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西方列強的入侵發生在清朝的強盛時期,會發生什麼?

巧克力配奶茶


不用問,肯定還是慘敗

很多人認為中國是到了清末才被西方給超越了,但這種認知真是太樂觀了。其實早在明代中後期中國的軍事技術和軍事理念就已經大幅落後於西方了。

1661年鄭成功親率2.5萬人從金門出發,意圖一舉收復當時被荷蘭人割據的臺灣島。而此時在臺灣的荷蘭守軍不過1500人,如此巨大的兵力差距本應該是毫無懸念的速戰速決。

但這場戰爭卻打了近一年的時間。

(鄭成功進兵路線圖)

由於鄭成功所率領的明軍在兵力上戰有絕對優勢,荷蘭守軍於是選擇龜縮於熱蘭遮城和赤嵌城內固守待援。此時熱蘭遮城內守軍約1100人,而赤嵌城只有僅僅400人。

按照這樣的兵力對比,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明軍應該很快就拿下熱蘭遮城和赤嵌城。但是就是這區區的1500人和兩座不大的城堡給明軍造成了極大的傷亡。

明軍當時的火炮面對荷蘭人所修築的城堡如同隔靴搔癢一般,絲毫沒有任何的威脅。而明軍的一次次衝鋒都被荷蘭人的火槍一次次的擊退。最後逼得鄭成功只得改變戰術,採用圍城戰,準備困死荷蘭守軍。

(荷蘭人修築的熱蘭遮城非常小,充其量就是個據點,但是該城堡採用了當時歐洲十分流行的五稜郭設計理念,抗擊火炮打擊的能力非常強)

這時在印尼的荷蘭殖民者接到求援後立即派出了一支由600人組成的“大軍”馳援臺灣。但是支援艦隊在臺灣外海遭到了明軍“船海戰術”攔截,未能成功登陸。

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的援軍被明軍擊退之後,孤立無援的荷蘭守軍這才向鄭成功投降,而這時戰爭已經持續了一年的時間了。

說實話這場戰爭明軍贏得並不利索,明軍以絕對的兵力優勢卻打了一場持久戰,這個過程實在是艱難。

20年之後臺灣被清軍攻佔,清朝也就此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此後康熙皇帝轉而將目光投向了東北地區,清政府開始著手在黑龍江流域阻擊入侵的沙俄流氓軍。

1685年清軍在雅克薩與俄軍爆發了兩次大規模衝突,第一次衝突時清軍大約有2500人,而俄軍只有約450人。 在清軍的重炮圍攻下俄軍損失慘重,被迫求和。

不過在清軍撤退之後不久,俄國的援軍就趕到了。此時俄軍兵力增加到826人,並且重新用木頭和砂石修建了防禦工事。

聞聽俄軍捲土衝來,清軍再度向雅克薩發起進攻。不過這一次面對著有備而來的俄國人,清軍的軍事進展就不如上次那麼順利了。

雖然在首輪交戰中清軍就炮斃了俄軍最高長官托爾布津,但是在此後的進攻中清軍卻很難接近俄軍的防禦陣地。多次衝鋒都被俄軍的火槍打了回來。

而面對著俄軍用木頭修建的簡易城寨,清軍的神威大將軍炮卻拿它無可奈何。至於到底是俄軍的木頭堅太硬?還是清軍的炮彈太脆?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最後清軍依然是用圍城戰將俄軍困到彈盡糧絕,這才逼迫俄國政府妥協。

(雅克薩之戰示意圖)

