放牛娃,有什麼值得拜的?你應該儘早單幹啊,不然受牽累太多!”

但朱元璋沒聽,後來小明王有難,劉基就說正好讓其自身自滅,朱元璋不聽勸告帶兵去救,結果差點讓陳友諒把老巢給端了。後來小明王是救了回來,此時朱元璋才發現劉基說的多麼有道理,自己給自己請來個“領導”,幹啥都束手束腳,最後不得不做掉了小明王。

同樣的事情,同樣的情節,曹操與朱元璋對比一下,對待漢獻帝是不是可以說是已經很好了,畢竟讓漢獻帝得以善終。想當初諸侯聯軍討伐董卓,但真正想救出漢獻帝的又有幾個,除了曹操一個都沒有!袁紹更是表示出跟劉基劉伯溫一樣的觀點,天下大亂,幹嘛非要給自己請回來帶個領導,趁早單幹才是王道。

對比元末明初的時局,再看袁紹的這個觀點真的不能說錯!當時袁紹在北方實力最強,手底下謀臣悍將無數,只要穩紮穩打,不犯官渡之戰那樣的錯誤,最後平定天下的很有可能就是袁紹!畢竟有朱元璋活生生的例子擺在那裡。

挾天子並不是成功必要條件!

初中數學中我們知道:
如果沒有A,則必然沒有B;如果有A而未必有B,則A就是B的必要條件,記作B→A,
如果A能推出B,那麼A就是B的充分條件。

簡單來講,挾天子並不是奪得天下的充分非必要條件。我們很多人都認為挾天子是曹操的成功必要因素,其實是先入為主了,我們不能根據成功人士的個例,倒推出成功所必須要有的條件和因素!就如同最近幾年馬爸爸的各種雞湯演講,聽聽就好了,當成功聖經你就是天真了!

當漢獻帝落難,劉備、劉表,劉璋這些皇族貴戚無動於衷,袁紹、孫吳這些地方諸侯冷眼旁觀,其實大家心裡都把不得漢獻帝自己活活餓死,這樣大家可以放心逐鹿中原,不怕背上弒君罵名!只有曹操去救了落難的漢獻帝。我們當然要承認曹操的確也從漢獻帝身上得到了一些政治資源,但曹操也因此背上了挾天子的罵名。一得一失,曹操基本沒賺到多少。

歷史中真正的曹操

說了這麼多,我們不妨看下毛主席在點評《二十四史》中曹操時說的話:

“曹操是一個英雄,他統一了北方,結束了貴族豪強爭霸的局面,維護了中原農業的正常生產,我們不能將他的功過混浠一言而弊之,要以歷史唯物辯證觀點,實事求是、正確、客觀地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他還說“曹操詩歌雄渾大氣,慷慨激昂,剛健清新,不愧為一個胸懷大略,有勇有謀的政治家、軍事家”。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瓦爾登的船伕


年少不識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那就是李中堂莫屬了。

我曾經以為,李鴻章是一個獨夫民賊,是沾滿農民起義鮮血的劊子手。還是一個出賣國家利益的人,畢竟什麼賣國條約都是他籤的。作為他的大同鄉,我甚至很羞於稱他為老鄉。甚至就連李鴻章故居,我都不願意去。

然而,在讀過一些書以後,我才知道,李鴻章遠非如此。

李鴻章確實在對太平天國的戰爭中起了主要作用,但是作為大清的官員,他鎮壓叛亂無可厚非,更何況真正荼毒兩江的實際上是太平軍,清軍反倒稍微溫和點兒。

而對外簽訂賣國條約,就更是李鴻章背鍋。實際上,之前的條約,基本都是像曾紀澤這樣的外交家。而在1895年,早期的外交家,如曾紀澤、郭嵩燾等全部去世了,真正懂外交、能擔得起大任的,只有李鴻章。

在庚子國變的時候,李鴻章可以不去摻和,甚至洋人都希望他取代清廷來做中國的新一把手。然而,李鴻章還是毅然決然從廣州北上,在自己的生命即將耗盡的時候,為清朝最後盡了一絲力。



青言論史


所謂對歷史人物的誤解,無非來源於兩個方面:

一,學識不足,淺嘗輒止,在瞭解歷史人物事蹟的同時,難免學習到某一本書,或某一個論者對此歷史人物的評價,這種評價形成先入為主的印象,若沒有繼續學習的機會、或缺少辨析過濾的能力,對此歷史人物往往會有誤讀。

這種誤解,我們可以稱為“誤導性誤解”。

二,由一而來,某一本書,某一論者,為什麼會對某一歷史人物的評價產生誤導呢?很大程度上,涉及到當時的史觀、史論。也就是說,產生某種“學術結論”的時代,有一種“歷史研究法”在影響著歷史研究的角度、方向等。這種誤解,必須依靠時代去解決。

這種誤解,我們可以稱為“時代性誤解”。

那麼,我們今天會發現有很多被誤解的歷史人物,多半是由於以上兩點造成的。

其一,大部分人的歷史知識,僅限於中學歷史課本。當然,探討這個問題的讀者和回答者,不在此列,能夠有興趣探討這類問題的人,本就是有自學能力的歷史愛好者。可是,在我們身邊,大部分的歷史知識來源就是課本,外加錯誤百出的電視劇。

對他們來說,如果歷史課本錯了,他們的歷史知識就一定是錯的。

其二,歷史課本是怎麼錯的?

時代造成的,時代的史觀史論本就有問題。

我上學時的歷史課本中,洪秀全還是英雄人物,李鴻章還是賣國賊,康有為還是聖人,袁世凱還是竊國大盜,張作霖和段祺瑞還都是劊子手。


苗欣宇518


 歷史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的,都是經歷過各種色彩印染的一幅畫卷,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很多歷史人物經常會被大家誤解,但是隨著瞭解的深入,真相慢慢就會浮出水面。以至於我們會發現很多人物的原型顛覆了我們原有的認知。

 如題,我曾經誤解最大的一個歷史人物應該是潘仁美,一直以來認為潘仁美是一個誅殺異己、殘害忠良的千古罪人。那麼他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下面來說說真實的潘仁美。

其實歷史上並沒有潘仁美,其原型是潘美。潘美參與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稱帝。宋朝建立後,屢立戰功,最後被封為“韓國公”,這個歷史上真實的潘美可與小說作品中的完全不同,他是一個驍勇善戰且正直廉潔的宋朝開國名將。後世小說家因為潘美對楊業見死不救,將其在《楊家將演義》裡寫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奸臣,被描繪成一個無惡不作的大奸臣,實在是比竇娥還冤。

其實楊業之死的最大責任者應該是宋太宗趙光義,這位皇帝是極其厚黑之人,自從幹掉哥哥宋太祖趙匡胤之後,他就不信任對周圍的任何人,時刻提防著大家,就怕危及到自己的皇位,他想借機除掉楊業。綜上可見,潘美著實替皇帝被了黑鍋。

(如果大家有好的觀點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或者關注我)





瑪雅論天下


李鴻章吧!

年少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

中學期間從歷史課本上學到的歷史知識有限,考試分數不錯,但對歷史人物的認識並不全面。


拿李鴻章來說,從歷史課本上所瞭解的,無外乎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這些事情先好後壞,從人的記憶特點上看,人們往往會更容易記住後面的壞事。

再加上當時對歷史人物認識不深,所以很容易給李鴻章定義成“賣國賊”“貪官”等。

後來隨著慢慢更深層次的認知,才發現李鴻章也有很多無奈之處,他也只是晚清政府“背黑鍋”的,慈禧所做出的某些愚蠢的決定,最後背上罵名的,很多時候都是李鴻章。


史書自然不敢輕易批評當權者,畢竟這是找死的行為,再加上當時民眾對朝中事務認知有限,他們只看結果,而這個結果就是李鴻章簽了賣國條約,所以李鴻章在當時,就和“賣國賊”給聯繫起來,並且一直到了今天。

說李鴻章貪腐,其原因在於他在簽訂《中俄密約》時拿了俄國人的錢,死後給後人留下四千萬兩白銀,似乎憑藉這些,李鴻章便只是一個貪官了。


確實,李鴻章很貪,可他死後留下的財產更多的是來自經辦洋務企業所得,以及他當官的福祿和朝廷的賞賜。

李鴻章更多的成就是在經辦洋務企業以及外交上,外交上的“成就”,聽起來很“恥辱”,因為在外交上李鴻章的貢獻是在簽訂條約時為清政府減少了很多損失,但這一點,很難得到人們的認可。

