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帝是如何一步步逃往熱河的?

小不點9361625172791


懿貴妃自從咸豐二年(1852年)人宮之後,已經習慣了爾虞我詐的後宮生活,這種冷酷無情的環境磨鍊了她的意志也磨硬了她的心腸。雖然只是二十多歲的 年輕女子,但她就像飽經風霜的老人一樣洞悉世間的人情世故,顯得成熟而老辣。她在短短的五年時間裡,從第五級的貴人連升三級,成為第二級的貴妃。

  在她之上只有一位孝貞皇后,孝貞皇后賢良淑德,遠離紛爭,而懿貴妃則工於心計,抱負遠大,實際上她在後宮才享有真正的權力。懿貴妃不僅得到了皇帝的寵愛,而且在政治上也開始左右皇帝的決定。

   咸豐皇帝早已沒有了剛繼位時的雄心壯志,整日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身體日漸虛弱,無力也無心管理政事,這就為在政治上有很大抱負的懿貴妃提供了參與 政事的機會。她天資聰穎,思維敏捷,利用自己得寵的地位,時常就一些國內外大事發表自己的見解,並試圖左右皇帝的心意。其實她早就開始關心國家最高領導權 的歸屬問題了,她覬覦著有朝一日能將大權獨攬在手中。

  然而太平天國的內亂還沒有平息,1856年英法聯軍在俄美兩國的支持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了對華的侵略。四月,英法聯軍攻佔了大沽炮臺,直逼天津,脅迫清廷簽署了不平等的中英、中法《天津條約》。

  咸豐皇帝每日都接到各地傳來的緊急戰況,心煩意亂又束手無策,乾脆移駕到圓明園中去躲清靜。一日,咸豐皇帝正和眾愛妃一起宴飲取樂,有急奏,說是英法聯軍已經攻陷天津。

  咸豐聽了不禁失聲痛哭,命令停止宴會,皇后和其他妃子都在一旁默默流淚,只有懿貴妃上前勸說皇帝道:“事情這樣危機,圍在一圈哭又有什麼用,恭親王向來明白事理,不如趕緊召他來商議對策。”

  咸豐帝於是立刻召恭親王奕欣和大臣肅順來商量計策。奕欣主張求和,而肅順主張抵抗,兩個人在皇帝面前互不相讓,弄得咸豐不知該聽誰的好。從中可以看出懿貴妃遇事不亂的膽識和氣魄,而且很早就信任恭親王奕欣了。

  而咸豐帝的軟弱無能也暴露無遺,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聽說國家有難不是沉著冷靜地想對策,反倒自己哭了起來。需要作決定的時候卻聽任臣子爭論不休,自己猶豫不決不能當機立斷。從這幾點看來,懿貴妃最終將皇帝的權力奪入自己手中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咸豐九年(1859年),在規定換約的日子,英法聯軍又蓄意攻擊大沽炮臺,清朝軍隊奮起抵抗,結果擊沉了敵方十幾艘戰船,打傷了英法兩軍的司令,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然而這只是局部的勝利,並不能挽救太清國於危急之中。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再次加強了入侵的攻勢,他們發動了兩百多艘戰艦,兩萬五千多名士兵侵入中國。英法聯軍如入無人之境,在半個月內攻佔了 天津,攻到距離北京只有咫尺之遠的通州城下,最開始時,咸豐帝發出上諭,表示要親自統帥六師到通州督戰,但同時還附有一封勸說咸豐帝北狩木蘭的密摺。

  木蘭圍場是清代皇帝秋季圍獵的地方,皇帝在打獵時住的地方叫做避暑山莊或熱河行宮。皇帝通常在四月出發去熱河,八月返回京城。而咸豐皇帝卻要在八月去熱河秋獵,可見去通州親自督戰只是一個幌子,真正的意圖是暗示大臣們他想要北逃熱河。

  大臣們得知皇帝要北撤的消息後,紛紛出來勸止,恐怕皇帝走後人心更加渙散,但咸豐帝逃走的決心已經不能動搖。清朝派出軍隊在通州八里橋迎戰,清軍大敗,英法聯軍直逼北京城。

