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中最常見一種害蟲,農民說它一生光吃糧食不喝水,是真的嗎?


糧食中最常見一種害蟲,農民說它一生光吃糧食不喝水,是真的嗎?

其實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對於這種蟲子都不陌生,一般在貯存了2、3年的糧食中,咱們就能發現這種蟲子,這種蟲子名字叫做米象,人們一般稱之為米蟲、蛘子、牛子等等。以穀物為只要食物,是糧食作物的主要害蟲之一,深受農民的痛恨。

米象:

米象之所以被叫做“象”,是因為米象的頭部極小,且口吻細長,和大象的鼻子很像,所以才被叫做“米象”。米象是農村一種常見的害蟲,但危害的不是農田裡的糧食,而是人們貯藏的糧食,繁殖速度極快,很難完全消滅。

農民說它一生光吃糧食不喝水,是真的嗎?

這種說法其實是不正確的,米象喜歡生活在黑暗潮溼的環境中,喜歡高溫高溼,所以自然是需要喝水的。而一般貯藏了二到三年的糧食,大多都已經有些受潮了,其中蘊含著一定的水分,所以在這種糧食中才會出現米象。

防治方式:

1、農村治理米象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受害的糧食在陽光下暴曬,曬乾糧食中的水分,而且由於米象有負趨光性,所以很容易把米象曬死或者曬跑。

2、再者就是改善糧食的駐藏條件,使糧食處於乾燥的條件下,把糧倉的縫隙堵住,防治害蟲的侵入。

駿景——殷


駿景農業


糧食中最常見一種害蟲,農民說它一生光吃糧食不喝水,是真的嗎?

這種蟲子確實是很常見,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曾經出現過,無論是在農村裡,還是在城市裡,而它就是米蟲,有的地方也叫它蛘子、牛子、蛀牛子、米蟲、谷牛等,其實它的學名叫做米象。

米象是一種專門危害糧食的害蟲,其所危害的糧食還比較多,像稻穀、大米、小麥、玉米、麵粉中都常常能見到它的身影。在民間還有著這樣一句順口溜來形容米象的,說的是“長長嘴巴、六條腿,光吃糧食不喝水”。

米象之所以有這個名字,那是因為其真的是縮小版的小象,和大象很像,關鍵是還有個長長的“鼻子”。農村的順口溜說它只吃糧食不喝水,其實是不準確的。米象雖然不用像我們人類,或者是其他的動物那樣直接喝水,但是其會從食物中吸取少量的水分。

一般只有在糧食受潮了以後,才會出現米象。那是因為在糧食比較乾燥的情況下,是沒有水分的,米象也是處於休眠狀態的。而等到糧食受潮了以後,就有少量的水分了,於是它就開始活躍了。所以在一些放置時間比較久的糧食中,比如受潮的大米、麵粉,稻穀中就比較常見。

不過,既然米象需要喝水,想要殺死它也比較容易,那就是高溫暴曬。把糧食徹底曬乾的話,就很少會出現米象。而且如果有米象了,拿到太陽底下去曬一曬,一會就會把它們都曬死。

大家也不用擔心,就算是在大米、麵粉、小麥中有少量的米象,也是可以食用的。因為米象是沒毒的,除了糧食的口感差一點以外,其他也是沒什麼兩樣的哦!

這種小動物,相信在不少人家裡的米缸、麵粉裡面出現過吧!你知道如何防除米象嗎?


農夫也瘋狂


我們這裡這種東西叫做油子。它的學名叫做米象,米象是麥娥的幼蟲。也叫做米蟲。


米蟲繁殖速度快,為穀物中主要的害蟲之一。其主要寄主在玉米、稻米、小麥、高粱、麵粉裡等糧食作物裡,可以說是最討厭的東西之一,以前的米里經常要掏,就是這種東西。

米象具有群集、喜潮溼、負趨光等特性,繁殖力較強。生活喜高溫,最適溫度 30 -33°C。當氣溫低於五度,半個月左右就會死亡。

那麼,是生命基本都離不開水,米象為何能夠在沒有水的穀物中存活呢?難道真不需要喝水嗎?研究證明,這種傢伙確實不需要水。

科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在藏有蛀蟲的乾燥糧食附近,放置了一些水,結果並沒有發現蛀蟲去偷水吃的痕跡。他們還解剖了米蛀蟲,通過研究,發現它的身體含水量超過自己體重的一半以上。

