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率幾十萬人與蒙古小王子領的軍隊砍殺一天,為什麼雙方只有幾十人的傷亡?

兵器科技


提問裡“明武宗率幾十萬人砍殺一天只有幾十人傷亡”的戰鬥,就是明朝歷史裡,被“黑”得體無完膚的一仗:

正德十二年(1517)十月的應州之戰。

這場戰爭,放在《明實錄》裡,就已被反覆狠批:明朝荒唐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不顧群臣的勸阻,非要去邊境耍威風,竟帶著大軍出塞與韃靼人作戰,結果打了整整一天,害的明軍陣亡五十二人傷二百五十六人,卻只拼死了十六個韃靼兵。御駕親征的明武宗本人,也差點被韃靼軍抓了俘虜,幾乎是複製土木堡慘敗。明朝滅亡後,這場《明實錄》裡的“荒唐敗仗”,更被千人踩萬人捶,用以形容明武宗的“荒唐昏庸”。

但是,如果客觀看待相關史料的話,就可以確定一個事實:
《明實錄》關於此戰的記載,其實是錯得離譜。

《明實錄》首先記載錯誤的,就是應州之戰的起因:這絕非是明武宗荒廢朝政的胡鬧之舉,卻是關乎明朝國防安全的重要戰略抉擇。應州之戰前夕,恰是北方韃靼實力空前強大,明朝邊防危機無比嚴重的時刻。

明武宗登基後的正德年間裡,明朝北方草原也發生劇變,韃靼達延可汗強勢崛起,陸續掃平各個部落,到十六世紀初葉時,已然基本統一蒙古草原。於是從明武宗登基起,滿血升級的韃靼騎兵,就在達延可汗的指揮下瘋狂入侵。單正德十一年這一年,就以數萬兵力對薊州發起兩次侵擾,前鋒一度抵達白河口。大明都城的國防安全,已是十分危急。

倘若明王朝對這樣的局面視而不見,那麼都城北京被韃靼兵劫掠吊打,也將是不遠的時間問題。正因如此,明武宗朱厚照才做出了堅定的抉擇:
出兵塞外,與達延汗的精銳,硬碰硬的打一場。

可笑的是,比起明武宗的堅決選擇來,當時明朝朝堂上好些號稱“精英”的文官們,卻對這嚴重局勢十分無感。比如給事中黃鐘就振振有詞,說什麼韃靼現在是衰弱階段,每年邊境上都只是小衝突,明武宗這樣做是勞民傷財。年年邊境人口被殺掠,是他嘴裡的“小衝突”,空前統一的韃靼,在他眼裡是“衰弱”階段。這類論調,後來也被《明實錄》照收,當做了明武宗的罪狀。可如果真要信了?那至少是和他一樣昏聵無知。

比這條錯得更嚴重的,就是《明實錄》對應州之戰進程的記載,應州之戰,絕非是明武宗頭腦發熱,在沒做好準備的情況下,拉出軍隊胡亂打一場。相反從一開始,就做了最縝密的準備。

以明朝邊臣王瓊《晉溪本兵敷奏》記載,正德十二年六月時,明朝就通過各種內應渠道,掌握了達延汗將在秋天入寇山西的情報。是年七月時,明武宗就往山西前線撥銀四十萬兩,外加二十八萬石戰備軍糧。應州大戰前夜,又往宣府撥款一百萬兩。各邊鎮軍隊也陸續集結,京城留守部隊完成換防,明武宗則親自坐鎮陽和,幾乎是絞盡腦汁,籌備這場大戰。

正德十二年十月,當自信滿滿的達延汗,氣勢洶洶從大同鎮城分道入侵時,明武宗的口袋早已紮好。鎮守大同的王勳等部,分四路浴血迎擊,駐守聚落城的蕭滓和駐守天城的時春也受命出兵,配合王勳作戰,另外威遠城的朱鑾和大同右衛參將麻循,也迂迴到韃靼軍後方。雙方首先在繡女村鏖戰一天,次日又在五里寨大戰,第三日,明軍各部會師後,主動進擊到澗子村,卻被老辣的達延汗反撲包圍,就在這戰局惡化的時刻,明武宗親率大軍殺到了。