雅克薩之戰清軍準備多年,總兵力上來清軍佔有很大優勢,並且還為此還專門從福建調來了500藤牌兵以及從朝鮮徵調了300火槍手。但這場戰鬥清軍贏得依然不輕鬆。

並且面對著俄軍的防禦工事,清軍也遇到了一個當年明軍攻臺所遭遇的問題,那就是清軍火炮威力不足,根本打不穿俄軍修建的山寨,只能將其圍困,餓死他們。

試想一下,當時無論是荷蘭還是沙俄,對於遠東地區的兵力投放最多不過千餘人。可即便如此,明軍和清軍打起來都非常的吃力。

而在之後的清緬戰爭中,面對著配備西方火器的緬甸軍,傲慢的清軍更是遭遇空前的慘敗。如果此時西方列強能派個五六萬人過來,我估計清朝就提前跪了。


千佛山車神


所謂大清王朝的強盛時期,應該就是康乾盛世那會。倘若西方列強不是1840年才入侵,提前到那個時代又會如何呢?容司馬為大家一一講來。

首先,我們要知道乾隆皇帝有個“十全武功”,其中最大的涉外戰爭,對手是緬甸,結果如何呢?1762年開打的清緬戰爭,大清帝國出兵六萬餘人,緬甸則傾巢而出,總兵力在五萬左右。因為是以大打小,所以清軍上下都很驕傲,乾隆皇帝還提前佈置,說如果緬王戰敗,一定會逃往暹羅(泰國),有大臣建議讓暹羅出兵助攻,乾隆一口拒絕,理由是我大清正當全盛之時,滅緬甸不過是輕而易舉。如果請藩屬出兵幫忙,即使打勝了,也會遭人鄙視。

但事實上,此時的暹羅(泰國),已經被緬甸吞併——眼皮子底下的大事,大清國居然一無所知。

而結果,清軍與緬甸的這一場戰事,打得狼狽之極。第一戰雲貴總督劉藻損兵折將,因未能實現乾隆皇帝戰前要求的"窮力追擒,搗其巢穴"的目標,使得乾隆帝暴怒,又因謊報軍情降補湖北巡撫,心理壓力過大,最終自刎身亡。 第二戰,繼任雲貴總督的楊應琚,報告說屢獲大捷,前後殺敵至萬人。但乾隆皇帝查看地圖,卻發現交戰地點幾乎是一點點向內地滲入,“如果屢屢獲勝,怎麼緬兵反倒越打越進來了?”結果一查,果然楊應琚欺君,進京賜死。第三仗是傅恆做主將,稍有起色,但依舊搞不定緬甸,直接死於戰場的人還算不多,但病倒者無數,如總兵、副將軍、水師提督先後病死,傅恆本人亦染病臥床。最後只能草草了局,回國後不久即死。所以,清朝在全盛之際,攻打一個東南亞的中等國家緬甸,結果是損失大量兵員,耗費大量白銀,卻一無所獲,頂多也就是名義上虛幻的臣服而已。

而值得一提的是,參加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後。返回後曾上書乾隆皇帝,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但乾隆皇帝受"騎射為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本來入關後因腐化導致騎射和冷兵器作戰技藝鬆弛的八旗軍依賴火器,其該方面技藝進一步鬆弛,根本就不重視。

所以,可以想象,假如此時英軍入侵,大清帝國也會和日後一樣,以一場敗仗告終。

西方的傳教士和外交官,也有類似觀點。乾隆時期來的中國的英國人馬戛爾尼,在出使日記中說:"至少在過去150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所謂“康乾盛世”:其實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衫襤褸,軍隊像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這還是當年馬可波羅筆下那個遍地黃金的中國麼?

馬戛爾尼斷言:清國人生活"在最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懼之中",所以人們"膽怯、骯髒並且殘酷"。

