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经误解最大的一个历史人物是谁?

推你入海或者i


《说唱脸谱》,有句歌词很高亢:“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但历史中的曹操真的是一个奸臣么?


是挟天子还是救天子?

真正触动我对曹操产生改观的是重读《明史》的时候,在朱元璋还在红巾军旗下打工时,一直遥尊小明王为主,经常坐南朝北的摆个空椅子,带领手下跪拜小明王。这时候唯独朱元璋的幕僚刘基刘伯温站在一边不为所动,后来朱元璋就问为何,刘基答道:“小明王就是一个放牛娃,有什么值得拜的?你应该尽早单干啊,不然受牵累太多!”

但朱元璋没听,后来小明王有难,刘基就说正好让其自身自灭,朱元璋不听劝告带兵去救,结果差点让陈友谅把老巢给端了。后来小明王是救了回来,此时朱元璋才发现刘基说的多么有道理,自己给自己请来个“领导”,干啥都束手束脚,最后不得不做掉了小明王。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情节,曹操与朱元璋对比一下,对待汉献帝是不是可以说是已经很好了,毕竟让汉献帝得以善终。想当初诸侯联军讨伐董卓,但真正想救出汉献帝的又有几个,除了曹操一个都没有!袁绍更是表示出跟刘基刘伯温一样的观点,天下大乱,干嘛非要给自己请回来带个领导,趁早单干才是王道。

对比元末明初的时局,再看袁绍的这个观点真的不能说错!当时袁绍在北方实力最强,手底下谋臣悍将无数,只要稳扎稳打,不犯官渡之战那样的错误,最后平定天下的很有可能就是袁绍!毕竟有朱元璋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那里。

挟天子并不是成功必要条件!

初中数学中我们知道:
如果没有A,则必然没有B;如果有A而未必有B,则A就是B的必要条件,记作B→A,
如果A能推出B,那么A就是B的充分条件。

简单来讲,挟天子并不是夺得天下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我们很多人都认为挟天子是曹操的成功必要因素,其实是先入为主了,我们不能根据成功人士的个例,倒推出成功所必须要有的条件和因素!就如同最近几年马爸爸的各种鸡汤演讲,听听就好了,当成功圣经你就是天真了!

当汉献帝落难,刘备、刘表,刘璋这些皇族贵戚无动于衷,袁绍、孙吴这些地方诸侯冷眼旁观,其实大家心里都把不得汉献帝自己活活饿死,这样大家可以放心逐鹿中原,不怕背上弑君骂名!只有曹操去救了落难的汉献帝。我们当然要承认曹操的确也从汉献帝身上得到了一些政治资源,但曹操也因此背上了挟天子的骂名。一得一失,曹操基本没赚到多少。

历史中真正的曹操

说了这么多,我们不妨看下毛主席在点评《二十四史》中曹操时说的话:

“曹操是一个英雄,他统一了北方,结束了贵族豪强争霸的局面,维护了中原农业的正常生产,我们不能将他的功过混浠一言而弊之,要以历史唯物辩证观点,实事求是、正确、客观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他还说“曹操诗歌雄浑大气,慷慨激昂,刚健清新,不愧为一个胸怀大略,有勇有谋的政治家、军事家”。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瓦尔登的船夫


年少不识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那就是李中堂莫属了。

我曾经以为,李鸿章是一个独夫民贼,是沾满农民起义鲜血的刽子手。还是一个出卖国家利益的人,毕竟什么卖国条约都是他签的。作为他的大同乡,我甚至很羞于称他为老乡。甚至就连李鸿章故居,我都不愿意去。

然而,在读过一些书以后,我才知道,李鸿章远非如此。

李鸿章确实在对太平天国的战争中起了主要作用,但是作为大清的官员,他镇压叛乱无可厚非,更何况真正荼毒两江的实际上是太平军,清军反倒稍微温和点儿。

而对外签订卖国条约,就更是李鸿章背锅。实际上,之前的条约,基本都是像曾纪泽这样的外交家。而在1895年,早期的外交家,如曾纪泽、郭嵩焘等全部去世了,真正懂外交、能担得起大任的,只有李鸿章。