前面三天的惡戰,只是在不停放釣餌,誘引達延汗集結主力。這一刻,才是明武宗率主力總攻的時刻。

於是,決戰的時刻開始了。當部將們攔住要親身衝鋒的明武宗時,這位二十七歲的青年帝王,卻是朗聲一笑後揮鞭猛衝,一下衝亂韃靼軍的包圍圈,雙方再度陷入對峙。第四天的大戰,則是進入白熱化,雙方反覆衝殺上百回合,已經陷入多日苦戰的達延汗終於難以支撐,他們在第五日清晨狼狽撤退,被明武宗乘勝追擊,一直追殺到朔州地區。是為十六世紀時,明軍對韃靼的一場酣暢淋漓大捷:應州大捷。

但明武宗去世後,繼位的明世宗嘉靖帝,為了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也在修實錄時對明武宗大為抹黑。明軍將士浴血的應州大捷,就成了“明軍死五十二人韃靼軍死十六人”的奇特樣子。參考五天血戰的規模,就知道這番描述,有著嚴重問題。

最證明這個記載錯誤的,就是這場戰爭的後果,應州大戰後,之前一直囂張的達延汗,在抹黑此戰的《明實錄》裡,卻留下了“不敢深入”的記載。狼煙四起的明朝邊陲,一度只剩了零星侵擾,事實證明,這是一場明武宗親自策動的,打出大明邊陲多年和平的大捷。

值得諷刺的是,嘉靖皇帝在《明實錄》裡極力抹黑此戰,可他在位的四十五年,卻是明朝北部邊防嚴重敗壞的悲慘年代,曾被明武宗打的“不敢深入”的韃靼人,在嘉靖年間時,竟一度打到北京城下,到處放輕鬆的燒殺搶掠,而嘉靖年間的明軍呢,卻嚇得一槍不放,只是“禮送”韃靼人離開。如果不是有戚繼光張居正等文武英才,大明朝就要被“南倭北虜”的困局活活困死。以這後果說,嘲笑明武宗?最沒資格的就是嘉靖。

這鮮明的對比,證明的不是哪個皇帝的優劣,卻是一個國家安全的實在道理:忘戰必危。

歷史風雲錄


明武宗領導的應州大捷,雙方兵力加起來有十萬之眾,然而明軍死五十二人,重傷五百六十三人,斬獲蒙古人首級十六級。很多人看到這裡,認為極不可信,按照常識十萬人廝殺一條,怎麼也不會只死了幾十人吧?因此出現一種說法,就是應州大捷被文官集團抹黑了。

不過我認為事情可能沒有那麼複雜,綜合多方面因素分析,這個傷亡記錄很可能是真實的。

首先,蒙古人入侵的目的是什麼?他們不是來找明軍主力決戰的,而是來劫掠的。

加上蒙古人騎兵的高機動性,所以肯定是以遊走為主,不可能硬碰硬的正面廝殺。

《明武宗實錄》對於當日戰況的描述,也能佐證這一點,那一天“自辰至酉,戰百餘合”。當日蒙古騎兵應該是發動了一百多次騎射衝鋒,明軍在蒙古人的箭雨之下沒有崩潰,抵禦住了蒙古人的進攻。

可以想象,這種作戰方式,雙方傷亡不可能太大。當然蒙古人也不是隻死了十六人,只是明軍割到了十六級首級而已,相信有更多的屍體被蒙古人搶回去了。

其次,以前的戰爭經歷也說明了此次戰果應是真實的。

《武宗實錄》中記載了正德十一年一次蒙古入寇的結果。那一次蒙古七萬大軍入寇,明軍屢次戰敗。蒙古人最終攻破城砦二十處、殺掠三千七百四十九名百姓、掠頭畜二萬三千五百多頭。那一次戰爭中

明軍陣亡及受傷官軍有三百八十一人,斬獲虜首九級。

由此可見,明軍與蒙古軍之間不是硬碰硬的殲滅戰,不論誰勝誰負,傷亡都不會太大。

最後,有人用是《實錄》中“後歲犯邊,然不敢大入”來證明應州大捷對蒙古人打擊很大。但是自小王子達延汗死後,韃靼就陷於分裂,自然無力大入。


當然,我無意否認應州大捷是一場勝仗,只是不應該過多吹捧。因為這次戰爭本就是風險與收益不成正比,風險太高而收益太低。

試想,如果朱厚照失敗了會怎麼樣?大明土木堡之變沒過去幾年,而正德朝的情況比正統時更險惡。正統皇帝有親兄弟、有親兒子,雖然他自己作死,但終究沒帶著明朝一起死。正德皇帝朱厚照既沒有親兄弟,又沒有親兒子,萬一他戰死或被俘,連個合法繼承人都找不出來,到時候蒙古人長驅直入圍攻京師,誰來組織抵禦?

