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皇帝中有沒有昏君?

獵神降臨orz


開國皇帝中純粹的“昏君”基本沒有,但很多開國皇帝都有大量的“昏君表現”。

一般我們說的開國皇帝,當然是指開創一個皇朝的第一任皇帝。通常來說,這樣的皇帝都是文韜武略,功勞很大。而昏君則是頭腦糊塗,舉止荒謬,往往給國家帶來損害。這兩種屬性看似截然相反,但實際上開國皇帝也是人,犯上昏招很正常。

比如千古一帝秦始皇,他不但開創了秦朝,也開創了中國二千年封建中央集權制。但他在最後吃仙丹,修驪山陵墓,把扶蘇發配邊疆,崇信趙高,最後造成秦朝二世而亡就是昏招。


比如曹魏開國皇帝曹丕,寵幸外戚,殺害忠臣勳舊,信任司馬懿,猜忌王室,造成曹魏在三國中最早被篡權。

比如晉武帝司馬炎,喜幸美色,猜忌弟弟司馬攸,讓白痴兒子司馬衷繼位。

比如宋武帝劉裕,丟下長安軍事,讓黃口孺子鎮守,最後導致關中淪喪。

所以,這些開國皇帝犯渾的例子是很多的。

如果再舉一些割據政權的“開國君主”,那就更多了。

比如北齊的開國皇帝高洋,縱慾酗酒,殘暴濫殺,大興土木,最終飲酒過度而暴斃,終年三十四歲,就可稱是一個昏君。再如東晉十六國時期西燕勢力第一個稱帝的慕容衝,也可以算個昏君。


巴山夜雨涮鍋


開國皇帝和昏君,本來是有點自相矛盾的兩個角色。因為開國皇帝之所以能夠開國,那必然是有兩把刷子的,不然為什麼能在亂世脫穎而出成為一代帝王呢?

但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在歷史的長河中,還真就能挑出來既開國,又亡國的皇帝,他就是後唐莊宗李存勗。

話說唐朝末年,天下大亂,最強的諸侯主要有兩家,河東李克用,和中原朱溫。開始是朱溫佔據了上風,最終取代唐朝稱帝。李克用臨死之前,給繼承自己位子的兒子李存勗留下了三支箭,第一支箭是朱溫,第二支箭是自己所扶持後來又背叛自己的幽州劉守光,第三支箭則是契丹人。

李存勗號稱“半截太宗”,在和後梁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他就像李世民一樣英明神武,關鍵時刻輕騎繞過敵人大軍,直搗空虛的梁國首都汴梁,梁末帝朱友貞絕望自殺,李存勗也就成了後唐的開國帝王,也就是後唐的莊宗。

李存勗有個愛好,就是唱戲。得到天下之後,他身邊的這些戲子都個個顯貴了起來,有的時候甚至直接封戲子為刺史,而他身邊身經百戰的大將還有很多沒有得到相應的賞賜,由此漸漸的失去了軍心和民心。

就在他得天下的第三年,魏博軍發生叛亂,李存勗派兵鎮壓卻接連失利,不得已啟用了自己冷落許久的李嗣源,而李嗣源到了魏州之後,卻半夜被叛軍劫持,不得已做了叛軍的領袖,反過來進攻洛陽。

李存勗手忙腳亂,決定御駕親征,宣佈開府庫賞賜士卒,但是士卒已經心寒,很多人都直接四散而走。李存勗不得已,決定退往汜水關,和自己的兒子李繼岌合兵一處討伐叛軍。

但是就在此時,他曾經崇信的伶人郭從謙發動了叛亂,亂軍之戰李存勗被射中臉頰,不久死去。手下有幾個忠心的人,把周圍的樂器和衣服之類草草的覆蓋在李存勗身上點火,算是完成了火化,可嘆李存勗百戰得天下,三年便覆亡。而後來稱帝的李嗣源和李存勗之間並無任何血緣關係,可以說天下自李存勗得,也自李存勗亡,可謂是取天下難,守天下更難的佐證了。