  當晚,咸豐帝聽到了清軍失利的消息,在驚慌失措中,匆忙準備車馬決定向北逃到熱河避難。在北逃之前,咸豐匆匆下了一道上諭,撤掉了在議和中辦事不力的載垣、穆蔭的欽差大臣之職,任命恭親王奕欣為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負責與英法聯軍議和。

  第二天八月八日,咸豐皇帝就帶上皇后鈕鈷祿氏和懿貴妃葉赫那拉氏連同一眾親信以“北狩木蘭”之名倉皇上路。與他隨行的大臣主要有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侍郎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人,這些人就構成了以肅順為主的熱河集團。

   在逃往熱河的路上,咸豐帝又匆匆發出了一道上諭,任命豫親王義道、大學士桂良、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周祖培、吏部尚書全慶為留京辦事大臣。以恭親王奕欣為 首,還有留在京城的軍機大臣、戶部左侍郎文祥,再加上義道、桂良、周祖培、全慶,就組成了與肅順的熱河集團相對立的北京集團。這兩大政治集團都擁有各自的 勢力,在清廷中形成了分庭抗禮的形勢,為日後的政變埋下了伏筆。

  咸豐帝走了八天八夜,終於到達了熱河行宮。最初的幾天,咸豐帝自己也希望能夠儘快迴鑾,在奕欣等人的奏摺上督促京城方面儘快安排他迴鑾。

  在京的大臣們也希望皇帝能儘快回京師坐鎮,既擔心外國侵略者趁著朝中空虛而肆意妄為,也擔心皇帝暫時駐紮的熱河行宮守衛不夠充分。

  但是北京的局勢越來越緊張,咸豐皇帝從京城逃走不久,英法聯軍就從安定門攻入北京,在發現使節團中有很多人被虐待致死後,決定施加報復以教訓清朝政府。

  英法聯軍在北京城郊附近燒殺搶掠五十多天,燒燬了圓明園、暢春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等皇家園林。咸豐帝最愛遊覽的圓明園被一把持續了三天三夜的大火燒成了一片廢墟,園內的三百多名太監和宮女都葬身火海。

  咸豐皇帝聽說圓明園被毀之後,好像自己的生命被一起燒掉了一樣,生命之火暗淡了下來,彷彿要隨著圓明園中的雕樑畫棟一同化為灰燼。咸豐帝在廷寄中表示,如果英法聯軍從北京撤退,他就立刻迴鑾以安定人心。

  奕欣代表大清國與英法聯軍簽訂了《北京條約》之後,便向咸豐上奏外國侵略者已經陸續撤出北京,請求皇帝儘早迴鑾。

  這時,咸豐對於外國使節要求親遞國書一事非常不滿,擔心外國侵略者不會輕易善罷甘休,雖然有所顧慮,但咸豐帝還是有打算迴鑾之意。

  既然咸豐皇帝一再表示想要回鑾,奕欣、桂良、文祥等駐守北京的全體大臣聯名上奏,認為早日回到京師可以穩定人心,而且天氣越來越冷,為龍體安康考慮應該儘早迴鑾,並且英法聯軍已經全部撤退,並不存在危險。


Tzsjbojake


咸豐八年(1858年),中英、中法簽訂《天津條約》,按說只要一互換條約批准書,第二次鴉片戰爭就可以結束了。誰能想到,就在這最後一道程序上發生了一場大波瀾。咸豐帝對英法代表進京換約的人數、進京線路、停留時間做了規定,咸豐帝的這些安排即使用今天的國際法衡量,也是合法的。

影視劇中的咸豐帝


但英法聯軍早已把清軍看扁了。不僅完全不按照咸豐帝規定的進京路線,而且還要求全副武裝進入北京,人數自行決定。因此聯軍在大沽炮臺與清軍發生衝突,聯軍開始暴力解除大沽炮臺的障礙,此時負責大沽炮臺的是蒙古親王曾格林沁,任何一個國家怎會允許他國軍艦駛入軍事禁區?任何一箇中國人怎能容忍他們這樣的肆意妄為!大沽炮臺的清軍對英法聯軍發起了攻擊,大敗英法聯軍。

大沽炮臺


從事英法聯軍與徹底與清朝結仇,決定展開報復。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近2萬人登陸大沽炮臺。清軍不是英法聯軍船堅炮利的對手,幾乎全軍覆沒。很快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千年古都北京徹底暴露在西方列強的炮口之下。北京危矣!