因此,不要說什麼文官集團反對他出徵是為了爭權。在當時那種情況下,任何一個頭腦清醒的人,都不會贊成朱厚照這麼胡鬧。好在朱厚照打贏了,萬一戰敗,他可就是亡國之君了。這麼一場豪賭,換來的也只是蒙古人在分裂的情況下幾十年不敢大入,可謂十分不值。


夢露居士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應州大戰,王子伯顏帶兵五萬,明軍參戰人數也是五萬,朱厚照親征。

據史料記載,朱厚照這一仗,明軍傷五百多,死二十五,韃靼死十六。而且朱厚照還親手殺了一個人。

十萬人的戰鬥,雙方一共就死了四十一個人,就算是幾千人的踩踏事件,也不會就死四十一個。況且這十萬人是真刀真槍在戰場上搏殺。而且朱厚照居然還殺了一個。這朱厚照的運氣簡直可以去買彩票了。十萬人一共死四十一,朱厚照居然還能殺一個,運氣絕對比中大獎高。

所以,那段史料記載絕對是瞎扯,就是用來黑明朱厚照的。

朱厚照是有點可惜的。他非常聰敏,有很好的軍事天賦,而且做事果斷,明辯是非。可惜就是他爹是明孝宗。

明孝宗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勤政君王。我不是明粉,但是每次遇見有故意黑明朝的我就會把明孝宗朱佑堂拿出來說一說事。朱佑堂此人和後來的萬曆,嘉靖皇帝截然相反,他天天上朝,不僅上早朝,還有午朝。天天在國家大事上忙來忙去,自然就沒什麼時間管朱厚照了。(關於朱佑堂以後再說,或許我會在頭條上發一篇朱佑堂的文章)

朱厚照被他爹忽視,然後他就被一群太監帶跑偏了。變得貪圖享樂,玩世不恭。如果朱佑堂能好好管管這個接班人,朱厚照或許會成為第二個永樂大帝。

朱厚照貪圖享樂不假,他建豹房供其享樂,偷摸溜出皇宮去玩耍。南下親征寧王,結果一路瞎玩。到了地方還下旨把王陽明好不容易抓住的寧王又放了,他要親手抓一遍。聽起來覺得這皇帝又好笑,又荒唐。

其實朱厚照也算不上昏君

雖然貪圖玩樂,但是每次都是個大臣們捉迷藏,換名字,喬裝易服屢出奇招。但是從來沒有用自己皇帝的權威去打擊一個大臣。因為他知道自己是錯的,每次大臣發現他的荒唐行為他也不會惱羞成怒,就是屢教不改罷了。

劉瑾堂堂八虎之首,把持朝政多年,王陽明都被他害得假死脫身。朱厚照平時對他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當劉瑾有了一絲絲謀反嫌疑之後,一頓飯的功夫,劉瑾就被凌遲了。在對待大事上,朱厚照總是有那種有為之君果斷。

朱厚照算不上是昏君,更不是名君。我認為他就是不適合當皇帝。



守仁看劇


應州大捷,一場被抹黑的戰鬥,明朝歷史上名不副實的大捷。

《明史》對應州之戰的描述寥寥幾筆,蒙古陣亡十六人,明朝陣亡五十二人。

對於這樣的描述,可謂是漏洞百出。其一,彼此軍隊數量近十萬,激戰數小時,僅陣亡不足百人,數據可疑;其二,應州之戰後,蒙古數十年不敢深入,這對於堪稱“雄主”的蒙古小王子來說,未免太徒有虛表了。

應州之戰很有可能與史書描述的不相符合,也許是一場真正的大捷。

可為何要抹黑呢?