在庚子国变的时候,李鸿章可以不去掺和,甚至洋人都希望他取代清廷来做中国的新一把手。然而,李鸿章还是毅然决然从广州北上,在自己的生命即将耗尽的时候,为清朝最后尽了一丝力。



青言论史


所谓对历史人物的误解,无非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学识不足,浅尝辄止,在了解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难免学习到某一本书,或某一个论者对此历史人物的评价,这种评价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若没有继续学习的机会、或缺少辨析过滤的能力,对此历史人物往往会有误读。

这种误解,我们可以称为“误导性误解”。

二,由一而来,某一本书,某一论者,为什么会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产生误导呢?很大程度上,涉及到当时的史观、史论。也就是说,产生某种“学术结论”的时代,有一种“历史研究法”在影响着历史研究的角度、方向等。这种误解,必须依靠时代去解决。

这种误解,我们可以称为“时代性误解”。

那么,我们今天会发现有很多被误解的历史人物,多半是由于以上两点造成的。

其一,大部分人的历史知识,仅限于中学历史课本。当然,探讨这个问题的读者和回答者,不在此列,能够有兴趣探讨这类问题的人,本就是有自学能力的历史爱好者。可是,在我们身边,大部分的历史知识来源就是课本,外加错误百出的电视剧。

对他们来说,如果历史课本错了,他们的历史知识就一定是错的。

其二,历史课本是怎么错的?

时代造成的,时代的史观史论本就有问题。

我上学时的历史课本中,洪秀全还是英雄人物,李鸿章还是卖国贼,康有为还是圣人,袁世凯还是窃国大盗,张作霖和段祺瑞还都是刽子手。


苗欣宇518


 历史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都是经历过各种色彩印染的一幅画卷,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历史人物经常会被大家误解,但是随着了解的深入,真相慢慢就会浮出水面。以至于我们会发现很多人物的原型颠覆了我们原有的认知。

 如题,我曾经误解最大的一个历史人物应该是潘仁美,一直以来认为潘仁美是一个诛杀异己、残害忠良的千古罪人。那么他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下面来说说真实的潘仁美。

其实历史上并没有潘仁美,其原型是潘美。潘美参与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称帝。宋朝建立后,屡立战功,最后被封为“韩国公”,这个历史上真实的潘美可与小说作品中的完全不同,他是一个骁勇善战且正直廉洁的宋朝开国名将。后世小说家因为潘美对杨业见死不救,将其在《杨家将演义》里写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奸臣,被描绘成一个无恶不作的大奸臣,实在是比窦娥还冤。

其实杨业之死的最大责任者应该是宋太宗赵光义,这位皇帝是极其厚黑之人,自从干掉哥哥宋太祖赵匡胤之后,他就不信任对周围的任何人,时刻提防着大家,就怕危及到自己的皇位,他想借机除掉杨业。综上可见,潘美着实替皇帝被了黑锅。

(如果大家有好的观点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者关注我)





玛雅论天下


李鸿章吧!

年少不知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

中学期间从历史课本上学到的历史知识有限,考试分数不错,但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并不全面。


拿李鸿章来说,从历史课本上所了解的,无外乎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些事情先好后坏,从人的记忆特点上看,人们往往会更容易记住后面的坏事。

再加上当时对历史人物认识不深,所以很容易给李鸿章定义成“卖国贼”“贪官”等。

后来随着慢慢更深层次的认知,才发现李鸿章也有很多无奈之处,他也只是晚清政府“背黑锅”的,慈禧所做出的某些愚蠢的决定,最后背上骂名的,很多时候都是李鸿章。


史书自然不敢轻易批评当权者,毕竟这是找死的行为,再加上当时民众对朝中事务认知有限,他们只看结果,而这个结果就是李鸿章签了卖国条约,所以李鸿章在当时,就和“卖国贼”给联系起来,并且一直到了今天。

