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崇禎不自殺先去南方,滿清還會得天下嗎?

周琦


雖然我非常喜歡明代,但就我個人觀點來說,如果崇禎選擇不自殺先去南方,滿清依然會奪得天下。


第一,我們從大形勢來看,從明英宗土木堡之變起,明代元氣大傷,由以往的戰略擴張期轉變為戰略防禦期,雖然中間有中興氣象,例如張居正變法,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萬曆三大徵等,但總體綜合國力呈下降態勢。到了萬曆末年,天啟,崇禎時期,東北女真族通過薩爾滸之戰等一系列擴張戰爭,佔領了明朝東北大量土地,逐步建立起東北地區的軍事戰略優勢。雖然後金的經濟以及文明程度遠遠不及大明,但卻給大明國防帶來了巨大隱患。後來雖然袁崇煥取得了寧遠大捷,建立了關寧錦防線,利用堅城利炮及關寧鐵騎取得了一些防禦戰勝利,但是整體戰略守勢沒有改變。後金通過蒙古取道繞開關寧錦防線,直抵北京,更是標誌關寧錦防線實已如同二戰的馬其諾防線,雖然堅固但已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最後松山之戰,洪承疇兵敗投降,標誌著明朝東北防線實質上已經破產,東北防線無險可守,大明的國土對於後金來說就如同餓狼嘴邊一塊帶著骨頭的肥肉,雖然有些難啃,但是被蠶食只是時間問題。即使崇禎皇帝逃到南方,即使可解一時之憂,也難保萬事無虞。




二是尖銳的階級矛盾。一方面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地主階級通過手中特權,兼併土地,逃脫賦稅,橫徵暴斂,而廣大農民賣兒賣女,衣不蔽體,幾無立錐之地,加上當時自然災害不斷,大量農田減產絕收,農民被迫揭竿而起,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人應運而生,推翻了明朝,階級矛盾已經無法調和;另一方面,地主階級內部尖銳矛盾,黨爭不斷,東林黨,閹黨,楚黨,浙黨等派系林立,為了自身利益斗的不亦樂乎,政策出發點皆由自身利益,把國家利益拋在九霄雲外,明朝滅亡後,南明地方小朝廷紛紛割據,互相猜疑,明爭暗鬥,最終被清軍各個擊破,設想崇禎帝逃亡南方,即使不亡於清軍,也會亡於自己人之手。可謂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



三是我們分析一下遷都南方可能性,自崇禎遷都計劃被清流黨否決後,其實已經喪失了遷都的最佳時機,清流人士義憤填膺,堅決反對遷都計劃,崇禎帝無奈,只能忍痛殺掉提議遷都的人士以塞天下悠悠之口。而這些清流人士內無禦敵良策,外無任事之能,空談誤國,最後北京城被起義軍團團包圍,崇禎帝在煤山的歪脖樹上魂斷紫禁城。可謂是萬里霜煙回綠鬢,十年兵甲誤蒼生。


遊園不驚夢


我認為即使崇禎不自殺去南方,滿清依然會得天下。理由有以下三點:

1.崇禎跑了也改變不了吳三桂做漢奸的結局

吳三桂投靠滿清不僅僅是因為崇禎皇帝死了,還有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玷汙,吳三桂不可能向給他帶了綠帽子的農民軍投降,又被夾在了滿清和李自成中間,所以只能投靠滿清,放滿清入關,依然改變不了他成為漢奸的結局。


2.崇禎能力有限

明末朝廷的根子已經爛透了,崇禎雖然是個努力的君主,但他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帝王,崇禎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從他對待袁崇煥就可以看出,他並非明君。所以即使崇禎成功逃到南京,則依然阻擋不了滿清進關。


3.南京實力還不如北平,更不如滿清

崇禎即使逃到南京也就是苟延殘喘地多堅持幾年,因為明末主要軍事實力都在北方抵抗滿清,如果只是崇禎逃走,而北方軍隊投降於滿清的話,滿清打到南京只是時間的問題。

所以我認為即使崇禎逃往南方也不可能阻止得叫滿清得天下。

我是歷史白話君,如果你對我的觀點有異議,歡迎到留言區留言指正,也可以關注我,我們一起討論更多歷史話題。

歷史白話君


說起這個問題,得從幾個方面說起:

1.從當時的所處形勢上來看。

當時崇禎時期,明朝王土北方地區出現了以連年大旱為主的氣候災害。黃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在多個年份旱災嚴重,東北地區多種氣候災害連年發生,糧食歉收或絕收現象嚴重,整個北方地區的食物資源遭受了嚴重的破壞。陝西地區受災情況更加嚴重,這也間接導致了陝西地區最先爆發農民起義,從這個角度上說加速了清和李自成等農民起義對明王朝的挑戰。崇禎當時面臨的形勢是:其一明末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其二為崛起的後金(清),其三為農民起義軍,這三方的挑戰。