也許並非抹黑,而是信息不對等。

因為明武宗出征時,身邊文官幾乎為零,大多被明武宗留在京城。明武宗依附軍隊和宦官中選拔出來的寵臣,而架空了原本的士大夫集團。


五味社


有網友問:為什麼正德皇帝與蒙古小王子幾十萬大軍砍殺一天,雙方才傷亡幾十人?有人說清朝在黑明朝,都是清朝的錯誤。其實,這還真怪不到清朝哪裡,這是明朝的明實錄記載的。

是明朝自己的官方記錄,而且這個戰鬥也沒有那麼簡單。清朝修的明史對這個戰鬥的記載是:冬十月癸卯,駐蹕順聖川。甲辰,小王子犯陽和,掠應州。丁未,親督諸軍御之,戰五日。辛亥,寇引去,駐蹕大同。

這5天的戰鬥過程是這樣的,第一天發生了一次遭遇戰,第二天,在應州城外,雙方爆發了一場大戰,來回衝鋒數十次。第三天的時候,蒙古軍主力到底,明軍與蒙古軍再次在應州城外爆發戰鬥,一直打到了天黑。

第4天,明軍與蒙古軍又爆發了一次戰鬥。第5天,這次戰鬥,才是我們都知道的這次正德皇帝與蒙古小王子戰鬥。雙方初戰,明軍想合圍蒙古軍,但是被蒙古軍衝出來,進行了反擊。

這時,正德皇帝帶領明軍精銳增援,雙方交戰數個小時,乘輿幾陷。這一天的戰鬥,還是比較激烈的。根據記載這次戰鬥,並不是只有幾十人傷亡,而是斬首蒙古人16人,明軍陣亡52人,重傷563人。

由於,蒙古軍沒有全面失敗,是遇到了硬釘子,自己撤退的。所以明軍只搶到了16顆首級,其他陣亡者被蒙古人帶走了,而且,明軍也不清楚蒙古軍的具體傷亡人數。因為,明實錄記載,明軍疲憊,並沒有進行追擊。

明軍自己是陣亡52人,還有十倍的人數,也就是563人重傷,那麼,我們可以想象還有更多的明軍負了輕傷。可以看出,明軍傷亡至少在上千人,甚至更多一點。蒙古軍的真實損失肯定不止被斬首16人,只是蒙古小王子自己的記錄現在已經沒有了。

一天交戰,雙方陣亡,重傷和輕鬆大概1000-2000人,也是差不多的。正德當天出戰的是自己的親軍,蒙古小王子率領南下的所謂5萬人,其實大部分也都是家屬,當天在戰場上的明軍和蒙古軍人數並沒有幾十萬人那麼誇張,有個幾萬人就不錯了。


深度軍事


幾萬人打群架就死這麼點人,這說明雙方心中都充滿了博愛

1517年,蒙古韃靼小王子領著5萬兄弟南下串門,想來大明這邊收點保護費過冬。大明這邊聞訊馬上熱情地拿起西瓜刀和狼牙棒,在長城門口準備好好款待下蒙古來的客人。

韃靼小王子是明代人對於韃靼首領的稱呼,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白馬王子。

此次前來扣關的這位韃靼小王子是蒙古歷史上著名地達延汗,年紀已經四十了,是位標準地大叔。

大叔這次來,抱定了賊不走空的想法,一定得帶點東西回去。再不濟也得拿口鍋回去,平時吃個炒麵啥的,草原上燒烤實在是吃吐了。

而這時,大明時任總裁,明武宗朱厚照同志正在河北的宣府一代逛遊,聽說韃靼大叔要來的消息激動地是不要不要的。

朱厚照立馬以自己的名義,加封自己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並致信大同總兵,安慰他道:“兄弟你不要怕,不要慌,沉住氣,穩住檔。我馬上就去支援你。”