經史通義


開國皇帝,既然指皇帝,那就得從秦始皇開始;開國,意味著是大一統的皇朝,不是五代十國之類的草頭王。

按照這個標準,中國曆朝歷代開國皇帝有以下:

1、秦朝,秦始皇嬴政

2、西漢,漢高祖劉邦

3、新朝,王莽

4、東漢,光武帝劉秀

5、西晉,司馬炎

6、隋朝,隋文帝楊堅

7、唐朝,唐高祖李淵

8、北宋,宋太祖趙匡胤

9、元朝,元世祖忽必烈

10、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11、清朝,順治皇帝福臨

評價開國皇帝,主要看他兩方面的能力,即打天下、治天下。從這個標準看,開國皇帝中確實有昏君。

第一個,秦始皇。打天下的明君,治天下的昏君兼暴君。秦始皇透支民力、選錯接班人。

第二個,新朝王莽。理想主義者、脫離實際者。

第三個,晉朝司馬炎,官三代,靠祖輩父輩奪取天下,然後一事無成,還選了個白痴接班人。

第四個,隋文帝楊堅,打天下的明君,治天下的明君,可惜選錯接班人。

第五個,忽必烈,打天下、爭皇位厲害,但未能實現民族融合、元朝制度落後。

第六個,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的明君,治天下政治手腕高明,但制度設計太垃圾,給子孫留下無盡的隱患。

第七個,清順治福臨。靠叔父和老孃成了開國皇帝,多爾袞死後,沒什麼突出政績。不算昏君,算庸君吧。


江南俗士1


在大一統的王朝中開國皇帝是昏君的極少,看到下面很多答案都在說司馬炎,這應該算是半個昏君吧。

不知道這個昏君該怎麼定義,如果在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國中,找一些殘暴的開國君主還是有很多。

1、十六國之大夏、赫連勃勃

赫連勃勃生性兇暴,嗜好殺人,常常站在城頭上,把弓劍放在身旁,凡是覺得嫌惡憎恨的人,就親自殺死,大臣們有面對面看他的,就戳瞎眼睛,有敢發笑的,就割掉嘴唇,把進諫的人說成是誹謗,先割下其舌頭,然後殺死。搞得大夏民不聊生。

2、南朝粱,蕭衍

蕭衍應該不完全算昏君,畢竟前期執政頗有作為,但是其晚年篤信佛教,四次捨身,每次都要大臣們耗費巨資給他贖身,空耗國家財政。

更是輕信侯景,最終發生侯景之亂,南朝經濟、社會再次遭到沉重打擊。“蕭衍狂狡,擅斷川瀆,役苦人勞,危亡已兆”

3、北齊之高洋

既然說了蕭衍,那也就說說高洋。

高洋也算半個昏君,個人總是感覺高洋的變態是長久的壓抑導致。

高洋廢東魏皇帝,建立北齊,即位之初還能勵精圖治,屢次擊敗柔然、突厥、契丹,出擊蕭梁,拓地至淮南,征伐四克,被稱為北齊一代英主。

可是執政後期變得縱慾酗酒,殘暴濫殺,大興土木,賞費無度,最終飲酒過度而暴斃。


妖鬼雜談錄


開國皇帝和昏君,應該是相互矛盾的兩個詞,但人本來就是矛盾的,所以真有皇帝兼具二者,這些皇帝又分兩類,一類是拋物線式的,多少做出了點成績,幹出一番事業,但後來就變味了,另一類是純粹昏庸式的,屬於機緣巧合開了國。

先說第一類,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王莽、司馬炎、蕭衍、高洋和李存勖(xù)。

1、王莽


這幾位都是做出了成績的,王莽成績最差,雖然篡位前名聲不錯,辦事也很牢靠,但是改朝換代之後一場改革,改的民不聊生,農民起義四起,漢室遺族也趁亂起兵,大新王朝一世而亡。

