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上都記載了哪些驚世駭俗的事情?

夜未央847


何毓靈先生《河南安陽市殷墟大司空村出土刻辭牛骨》一文公佈了一片比較少見的牛骨刻辭殘片,這片甲骨文的特殊之處在於正反兩面均有很多文字,文字中間有豎線隔開,內容緊湊,不像是一般的占卜文字,似乎是說了一段事情。可惜只是一個殘片,根據現有的研究解讀只能大致瞭解其中所講述的內容。

大致內容是這樣,商王聽說一個叫子宋的人發動了叛亂,於是召集群臣討論處理策略。群臣提議要派兵征討,於是選出名為牧宰的官員為將領。商王讓牧宰率軍與一個名叫“何”的另一位將領會合,聯軍討伐。在行軍途中要經過淺水灘,在沒有船隻的情況下,將領請示商王,要讓軍隊直接游過去,商王告誡他們士兵渡水時候不必穿衣。兵貴神速,平叛大軍迅速到達指定地點,並且發起火攻,此事也得到了商王的許可。子宋的叛亂被鎮壓下去,平叛將領回朝後與王一同狩獵宴飲,中途雖然下雨,但一切正常。他們似乎對火攻有所檢討,覺得雖然取勝,但不值得感到快樂。

從這段甲骨文內容來看,商王雖然沒有親征,但對於遠程作戰依然在進行關鍵決策。


大意覺迷


甲骨文裡記載了這麼一個女子: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有記載的第一位女將領,更是當時商朝的高級祭司。她叫婦好,一個甲骨文記載的傳奇女子。

1976年中國科學院在安陽進行的殷墟發掘,讓婦好墓出現在了眾人的眼前。

根據甲骨文的記載,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在殷墟出土的十多萬片甲骨文中,有200片記載了她的事情。

相傳商王武丁有60多個妻妾,根據甲骨文的記載,他的法定配偶有三人,婦好就是其中之一。武丁很關心婦好,有這樣的記載:

她受過傷,有骨頭疼的病,不知道現在怎麼樣了。
這幾天,天氣肯定又冷多了。婦好的戰車一定沒有遮蓋的皮毛,她會寒冷嗎?
近來北方多下雨,不知道她懂不懂得注意。
(婦好要生孩子),丁日這一天生吉利呢,還是在庚日這一天生吉利?
……

總之,婦好是商王武丁很關心的妻子。

(婦好墓)

不僅如此,婦好還是非常厲害的女將領。有甲骨文的明確記載,婦好為商王的軍隊徵集兵員。

並且,婦好曾經率領13000人(其中有3000人是婦好自己的嫡系部隊)的軍隊征伐羌方,這是武丁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要知道,那個時期打仗,幾千人已經是很厲害的人。有些小國的全部兵力,都不一定能達到婦好嫡系軍隊的數量。

婦好還參加過征伐土方、東夷,以及西南巴方的戰鬥,地位非常高貴。

所以說,婦好是一位驍勇善戰的女將領!

3000年前的商王朝,祭祀是最普遍的行為。而婦好,就是其中一位高級女祭司。婦好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類祭典,還曾擔任占卜之官。

在當時,祭司的身份也是非常高貴的,可見婦好是多麼傳奇的一位女性。

(青銅鉞)

在婦好墓的隨葬品中,有大型的青銅禮器和精美的玉器,還有很多的兵器。比如青銅兵器有4把鉞、91件戈、4件鏟型器等。還有54件玉戈、玉矛等玉質兵器,隨葬品數量非常多。

尤其是其中的兩把銅鉞,上面都鑄有婦好的銘文,應該是她本人使用的武器。

所以想象一下婦好,手持大型青銅鉞征戰四方的場景,確實是英姿颯爽,傳奇女子。


七追風


商湯那個時候是如何求雨?