大同總兵王勳接到信後一秒嚇尿,趕緊表示“大將軍”您千萬別來,您老要是有個意外,我全家都不夠殺的。

但朱厚照大將軍是鐵了心要建功邊疆,不論朝臣怎麼勸,都毅然決然的踏上了親征的道路。

朱厚照同志平時看似玩世不恭,非常好色,喜歡女人,喜歡別人的女人,喜歡別人懷了孕的女人。

不過在打仗上他還是很有一套的。

這次,朱厚照同志御駕親征,在應州跟韃靼大叔結結實實地的幹了一仗,成功擊退蒙古軍,沒有讓小王子帶走一口鍋,史稱“應州大捷”。

對於這場戰役的勝利,史上是不存在爭議的。

但是至於戰果如何,《明實錄》的記載只有寥寥數語,簡明扼要地統計了明軍以陣亡52人的代價,殺了對方16人。

如此“輝煌”戰績,讓我們看到了世界和平的希望,也看清了明代史官的智商。

朱厚照之所以被黑,還是因為在他駕崩之後,膝下無子,繼位的明世宗朱厚熜是他的堂弟。

人走茶涼,新皇帝又不是自己兒子,被朱厚照同志折騰的半死的文官們開啟了對他肆意的抹黑。

不只是朱厚照,事實證明,最後大明也正是亡在這些道貌岸然地文人手中。


千佛山車神


我就是上不知天文,下不曉地理的么么龍。


首先,蒙古小王子帶了五六萬人馬,而明武宗也帶了數萬兵馬(要比蒙古多些人),雙方兵力加起來有十幾萬人馬。

其次,雙方的軍隊交戰時間達到十幾個小時。最後,蒙古小王子處於下風,以他的退兵結束了這場戰鬥。


再者,十幾萬人應該不是群演,不可能是雙方舉行的“演習”。因為,雙方可是仇敵,都是要將對方置於死地。


明武宗的諡號是“武”,這個字可是代表了能征善戰,對其戰事軍功的認同。蒙古小王子,率領五萬人馬,按照他們打仗的個性,退兵只有一個可能——損失太大,不得不退。


所以,我們大致可以推論出這段歷史應該被人篡改了,明武宗被人給黑了!


十幾萬人馬交戰大半天,損失就算沒有數萬,也要有近萬。幾十個人?這是要把我們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的節奏啊!


值得一提的是,明武宗在這次戰鬥中,斬殺了一個敵人,這讓他很開心。


么么龍


明武宗是明朝的第十位皇帝,但是明武宗的評價可以說是截然不同。一方面說明武宗處事果斷,彈指間誅殺劉瑾,平安化王之亂,大敗蒙古小王子,多次賑濟災民免除稅賦。另一方面則是說他荒淫無度,沉湎豹房,行為荒誕。而關於明武宗最離譜的事情就是明武宗和蒙古小王子兩人集合了幾十萬人,相互砍殺五天,最後只死了幾十人。

在《明史》中記載這一段的時候說:“冬十月癸卯,駐蹕順聖川。甲辰,小王子犯陽和,掠應州。丁未,親督諸軍御之,戰五日。辛亥,寇引去,駐蹕大同。”《明史》中並沒有說清楚戰報統計,只是說打了五天。而《武宗實錄》中記載“斬首十六人,我軍死者五十二人,重傷五百六十三人。”這件事就很離譜了,幾十萬人砍殺五日死了幾十人,重傷都達到五百多人了,死者卻只有這麼一點。

要知道明武宗可是一個好戰的主,而對手蒙古小王子也不是一般人,兩個好戰的人遇到一起自然是大戰一場。蒙古小王子是繼承了幾代人的願望想要南下光復大元,而明武宗更是希望自己像明成祖朱棣一樣北伐。最初明武宗說自己想要親征的時候,明朝的官員上去就是一頓勸說想要阻止,但是明武宗還是決定自己親征,並且在不帶一個文官做隨從。

在戰爭時期,明武宗還一直勸王勳主動出擊,在交戰五日之後,小王子下令撤軍。如果蒙古軍隊只是死了十六人,那麼蒙古是斷然不可能撤退的。在《韃靼列傳》中記載道:“是後歲犯邊,然不敢大入。”也就是說蒙古自應州大街後,再也沒有深入明朝內部,只是冒犯一下邊境。應州大捷絕對是對蒙古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不然蒙古軍隊不會善罷甘休。但是《明史》和《韃靼列傳》都沒有戰報記載,唯一有戰報記載的就是《武宗實錄》。

那麼問題來了《武宗實錄》是誰寫的?《武宗實錄》是以楊廷和為首的一幫文官寫的,當初明武宗一個文官都沒有帶,文官是怎麼知道應州大捷發生了什麼。而武將們更是不可能這樣說,陛下御駕親征,然而激戰數日,斬首十六人。這要是說出去,明武宗不扒了他的皮。所以說當時的陣亡人數絕對不止幾十人,有可能更多,但是被人抹黑了。


書香茗


這明顯是後世文人抹黑明武宗的傑作,幾十萬人在戰場上對砍一天,怎麼可能只有幾十人的傷亡?

