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的初中幾乎沒人了,什麼原因造成的?

棒奔霸


我們一個易縣狼牙山腳下不算很小的一個山村,80後的我們小時候上學一個年級一個班,一個班基本都在二十多到三十人不等,我在外地落戶了,買了房老婆孩子也都在這邊,妹妹一家還在村裡,妹妹孩子上學了才知道現在只有幼兒班一年級和二年級,而且沒個班也就十幾個人,三年級以上要去當初我們上學時的鄉中學現在叫中心校上學,現在教孩子們的老師只有兩個,都是本村的我的同學,上學時學習成績還沒我好現在倆人居然都是村裡的老師,有一個是她老公爹是村支書,另一個也是有關係的,這樣一來村裡本來孩子就少,現在越來越少,80後90%以上都搬出來了,在外地工作的 打工的基本都在在買房不回來了,還有一部分去縣城買房子了也不回來了,我們的父母還都健在,等我們的父母百年以後村裡,一個400多戶人家的村子基本就沒什麼人了


挖社會牆角


表示本人不是在鄉鎮上的初中,而是去到了市區裡面,具體為什麼呢?

我在小學六年級上半年的時候就參加了選拔考試,結果考中了,需要掏3000塊錢就可以去市裡上初中,當時我爸爸很狠心地給我交了3000塊錢,(當時感覺這筆錢不少啊)於是我的命運就開始改變了,我不用去我們當地的初中上學,而是去市區裡面上中學,當時叫邯鄲市第十三中學。


這個學校是一所非常優秀的學校,老師管理的非常嚴格,並且對學生要求十分苛刻(印象最深的就是頭髮剪短,感覺和衡水模式中要求的頭型是一樣的)


我在這裡度過了我愉快的兩年半時間,為什麼時候是兩年半時間呢?因為我又是提前半年考上了高中(峰峰第一中學),於是在別人還在上初中時,我就已經上高中了,等於說我初中上了兩年半,高中上了三年半。

這可能就是市區裡初中的優勢吧,在鄉鎮根本沒有這樣的待遇,而且老師不一定有市區老師教得好,並且去那裡的學生大多都是通過選拔出來的,不會像鄉鎮裡的學生是直接就可以上的,當時我們班級學習成績,還是比較不錯的,

我的同桌有一次考了全年級第一名,當時全年級一共有1300多人,她現在在海南大學。以上就是我的經歷,那麼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1. 教師力量強大,鄉鎮裡的大多數的教師沒有市區裡面老師,教的好。
  2. 教室可能會有電扇,空調之類的,辦學條件比較出色,這也是略勝一籌。
  3. 有規定的作息時間,能夠保證學生每天在學校的學習情況。
  4. 因為是全日制,會有許多學生是住宿生,好多地方的人都聚集在一起,這樣還可以多認識幾個外地的朋友。
    歡迎關注,值得點贊!

喜馬小弟


鄉鎮學生人數減少是不可阻擋的

現在鄉鎮學生越來越少。我們這個鄉鎮初中過去每個年級有三百多人。六個班,每個班五十多人。而現在每個年級只有六十多人。兩個班,每班只有三十多人。學生人數大量減少,呈直線下降。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很複雜的。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鄉鎮教學質量不如縣城中學。縣城中學師資力量強。上了縣城初中,考取重點高中的概率大大提高。

二、每個縣城的商品房開發都迅猛異常。鄉下百分之七十的農民都在縣城買了住房。這就為學生進城讀書創造了最有利的條件。

三、現在的家長競爭意識強。他們都希望自已的子女在競爭中勝出,將來能考取重點高中和名牌大學。畢業後能有一個好工作。

四、國家過去的獨生子女政策使然。每個家庭只有一個獨生子女,寄託著家庭的全部希望。所以家長們都非常捨得作智力投資,節衣縮食也要將孩子送到縣城學校。

五、縣城學校環境好,生活條件、教學設備優於今鎮初中,孩子在縣城學校讀書舒適,為學習成績的提高創造了有利條件。

總之,縣城中學處處優於鄉鎮中學,對學生和家長極具吸引力。這就造成鄉鎮中學學生的大幅減少。其實,由於鄉鎮中學學額少、小班化,這為提高教學質量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因此,特別是在縣城無住房,經濟條件不太好,孩子智力又不差的家庭,大可不必去縣城上學。


草笑霜


現在在鄉鎮有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初中的學生越來越少人,幾乎沒有人來上了,都快辦不下去了,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現象的發生呢?