歷史上有一種說法是“商湯祈雨”。據說商湯滅夏以後,大旱了5年。這給商湯以沉重的打擊。在用了各種祭祀之法以後,占卜者提出了需要用人來祭天。於是,在桑山之林,商湯親自做犧牲,捆綁自己的雙手,和一頭黑牛一起,放在柴堆之上,焚燒自己來求雨。在焚燒之前,他對著蒼天大聲歷數自己的六大過失,表示願意承擔上天的懲罰,以免除百姓的災害。隨之,大雨降臨。

這個故事到底是傳說還是真實歷史,至今尚無定論。但是裡面焚人祭雨在甲骨文中卻是有明確記載的。從甲骨文中來看,商王朝求雨的祭祀方式有三種:

1.燎祭法。這個主要是用於一般旱情,通過燒柴,煙直上天空。《說文解字》中也有“柴祭天也”的說法。

2.焚燒牛羊等犧牲祭祀。旱情如果嚴重一些便用這種方法,

3.焚人祭祀。旱情最嚴重的時候,便只能焚燒人來祭祀了。根據甲骨文記載通常情況下焚燒的人都是女性。一種說法是這些女性是奴隸,另一種說法是這些人是女巫。在商王朝的時候,女巫的地位其實是非常高的,所以是女巫的可能性更高。

所以前面商湯焚燒自己求雨可以說明當時的旱災實在是太嚴重了,只能用最高身份的人來祭祀。有學者在甲骨文中找到一個古字,大概是這樣的:

這個字就是“旱”,也有人認為是“堇”。當然有學者認為這個字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記錄商湯求雨的故事。從這個字上來看,上面的口代替人的頭,為了強調口的作用,那個口是向上的方向,朝向天空,代表著商湯訴說自己的六大過失。甲骨文中凡是這樣形狀的口,便是禱告的意思。中間雙臂交叉的樣子,在甲骨文中除去“女”字以外,便是被捆綁的意思。下面是火,很明顯是焚燒自己。

整個字形表示的意思就是一個被捆綁雙手的人站在燃燒的火焰上對著天空訴說這。這便是商湯求雨的情形。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閹割牲畜

商代的畜牧業已經發展到人工放牧了,而且還知道閹割牲畜的好處,大家看這兩個字:

上邊這個字就是“豕”字,看起來就像豎立的豬的形狀,本義就是“豬”字,後面這個字腹部下面的點就是公豬的生殖器(它掉下來了),隸定為“豖”,也就是去了勢的公豬,可見遠在商代,人們就已經懂得閹割公豬能夠讓豬變得更加溫順,便於養殖,而且養出來的豬肉質細膩。

當然,在甲骨文中,閹割的豬主要是用來祭祀的,如下圖:

【“二豖”就是兩頭閹豬。】

動不動就一百頭閹豬祭祀:

後來男人宮刑也叫“豖”了。

商代不但給豬閹割,還給馬閹割,主要是給那些體質很弱的馬閹割,目的是不讓它們繁殖體弱的後代。

還給羊閹割,還給牛閹割,那大家肯定要問了,那既然給牲畜閹割了,那給人閹割嗎?大家體會一下這個字:

【右邊是個“刀”,可以說非常形象了】


商代人打獵除了常見獵物之外,還能打到老虎、大象和犀牛。


【隻(獲)虎】

【隻(獲)象,看到長鼻子了嗎】

【釋文:隻(獲)兕(即類似犀牛的動物)五,?於東。十二月。】

甲骨文中,和兕連在一起的往往是“逐”字,因為這是非常大型的動物,抓住一隻不簡單,一般就是“逐”,偶爾獲一兩隻,上面的卜辭中居然記載一下子抓了五隻,實在是非常了不起了,最多的一次,應該是下面這片甲骨的記載了:

【禽(擒)兕四十】

擒是活捉,一次性活捉四十頭兕牛,這說明當時狩獵的規模非常大,技術也很先進了。


潯陽鹹魚


甲骨文記錄的,都是占卜卦辭。靈不靈?準不準?從以前的書中看是很準的。

”易經“為儒家五經之首。《易經》涉及到的學問,不僅僅是看風水,要預測人事兇吉,需要相當廣泛的知識。為什麼卦辭都寫在龜甲上?上古時期,龜甲與卜筮,是由專門的官員負責預測國家的國運及重大活動的兇吉。


這是給大家說一個小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問孔子“夫子當行,使弟子準備好雨具。行不久,果然下起了大雨。弟子很奇怪的問,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詩不云乎:月離於畢,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畢乎?”