2、司馬炎

晉武帝司馬炎屬於摘桃子的,桃樹司馬懿種好了,肥司馬師施了,其他事司馬昭也處理好了,司馬炎直接摘就行。

司馬炎多少做出了成績,攻滅東吳結束三國亂世,並創立太康之治。但相比之下,他的錯誤更大。荒淫好色姑且不論,司馬炎中後期揮霍無度,更加助長了西晉權貴的奢靡之風,貧富兩極分化嚴重。

並且司馬炎目光並不長遠,看曹魏這麼慘,他就重啟了分封制,又立了一個傻兒子,還對胡人內遷不管不顧,結果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西晉土崩瓦解。

3、蕭衍

蕭衍是明顯的拋物線,前期英明神武,真刀真槍打下了江山,坐了幾十年以後糊塗了,迷信佛教,引狼入室。一場侯景之亂,繁華江南赤地千里,南朝梁名存實亡。

4、高洋

高洋也是摘桃子的,其父高歡和其兄高澄為他鋪好了路,當然,這路到他腳下,可以說是幸運,也可以說是能力使然。準備稱帝的高澄遇刺後,東魏舉國譁然,反高氏勢力蠢蠢欲動,但年僅24歲的高洋迅速穩定局勢,稱帝建國。

在位初期,高洋勵精圖治,編制齊律(影響了後來千餘年的律法制定),大力整頓吏治,並屢次擊敗柔然、突厥、契丹。西魏(北周)、南朝梁,投杯而西人震恐,負甲而北胡驚慌,被稱為"英雄天子"。

然而在位後期的高洋縱慾酗酒,行事乖張變態,給北齊禽獸王朝的大名再添一筆,最終飲酒過度暴斃。

5、李存勖

李存勖雖然繼承了李克用的底子,但在稱帝建國的路上,他自己的能力也至關重要。

李存勖驍勇善戰,當了十五年晉王,在這十五年內,他南擊後梁、北卻契丹、東取河北、西並河中,建立後唐、滅亡後梁、攻滅前蜀,威震天下。

但李存勖是個戲曲發燒友,縱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殺戮功臣、橫徵暴斂,最後死於政變。

再說第二類,這類人集中出現在大割據時代,比如十六國時期和五代十國時期,而且他們的政權不會太大太強,畢竟運氣不能當飯吃,天上掉下一個大國強國是不可能的!

這一類的代表如五代十國時期的桀燕政權,劉守光一個大頭兵,靠著幾個叛立適時,就佔了一塊地盤,稱帝建國,兩年後被滅。並且因為統治期間殘暴不仁,這個燕國才被稱為桀燕。

最後說一下亡國皇帝有沒有昏君

總體來說,亡國皇帝還是昏君居多,畢竟好好一個國家在你手裡沒了,總有你一份責任,當然,也有些是國家早就敗光了的,像晉愍帝司馬鄴,只剩下一個關中,還發旱災,要錢沒錢、要人沒人、要糧沒糧,怎麼跟前趙打?妥妥地亡國。

還有崇禎皇帝,努力奮鬥十七年,沒搞成中興反而亡了國,雖然他能力不算頂天,但也算不上多昏,亡國也有生不逢時的原因。


平沙趣說歷史


開國皇帝有沒有昏君,與亡國皇帝中有沒有明君,這兩個問題相輔相成,可為對照。

問題的配圖大概是“皇帝的新裝”嗎?此圖太寫實,驕傲的皇帝露出小丁丁,晃晃蕩蕩地在街上接受臣民的圍觀,囧到如此地步,實在有些“少兒不宜”!這位皇帝便是“昏君”的典型吧!然而歷史上豈真有安徒生童話中那樣糊塗透頂的皇帝?事實是,絕大多數皇帝,都是頭腦正常,既不痴也不傻(偶有患神經病或狂躁症者),所謂的“昏君”,並不代表他們就是痴呆兒,或智力有缺。

(人們演繹“昏君”,總作痴呆兒狀)

