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什麼要三顧茅廬諸葛亮而不三顧龐統和法正呢?

中冀張宣李俊



首先說說法正,當時他在劉璋手下,相隔數百里,劉備怎麼可能翻山越嶺去西川三顧法正...且不說當時劉備根本不知道法正這號人物,就算知道,他也離不開新野這麼遠,恐怕也只能“遙相寄思”了。

其次說說龐統,龐統前期的事蹟,時間線不太清晰,但可以肯定的是,赤壁之戰前後,他在周瑜手下當功曹(本來應該是襄陽郡的功曹,估計在劉表死後,到東邊去找周瑜了,周瑜跟魯肅關係又很好,所以三個人肯定認識,後來魯肅向劉備推薦龐統的才能,也不奇怪)。


那麼這個情況,劉備當時想去找龐統,就是挖江東的牆角了,這對於他來說不太現實,所以司馬徽說諸葛亮和龐統都很有才的時候,劉備自動忽略了龐統。


當然有人也會問,赤壁之戰後,周瑜病死,來龐統主動來投靠,劉備卻不怎麼理他,又是何故?


我覺得劉備當時可能對他的忠誠度有所懷疑(從詢問龐統赤壁前後的事情就可見一斑),畢竟是孫權那邊投奔過來的,而龐統又跟江東許多名士來往密切,雖說當時孫劉兩家聯盟,但終究是同床異夢的,誰心裡都明白,因此對龐統有所防備,不加重用,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後龐統在諸葛亮和魯肅的雙重推薦下,劉備才真的給了龐統展現自己的機會,畢竟這兩個人,劉備還是信得過的,而劉備後來詢問龐統,周瑜當初有沒有害自己的心思,龐統也承認了,從這一刻開始,龐統算是真正被劉備信任了。



所以分析了這些個原因,三顧諸葛亮,那肯定是第一選項啊!

諸葛亮帥

諸葛亮很近

諸葛亮有關係網

還有,

諸葛亮單身(別想歪,是說沒有主公的意思嘿嘿嘿)


鄭說古今


1.天時未到。從時間上來說,劉備躍馬過檀溪後,首站到的是南陽附近水鏡先生的莊上,然後水鏡先生司馬徽向他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於是諸葛亮的形象就在劉備心裡打了個底,後來當晚拜訪司馬徽的徐庶同意當了劉備的謀士,再後來,徐庶走馬薦諸葛。並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意思就是說,諸葛亮這個人只能你去拜訪他,而不能派人去找他過來,您應該屈尊去拜望他。這樣才引出了三顧茅廬的故事。在這樣的故事情節中,劉備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去拜訪諸葛亮而不是其他人。至於三顧,事先是不知道的,也是慢慢發展的。2.地利不近。從與當時劉備的距離來說,法正就不用說了,遠在四川,就現代人坐高鐵恐怕也要很久,就別說在古代了,而且法正的聲名鵲起是在劉備入川后,當時還沒出名呢,他也許知道劉備,但劉備未必知道他。而三顧茅廬時的龐統在哪裡呢?從時間上看,三顧茅廬發生在建安十二年,而建安十四年時,龐統仍是周瑜的功曹,是主管人事考核的官員。自然在地理距離和政治距離上都離劉備很遠。在三顧茅廬之前,劉備想要拜訪這兩個人都幾乎不佔地利,就更不要說其他了。

3.人和不合。在關乎臥龍鳳雛的傳說中,龍始終是排在前面,而且得一人可以安天下,那麼有了龍,劉備也就不在乎鳳了。而且從相貌上,龐統不如諸葛亮英俊瀟灑,古人是很講究相貌的(今人何嘗不是?),據說曹操不敢稱帝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形象自信。《三國演義》中寫龐統的相貌是這樣的:其人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這個人眉毛又粗又黑,鼻子是翻過來的,臉黑鬍子短,樣子很奇葩。這當然降低了對劉備的吸引力了。龐統和法正當時都已經擇木而棲,諸葛亮不僅待崗在家,而且又有強大的人脈和關係網,時不時總有人在劉備面前開展正面宣傳,這是龐統和法正難以相比的。當時劉備連個根據地都沒有,既然有人推薦了近在咫尺的諸葛亮,又何苦捨近求遠呢?自然也就無暇去顧及遠在東吳和西川的人才了。


朱亮亮168


如題,劉備為什麼要三顧茅廬諸葛亮而不三顧龐統和法正呢?