陸軍如此不堪,海軍更是一塌糊塗,馬戛爾尼訪清之際,使團"驚奇的發現中國的帆船很不結實,由於船隻吃水淺,無法抵禦大風的襲擊",他們由此得出的判斷是"中國船的構造根本不適應航海",馬戛爾尼發出過這樣的感嘆"中國人首次看見歐洲的船隻,至今已經有250年了,他們毫不掩飾對我們航海技術的讚賞,然而他們從未模仿過我們的造船工藝或航海技術。他們頑固地沿用他們的笨拙方法。"所以,結論就是,即便是乾隆盛世之下的大清國,也絲毫抵抗不住英軍的攻擊,鴉片戰爭很可能提前到來。南京條約的帳,就得記到乾隆頭上了。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如果西方列強在清朝強盛時期入侵清朝,也就是康雍乾時期入侵清朝,最有可能的是形成膠著狀態,會促使中國提前進入近代社會。

我們可以一個個場景來還原,最開始入侵清朝的是英國,當時的英軍才2000人,軍艦也不過幾艘。以清朝政府當時的動員能力,雖不敢說全勝,但也不會大敗,只要英軍上岸,必然會被痛打。君不見明朝火炮在世界上都不算落後,宋朝的火藥也算先進,還不是在元人和清人的鐵騎下失敗了嗎?意大利不是也在埃塞俄比亞遭遇滑鐵盧嗎?可見只要不是核武器、導彈、坦克那樣對戰爭產生質性影響的技術改進,人的因素都會更加重要一些。但我們又不可高估清朝,君不見康熙皇帝薩爾滸之戰,區區幾百的俄軍,還不是興師動眾嗎?最可能的結果就是英軍小勝,但很難大勝,雙方相對妥協,開始通商,但不大可能賠款或喪失其他利權,康雍乾尤其是康熙皇帝有很高的漢學素質,很清楚西洋的威力,以他們的雄才偉略和帝王權威,很有可能實行變法,其效果會比日本明治維新更加顯著,後來應該就沒有法國、美國、俄國、德國、日本什麼事了。

第二次鴉片戰爭如果振爆發的話,英法聯軍可能失敗,中國的朝貢體系可能朝著現代東亞貿易體系轉化,至少東洋、南洋會成為中國的勢力範圍,也就不會有什麼日不落帝國的,世界局面將會完全不同。


青年史學家


這個問題問得好,所謂清朝的強盛時期是指(公元1681——1781),如果西方列強入侵是在清朝強盛時期的話無非就是在康熙雍正乾隆這幾個皇帝在位時期。那麼可以看看在這幾個皇帝統治時期清朝的國力是怎樣的。



還有這幾個皇帝的統治手腕是怎樣的,從後來看可以這樣說要是西方列強入侵在1781年之前1683年之後列強是打不過清朝的,因為在這一段時期裡的這幾個清朝統治者都是英主,這一段時期清朝統治屬於上升期,而列強入侵的時候清朝是衰落期,並且列強入侵的時候的這幾個皇帝都是昏君,並且在清朝強盛的這段時間裡清朝與西方列強的差距還不是那麼大。因此要是列強入侵在清朝強盛的時候列強們肯定會失敗。
並且從後來列強第一次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來看,清朝並不是沒有取勝的可能,因此鴉片戰爭的失敗只是偶然。之所以說鴉片戰爭的失敗只是偶然是因為清朝並沒有同西方列強打持久戰消耗戰全民戰爭,清朝要是打消耗戰的話直接可以拖垮英軍,不幸的是鴉片戰爭發生的時候清朝正處於衰落期,而這時的皇帝又是個昏君


歷史學家100


初期慘敗簽約

清軍的長處是,騎兵驍勇、長於野戰,這是清軍的傳統,最強盛時期也是這樣。西方列強除了火器強大之外,軍隊戰法、兵種配置都非常先進。

所以我們可以參照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入侵時,清朝僧格林沁帶領的最剽悍的八旗軍,在八里橋與英、法決戰。八里橋之戰僧格林沁騎於戰馬之上,視死如歸的指揮作戰,八旗騎兵勇敢衝殺,毫無畏怯。但是在英法軍隊的槍炮下,清軍慘敗!反觀英法僅僅戰死十幾人。所以這種情況下在英明的皇帝也會割地求和。