說起“開國皇帝”,大家馬上會想起“英明神武、天降聖人”這樣一些詞彙吧?瞧瞧他們,實在太牛了,從“無”中生出有來,盤起“國家”恁大一爿生意(劉邦不拿他做的事業與他二哥比,還向老父親炫耀麼?),那一定是幾百年才出一個的偉人(我看新聞裡,有記者採訪四川一個長得極似馬雲的保安,在媒體的連連追擊之下,保安謙虛地說:我啷個比得上馬雲嘛,人噶是幾百年才出一個的哦!)。開國皇帝裡有沒有昏君?容我分而縷述之——

中國人喜歡把國家比作江山。江山除了“打”的,還有“篡”的,有祖上“積德”,到他那裡“撿現成”的

我見前面有人提到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不假,可是請注意:秦始皇不是開國皇帝。秦國從兩週之際立國,到始皇帝那裡,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秦始皇不過將祖業發揚光大而已。基本上,秦始皇只能歸屬於“撿現成”一類(此說是否苛刻了些?)。

雖說是撿現成,但秦始皇畢竟“撿”得有聲有色,把家族企業做大做強,為中國歷史開創了新局面,他對得起“千古一帝”的稱號。“一帝”之說是就其功業而言,而就他的一些具體的政治舉措來說,秦始皇確有不少“昏”的方面。比如他在兼併六國後,沒有面對新的統一形勢,採取相對和緩的、以休養生息為主的新政策,沒有一邊削弱六國貴族勢力,一邊加強對關東六國人民的恩養撫卹。新的大一統帝國繼續了過去的暴苛統治,民心未附,其能久乎?結果在他死後未久天下即分崩離析。而推翻秦朝的,正是六國舊貴族(項羽是代表)和普通平民(劉邦是其代表)的聯合。可不可以說,大秦是亡在秦始皇手裡?

如果說新的“大秦帝國”是一個全新的國家,秦始皇作為這個新國家的開創者,他確乎昏得可以,他的“昏”表現在統治手段的顢頇、僵硬、暴虐和不知變通。但似乎不能因為他有“昏”的一面,就給他加上“昏君”的諡號。接著往下看——

與秦始皇近似的一個例子,是西晉的武帝司馬炎。

司馬氏篡奪曹魏之政,歷經三代,早已打下立國的基礎,到司馬炎這裡,遂正式接受禪位,建立晉國,司馬炎成為西晉的開國皇帝。而司馬炎開國,既是“篡”的,也是“撿現成”的。

司馬炎在建立西晉後,方滅吳國,統一天下,中國重歸大一統之局。這是與秦始皇相似的歷史貢獻,也是其本人的輝煌事功。司馬炎又是開國皇帝,又有統一中國的功業,可稱昏君嗎?

如果不能簡單地說司馬炎是昏君,但他確確實實做了許多“昏事”。這與其私德無關(如他騎著羊在後宮淫亂),而是指他作為王朝的開創者,如何“開國承家”,建立新的制度。可是在這方面,司馬炎敗筆很多,比如他重開封建制度,大封宗室為王,削弱了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力,為後來國家的分裂埋下了伏筆;他另一個昏聵的作為,就是選擇了晉惠帝做帝國的繼承人,而後者是史上“白痴皇帝”的最大嫌疑人。

可是憑著這兩點,就能論定司馬炎是昏君嗎?自也不能。比如大封宗室的事,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也幹過,而且後果一樣(明朝是靖難之役,叔父奪了侄皇帝的大位;西晉則直接導致八王之亂,天下分崩),難道能說朱元璋也是昏君嗎?“明君”做昏事,太尋常啦!

儘管歷史上秦始皇、晉武帝和明太祖都在政治上有過嚴重的失誤,可是並不能將他們與“昏君”劃等號,也從來沒人指責他們是昏君。

那麼史上有沒有皇帝被人痛責為昏君呢?