竊以為這是由劉備自身的條件和周圍社會環境變化決定的。所謂什麼時候幹什麼樣的事。劉備作為混跡江湖多年的老油條深諳此道。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天下大亂,群雄割據,北方曹操坐據朝,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此前曹洪雖然小敗於劉備,但那是徐庶(單福)的功勞,

劉備自治道自己的軍事才能和眼界遠不足以逐鹿天下;孫權擁兵東吳,國險民附,隱隱有割據東南圖謀荊州的打算;最後,劉備此時的上司荊州牧劉表也並不完全信任劉備,將他扔在新野小城時刻防備。所謂內憂外患,大概如此。這時候,他十分需要可以為他指點江山的人才,特別是徐庶走後,劉備帳下幾乎沒有可以與孫權曹操帳下謀士一較長短的智囊。於是乎,劉備便不得不放棄“皇叔”之尊,三顧茅廬以延攬諸葛亮這種人才了。

世事變遷,劉備遇見龐統時已經打敗曹操,牢牢佔據荊州大部分,擁兵八萬,帳下良將百員,又吸收了原有荊州士族的人才,如馬謖等,可謂人才濟濟,儼然一方霸主。這時候他已經沒有必要屈尊下跪去招攬人才。或者說,這時候的人才對他也許不是那麼重要了。法正加入劉備集團時劉備已經橫跨荊州益州,有了爭奪天下最好的資本,自然更注意自己的身份了。


電視劇裡看歷史


呵呵這話問的。我該怎麼假設呢?下面我們做個猜測。原因不外乎如下幾點。第一,當時的劉備寄居在荊州之主劉表的羽翼下,尋求棲身之地。他首當其衝的就是要跟劉表搞好關係。至少表面上也要做到親密無間。在當時,諸葛亮有才能不假。但諸葛亮還有一個很特殊的身份。黃承彥的女兒。黃承彥和蔡氏的女兒。這個蔡氏是劉表的小老婆蔡氏的姐姐。也就是說,劉表是諸葛亮老婆黃月英的姨夫。而兩個蔡氏的三個弟弟,老大叫蔡瑁,接著是蔡中和蔡合。第三,君不見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蔡瑁的蔡氏家族總是一力的排除他。什麼寫反詩也好,甚至是劉備馬躍檀溪也罷。總之是不整死劉備誓不罷休。所以,劉備為了自身的利益,在諸葛亮和龐統之間,只能選擇諸葛亮。而劉備也是在徐庶的推薦下才得知諸葛亮的存在的。劉備請諸葛亮出山,首當其衝是諸葛亮的確有過人的才能。其次,請諸葛亮也跟襄陽的最大勢力的蔡氏一族緩和了關係。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對劉備更是百里而無一害。接下來再說龐統,才學雖高,但也排在諸葛亮之後。還是個沒落的士族子弟,再加上他的長輩龐德公(此龐德公非西涼的龐德龐令明)屢次拒絕出仕劉表,不惜借屍還魂(相傳龐德公會仙術)。劉備請龐統出山,這不是跟劉表叫板嗎?他請龐統出山。成不成功都不落好。成功了,顯得劉備比劉表能力強。劉表會妒忌。不成功了,劉備就是蛤蟆過門檻,蹲屁股又傷臉。劉備是個聰明人,他在請誰出山的事情上,自然要掂量權衡一番。俗話說,雙禍來臨擇其輕,雙利相至取其豐。劉備不聰明也不會笑到最後了。這也是他不請龐統的原因了。(猜測的)最後是法正。法正是主動送貨上門的。不存在邀請與否。好了。謝謝。