说李鸿章贪腐,其原因在于他在签订《中俄密约》时拿了俄国人的钱,死后给后人留下四千万两白银,似乎凭借这些,李鸿章便只是一个贪官了。


确实,李鸿章很贪,可他死后留下的财产更多的是来自经办洋务企业所得,以及他当官的福禄和朝廷的赏赐。

李鸿章更多的成就是在经办洋务企业以及外交上,外交上的“成就”,听起来很“耻辱”,因为在外交上李鸿章的贡献是在签订条约时为清政府减少了很多损失,但这一点,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可。

不过李鸿章在经办洋务运动上是实打实的,洋务运动开创近代四十多个第一,几乎都与李鸿章有关。


1872年由李鸿章主持的遣派留美幼童,是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创办在上海的广方言馆,翻译了大量西方书籍,对于民众的思想开化,作用不可谓不大;开办的大量新式学堂,培养了大量人才。

他亲手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并亲自赴英国、德国采购战舰,若非后面海军军费被扣除,甲午海战便是另一番结果了。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不畏谤言,不辞劳苦,不敢破格,不学无术。”

梁启超和李鸿章两人交情并不深,在戊戌变法是,李鸿章曾想自助他们一千两白银,被人得知是李鸿章后,果断拒绝;在政治上,李鸿章与梁启超是政敌,因此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是很中肯的,具有一定可信度。

如果还是坚持认为李鸿章是卖国贼的,建议去看一下纪录片——《档案》(还原一个真实的李鸿章),能被放上电视上的,至少是值得我们去相信的。


金兔历史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可谓名人辈出!

这里所言的名人指的是于后世有好的事迹被人传扬的人。毕竟,没有哪个人会为自己的臭名远播而感到光荣。 然而,历史也是不公的!总有一部分英雄会被历史所遗忘,被世人所误解,甚至于臭名昭著。同样是英雄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偏差,笔者认为有如下原因:其一:也是最重要的,即文人墨客评书家的虚构刻画。这一点主要现于元明清戏曲小说的虚构描写。其二:老百姓的以讹传讹。这点主要是古代百姓知识的匮乏,盲目的听闻。其三:英雄个人原因。英雄本人可能因为做了或者参与了一件本身没错却在老百姓看来已经背离人情的事而导致的。

真实历史上绝对算得上英雄但却被人们误解甚至唾骂了百年乃至数千年的英雄人物有许多,在这里笔者款一人。

汉末——曹操

曹操绝对是历代受众人唾骂最狠的一位英雄。凡是提到曹操之处多为贬损侮辱甚至诬蔑。但是无论从何方面思索,曹操都不失为一名真真切切的大英雄。

曹操自战黄巾起兵,以“安民定天下”为己任,战徐州,灭袁绍,征乌桓,平关中,以齐桓、晋文为榜样,直至统一北方,救万民于战火之中,乃至建立魏国,可谓战功赫赫。



他晚年的曹操仍不忘追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境界。如此豁达的人,如此悲凉的文,以及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何谈不是英雄!


但是,世人却冠之以奸雄头衔。笔者放肆的以为:之所以称曹操为奸雄,除了曹操心机太深,这一点是每一个成功政治家的必备条件,可以理解。还有就是因为曹操其貌不扬或者说长的不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人关于英雄这个头衔的苛刻要求!这一点我会在下一位英雄周瑜篇章里说到。


爱寻真理


康有为,坐拥6美女妻妾成群

——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中学时候在课本上看到。他公车上书,参加百日维新,感觉他是个有才华有抱负的正面人物。