一、適齡孩子的數量大大減少了

現在的人由於經濟壓力大,生養的孩子也不像以前一樣養一大推,普遍都是一兩個而已。在農村和鄉鎮,有大量人外出打工,父母往往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在家,便把孩子一起帶去打工的地方上學和生活了,因此留在家裡的適齡孩子的數量自然就減下來了。

二、學校的師資力量、教學條件、住宿和飲食條件比較差

農村和鄉鎮的教師的學歷和專業度都沒有城裡老師的高,甚至有時候還是實習或者替補老師,師資隊伍建設遠遠不如城市好。

鄉鎮的經濟條件不如城市,因此在教學建設上也比較落後,沒有多媒體和電腦,沒有課外書,只有一塊黑板,陳舊的桌子和椅子,甚至有些地方的房子還是土坯房,教學條件不完善,老師又怎麼能教好,學生又怎麼學得好。

鄉鎮初中的住宿和飲食條件也比較差,沒有營養豐富的飯菜,只能維持溫飽而已,初中的孩子正處於身體的生長髮育時期,不吃好又怎麼會長高呢?鄉鎮初中的宿舍人多,而且沒有洗漱臺、獨立衛生間、甚至有時候宿舍還是很久以前建的,已經變得很沉舊了。

父母都是疼愛自己的孩子的,如果有能力,父母都會把孩子送進城裡讀初中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條件好的學校讀書。鄉鎮的孩子都去城裡讀了,肯定人就少了。

我相信只要鄉鎮把師資隊伍建設好了,教學條件、住宿和飲食條件搞好了,就會越來越多人了,當然,這離不開社會各方面的努力。

——END——

你認為鄉鎮初中幾乎沒人了還有什麼原因,歡迎在下面留言和評論。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我閨女,還有兩個侄女都是同一年出生,我家和另外一個侄女在城市,所以兩個孩子都是在城裡上學,還有一個家在農村,從小一直在老家鎮上讀書,今年高考,我閨女和城裡的那個侄女,一個考上了廣州的985,一個考上了211大學,在老家鎮上的侄女連二本都進不了,這就是 差距


晴日44101747


我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學校總共有700多學生,老師有50多個,50多個老師只有唯一一個本科畢業的。我很幸運,這位高學歷的老師是我們班的班主任也給我們帶物理。

我上小學的時候全校大概有100多學生,七八個老師,全校只有一個老師會漢語拼音,這個老師一直帶一年級語文。

從我自身的上學經歷可以看得出一個問題,就是鄉鎮學校師資力量太差了。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家長會毫不吝嗇的為孩子投資,找好學校去上。這就導致鄉鎮學校生源越來越少了。

還有留守兒童大多數是從生下來就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小學是在村裡上的。過了六七年父母在外打工也基本穩定了,經濟有所好轉了,有的甚至在城裡買房了,剛好孩子到上中學的時候了,所以也就跟著父母去城裡上學了。

以前鄉鎮學校孩子多還有一個主要原因,那就是村裡一家最少都是兩個孩子,多的有三四個,所以學生也多。隨著社會的發展,七零八零後的父母都響應國家政策計劃生育優生優育,每家只有一個孩子了,所以上學的孩子也少了。

我能想到的就只有以上原因。


zhaohongdudu嘟嘟


別說鄉鎮的的初中幾乎沒人了,連農村的小學都幾乎要倒閉了,為什麼呢?因為人少啊。筆者之前讀的小學,還是有幾百人,一個年級兩個班,一個班三十多人,現在一個年級是隻有一個班,才十幾人。

這些小學的老師通常都是一個人教幾科,或者是一個人叫幾個年級,這種情況在我國農村來說真的是太普遍了。家裡稍微條件好的,都會把孩子送到城裡讀書。

所以剩下的,也只能去鎮上讀初中,一般好好學習還是可以考上一所不錯的高中,其實現在的初中教學也都辦的不錯。上了初中之後,你會發現很多同學會陸陸續續輟學,覺得讀書沒啥用,被外面的世界吸引著,所以去毅然出去打工了