不過李鴻章在經辦洋務運動上是實打實的,洋務運動開創近代四十多個第一,幾乎都與李鴻章有關。


1872年由李鴻章主持的遣派留美幼童,是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創辦在上海的廣方言館,翻譯了大量西方書籍,對於民眾的思想開化,作用不可謂不大;開辦的大量新式學堂,培養了大量人才。

他親手創辦了近代中國第一支海軍——北洋水師,並親自赴英國、德國採購戰艦,若非後面海軍軍費被扣除,甲午海戰便是另一番結果了。


梁啟超評價李鴻章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不畏謗言,不辭勞苦,不敢破格,不學無術。”

梁啟超和李鴻章兩人交情並不深,在戊戌變法是,李鴻章曾想自助他們一千兩白銀,被人得知是李鴻章後,果斷拒絕;在政治上,李鴻章與梁啟超是政敵,因此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是很中肯的,具有一定可信度。

如果還是堅持認為李鴻章是賣國賊的,建議去看一下紀錄片——《檔案》(還原一個真實的李鴻章),能被放上電視上的,至少是值得我們去相信的。


金兔歷史


縱觀中華五千年曆史,可謂名人輩出!

這裡所言的名人指的是於後世有好的事蹟被人傳揚的人。畢竟,沒有哪個人會為自己的臭名遠播而感到光榮。 然而,歷史也是不公的!總有一部分英雄會被歷史所遺忘,被世人所誤解,甚至於臭名昭著。同樣是英雄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大的偏差,筆者認為有如下原因:其一:也是最重要的,即文人墨客評書家的虛構刻畫。這一點主要現於元明清戲曲小說的虛構描寫。其二:老百姓的以訛傳訛。這點主要是古代百姓知識的匱乏,盲目的聽聞。其三:英雄個人原因。英雄本人可能因為做了或者參與了一件本身沒錯卻在老百姓看來已經背離人情的事而導致的。

真實歷史上絕對算得上英雄但卻被人們誤解甚至唾罵了百年乃至數千年的英雄人物有許多,在這裡筆者款一人。

漢末——曹操

曹操絕對是歷代受眾人唾罵最狠的一位英雄。凡是提到曹操之處多為貶損侮辱甚至誣衊。但是無論從何方面思索,曹操都不失為一名真真切切的大英雄。

曹操自戰黃巾起兵,以“安民定天下”為己任,戰徐州,滅袁紹,徵烏桓,平關中,以齊桓、晉文為榜樣,直至統一北方,救萬民於戰火之中,乃至建立魏國,可謂戰功赫赫。



他晚年的曹操仍不忘追逐“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境界。如此豁達的人,如此悲涼的文,以及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闊大胸懷,何談不是英雄!


但是,世人卻冠之以奸雄頭銜。筆者放肆的以為:之所以稱曹操為奸雄,除了曹操心機太深,這一點是每一個成功政治家的必備條件,可以理解。還有就是因為曹操其貌不揚或者說長的不帥!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古人關於英雄這個頭銜的苛刻要求!這一點我會在下一位英雄周瑜篇章裡說到。


愛尋真理


康有為,坐擁6美女妻妾成群

——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

中學時候在課本上看到。他公車上書,參加百日維新,感覺他是個有才華有抱負的正面人物。

後來發現他不但是個牛皮大王、兩面派、更是個欺世盜名,滿嘴胡話的妄人。

他自稱聖人,生活卻極度荒淫奢靡

他提倡一夫一妻制,鼓吹女權,但是他取了六個老婆,晚年妻妾成群。

他主張人人平等,自己卻擁有者幾十號僕人,同時支持復辟帝制。



蝸牛愛趴


諸葛亮

我們瞭解到的諸葛亮大多都是從三國演義裡瞭解的,三國演義可以說是把諸葛亮給妖魔化了,然而歷史上的諸葛亮是怎麼樣的。在三國志裡,作者有提到,亮之才,內政大於軍事,軍事大於奇謀,所以說諸葛亮在內政上治理國家上是最厲害的,軍事才能和奇謀相對較弱,我們從三國演義上看到諸葛亮用的很多奇計,其實並沒有那回事。就拿最後諸葛亮和司馬懿較量來說,兩個人都是非常謹慎的人,諸葛亮一直不敢輕易進攻,司馬懿呢就死守,最後終於把諸葛亮給熬死了。司馬懿到諸葛亮軍營一看,說這哥們真是個奇才,其實指的是諸葛亮在安營紮寨方面的才能。不過諸葛亮確實還是很厲害的,在治理國家方面,還有發明方面是有突出貢獻的。