中期忍辱自強

從康熙遠征雅克薩,乾隆收復新疆等事件可以看出來,康雍乾三位,都應該是強悍的主戰派。他們在戰爭失敗之後,一定會忍辱自強,不像慈禧是受辱自保。所以戰敗之後,自強攘外的洋務運動會提前到來,危亡之下一批能人將會大大重用。像清朝時期著名的火器專家戴梓,就不會被髮配到邊疆了。如果把軍工製造交給戴梓,那很可能會在20年左右,槍炮裝備的製造技術與西方持平。

後期重新簽約

軍工強大起來,肯定是要重新再戰的。如果是相同裝備,那麼清軍在康雍乾三位的手裡,應該不會像李鴻章在甲午海戰一樣慘敗。戰爭的結局很可是打平或慘勝,這種情況下,列強就不可能在那麼肆無忌憚的逼迫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了。

所以如果在康雍乾時期列強來犯,清朝不會輸得那麼慘,國力恢復的不會那麼慢,不平等條約簽訂的應該要少很多。


塗話春秋


這個假設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歷史已經做出了選擇。

從15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始,包括西班牙、葡萄牙在內的西方列強就開始了對全世界的殖民擴張。明朝1522年的西草灣之戰,1633年明荷料羅灣海戰,1635年明英虎門之戰等都是西方殖民者和我國激烈衝突的真實寫照。

那麼,從明朝中後期就開始在我國肆虐的殖民者會甘願消停200年,直到1840年再次開始侵略我國嗎?當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朝前期特別是強盛時期的國力,足以抵擋西方侵略者的挑釁,否則馬嘎爾尼也不用氣急敗壞地回去。

要知道,列強選擇對我國動武,看的不是你的國號,而是你的綜合國力。

那麼,清朝最強盛的時候是在什麼時候?靜夜史認為是在1759年清朝徹底平定天山南北,清朝疆域達到了巔峰,此時的清朝已經成為東亞最強大的國家,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1820年。

而此時的西方列強在幹什麼呢?

1、英國

雖然英國早早完成了工業革命,但是其生產力水平卻沒有得到顯著的提升,直到1760年之後,英國逐步開始了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使得英國的生產力出現了巨大的飛躍,但是這個過程同樣很長。事實上直到1840年前後,英國才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再者長達80年的時間,英國一直在進行技術革命,雖然技術進步神速,但是綜合國力並沒有迅速提升。到1840年鴉片戰爭,清朝的GDP總量佔到了全世界的37%(內容來自美國學者Peter Brecke的統計數據)。

而此時的英國GDP總量只有全世界的5%,是清朝的不到1/7。

在技術水平上,雖然英國軍隊裝備了先進的伯克式(Bakrer)燧發槍和布倫威克式(Brunswick)擊發槍,射程分別在不到200米和不到300米,但其射程上與清軍的弓箭相比並沒有太明顯的優勢。清朝時期普遍裝備的反曲弓射程最遠可達250米。

也就是說,直到鴉片戰爭時期,工業化的英國在技術上尚不能完全碾壓清軍。可想而知在18世紀甚至工業革命前,英國有什麼力量可以全面挑戰強盛的清朝?


1793年馬嘎爾尼訪問清朝時,除了送給乾隆幾個最時髦的英國戰艦模型,還邀請當時的清朝名將福康安觀摩英國警衛的火器操練,但被福康安拒絕。後世皆認為福康安和乾隆一樣妄自尊大,如井底之蛙不知天外有天。