其實預測有沒有雨,在農村,有用石塊做基礎的房子 。你可以觀察石塊,如果很潤,就是要下雨的徵兆。龜甲上的卦辭,也是根據《易》而得到的結果。


子衿書法


甲骨文並不是用來記載歷史的,它只是商王朝的統治者占卜的載體。對於上古先民來說,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戰爭與祭祀。戰爭是為了守住祖先的地盤,祭祀是為了懷念祖宗。

不管是戰爭還是祭祀,都是一個非常有序的傳承。這一點,在諸多甲骨文裡,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證。所出土的甲骨裡,很大一部分都是商人在祭祀先祖。

所有被祭祀的先祖裡頭,有兩個人的身份比較特殊:一個叫祖亥,一個叫伊尹。為什麼他們兩個比較特殊呢?畢竟他們不是商朝的任何一代王。

尤其是伊尹,由於《竹書記年》的問世,後人對伊尹的看法有很大的分歧。有人認為他是商王朝的功臣;有人認為他和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無人知曉。千百年來,人們在這兩個觀點之間,不斷的扯皮,誰也說服不了誰。

殷商的甲骨文與伊尹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都知道,殷墟幾乎已經是商王朝的後期了。在這個時期,能出現在祭祀裡的,都是過往的先祖。令人驚歎的是,伊尹經常出現在祭祀的花名冊裡!更讓人驚奇的是,伊尹的祭品是純色的牛,這是天子才能享有的待遇。

我們都知道周禮,對等級的把控是非常嚴格的,稍有逾越,非死即傷。可伊尹就是這麼囂張,他能夠享有天子才有的禮數,可見商人對他的重視非同一般。

如此一來,伊尹挾天子令諸侯的言論,也就不攻自破了。你想啊,他要是真敢這麼做,商王會去祭祀他嗎?還用這麼高的禮節。

祖亥又是怎麼一回事兒呢?在甲骨文裡,亥字是上亥下鳥,前面加一個祖字,說明其為商人的祖先。那麼,亥字下面的這個鳥,就比較讓人奇怪了,為什麼會是個鳥呢?

PS:關於這個亥,山海經裡也有記載: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還是這句話,歷史與記載,終於走到同一個車轍上了,原來商人真的認為自己的祖先是一隻玄鳥!

除了伊尹、玄鳥,通過研究甲骨文,我們發現《史記》所載的商王朝世系表與甲骨文幾乎一致。不知道,這能不能算是驚世駭俗的發現?

















祗樹


眾所周知甲骨文是卜辭,主要用於占卜,“辛未卜爭貞,婦好其比伐巴方,王自東探伐,戎於婦好立?”這是根據現有已經辨認出來的甲骨文整理出來的一條卜辭,講述的是婦好即將出徵的情況,婦好正是一位奇女子。

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關於她的記載不僅出現在甲骨文中,在商代的青銅器銘文中也有很多關於她的記載,她是目前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女性將領。

商王武丁是商朝的第二十三位君主,相傳他十分長壽百歲而終,廟號“高宗”,統治時間長達59年,在位期間商朝國力有了極大發展,在歷史上被稱為“武丁盛世”,而婦好正是武丁的原配夫人。

婦好雖然是王后,但是她有自己的封地,並沒有長期陪伴在武丁身邊,這種王后之間的關係也是商朝所特有的,武丁還有好幾個妻子也是長期在外征戰。

下面說說根據銘文記載總結出來的婦好的戰績。

有一次北方發生戰爭,婦好主動請命帶兵,結果大聲而歸。

後來婦好逐漸成為武丁的統帥,打敗了商朝周邊二十多個小國。

婦好率軍討伐北方的羌方,竟然領兵一萬三千人,這在當時是絕對的大軍團。

登婦好三千登旅萬乎伐羌。

婦好三十多歲就去世了,但是他卻幫助武丁為商朝開疆拓土立下了汗馬功勞,婦好去世後武丁十分傷心,厚葬了她。

婦好墓在1976年被發現陪葬品之多,墓葬規模之大,都是同時期無法比擬的,其中出土了青銅器400餘件,還有數量眾多的玉器和骨器,總計1928件。

其中非常有象徵意義的是一件帶有婦好銘文的武器“鉞”,表明了她曾經統兵四處征討的經歷。同時還出土了一尊“後母辛方鼎”表明了婦好高貴的地位。


一點點歷史


閹割記錄

左傳有云:

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

一般來說,上古時代有五種主要的刑法酷刑,叫做「五刑」。

  • 1、大辟(殺頭)。

  • 2、劓(割鼻)
  • 3、宮(閹割)
  • 4、刖(斷足)
  • 5、墨(刺字)。

「閹割」之所以叫「宮刑」,因為這類人就是為為君王守門的,服務於君王。君王老婆多,不可能雨露均霑,閹人不至於給君王戴綠帽子:

《周禮·掌戮》曰——宮者使守內

甲骨文中有一個字:左邊是人類的「生殖器」,右邊邊是「刀」,會意非常清晰:

就是表示閹割男性的一個字。

如裘錫圭先生所言:

引自:《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頁4

有一條卜辭,顯示了商代的對羌人的閹割。

《甲骨文合集525》雲:

憑常識就可以想到,「閹割」在古代的死亡率一定很高。

所以,這條甲骨文卜辭的意思是:

庚辰日,商王占卜,被閹割了羌人會不會殞(死)?

但甲骨文並沒有記載閹割他們作為商王侍從使用,考慮到從甲骨文顯示,羌人經常被用來當做人祭和人殉的人牲,因此,閹割以後當太監用也很合乎常理。

所以,這條卜辭,算是世界上最早的閹割記錄吧。

齲齒和牙病記錄

卜辭中有世界上最早的齲齒記錄,這個長齲齒不是他人,正是我們熟知的婦好。

甲骨文中「齲」字會意非常明顯,從「齒」從「禹」,「禹」「蟲」本一字分化。

關於「禹」到底指那一種蟲子,眾說不一。有說是軟體動物,有說是蝌蚪。其實,「蟲」的本義是蛇,後來泛化表示昆蟲。

從「齲」字的造字意圖來看,「齲」字中的「禹」難道是指很小的蟲子?

我們知道「齲齒」是細菌大量繁殖造成的,細菌是看不到的,古人是怎麼知道齲齒是由蟲子造成的?

可能「齲齒」常伴有腐蝕以後的空洞,所以也叫做蛀牙,古人認為這是「蟲子」鑽的洞?

引自維基百科:齲齒

婦好的齲齒在卜辭中叫做「疾齒」,這大概算世界上最早的牙科記錄了:

甲骨文的「疾齒」二字:


甲骨文「疾」:像人躺在床上出汗之形,可能是描述人受風寒感冒的樣子,以此代表疾病;

「齒」的甲骨文從字形來看,不言自明,象形。後來加聲符「止」。

從今天的考古人類學和體質人類學,我們知道原始人類是沒有「齲齒」的。

「齲齒」是人類進入定居農業社會以後,大量攝取富含澱粉的穀物帶來的一種「富貴病」,越是社會上層,飲食越精細,「齲齒」發病越多。

可以參考果殼網翻譯自《自然》雜誌的文章:https://www.guokr.com/article/222027/?page=2

比如我國的姜寨遺址曾發現一例齲齒病患者:一位貴族少女遺骨,全身珠光寶氣,


引自: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頁408-409

所以,婦好這種貴族階層患齲齒很正常,要知道婦好墓出土很多廚具,其中「三聯甗」就是今天的電飯煲,能用到這麼高檔的廚具,說明婦好生前的飲食很精細。

------------------------------------

暫時想到這兩個例子,其實甲骨文中含有很多有意思的東西,算不算驚世駭俗我不知道,但起碼能刷新我們認知的記錄,補充古代史書的不足。

比如:從卜辭我們可以知道殷商時代可能飲酒成風,酒鬼成堆,那麼,史書記載商紂王酒池肉林,可能並不空穴來風。


小漢字見大歷史


甲骨文到底記錄了些什麼呢?大多都是祭祀用的文字。或者是古代人編出來的傳說。古代人非常迷信,在任何解釋不清的情況之下都喜歡用神學來解釋。而古代最早人類崇拜的是太陽神,因為太陽帶來溫暖,光明。可以讓人類與大自然的環境和猛獸作鬥爭。