有,他們都是亡國之君。在一些電視劇裡,有這樣的情節:忠臣指著皇帝的鼻子大罵“昏君”!其實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哪個臣子有膽,敢當面罵皇帝是昏君呢?他就是有膽,這麼做與忠臣的應有舉止不合,他們也不會那樣做。罵皇帝為昏君的,主要是後來朝代的人。

亡國之君裡,傻子或智商有缺陷的人極少,有意思的是,亡國之君多奇才。好比商紂王,此人在春秋時代就被許多人罵為昏君和暴君,可是此人才智頗高,《史記》說他“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是個很聰明、能說會道的人,現代人還頗為讚頌他“經營東南”的歷史貢獻呢!

這樣聰明的人,怎麼亡國了呢?原來,商紂王自恃聰明,對別人的忠言讜論不以為然,以為天下大事無不出己燭照。他是因為太“聰明”而亡國的!

歷史上“聖明亡國”的例子層出不窮。與商紂王相似的一個案例是吳王夫差,夫差主政的吳國,滅了越國,還差點滅了楚國,他還親自統兵北上爭霸。殊不料後院起火,被素來忠順的越王勾踐殺了個措手不及,竟然亡國了。商紂王不也是在對東夷用兵大勝之時,忽然被周武王從背後捅了一刀,大商之亡,也亡得太驟。大概,商紂王和夫差在自殺前都是不肯閉眼的吧?他們那麼聰明,怎麼會亡國?他們想不通!

由上可見,無論是開國之君,還是亡國之君,皆以聰明人居多;像不幸的伍子胥那樣,一生連著與兩位“昏君”相遇(楚平王、吳王夫差),那實在是他運氣不好,而“昏君”之責,更多的是他從自身境遇而發的一種忠憤之悲鳴,屬於一種個性化評價。公允的史評,誰能以“昏君”二字了事呢?

我說,歷史上真正的昏君其實是不多的,相反一些人們眼中的“昏君”頗富才華,典型者如南陳的陳後主、南唐的李後主,還有一位北宋的宋徽宗,他們昏嗎?他們一點都不昏聵,只是做不好皇帝。就像宋徽宗的一位崇拜者說的,“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宋徽宗固然是一個才情極高的文化天才與巨匠,他擺弄什麼都好,唯獨不會做皇帝。但要說他是“昏庸亡國”,也不大可信,假若陳後主不碰到隋之興,李後主不碰上宋之興,宋徽宗不碰上金之興,愛好文藝、荒於政事未必能斷送掉花花江山。那他們也不為昏君了。

總結:昏君這個詞,偏重在“君”,皇帝做不好,行事乖謬錯訛,便可加一個“昏”字。昏不是皇帝的一生簡評,而應該是就事論事的。以此為標準,開國君主中倒真有不少昏君呢!


皇帝不稱朕


開國皇帝是有區別對待的

比如像劉備、朱元璋等人這樣的開國皇帝,他們都是經過辛苦的戰鬥得到的天下,不過提到昏庸無道的話。

開國皇帝一般都有,前期的開國皇帝一般為了平定天下局勢,所以制定各種政策法規,來安穩百姓,比如朱元璋就是這樣。

但是,說朱元璋昏庸也算,因為他上任以後,安撫了百姓之後,開始屠殺開國元勳,這就是朱元璋昏庸的地方。

劉邦也是如此,天下穩定之後,像韓信等一些開國元勳就被殺,雖然說是呂后殺但也是劉邦默認的。所以開國皇帝一般前期清廉,後期就變的昏庸了。


不懂小石頭


開國皇帝中有沒有昏君?中國五千年曆史,從大禹傳於啟,夏朝開始,大小八十多個國家朝代,能做到相對統一的開國皇帝有三十個。我說這裡面沒有昏君。



能在亂世中建立一個國家,明肯定大於昏,聖賢如唐太宗(他不是開國之君),也有晚年昏庸之舉,我們能說太宗是昏君嗎?