歐陽落雨


我個人認為,最委屈,被誤解最重的,莫過於民國時期的幾個大軍閥了,當初上學時歷史課本上,提到吳佩孚,首先想到的印象就是,殺害革命義士,殘暴不仁,簡直喪盡天良,其次是段祺瑞,他與袁世凱蛇鼠一窩,道德敗壞,人品低劣,總是不解他們靠什麼坐到如此高位的?至於袁世凱張作霖也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顛覆了原來的印象✍


L夢晨186391521


我是風中的舞者,我來談談曾經誤解最大的一個歷史人物----曾國藩,少時不識曾國藩,讀遍史書也枉然。他是晚清中興第一名臣,被譽為千古第一完人,卻因為屠城被稱為“曾剃頭”曾國藩,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是一個“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被後世尊稱為“聖人”的人物。

曾國藩這個人,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大坪村)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天資並不算是很高,讀書做學問,就不是才華橫溢鋒芒畢露的主。一直到後來,晚晴的另一名臣左宗棠在和親友的通信之中,就評論曾國藩“欠才略”、“兵機每苦鈍智”等等。曾國藩在三十歲之前,仕途並不太得意。但是曾國藩有兩個獨到的功夫,一個是自省,一個是隱忍。年輕的曾國藩,脾氣暴躁,沉不住氣,常常與人發生衝動。曾國藩自己也常常後悔,覺得自己有違聖賢教誨,有辱斯文,於是下決心要多多反省自己。那麼曾國藩又是靠什麼來反省自身的呢?靠的是日記。每天把自己所行所思都用蠅頭小楷一絲不苟的寫下來。對自己有所偏差的行為和想法,則在日記裡毫不留情的批評。這麼日積月累的下來,曾國藩的性格和為人處世都有較大的提高。而這個時候,正是太平天國鬧的最兇的時候。自金田起義以來,清廷口中的這支“長毛”軍迅速發展壯大,很快就席捲了大半個中國。此時清廷原有的八旗和綠營的官兵,在長期驕奢淫逸的生活中已腐朽到不堪一擊。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了鼓勵團練了命令。城破之後,湘軍在天京城內大肆燒殺搶掠,“見人即殺,見屋即燒,子女玉帛,掃數悉入於湘軍,秦淮長河,屍首如麻”,屠殺持續了十餘天,平民死傷無數。也正是這個原因,曾國藩被人稱為:“曾剃頭”,“曾屠戶”,這不能不說是聖人身上最大的汙點。

曾國藩提倡忠君衛道、以儒家學說治軍的這一宗旨還貫徹在選將、募兵、軍隊管理以及協調軍內外關係等方面。曾國藩的軍事思想內涵極豐,集顯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曾國藩,“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曾國藩在治軍方略上苦費心機,主張用儒家學說治軍,即用封建倫理綱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禮忠信作為治軍之本去陶冶官兵,他的目的就是要以此來維繫軍心,培植出一支完全絕對服從於自己的私家軍隊。所以他認為,“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後制敵。”曾國藩的軍事思想好影響了幾代人,且不說其同時代的湘、淮將領以曾國藩為楷模,就是其後的黃興、蔡鍔等資產階級軍事家對曾國藩治軍方略也推崇備至,張之洞、袁世凱等在甲午戰後採用西法編練新軍時,還採納了曾國藩治軍的許多做法。民國軍事家蔣方震在他的《國防論》中讚賞曾國藩是近代史上“一個軍事天才家”,還說凡領軍者都應該效法曾國藩。蔣介石則明確表示要師承曾國藩,要求國民黨軍隊中的將領必須“認清歷史,效法曾胡”。曾國藩治軍最重視精神教育,毛澤東一生很注意這點,曾國藩的“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毛澤東建立紅軍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