故有《靈性甲骨》記載:

予之朱契靈甲“陽”字,日出之陽,祭阜以祭拜太陽之象。左“阜”以為天階,直與天接;右“昜”以為祭拜太陽神意,日部烜耀,神光下洩,撫生萬物。

後來隨著人類慢慢的適應環境,並且進化,會使用工具,智商也越來越高。和自然鬥爭活下去已經越來越容易。那麼這個時候人類就開始崇拜自己的祖先,神化自己的祖先。為了表達對祖先的敬意,自然要祭拜。

用什麼來祭拜祖先呢?

“祭“字寫作

要用當時人類最珍視的東西,也就是肉。看“祭”的甲骨文,就像用手拿著一塊帶血滴的腥肉。下面的“示”字是祭神放東西的桌案,中國文字許多都是象形文字,

這個“祭”就是殺牲後放在桌案上以腥肉獻神,反映了原始人割腥啖羶的遺俗。“祀”字甲骨文寫作“巳”或“異”,即舉行祭祖儀式時用小孩為“屍”,由屍主代替神靈飲酒,後來引申為對各種神靈的祭祀。

商朝人非常尊敬神,他們把至高神稱為上帝,並且認為人是不能直接通神的,只有商王的祖先死了以後才能“賓於帝”,和上帝交流,即使商王有什麼要求,也只能通過祭祖來由祖先給上帝轉達。因此

先王之靈便是連接天國與現世的惟一橋樑,因而商代祭祖隆重而又頻繁。


既然說到商朝,那就不得不提一部經書——《周易》。


歷史上的《易經》,據說有三種,即所謂的“三易”:

⑴、一曰《連山》,產生於神農時代的《連山易》,是首先從“艮卦”開始的,象徵“山之出雲,連綿不絕”。

⑵、二曰《歸藏》,產生於黃帝時代的《歸藏易》,則是從“坤卦”開始的,象徵“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表示萬物皆生於地,終又歸藏於地,一切以大地為主。

⑶、三曰《周易》,產生於殷商末年的《周易》,是從“乾、坤”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不同。

前兩部都已失傳,究竟寫了什麼,都已不可考。但當時應該是用甲骨文寫在龜殼上或動物的骨頭上。如果記錄了大量文字當然會需要大量龜殼和獸骨。而龜殼和獸骨都極易丟失。最後一部《周易》傳說是周文王在獄中所悟所寫,春秋時期孔子寫了《易傳》。但是後人對《周易》的作者始終有猜測和疑問。因為甲骨文的《周易》在保存和文字上極易失傳,所以由此推斷《周易》是周朝和商朝時期的巫師等眾人編寫整理。

《周易》不僅是一本占卜書,更是促進了中國的文學發展。深刻影響了《詩經》等著作的產生。


使用甲骨文的古代人並不喜歡記錄故事。多數以祭祀和神學為主的文學。因為沒有那麼多骨頭可以用。而且難以保存。但是也有特例,那就是婦好將軍的故事。


用甲骨文記載婦好的故事能流傳下來,主要的原因有3個:


(1)婦好墓地的位置隱蔽,沒有盜墓者光顧過。

(2)婦好地位顯赫,她不僅是當時的女將軍,還是一方諸侯,還是國王武丁的妻子之一。

(3)婦好死了以後,為讚揚婦好女將軍卓越的軍事領域功勳,武丁國王下令用甲骨文記載其事蹟。也就是說,整理好,放進墓裡以後沒有人動過,直到有人發現了這個墓以後,所有的甲骨文都保存完整。


那究竟是什麼功勞讓婦好有此待遇呢?