風雨中的梅雲








唐聖寶


有幾個原因:1.地理位置,劉備暫寄居在荊州,所以經常在荊州氏族官僚介紹孔明先生,然諸葛家族特別是他岳父黃氏當時荊州名門望族,而且跟劉表也算有親戚,不然後期劉綺會那麼聽話?劉備自然是知道的,法正當時在益州距離太遠,龐統基本是到處走居無定所,孔明可以說是在荊州等著劉備,而且很多人給他打了廣告。2.形式需要:目前劉備沒有一個能統籌的文人,特別是後勤管理人員,所以去找孔明先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劉備也知道孔明先生指揮打仗可能不行,但是統籌管理協調玩政治肯定一好手。3.自身心裡:徐庶是先引薦的孔明先生,先入為主。


風雅秀仕


這個首先得看當時的歷史環境。那個時期劉備是寄寓在荊州劉表的地盤上,屯兵新野縣,求賢若渴,急需得到有才能的人輔佐,而這個時候就有很多人都向他推薦了諸葛亮,比如著名的謀士徐庶和隱士水鏡先生都向劉備隆重推薦了諸葛亮,言語上都很欣賞甚至推崇諸葛亮,而龐統卻沒有被人這麼隆重的推薦給劉備,至於法正那時對於劉備來說根本就不知道這個人的存在,而在地理位置上來說,諸葛亮隱居的襄陽隆中離劉備屯兵的新野縣也比較近,所以說無論是名氣和地理位置,諸葛亮都是近水樓臺先得月,自然而然的進入了劉備的視野。

繼而劉備初訪諸葛亮的隆中草廬,一路上的所見所聞也襯托出了諸葛亮的才華和素質,讓劉備對他更加的渴望和嚮往,於是才會有不見不罷休的心理,這樣才產生了三顧茅廬的典故。終於見到了諸葛亮,著名的隆中對給劉備的未來做出來蒙明確的規劃。


金針紡


事物總是有個主次,文章也人物突出描寫,三國這麼多名人,都來邀請三次,那也未免大累贅,讀者也沒耐心去看那些大同小異的老模式。看完《還珠格格》,再來看《如懿傳》,還要看《延禧攻略》,多累啊!

時間段和背景不一樣,請諸葛亮的時候,劉備是在最無助和最需要能人輔助的階段,那是情非得已,非請不可,也為以後的人才資源建立好的名聲,到龐統和法正等人的時候,劉備基本已經略有小成,當然也是求賢若渴 多多益善,但也沒有以前那急切,這是很正常的 ,所以也無必要再三請龐統、法正,等等。而且還要攻城打仗,再也沒那麼多時間去“閒逛”。


知足常樂6144539457


諸葛亮之所以被劉備關注,是有人推薦,比如司馬徽、徐庶。法正當時在益州劉璋手下,山遠水長,二人無緣結識。龐統其實也被人推薦過,比司馬徽說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什麼最終劉備三顧茅廬尋訪諸葛亮,而不是龐統?我認為司馬徽、徐庶都是高人,他們都知道諸葛亮是戰略之才,是劉備最急需,所以首先推薦諸葛亮。


羽書遲


因為水鏡先生向劉備說了“一龍一鳳,得一而定天下”。而水鏡徒弟徐庶又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劉備問諸葛亮之才比他如何,徐答:“勝庶十倍”,備再問“與一龍一鳳相比若何?”庶笑答“鳳雛姓龐名統字土元。有經天緯地之才,而伏龍之才更勝龐統,抬頭可知天文,低頭可察地理,平面識得人和,腹內藏治亂之計,兵書戰策無有不曉,六韜三略無有不精,定天下易如反掌穩如泰山,漢室之興非他不可!伏龍先生又稱臥龍,字孔明,即諸葛亮也!”有了水鏡師徒前後的舉薦,試問:劉備所請能不首選諸葛亮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