怎麼辦?


首先提出咸豐帝去熱河的是曾格林沁。


曾他建議咸豐帝“木蘭秋獮”,就是出去避一避。


所謂木蘭秋獮,就是秋天到熱河(今承德)北部的木蘭圍場打獵,這是康熙帝確定的制度,乾隆、嘉慶都遵循不變。以此訓練軍隊,鍛鍊尚武精神。

咸豐帝動心了,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是咸豐帝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難題:作為一國之君,大敵當前拋棄宗廟、臣民、自己去逃命,天下人怎麼看他呢?


咸豐帝宣佈御駕親征,實則“投石問路”。朝堂上立刻掀起大波瀾。朝堂之上自然你一言他一語,這麼重大決定肯定達不成共識。大臣對御駕親征和木蘭秋獮都不同意。

肅順集團決議要咸豐帝離開北京,前往熱河避難。


肅順問了北京城坊大臣兩句話:一句是“大敵當前,有何準備?”答:無。第二句是“以京城現有兵力足以保衛北京嗎?”一言不發,無法作答。肅順立即安排籌備車輛、糧食隨時準備護送皇帝離開北京。

影視劇中的肅順


反對肅順的呼聲一片。各個親王、郡王、群臣紛紛規勸咸豐帝萬萬不可丟下宗廟社稷北走熱河。咸豐帝被逼無奈,只好表示:不走了,與北京共存亡。


八月初七晚,曾格林沁戰敗消息傳來,守衛北京的清軍幾乎拼光老本,無力反擊。兵臨城下的時刻即將到來。


危機時刻肅順決定——走!


第二天,八月初八中午,咸豐帝帶著嬪妃皇子從圓明園東大門乘船啟程,踏上了前往熱河避難的征途。咸豐帝想不到的是他眼前這片秀美的皇家園林即將化為灰燼,而他也永遠的與北京告別了。


參考文獻:

喻大華,《咸豐皇帝》,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


歷史研習社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兩國再次組成侵華聯軍,大舉入侵。咸豐帝自圓明園倉皇逃亡熱河(今承德市),命恭親王奕欣留京議和。奕欣代表清政府與英、法、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並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

咸豐帝奕詝,愛新覺羅氏,滿族,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道光帝第四子也,母為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道光二十六年,道光帝用立儲家法,書名緘藏。道光三十年正月丁未,道光帝不豫,宣召大臣示硃筆,立其為皇太子。宣宗逝世後,己未,咸豐帝即位,頒詔覃恩,以第二年為咸豐元年。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卒諡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廟號文宗。葬河北遵化的清東陵之定陵。

執政經歷

奕詝即位後,面臨內憂外患的統治危機。其時,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於廣西,不久,進軍湖南、湖北,咸豐三年 (1853年)三月攻克南京建都,與清政府分庭抗禮。西方列強以“修約”為名,準備對中國發動新的侵略戰爭。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興師動兵,強佔中國黑龍江以北大片領土。

為了挽救統治危機,咸豐帝頗思除弊求治。他任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依靠其訓練指揮的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同時,他罷斥了道光朝任軍機大臣二十餘年、貪位保榮、妨賢病國的穆彰阿,處決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主持和局、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官員耆英。

咸豐六年(1856年),英法對中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攻佔廣州。咸豐八年(1858年),英法艦隊攻陷大沽炮臺,進迫天津。咸豐派桂良、花沙納往天津議和,與英、美、法、俄分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列強不滿足於《天津條約》規定的權利,蓄意重新挑起戰爭。咸豐帝命清軍加強大沽口防務。