2.從當時各方的實力對比上看。

明朝雖然在北方損失了大部分士兵,雖然清的實力比較強,但仍沒有完全滅掉明王朝的實力。

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建立的大順政權,相比清和明王朝政權,只能充當對抗的角色。

而在漢民族為主的明王朝王土內,相比滿清少數民族而言,明王朝在南方地區擁有絕對的將領和百姓支持。

如果崇禎不自殺先而去了南方,完全有迴旋的餘地,至少三方勢力鼎立的格局將會出現:

1.給李自成封西北王,李自成樂意接受,而且也不願與滿清為伍,那麼崇禎撤回南方後,李自成將在山海關與清周旋對抗,拉長清的對抗戰線。

2.撤回南方的崇禎,可以充分發揮南京陪都的影響,儘快重新規劃一個首都和行政班底。南方受災相比北方地區要好的多,崇禎可以騰出手來整頓改革,恢復元氣。

3.明朝在南方的民心可謂是堅若磐石。政治上崇禎急需要做的是在南方儘快恢復民心的凝聚力,在北方拉攏和支援李自成與清軍對抗。軍事上以關寧鐵騎為班底,明朝完全可以再打造一個強有力的軍事集團出來。經濟上,以南方經濟的優勢,修養生息。

如此,可在崇禎或他的繼任者時期,逐漸扭轉局勢,佔據戰場主動權,直至一定時期反攻,重新收復清佔據的地區,滿清則基本上無法奪得天下。


小奇聊歷史


區別還是有的,比如有崇禎在,明朝正統就在,甚至哪怕崇禎有一個兒子來到明朝控制區起到旗幟的作用,明朝餘部就可以避免為了擁立福、潞、桂、魯、唐這幾家而陷入內戰式互撕(靖江王、朱容藩之流不配並列)。但區別也僅僅是多活一會兒,這也已經是比較樂觀的可能性了,最多最後的贏家可能不是清而是別的誰。

因為崇禎班底坑隊友的能力太強了,我都不用舉爭議很大的袁崇煥了:

山東巡撫顏繼祖,楊嗣昌讓他去哪他去哪,被清軍襲擊了,有罪,卒。

山西巡撫耿如杞,需要勤王的時候第一個到,連續三天換防,都沒能領到第二天才能到位的糧食,軍隊譁變劫掠,獲罪,卒。

三邊總督鄭崇儉,對張獻忠作戰百戰百勝,楊嗣昌被氣死了,崇禎需要找人出氣,卒。

四川巡撫邵捷春,清廉、嚴謹、惠民。打了敗仗要負責,卒。

祖寬出身將門,殺敵最多,最後軍隊打完了,楊嗣昌需要替罪羊,卒。

鄧玘發不出工資,部下譁變,卒。

曹文詔、猛如虎、盧象升被拖後腿拖死。孫傳庭被楊嗣昌壓得出不了頭,後來還是烈了。

求晚明列位文武在那套班子下生存時的心理陰影面積。

全國都守不住,只給個南方就能反殺了?姑且不論南逃的可能性,別忘了陳新甲怎麼死的。對了,陳新甲是楊嗣昌推薦的。

繼續盜圖一張:


代牧益州閻文平


歷史沒有如果。留給後人的只有遐想。

我們想象一下,假如崇禎不自殺,去南方?情況會如何?

崇禎十七(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皇帝乘坐小船倉皇出逃,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灰溜溜跑到了應天府(今江蘇南京)。那自然沒有福王朱由崧(弘光政權)什麼事,淮河以南半壁江山從此在崇禎手中。

遙遠的北方,李自成的軍隊依舊還是軍紀敗壞,進城後的大順軍驕傲了。劉宗敏擄走了陳圓圓,吳三桂在猶豫,猶豫半晌後。“我吳三桂怎可被一幫草寇帶綠帽子,皇帝老兒都跑了,大勢已去,我怎可能不想出路呢”最後,吳三桂還是引清兵入關了。

南方的崇禎在錢謙益、史可法等人的輔佐下,勉強苟活著。他想起成祖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整天鬱鬱寡歡,完全沒有以前威服天下的氣勢了。經過大臣們的勸說,崇禎決定臥薪嚐膽,決心收復中原。

北方形勢直下,闖王的部隊在多爾袞和吳三桂聯合圍剿下,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要失敗了。闖王決定逃往南方,可是以前的仇敵崇禎還在那。終於,李自成的殘兵敗將被趕到了南方崇禎的地盤。

而清軍也準備南下,李自成不會投降,因為他是闖王。而崇禎,大明的主力早些年因為兩線作戰都敗光了,收集下來的南方部隊,也沒有什麼戰鬥力了。這時,清軍和吳三桂是不會給他們時間的。