歷史的真相我們現在已難以去徹底還原,但還是能通過一些歷史的殘片來看出應州大捷絕對不是一場鬧劇,而是一場戰術運用得當的圍擊戰。



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韃靼小王子率五萬大軍進犯明朝邊境,於是,明武宗朱厚照以威武大將軍"朱壽"的名號,調集長城一線的明軍主動出擊韃靼軍隊,應州之戰就此打響。

其實,過去明軍之所以屢屢敗於蒙古部落的軍隊,主要原因並非因為明軍戰力低下,而主要是因為各處要塞守軍各自為戰,缺乏統一調配,一出戰就會被韃靼軍逐一擊破。久而久之就變得不敢出城禦敵,處處被動挨打。



然而,皇帝親自調動就不同了。各處要塞軍事將官無不奉調,而且都拼死一戰。此外,朱厚照個人其實也有些軍事天賦。此戰中,他首先派少量部隊引蛇出洞,牽制住敵軍主力部隊,再不斷增加兵力來消耗敵軍的銳氣。整個戰事持續了好幾天,最終以小王子敗退告終。



然而,後來的《武宗實錄》,卻寫道“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居然將這場明朝中葉難得的大捷,硬生生的寫成了一場鬧劇。

但是,我們從後來韃靼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敢進犯明朝這點可以看出,此戰對韃靼的打擊或是影響,應該是相當大的。如果他們只損失了十幾人,而明軍還損失比他們大。佔了這麼大的便宜,還不大舉進犯撈上一筆?



實情應該是韃靼軍隊由於不知道明武宗的真實身份,也不料到明軍居然會接二連三的出城野戰,最後被打個措手不及,其傷亡應該比明軍慘重。因此,後來懼怕明軍而不敢再輕易南下。

但是,由於明武宗一貫離經叛道,屢屢突破傳統,不為手下的那些老儒臣所認可。加上後來即位的嘉靖皇帝與正德皇帝,有不是直系,根本不會給他的功績作定義。所以,他死後就被文人抹黑……


這些歷史要讀


應州之戰爆發於正德十二年,這是一次被黑化的戰鬥,無論是當時明朝時期的記載還是後世清廷的描述,都用荒唐昏庸來形容這場戰鬥。其中荒唐之處在於明軍出動了高達三十萬的軍隊,但是卻只是打了一場遭遇戰,且明軍只斬殺十六個韃靼兵。明武宗也因為這場戰鬥被黑的體無完膚。

然而真正的應州之戰是怎樣的?其實這是一次明軍的主動出擊,之所以要如此,是因為當時的韃靼有崛起之勢,所以明武宗才會出兵討伐。而明武宗的決議受到了當時大部分文官的極力反對,但是明武宗依舊我行我素,也就有了這場荒唐之戰,明武宗也就被文官下筆黑慘了。

事實上應州之戰時,明軍面對的是一個空前統一的韃靼,也就是說如果坐視他們劫掠邊境不顧,那麼勢必會讓韃靼愈加放肆,所以不能坐等他們強大。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但是當時所謂的精英們卻反對,認為此舉勞民傷財。應州之戰真正意義上來說,是一場同韃靼硬碰硬的對決,韃靼自從此戰之後,便再也沒有崛起之勢。

曾經有人說明武宗的這個“武”是窮兵黷武的武,然而明武宗時期的明朝,並沒有出現嚴重的財政問題,相反明武宗時期明朝邊境比較太平。由於明武宗尚武,所以當時民間是流行尚武之風,明武宗這個“武”用尚武來解釋或許會比較好。歷史上有哪幾個君主能以武為號?明武宗縱然有些地方顯得荒唐,但至少當時的明軍敢打能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