亡國皇帝中有沒有明君?有多少開國皇帝就有多少亡國之君。一個國家朝代的滅亡,肯定於末代皇帝有關係,但我說

亡國之君也有明君。

國家的興替,不只取決於皇帝一人,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雖多疑濫殺,但他勤於朝政,努於維持明朝的江山,雖然亡國,卻也不能稱他為昏君。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


晨雨若宴


縱觀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開國皇帝就是昏君的屈指可數。按照正常模式來講,一般都是開國皇帝打天下,後代子孫敗家。

但是也有特例,一人身兼開國皇帝和亡國皇帝兩種身份。

這個人就是晉武帝司馬炎。

司馬懿家族為了篡奪曹魏政權,可以說是三代經營,處心積慮。司馬懿殺曹爽時已經70開外,兩年不到就一命歸西,根本來不及稱帝。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在世時,對內幾乎完全控制了曹魏的大權,對外滅掉了蜀國,一統天下指日可待。可惜他有高血壓,突然中風死了,只好把稱帝的工作留給兒子司馬炎。

司馬炎三十歲繼承父親的王位,即位之後沒過幾天就把曹魏的最後一位皇帝曹奐趕下了臺,自己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

史書上記載司馬炎的長相比較怪異,手長過膝,更讓人叫絕的是留有一頭拖到地上的長髮(不知道每天打理頭髮需要多久),要在今天走到大街上肯定會被人看作文藝青年。

由於司馬懿,司馬昭都是事後被追封為皇帝,所以西晉事實上的開國皇帝應該算是司馬炎。司馬炎在繼位之初的十多年裡,算得上兢兢業業,坐的牛車韁繩都是用普通的麻繩,堅決不用絲綢,用人也是知人善用,駕馭有度。太醫司馬程據曾經獻上一件用野雞頭上的毛織成的毛衣,司馬炎下旨當眾燒掉,並宣示全國以後不許再貢獻用特殊技法制作的奇裝異服。在他的治理下,西晉沒過幾年就滅掉了最後一個對手——吳國,結束了中國一百多年的分裂混亂狀態。

沒想到從此以後,司馬炎彷彿變了一個人,開國皇帝的銳氣在他身上一掃而盡,不僅沉迷美色,而且昏招迭出。

他首先下達一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詔令,命令將全國各個州郡的軍隊全部解散,僅僅在大城市保留一百人,小城市五十人,用來維持治安。雖然所有大臣都一致反對,認為國家武備不能放鬆,否則一旦有外敵入侵無法應對。

從東漢以來,遊牧民族內遷越來越多,有個叫江統的官員發現西晉國內不知不覺有了上百萬的遊牧民族,趕緊上書司馬炎建議對這些人嚴加提防,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徙戎論》。可惜司馬炎每天精蟲上腦,渾然不覺整個社會已經到了危險的邊緣,反而認為江統的建議是一派胡言,根本置之不理。

事實證明,江統的眼光非常準確,司馬炎死後僅僅十四年,中國進入最為黑暗的一段歷史——五胡亂華。據統計,三國時總人口2000萬左右,經過西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之後,有將近二分之一人在這場空前的浩劫中死掉,到東晉初僅餘800萬漢人!

司馬炎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立自己先天大腦有問題的痴呆兒子司馬衷為太子。

為了傻兒子安心坐穩王位,司馬炎逼死了自己的親弟弟。因為司馬攸為人賢明,很得大臣和百姓們的敬重。司馬炎擔心威脅自己的傻兒子,打發司馬攸去青州當官。其實這個時候,司馬攸已經得了重病,他反覆上表請求免行,但司馬炎看來這就是故意拖時間。最終逼的自己的親弟弟油盡燈枯,吐血而亡。

司馬炎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分封諸侯王。他平時閒著沒事幹,就胡思亂想,認為自己家族能夠輕易推翻曹操家族,就是因為曹家沒什麼宗族勢力,一旦朝廷發生變亂,沒人能夠幫忙。

於是他幹了一件自認為無比正確的大事,這就是把自己的二十五個兒子和其他宗室都封為諸侯王,每個諸侯王都有很大的領土和獨立的兵權。這二十五個諸侯王中,最厲害的有十個,分別是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囧、長沙王乂、梁王彤、淮南王允、成都王穎、東海王越、河間王顒。最後還嫌不夠,又封自己的叔叔汝南王亮為太尉,管理國家大事。

可是司馬炎沒有想到的是,他這件事不是擦亮了阿拉丁的神燈,而是親手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他的傻兒子和這群親戚比起來,簡直就是狼群中的一隻小羊。

這些分封的諸侯王不僅沒能保衛晉朝天下,反而在連年自相殘殺中把西晉王朝推向了死亡!

