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為何唯獨中國文明長盛不衰?

上個世紀70年代,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和日本歷史學者池田討論人類文明未來的問題,湯因比說世界未來在東亞,日本學者以為說的是日本,暗自欣喜。湯因比進一步說

世界的未來在東亞的中國。當時正值文革混亂時期,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湯因比仍然看好中國文明模式,必有其道理。

欲知中國文明之未來,不妨回望中國文明之過往。世界歷史四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唯獨只有中國從未間斷,延續至今。可見中國文明經受住了過去幾千年的時間考驗,這也是湯因比為什麼看好中國文明的原因。

那為什麼只有中國文明延續至今呢?這是個宏大的歷史命題。本文試圖從多個角度來解答此問,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半封閉的地理環境

歷史上沒有哪個文明不曾遭受到其他文明的衝擊,四大文明亦如此,這其中最慘的是處於中東腹地兩河流域的巴比倫文明。中東可謂典型的四戰之地,先不說其內部的整合鬥爭,周邊文明一個接連一個的崛起,波斯文明、壓力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帖木兒帝國

,這些文明哪一個沒有踐踏過中東熱土!放過牛羊的人應該知道,草地間斷性地被啃幾次,不妨礙草的生長。但如果連續性遭遇大規模牛羊群的踩踏啃食,寸草難長了。中東文明就是遭遇了不斷的啃食才難以產生本土連續性的核心文明。

中國則不然,東邊及東南是大海;西南是氣勢磅礴、難以逾越的喜馬拉雅山脈;西部也是自然條件惡劣的沙漠戈壁。只有整個北邊是敞開的。所以歷史上外來文明的衝擊就主要集中在北方,北部遊牧文明南下與中國農耕文明的衝突成為中國歷史的主要脈絡之一

農耕文明的物質積累與技術積澱明顯優於遊牧文明,所以中原王朝大部分時期都頂住了遊牧勢力的衝擊。對比古印度,理論上古印度文明地理條件比中國還要優越,因為只有西北部一個敞開口子,只要守住這個口子,可保文明無憂。可惜,印度太慫,很輕易就被外來勢力擊垮,今天之印度與古印度也就散失了文明的連貫性。有其名無其實。

世界文明為何唯獨中國文明長盛不衰?

印度只有西北口敞開

古埃及從地理上看也只有北部口子,但與印度不同的是,古埃及緊鄰中東,北部地區屬於中東了。中東的戰火,自然要殃及魚池的。更何況強大的羅馬帝國南下地中海便是埃及,埃及想保住自身文明,無力迴天。

二、縱深迴旋空間巨大

打戰時,當我方力量弱於敵方,迂迴包抄戰術是上策,但這需要縱深空間。中國地理空間正是有如此特點。

我們有巨大的南北縱深空間,古代史上,在北方的遊牧文明與中原的農耕文明較量中,農耕文明並非常勝將軍,但失敗後,我們有南下的迴旋緩衝空間,東晉、南宋、大明、清末,這些歷史時期要麼退縮於南方,要麼起事於南方。東南及南方在亂世保存和積蓄了大量的農耕文明技術、知識、力量。

我們的東西縱深空間更是巨大,時間來到近現代,小日本想蛇吞象,我們有巨大的迴旋縱深空間,才將鬼子拖進了泥塘,置之於死地,可不是兵法上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咯。

有巨大的縱深空間,幫助我們先戰略轉移,中途積蓄力量,最終實現戰略反攻,取得勝利

世界文明為何唯獨中國文明長盛不衰?

泱泱中華

三、大一統王朝慣性

自始皇帝統一中國以來,中原歷來分久必合,重新歸一是眾望所歸,已經形成一種歷史慣性了。戰國分裂,歸於秦漢;三國分裂,歸於西晉;南北朝分裂,歸於隋唐;五代分裂,歸於宋,之後元、明、清皆連續統一帝國。這是其他文明難以企及的。

古印度也曾實現了短暫的集權帝國,拿得出手的就是孔雀王朝和貴霜帝國了。孔雀王朝(約公元前324年-約前188年,大致與中國戰國末期至秦帝國同期),貴霜帝國(公元55年-425年,與東漢三國同期),再往後的歷史就是內部分裂和外族長期入侵的歷史了。

巴比倫就更慘了,古巴比倫和新巴比倫還沒來得及發展壯大,就被扼殺在搖籃中,何談本土核心文明的凝聚與持續?

古埃及有點可惜,本土王朝從公元前3100年前後開始到公元前332年,經歷了31個王朝,持續統治時期近3千年。3千年的積澱,終究沒抵住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的輪番攻擊。沒辦法,緊鄰中東這個四戰之地。本土文明又沒有強大到堅不可摧。歷史的命運吧!

世界文明為何唯獨中國文明長盛不衰?

古埃及

四、大海般的文化特性

這一點雖然放到最後,但卻是最重要的原因。中國文明在武力值上並非一直佔優,北方遊牧文明南下入侵成功的例子也不少,秦漢時期,中原王朝擊敗了匈奴;隋唐時期,又擊敗了突厥;到了宋遼金時期,遊牧勢力已逐漸往南滲透,之後的元帝國和清帝國不就是北方遊牧文明的入侵成功嗎?

但看看元帝國,雖然版圖空前遼闊,但把漢人列為低等民族,帝國管理體制上不學習漢文化,結果100年不到就敗亡了,以漢文化為代表的大明崛起,統治時期將近300年。接下來又一個遊牧文明大清南下取得成功,但清朝統治者吸取了元朝短命的原因,在吸收漢文化方面做的不錯,所以統治時期就要長一些。

不管是大元、大清北方遊牧政權,還是匈奴、突厥、鮮卑等北方遊牧民族,以漢文化為代表的中原文明來者不拒,不斷吸收外來文明的先進要素,以為己用。漢文化就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吸收、提煉、昇華自己的文明等級,猶如大海一般,任你大江大河來,反過來融合你,這是中國文化最牛逼的地方。

對待武力入侵如此,對待文化入侵亦如此,印度過來的佛教不也被中國化了嗎!連世界上最難被同化的猶太人來到中國後都被同化,更別說其他外來文化了。

世界文明為何唯獨中國文明長盛不衰?

儒釋道融合

在不斷的融合與整合中,中國文明逐漸形成了以柔性文化(以和為貴、有容乃大)、儒釋道精神(兼顧入世、出世、來世)為核心的中國文明性格。這種文明超越了宗教、超越了種族、超越了地域,有普世價值(當然部分元素還需時間的提煉)。正因為此,才說中國是以文明立國,中國是文明型國家,湯因比才說中國文明是世界未來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