事實上,早在1792年,福康安就率領清軍在青藏高原兩次反擊廓爾喀的入侵,廓爾喀的背後,站的是英屬印度。對於英國的伎倆,福康安是見識過的,自然也有不屑一顧的理由。

所以可以說,英國不挑釁清朝,不是出於對某一朝某一代的尊敬,而是看對方的實力。在英國政府決定對清朝動武時,議會還爭論不休,出現了一票定乾坤的事情,足以說明

清朝前期的國力,足以威懾西方殖民者的野心。

2、沙俄

和英國的大踏步工業化相比,沙俄一直在農奴制的束縛下齟齬前行,不過這不影響沙俄在西伯利亞的擴張和清朝的衝突。

自1582年沙俄哥薩克越過烏拉爾山開始,沙俄就開始了鯨吞西伯利亞的進程。1600年到達貝加爾湖;1639年到達鄂霍次克海;1643年侵入黑龍江。

清朝和沙俄的第一次交鋒,是1685年開始的兩次雅克薩之戰,在兩次雅克薩之戰中,清朝都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迫使沙俄派出代表談判東北邊界問題,最終在1689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1689年,清朝還未征服漠北蒙古、西域以及青藏高原,國土面積只有漢地18省和東北等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距離清朝的鼎盛還有一段距離。然而清朝還是擊敗了沙俄,迫使其簽訂了條約。

今天的很多人站在今人的角度,大肆批判康熙簽訂《尼布楚條約》喪權失地,條約名為平等,實為喪權辱國。靜夜史認為這些人是典型的站著說話不腰疼,要知道在《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前,中原王朝從未真正統治過外興安嶺南北地區,這裡氣候寒冷根本就無法進行農耕,這是小農經濟為基礎的中原王朝看不上的地方。


至於說康熙丟掉的西伯利亞,則更是凍土冰原廣佈,根本就不在中原王朝考慮範圍之內。沙俄佔據西伯利亞,一是為尋找大量毛皮;二是為尋找溫暖出海口。

所以《尼布楚條約》是對沙俄的不平等條約,它將沙俄從黑龍江流域徹底趕了出去。

1727年,清朝和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明確了兩國的中段邊界。其後在1759年,清朝消滅準噶爾汗國,搶先平定天山南北,確立了在西域的主動權。

可以說,清朝和沙俄的爭奪從東北延伸到正北再延續到西北,是真正的全面對抗。清朝總體來說並不落下風,這種優勢一直持續到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不過沙俄在局部確實佔到了優勢,比如1799年侵佔庫頁島。

3、法國

1760年的法國,還處於波旁王朝統治時期,是大革命的前夜。此時的法國正在聯合奧地利等和英國進行著名的“七年戰爭”,戰爭的結果是在1763年法國和英國簽訂《巴黎和約》,法國割讓大片海外殖民地給英國,英國從此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而法國則因為落敗,導致了其後支持美國獨立對抗英國以及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因此法國不具備在清朝強盛時期入侵清朝的可能性。

4、美國

美國1776年宣佈獨立,到1783年才獲得獨立,是名副其實的小角色,不具備侵略清朝的可能。

5、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

作為先期崛起的世界強國,西葡荷雖然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但是此時卻已經被英國後來居上,掉出了世界一線強國的行列,不具備侵略清朝的實力。

簡單說來,在清朝強盛時期能夠和清朝對抗的,也只有英俄兩國。而事實情況就是,他們不具備在乾隆年間挑戰清朝的實力!

不過你要非要拿著1840年之後列強的情況和1759年的清朝相比較,那真的是沒有辦法。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道題如果簡單的說的話,沒有什麼討論的價值,你強的時候他不一定敢來打你,他敢來打你的時候,並且打得過你的時候,你就是弱了。

我們現在所謂清朝強盛的時期大概是指康乾盛世,也就是從康熙繼位的1661年到乾隆去世的1799年間,大概範圍應該也就是18世紀。

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尤其是世界史的時候,是以新航路的開闢作為近代史開啟的標誌,也就是16世紀左右當時的強國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其次是17世紀荷蘭成為海上馬車伕,在18世紀擔任領頭羊的是英國。

以西方當時的實力,其實是沒有資格單獨和中國叫板的,尤其是在18世紀時,西方是西方的世界,東方是東方的世界。

當時,我們學習的知識體系,讓我們認為葡萄牙、西班牙15世紀末開始崛起的時候就有瓜分世界的行動,這其實是扯淡,即使是東方一個人都沒有,完全讓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來開發都來不及,因為葡萄牙只有幾十萬人,荷蘭人更少。

所以,當時的西方強國只是存在於西方,只有到工業革命開始,英國崛起後,西方的強國才算是世界的強國。

18世紀時,英國敢挑戰清朝嗎?

