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究竟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鹹魚也有夢想的


本次金馬獎的獲獎最佳劇情長片《大象席地而坐》一炮走紅,在我認為或許很多人之前都不熟悉這部電影吧~該片是胡波執導的劇情片,由章宇、彭昱暢、王玉雯、李從喜主演,電影裡展現了四個小人物的一天。於城和朋友的妻子發生了關係,於城唯一的朋友因此跳樓自殺。韋布為幫助受到校園霸凌的朋友,將霸凌者從樓梯上推下。黃玲與教導主任有了一段戀情,而這段戀情被公之於眾。王金與子女關係不和,被趕去了敬老院。四個對於人生感到絕望的人,最終在滿洲里一頭大象前相遇了。 金馬獎官方對該片也做出了回應表示“是一部向殘酷現實咆哮卻包含詩意的作品。”

其實該片導演胡波因為電影的時長、長鏡頭問題和投資方產生爭執,最後被逼無奈,2017年10月12日選擇了在樓道自縊身亡。胡波離開人世沒有留下任何遺言,而他的作品《大象席地而坐》也沒有製作完成,我們通過電影可以或許能夠感覺到胡波導演生前的生活境遇和各種無可奈何。也就是因為這樣,這部電影才沒有跟眾多有「里程碑意義」的影片一樣,淹沒在茫茫的商業片大海之中,這是一部處女作,也是一部遺憾之作,留給影迷們的卻是對胡波導演不盡的惋惜!


阿磊觀影


《大象席地而坐》爆冷奪得了金馬獎的最佳影片,但這個結果其實在今年10.1金馬獎公佈提名後,我就預測了它能拿。因為它不僅是提名的五部作品中,擁有強烈作者美學意識的作品;還是其中最具人文關懷的獨立製作。

我們可以想象,把在電影中脫胎換骨的男主人公彭昱暢,看作胡波的“代言人”,去見“看不見的大象”。《大象席地而坐》在徹底的絕望中,不時泛著矯作的憤怒;而驚豔絕倫的鏡頭調度與敘事上的才華,被一股子“社會即暴力”般麻木的篤定拖著向前走,沒有盡頭,也不見後路。這部電影想要描繪的便是這樣的社會圖景,充滿了暴力,和冷漠。

《大象席地而坐》中的“大象”,是指滿洲里馬戲團裡的一頭大象,能夠席地而坐。《大象席地而坐》改編自胡波自己的短篇小說集中的同名短篇。

此外,胡波的自殺是可惜的,但也的確給評獎帶來了一點加成。

對於他的死,其實想說:哪怕“生”沒有意義,尋找意義的路徑也不該被封堵、丟棄。活著不是一個關於撐不撐得下去的幻覺,它也不會在哪個時刻或不同的地方就會變得有多不一樣。即便是痛苦,也只能被“生”所感受到,所以死亡不是唯一的選擇。

《大象席地而坐》的一個主題核心是——哪怕社會再黑暗,哪怕是陷入絕境的人,出路也永遠會有的。自由賦予處境意義,而非處境決定人的選擇。

不要讓自我被這個世界的暴力所埋葬。能活住這樣一個念頭,便足夠了。


影視小兔


之前本編之前寫過關於大象這部影片的劇情故事分析,可惜頭條沒怎麼推薦。剛好在悟空問答逛看到這個關於大象的,本編就將原來的內容搬過來。覺得好的朋友點個贊加個關注,切入正題。

本編在大象獲得金馬最佳影片的第二天就抽了4小時觀看了《大象席地而坐》,觀後太認同這是一部題材沉重的電影了,也是一部太貼近我們生活寫照的一部影片。也體會到了胡波導演給於該影片所承載的絕不是一個生命對世界的控訴與不滿,而且對世界美好的期待和嚮往。

大象有好電影所具備的幾乎一切元素:複雜的人物,強烈的敘事,精準的調度,深沉的詩意,天生的導演,以及天才的控制力。鏡頭敘事中,沒有那些慣見的奇觀、呼喊、煽情或祈求同情分,只有陰鬱卻乾淨的畫面,敏銳卻內斂的藝術表達,以及一整段不加矯飾的生活本體。

古代流傳的鑄劍名師鑄劍到最後一步時都會以命祭劍,如干將莫邪這些,現有胡波這個大象電影鑄造師把大象這把劍鑄造得這麼好,這劍在人身上劃出口子,讓你難受讓你痛,然後告訴你這口子沒法治,要不就自己長好,要不就血流乾死掉,但不是你做主你只能等。

大象影片故事描述很貼近我們生活中的縮影、大家每天所面對的生活。生活過程一直以來把我們殘忍地羞辱,逼到絕境,卻還要我們咬著牙站起來。那種憤怒感和無力的懦弱委屈,積攢起來的情緒想要爆破而出的暴力和反噬,所有這些負面情緒我們在面對生活過程都要收拾好壓抑著這些情緒,我們無處發洩,只能自我消化,想著明天,我們只能平靜地向他人展示著友好。

生活中的蝴蝶效應,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會影響著別人下一個的行為。於是那些責任,那些痛苦,我們每一個人都逃不掉,我們都是生活這場悲劇的製造者,我們製造著自己的悲劇,同時也在製造著別人的悲劇。

這些都是這部影片沉重地方,我們生活的地方,無處可逃。所以才有了王金在結尾車站講的最後一句話——“即便到了那裡去,你也會發現,生活都是一樣的。”

影片故事告訴大家真正的救贖,我們都知道在那裡可以救贖我們。最好的救贖就是存在於我們心中,那一點點對未知的期待和想象。







風雲人物還看今朝


《大象席地而坐》是已故導演胡波留下的一部兀長而令人深思的電影。用現代流行的說法就是“巨喪”的一部電影。每一個小人物都有無盡的痛苦和煩憂,他們想到一個類似於烏托邦的世界裡去,也許是想找到寄託,也許是想釋放自己。無論答案是什麼,無論他們想要什麼,最終都是無果的。

因為導演本跟不想要真正的結果。現實世界的冷酷和電影故事的殘酷交替在一起,最後,電影故事的裡的小人物沒有找到答案,而現實當中的胡波卻了結了自己的生命。也許他的答案就是,絕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