后来发现他不但是个牛皮大王、两面派、更是个欺世盗名,满嘴胡话的妄人。

他自称圣人,生活却极度荒淫奢靡

他提倡一夫一妻制,鼓吹女权,但是他取了六个老婆,晚年妻妾成群。

他主张人人平等,自己却拥有者几十号仆人,同时支持复辟帝制。



蜗牛爱趴


诸葛亮

我们了解到的诸葛亮大多都是从三国演义里了解的,三国演义可以说是把诸葛亮给妖魔化了,然而历史上的诸葛亮是怎么样的。在三国志里,作者有提到,亮之才,内政大于军事,军事大于奇谋,所以说诸葛亮在内政上治理国家上是最厉害的,军事才能和奇谋相对较弱,我们从三国演义上看到诸葛亮用的很多奇计,其实并没有那回事。就拿最后诸葛亮和司马懿较量来说,两个人都是非常谨慎的人,诸葛亮一直不敢轻易进攻,司马懿呢就死守,最后终于把诸葛亮给熬死了。司马懿到诸葛亮军营一看,说这哥们真是个奇才,其实指的是诸葛亮在安营扎寨方面的才能。不过诸葛亮确实还是很厉害的,在治理国家方面,还有发明方面是有突出贡献的。


欧阳落雨


我个人认为,最委屈,被误解最重的,莫过于民国时期的几个大军阀了,当初上学时历史课本上,提到吴佩孚,首先想到的印象就是,杀害革命义士,残暴不仁,简直丧尽天良,其次是段祺瑞,他与袁世凯蛇鼠一窝,道德败坏,人品低劣,总是不解他们靠什么坐到如此高位的?至于袁世凯张作霖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颠覆了原来的印象✍


L梦晨186391521


我是风中的舞者,我来谈谈曾经误解最大的一个历史人物----曾国藩,少时不识曾国藩,读遍史书也枉然。他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却因为屠城被称为“曾剃头”曾国藩,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是一个“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被后世尊称为“圣人”的人物。

曾国藩这个人,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天资并不算是很高,读书做学问,就不是才华横溢锋芒毕露的主。一直到后来,晚晴的另一名臣左宗棠在和亲友的通信之中,就评论曾国藩“欠才略”、“兵机每苦钝智”等等。曾国藩在三十岁之前,仕途并不太得意。但是曾国藩有两个独到的功夫,一个是自省,一个是隐忍。年轻的曾国藩,脾气暴躁,沉不住气,常常与人发生冲动。曾国藩自己也常常后悔,觉得自己有违圣贤教诲,有辱斯文,于是下决心要多多反省自己。那么曾国藩又是靠什么来反省自身的呢?靠的是日记。每天把自己所行所思都用蝇头小楷一丝不苟的写下来。对自己有所偏差的行为和想法,则在日记里毫不留情的批评。这么日积月累的下来,曾国藩的性格和为人处世都有较大的提高。而这个时候,正是太平天国闹的最凶的时候。自金田起义以来,清廷口中的这支“长毛”军迅速发展壮大,很快就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此时清廷原有的八旗和绿营的官兵,在长期骄奢淫逸的生活中已腐朽到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了鼓励团练了命令。城破之后,湘军在天京城内大肆烧杀抢掠,“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悉入于湘军,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屠杀持续了十余天,平民死伤无数。也正是这个原因,曾国藩被人称为:“曾剃头”,“曾屠户”,这不能不说是圣人身上最大的污点。

曾国藩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治军的这一宗旨还贯彻在选将、募兵、军队管理以及协调军内外关系等方面。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内涵极丰,集显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曾国藩,“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曾国藩在治军方略上苦费心机,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他的目的就是要以此来维系军心,培植出一支完全绝对服从于自己的私家军队。所以他认为,“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后制敌。”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好影响了几代人,且不说其同时代的湘、淮将领以曾国藩为楷模,就是其后的黄兴、蔡锷等资产阶级军事家对曾国藩治军方略也推崇备至,张之洞、袁世凯等在甲午战后采用西法编练新军时,还采纳了曾国藩治军的许多做法。民国军事家蒋方震在他的《国防论》中赞赏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个军事天才家”,还说凡领军者都应该效法曾国藩。蒋介石则明确表示要师承曾国藩,要求国民党军队中的将领必须“认清历史,效法曾胡”。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泽东一生很注意这点,曾国藩的“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泽东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