“貞,登婦好三千,登旅萬,乎伐。”


這條卜辭中說,婦好領了3000兵馬加入了國王萬人的軍隊,一起去征伐遠方的國家。這是甲骨文中的最大一次戰爭,戰鬥的一方商帝國動用了上萬人的軍隊。這在3000年前的青銅時代,是一次了不起的壯舉。

由於婦好軍功赫赫,所以武丁國王不僅娶她為妻,而且在婦好死後,為保護婦好在另一個世界不受欺負,特意把婦好“嫁”了三次。

《在甲骨文合集》第2636版中記載:

“貞,婦好有娶?”“貞,婦好有娶?”“貞,婦好有娶?”這句卜辭是在反覆地詢問:“婦好嫁了嗎?”卜辭的結論是,婦好再嫁了,而且嫁給了3位不同的國王。這些國王都是武丁的祖先,他們去世已久,在位時都是賢明的君主。

一個女人,怎麼可能嫁給4位已故的國王呢?


商代人迷信鬼神,崇尚天命。他們認為人世間的一切都取決於上帝、神靈與祖先。武丁對婦好的感情極為特殊,也許是相愛至深,也許是相敬如賓,他對於婦好的離去總是難以釋懷。

於是,這位開明的君主就把他珍愛的妻子許配給去世已久的賢王,大概他認為,這些死去的祖先會在陰世保護他的妻子,或者,他也認為,婦好的傑出完全可以與偉大的帝王相提並論。

甲骨文的卜辭正是武丁對祖先急切的詢問。 

 “婦好嫁了嗎?”“大甲已經娶了婦好!” 

 “婦好嫁了嗎?”“成湯已經娶了婦好!” 

 “婦好嫁了嗎?”“祖乙已經娶了婦好!” 

 於是,國王放心了。


品經典國學


主要出土於殷商時期遺址的甲骨文,其功能主要是記錄當時殷商王室的行動及有關祭祀、遷都、遊獵、戰爭等活動的占卜吉凶結果。在這一系列功能不同的甲骨文信息分類之中,今天主要就為大家介紹兩種,一種是“烄”祭祀類,另一種是“燎”。

烄祭和燎祭都是殷商時期常見的祭祀儀式,其主要功能是用來求雨和祭祀自然神、祖先神,來保證商王朝的國泰民安。其中烄祭是把犧牲直接投入火堆中燒死,而燎祭是把犧牲捆在火堆上慢慢烤熟。在郭沫若等前輩編纂的《甲骨文合集》等書中,我們可以查閱到以下有關烄祭、燎祭的相關內容(下方數字為該甲骨在《合集》一書中的編號):

壬辰卜:烄小女,雨。其羊,不雨。(《合集》32290)
戊申卜:其烄泳女,雨。(《合集》32297)

於甲烄凡。(《合集》32296)
……

以上內容中,“烄小女”、“烄泳女”,意思是烄小地、泳地出身的女性奴隸為祭祀;“烄凡”意思是獻祭名為“凡”的巫師作為祭祀。令人細思恐極的是,“烄小女”、“烄泳女”這些用詞,在甲骨文中並非個例,而是時常出現,這意味著殷商統治者用人祭祀並非個案,而是把某些地方出產的奴隸看成是和牛羊一樣的人牲,獻祭他們已經成為一種慣常行為,而非個案。

再來看看燎祭:

乙丑卜:又燎於土,羌。(《合集》32118)
癸亥卜:又土燎,羌一。(《合集》32120)
癸亥卜:又燎,羌。(《屯南》961)
……

以上內容,均為殷墟等殷商遺址中出土的有關商王國土地祭祀相關的甲骨文內容,由此可知,商人的確有“殺人祭社”的傳統,尤其以燎祭羌人為慣例。而除了烄祭、燎祭以外,《甲骨文字典》一書中記錄的有關人祭的特殊用字還有“伐(把人劈開以祭祀土地)”、“燀(把人劈開後投入火中)”、“燓(一次投入多人火祭)”、“焙(將人裝在容器中用火烤熟)”等等……

由此可知,有時候考古的價值並非在於重現歷史王朝的輝煌成就,也在於向我們展現祖先最真實,同時也可能是最殘酷的一面。所幸這一蠻荒落後的時代,已經距離我們非常遙遠了。

更多有關先秦史、神話、民俗學內容,請關注本人頭條號,謝謝通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