有些鄉鎮的初中幾乎沒人了的最大原因還是因為輟學率高

有很多人不明白,國家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政策那麼好,學生為什麼就不願到校讀書呢?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1、受當前農村打工思潮的影響。

現在滿街都是大學生,有著高學歷的他們依舊找不到工作,還得給那些小學還沒畢業的人打工。“沒有知識也一樣可以賺大錢”的觀點已經給農村家長和孩子留下了深刻影響,何況上大學也是要不少錢,所以才寧願輟學打工。


2、學校辦學的畸形發展。

很多鄉鎮的初中都喜歡搞“題海戰術”,犧牲掉學生的休息時間以達到提升成績的效果。但是基礎差的同學卻很難跟上,所以會有厭學心理。

3、教師的教育方法缺乏科學性。

有時候老師的教育方法不當也會直接導致學生輟學。

4、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對學習失去興趣。

5、學生偏科想象嚴重、對部分學科缺乏興趣。

6、因成績較差所以厭學,造成輟學

除此之外,還有著各種因素,比如說家庭經濟、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等等。所以教育部門應該加大力度去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加強與家長和孩子的溝通,讓他們明白上學的重要意義。

九年義務教育是法律規定我國公民必須履行的責任和義務

以上就是我們師錦教育的回答,看完了別忘記動動手指頭點點贊,敬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師錦教育,為您提供更多關於學歷提升和入戶廣州的最新資訊。

師錦教育


鄉鎮初中學生的人數越來越少,學校的數量也在慢慢的下降。這種現象在全國來說也慢慢變得普遍,是鄉鎮裡的孩子都不讀書了嗎,絕對不是這個原因。

在我還在上中學的時候,我們那裡的各個鄉鎮都差不多有兩所中學,到我高中畢業以後,我所在的那個鎮上已經沒有了初中。很多學生都去到了縣裡面讀書,幾乎所有的初中生都在縣裡面讀書了。

一方面是對於教育資源的整合,把所有的學生都集中到一個學校裡上學,取消分散的教學點,所有的教育經費投入一個學校裡進行建設,更有利於教育的發展。以前有些初中裡面只有兩三百個學生,教學設施跟不上,學校看起來破破爛爛的,十分不利於教學的開展。所以就把鄉鎮裡的初中部都合併起來了,重點建設一個學校,讓教育經費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另一方面學生家長認為鄉鎮裡的初中太落後了,不想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去讀書,認為在那裡讀書沒有出息,所以把孩子送去了更好的縣中學或者私立學校裡去。鄉鎮裡的初中招不到學生,生源越來越少。

鄉鎮里老師的流失率嚴重也是一個主要的因素,鄉鎮中學的待遇低,而且生源質量差,上課很累,所以有能力的好老師都往縣裡,往市裡的學校去了。年輕的老師也不願意去,好的老師又都走了,就剩下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師。家長們就更不願意把孩子送去讀書了,就如此惡性循環,學生人數就越來越少了。



不僅僅是鄉鎮的初中出現這樣的問題,小學也不可避免。現在幾乎沒有村小學了,以前都是一個村子一個小學的。現在多是一個鎮子一個小學,所有的適齡兒童都送去了鎮裡面上學。

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只有把資源都整合利用起來,才能夠最大化的發揮出效果。也能夠讓孩子們得到最系統,最完善的教育。


大三老學長


我能說實話嗎?上公立學校學費吃住一年幾千。上私立學校學費吃住一年三,四萬。家長是錢多嗎?不是,是沒有辦法。整體教學質量上不去。孩子們當誤不起。被逼無奈選擇私立。一個孩子上私立學校就把普通家庭一年的積蓄花沒了。也許不夠還要借錢上私立學校。為中國式教育感到悲哀。



老鷹畫院1


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村中小學教師老齡化嚴重!就拿我所在的學校來說,已經有15年沒有招收老師了,全校教師的平均年齡48.5歲,誰願意自己的孩子拿給一群老爺爺老奶奶教?這也是我把孩子送到城裡上學的原因。

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即使買不起房,去城裡租房五六年帶孩子讀完初高中,絕大多數人家還是負擔得起的。

第三,城市學校違規招生。他們想方設法弄到六年級學生的考試成績,利用區域優勢,把小升初語數英三科達到270以上的孩子都挖走了,只留下基礎差的,想拿出像樣的成績,太難了,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導致稍微好點的學生也轉到城裡讀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