李自成和崇禎在南方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殘兵對殘兵。電光火石間,兩邊都傷的不清。這邊使出辟邪劍法,那邊使出葵花寶典。兩邊死傷無數,兩邊激戰過後,幾聲號角吹響,八旗鐵騎和吳三桂關寧鐵騎聯合出動了。

最後,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再所難免。

崇禎恍恍惚惚,來到一棵不知道什麼山的歪脖子樹下,了卻了對列祖列宗的承諾。

本故事純屬虛構,但也有那麼幾分道理。


風雪夢不逝


1公元1644年,中國出現了四個政權,一是崇禎帝為代表的北京中央政權大明王朝,二是李自成為代表陝西大順政權,三是佔據四川的張獻忠地方割摭政權。四是′皇太極為首的東北的滿清政權。其中第一個政權統治中國已有276年曆史,是代表官僚富豪階層利益,第二和第三個政權是饑民造反代表貧民利益的政權。前者三個政權都是漢族人參與。第四個政權屬滿族人隊伍,要跟漢族人爭奪上層領導權。

2李自成和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軍為擺脫饑饉而挺而走險,對當權的明朝貪官汙吏土豪劣紳有著刻骨般階級仇恨,大有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大無畏精神,所以李自成隊伍能攻陷象徵改朝換代意義的首都北京,明朝最高當權者崇禎絕望縊亡。

3歷史來個假設,崇禎帝是個駕馭皇權得心應手的英明君王,在北京淪陷前或剛淪陷時南逃老祖宗朱元璋的老區南京去,正確處理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化解貧富懸殊的階級矛盾,在自己主導下的南明政權會比他死後的南明政權更有希望東山再起,不至於徹底滅亡。

4明朝恢復元氣的剖析

(1)從1644年崇禎自盡到1683年南明殘餘勢力臺灣鄭氏政權滅亡,長達40年之久,其間曾出現鄭成功三度北伐征戰,捷報連連,要不是輕敵誤中佯降計,不致於拿不下南京,主力損失慘重。一步不謹,滿盤皆輸。不能宜將乘勇追窮寇,只好退守臺灣了。若此役獲勝,前程另當別論。

(2)如果崇禎能反思登基以來執政的經驗教訓,揚長抑短,君臣同心協力,不致於出現藩王間的內鬥火拼,既得利益的統治階級還是人人都想擠身其中的,文臣武將精忠報效君王,執政隊伍有希望,南明打持久戰取勝還是有希望的。

(3)如果各地官員豪紳能認真解決民生問題,例如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獻資把欲造反的饑民遷移到臺灣肥沃之地,解決貧民的生存問題,避免階級激烈衝突,農民起義銳減,社會趨於安定,民心迴歸南明政權,重圓舊夢仍有可能。

(4)中國以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在儒家宗法觀念濃厚的氛圍裡,朝野上下,不論崇禎政權,還是李自成、張獻忠的政權,對待滿族的政權來爭統治地位無疑是排斥的。只要漢族人結成統一戰線,滿族入關稱皇稱帝難以持久。


林柏忠


即使去南方也挽救不了明王朝滅亡的命運。明王朝關閉鎖國政策,使經濟、文化落後,貪汙腐敗盛行,加上自然災害,老百姓苦不堪言。各地暴發農民起義。所以註定明王朝必然不亡。


wangzijian123


天要滅明,滿清的武力太強大了,別的不說,四川的張獻忠夠強了吧,居然讓豪格給滅了,大清比豪格厲害的人不少吧,大清那時候湧現出的猛士太多,而且加上漢人不團結,皇帝又特別喜歡扯蛋,將軍特別喜歡投降,有一個將軍34萬人居然向只有兩千人的多鐸投降了,大明不亡還有天理嗎


穿拖鞋逛物美


國力綜合對比已經發生變化了,滿清在崇禎期間奪下錦州,西降察哈爾,最重要的是繞過山海關從山東直隸兩省擄走大量人口,軍隊的士氣,國內民眾的凝聚力根本無法相比,南方奢靡之風可能對抗北方豺狼般的軍隊嗎?不是人人都是史可法,況且四川還窩著個張獻忠,中原地帶被大順軍弄的千瘡百孔,最好的結果就是跟煤山一樣,最差的結果就是被人送出去換了富貴。


愚之我所願


中國會更早的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1644年滿清入關,此時的世界——早已被大航海聯結成一個球體。英國早打敗了西班牙、又同荷蘭打的不可開交,更為重要的是——工業革命開始了!對中國而言,“客從海上來”!如果明清分佔南北,那麼戰爭勢必不免、社會無法安定、經濟無法恢復,那麼,從海上來的外部力量自然進入這片啥都有的土地。。。。。。後續如何,可憑各位看官想象自行發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