前面已經說了,18世紀的東方強國是清朝,西方強國是英國,那麼,英國敢於挑戰中國嗎?

很顯然是不會的,只有在你的國家腐朽的時候這些列強才會入侵你,中國割讓領土其實並非只有在清末,實際上明末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明朝末期葡萄牙人荷蘭人紛紛前來佔領澳門和臺灣等地,到清朝強大起來後,這些西方侵略者的步伐才逐漸停止。

對於當時來說,雙方在制度和兵器上並不存在多少差距,甚至來說我們的制度比他們還先進,火器上雖然有差距,但是不足以抵消人口上的差距。

因此,直到18世紀末,英國人想要打開中國國門的時候還顫顫巍巍的,比如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代表英國政府想要通過與清王朝最高當局談判,打開中國的市場。馬戛爾尼使團出發時,內務部長敦達斯還特地告誡:"您一到便要受到接見,您要服從中國朝廷的禮儀,既不要損害自己君主的尊嚴,又不要被禮儀上的小事束縛住手腳。"

當時的乾隆雖然歲數已經很大了,但還是很硬氣,我就是不同意。

英國就沒有了下文,直到1816年英國在徹底打敗了拿破崙後,感覺自己行了,再次派遣使團開始第二次訪華,這次清朝的嘉慶皇帝,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結果。

直到1839年因為林則徐禁菸,引發中英矛盾,隨即爆發鴉片戰爭。這個時候英國已經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迫切的需要向外界獲得原料市場和產品輸出市場。

如果能過早的接觸西方世界,中國有可能不會有近代這般慘

實際上近代中國的落後在於主動的切斷了和外界的聯繫,封建專制和君主集權都不是國家落後的原因,恰恰相反,只有強權政治才能推動社會發展,清朝落後的根本在於,自給自足的自然農耕經濟無法去面對當時新興起來的工業經濟。

假如中國不是閉關鎖國,而是一個開放的中國,那麼,中國在吸取外來文化的時候肯定能夠完成自我的更新換代,只不過這個要破壞的是中國千百年來形成的地主士大夫階層的既得利益,想要開放又談何容易。


史論縱橫


清朝強盛時期也是在乾隆統治的中期,大概在1750年左右。這個時期是清朝進入鼎盛時期,英國侵略中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基本是早一百年,如果這個時期英國侵略中國,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時期英國處於什麼情況。我們通過史料發現這個時期英國正開始工業革命,英國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代,並且在1754年至1763年,期間爆發了7年戰爭,奪得了海外殖民地的擴張。雖然這個時候英國有了打勝其他西方列強的實力,但是軍事裝備剛開始變強,而這時候的清朝也是處於強盛時期,如果這個時候英國來侵略中國。結果會怎麼樣呢?

法國和西班牙,俄國肯定不會來幫助英國的,因為這個時期的7年戰爭,英國-普魯士同盟剛戰勝了法國等同盟國家,而其他西方國家通過馬可波羅對中國的印象一直以為中國遍地都是黃金,而且實力非常厲害的。所以這個時候英國單打獨鬥的幾率比較大。


當時清朝的軍隊雖然沒有剛建國時候那麼厲害了,但是這個時候的士兵沒有受到鴉片的侵害,戰鬥力還是非常厲害的,在加上兩國的武器準備相差的不是非常大,而且清朝的參戰的軍隊人數會多於英國好幾倍的實力。所以戰爭的結果會是旗鼓相當。或者失敗也不會敗的太厲害。不會出現割地賠款的現象。