咸豐九年(1859年),在英國蓄意挑起的大沽口衝突中,英法侵略軍被擊敗。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兩國再次組成侵華聯軍,大舉入侵。英法聯軍進攻北塘,咸豐帝在清軍與英法聯軍激戰之時,竟令清軍統帥離營撤退,大沽再次淪陷。英法聯軍攻佔天津,隨即向北京進犯。咸豐帝派遣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為欽差大臣,往通州與英、法議和。英法聯軍以和談為掩護,繼續組織對北京的進攻,在通州八里橋擊敗清軍後,進攻北京,圓明園、清漪園等處被焚掠。


窮小子770


1860年9月,於天津登陸的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城下,咸豐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留下幾萬守兵龜縮在城牆內(即如今二環路以內的範圍),郊外任由侵略軍劫掠。10月6日,英法聯軍攻入海淀鎮,到處焚掠,當晚即侵入圓明園。少量拿著刀矛的清兵一戰即敗,護園大臣只好投水自殺。看到富麗堂皇的宮殿園林,眼花繚亂的侵略軍馬上開始了瘋狂的劫掠。

  10天以後,聯軍司令部下令可以自由劫掠,於是,英法侵略軍像發狂的野獸一樣,把園內珍寶能拿走的就拿走,不能拿走的就全部搗毀。至此,圓明園中的珍寶蕩然無存了。英法聯軍瘋狂搶劫圓明園之後,還不滿足。英使額爾金髮表聲明說:“只有焚燬圓明園一法,最為可行。”於是,英國將軍們在他們的政府支持下發布了焚燬圓明園的命令。10月17日,聯軍騎兵團就在園內到處放火。10月18日清晨,英國密克爾騎兵團3500餘人進園縱火,一時圓明園成了一片火海,火勢三日不熄。一個侵略軍官描寫當時的情況說:“焚燬的命令發下後,不久就看見了重重的煙霧,由樹木中蜿蜒升騰起來。樹木中掩映著一座年代古久的廣大殿宇,屋頂嵌著黃色的瓦,日光之下光芒閃灼,鱗鱗的屋瓦,構造奇異,只有中國人的想象力,才能構思出來。頃刻工夫,幾十處地方,都冒出一縷縷濃煙密霧……不久,這縷縷的煙聚成一團團的煙,後來又集合為彌天烏黑的一大團,萬萬千千的火焰,往外爆發出來,煙青雲黑,掩蔽天日,所有廟宇、宮殿、古遠建築,被視為舉國神聖莊嚴之物,其中收藏著歷代皇家風味和精華的物品,都付之一炬了。以往數百年為人們所愛慕的崇構傑制,不復能觸到人類眼簾了……”一座經營了150多年,綜合中西建築藝術成就,聚集了古今藝術珍品和歷代圖書典籍、世界上少有的壯麗宮殿和園林,在慘遭侵略軍大肆搶掠和焚燒後化為烏有了。

  10月18日,在這個近代中華民族史冊上災難的一天,3500名英軍手持火把再度進入圓明園,到處點燃。園內300多名太監、宮女和工匠葬身火海,這座巨大宮苑烈焰騰起三天,餘煙月餘不息。真可謂“一炬毀名園,千古江山留恨跡”。

  火燒圓明園後,英法聯軍又威脅清廷,如再不屈服便要攻入城內,將皇宮也予以焚燬。腐朽無能的滿清統治者馬上籤訂了割地賠款的《北京條約》,換得侵略者撤退。

  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後,留下的照片還可看出多數建築殘跡還較完整,清廷在三十多年間裡仍將此當成重兵看守的禁苑,並進行了一系列修復工程,同治、光緒兩代皇帝和慈禧太后也常到此巡遊。只是因內憂外患不止,清廷財力捉襟見肘,只能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而無力


品讀三國人物


外國侵略軍還沒到北京,咸豐皇帝就嚇得逃到了熱河,美其名曰"巡狩"。 咸豐在逃跑之前,已經安排了後宮美女把她們運到承德,所以一到承德就繼續歌酒相狎,花天酒地。咸豐皇帝好喝酒,逢酒便喝,一喝就醉。咸豐帝還貪食鴉片。喪權辱國條約簽訂了,咸豐竟還賴在避暑山莊不肯回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