司馬炎駕崩前的西晉,外表看似平靜,然而一股股力量猶如岩漿那樣在地下奔騰洶湧。然而,司馬炎對這一切渾然不覺,每天都在為自己治理下的燈紅酒綠,歌舞昇平而沾沾自喜。公元290年的一天,西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終於走到了人生的終點。

隨著司馬炎的死去,潘多拉魔盒的蓋子即將打開,火山也終於開始爆發,整個西晉政權都將在劇烈的震動中徹底崩塌。,整個中國大地也將迎來最為黑暗的一段歷史時期——五胡亂華!

雖然晉朝最後並沒有亡在司馬炎本人手中,但正是他的一連串昏招種下了惡果,使得晉朝短短50多年即告滅亡。

這麼短的時間,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

所以,給司馬炎這個開國皇帝貼上一個昏君的標籤並不為過。


小奔說史


要說開國皇帝中的昏君,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晉武帝司馬炎!

來,先上照片。

我小時候特別喜歡看《三國演義》。這是電視劇《三國演義》最後一集的劇照。看看這個演員選的,“望之不似人君”。受這部電視劇的影響,我對司馬炎的第一印象就不好,感覺這哥們就是個昏君。

後來,我有學到一個成語,叫“羊車望幸”,也和這哥們有關係。

話說晉武帝司馬炎興兵滅吳之後,將吳主孫皓的後宮三千佳麗盡數納為己用。加上他前期從晉國各地選拔的美女,他的“老婆團”就達到了近萬人。



為了解決每天晚上到底要臨幸哪個妃子,司馬炎腦洞大開:他每天在特製的小車上,讓羊拉著在宮苑裡隨意行走,羊車停在哪裡他就在哪裡寵幸嬪妃。

果然荒淫無度。

倒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歷史資料讀的漸漸多了,發現司馬炎並不是想象中那麼不堪。

晉國建立之初,司馬炎採取了一系列與民修養的政策,國力蒸蒸日上。太康年間,晉國一片繁榮,史稱“太康之治”。然而,自從吳國被滅之後,司馬炎覺得天下無事,四海咸寧,逐漸怠惰政事 ,變得奢侈腐化起來。

再說說亡國皇帝中的明君,第一印象首推崇禎。

一直以來,崇禎給我的印象都是一個時運不濟的末代君王。他從天啟手中接過大明這個爛攤子,勵精圖治,剷除閹黨,無奈遇上天災人禍:內有李自成、張獻忠流寇作亂,外有滿清努爾哈赤屢屢犯邊。崇禎帝左支右絀,最終無力迴天,大明還是亡了!崇禎帝也自縊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下,以身殉國!


然而,剝開歷史的迷霧,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崇禎:他雖然扳倒了魏忠賢,卻依然重用太監做監軍;他在敵軍圍城的緊要關頭,把己方統帥袁崇煥用吊籃吊入城中囚禁問斬,直接導致敢來助戰的關寧軍將士寒心遠遁;在圍剿流寇和抵抗入侵的雙線作戰中,文武大臣但凡出現小錯,輕則下獄,重則處斬首……剛愎自用,不能充分放權,沒有御下之術的崇禎,對大明的滅亡,應該負有不可推卸的領導責任,並非算是“諸臣誤朕”!

這麼多年來,我逐漸明白,這世間的事,並不是非黑即白的;這世間的人,也不是非好即壞的。我們要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不以好壞論善惡,不以成敗論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