乾隆在和緬甸的戰爭結束後就有人提出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後,需要向西方購買先進槍支,來仿製槍支增強自身的實力,但是當時清朝和緬甸的戰鬥沒有輸,所以乾隆並不認為自己的武器很落後。如果英國提前來侵略中國,會讓乾隆看到自身的實力,知道國家已經落後西方國家很多,他會花費很大力氣去提升自己的國家的實力。會促使中國提前進入近代社會。


羽舟


嗯......問題問得不夠清楚啊,我在這裡分個情況吧。

第一種,在清王朝鼎盛時期(18世紀前中期的乾隆年間),西方國家入侵。在這種情況下,我個人認為西方國家可能不會佔到太大的便宜。因為這個時期,清朝的積弊還沒有堆積起來(嘉道中衰還沒發生),這個古典帝國正處於興盛期,乾隆帝屢次組織大規模的野戰軍對西北,西南用兵,足以證明此時清王朝國家機器的高效,其有著強大的動員力,頑強地意志,極高的決策效率,這種情況下,西方國家不可能靠著幾萬人,甚至幾千人就打趴中國,上面的回答很多人舉了雅克薩之戰的例子,但你別忘了,雅克薩之戰是清軍不遠萬里進行攻擊的戰役,而且後來清朝確實遏制了沙俄對東北的滲透達150年,清軍不能說敗,你讓西方大軍在同樣的條件下攻擊中國,估計也會頭破血流。

第二種,鴉片戰爭時期的西方國家VS鼎盛清朝,這沒有懸念,清朝被吊打,那個時候歐洲各國可是完成了工業革命的,100多年的各類進步不可小覷,雙方存在“代差”,不過我認為,西方國家可能會在戰爭中付出更大的傷亡,不會出現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英軍陣亡不到百人的奇葩局面戰局,畢竟此時的清軍戰鬥力更加強大。這就是工業時代和封建時代的差別,人家歐洲是越來越進步,而大清則是原地踏步,並重復著由盛到衰的歷史週期律,可以說這正是歷史的規則,殘酷而又強大。


國史拾遺


這個問題不用如果了,在所謂的強盛時期已經有西方列國勢力入侵了,結局很明顯清朝輸的一塌糊塗,1762年乾隆時期緬甸入侵清朝雲南,緬甸雖然是個小國但是背後有法國勢力,緬軍全部裝備法國火槍,還有法國僱傭兵,首先打到雲南西雙版納一帶,雲貴總督劉藻反擊,失敗後乾隆大怒劉被革職,隨後自殺身亡。

隨後乾隆派出愛將楊應琚,漢八旗出身調兵遣將數萬人出擊,一路退敗還假報軍功被乾隆識破,將楊逮捕進京處死。雖然連戰連敗,而且都在雲南境內打,乾隆居然在考慮打敗緬甸後怎麼統治

第三次乾隆派出滿族大獎明瑞,起初取得一些勝利後來深入被緬甸軍包圍戰死,乾隆傷心欲絕。

第四次乾隆繼續組織,雖然已經打輸了三次而且武器上差距巨大,但是緬甸畢竟是小國,人少自己損耗也好,乾隆信心滿滿,但是官員都嘀咕戰不好打,好大喜功的乾隆卻說,我大清正當全盛時期,打一個小小緬甸分分鐘讓他屁滾尿流,前面三戰皆輸真不知道哪裡來的自信,這次乾隆派出平定大小金川的傅恆,已經是最強陣容了,戰爭中傅恆等高級將領染病,乾隆召回雙方義和,戰爭結束,後來有人提議說大清武器落後發展火器,乾隆卻說騎射乃建州女真之本,明朝就是火器了照樣敗了,這事不了了之,當然最終乾隆說清緬戰爭他又大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