米蟲從不喝水,它身體裡的水分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這不經讓人好奇,通過後來的研究發現,原來,糧食中都含有糖、脂肪等營養物質,米蟲吃了米粒以後,在體內經過一種特殊的生物化學過程,首先分解糖,釋放出氧氣和氫氣,這些氣體分子經過化學反應後結合成為水,叫做代謝水。而且,再幹燥的糧食,含水率是也有的。



代謝水是米蟲體內的一種特殊水源,能夠起到水分的補償作用。米蟲這種生理上的特殊功能可大哩!它能夠把一百克的脂肪,變成一百零七克的水。再者,米蟲喜歡潮溼的地方,也大大減小了身體水分流失。



所以防治米蟲,糧食儲存一定很重要,曬乾自然不用說,存放地點必須保持通風乾燥。減小防治米蟲蟲害。


良良引力波


問:糧食中一種常見害蟲,農民說它一生光吃糧食不喝水,是真的嗎?

這種蟲子我們這裡管它叫牛子,其實它們有兩種,長在米麥裡的牛子是長形的叫米象,長在豆類裡的牛子是圓形的叫綠豆象。

它們是在糧食中立夏之後蠢蠢欲動,麥收之前出生,然後越長越多,最後把糧食全部蛀成空殼。

這種蟲子好像是隻吃糧食不喝水,其實不然,因為糧食多少都是含有水份的,含水份多就易生牛子。如果把糧食十分乾燥,而且儲存在通風之處,根本不會生牛子。就是牛子並不是不需要水份,糧食裡所含的水就夠它喝的。

這種蟲子在陰涼處就能保住水份不易蒸發,可它們就怕曬,烈日下曬上一小時它們就乾燥死亡。所以糧食就有"曬曬不生蟲″之說。

還有一個傳說是牛子是外蒙古的老家,是金兀朮的兵。原因是,只要太陽一曬,沒有一個不往北爬的。這只是一個傳而已。





金蘋果老楊


很高興回答這一問題。糧食中所生害蟲確實是光吃糧食不喝水。

那麼它是哪一種害蟲呢?

糧貯害蟲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麥蛾,另一種是象蟲科的象甲。

麥蛾已知種類超過四千種,屬鱗翅目蛾類。糧貯類麥蛾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的種子,如小麥、高粱、稻穀、玉米及禾本科雜草的種子。



(上圖為麥蛾成蟲)

麥蛾多以幼蟲在種子內食害。嚴重影響種子發芽力,是一種嚴重的初期性貯糧害蟲。 另外也危害麵粉類。

如何防治麥蛾呢?一是壓蓋糧面,阻斷麥蛾與糧食接觸渠道。二是暴曬或燻蒸;倉庫應安上紗門紗窗,防止感染;當日照平均溫度在44℃時,將糧食表層帶蟲糧暴曬6小時,殺死麥蛾的卵、幼蟲及蛹。燻殺可用磷化鋁和磷化鈣密閉燻殺。

另一種糧貯害蟲我們稱其為象甲,俗稱蛘子,歸屬鞘翅目象蟲科,是貯藏穀物的主要害蟲。它屬於象鼻蟲的一種,祖籍在遙遠的非洲。它就是農民常講的光吃糧食不喝水。成蟲齧食穀粒,幼蟲蛀食穀粒內部。危害米、稻、麥、玉米、高粱等。陳糧危害較重,尤其是2——3年的陳糧。

象鼻蟲是鞘翅目昆蟲中最大的一科,全世界已知的種類已超過6萬種,在我國種類可達6000多種。因為它們的口吻很長狀似象鼻,所以這類昆蟲被人們稱為象鼻蟲。




(上圖為米象)

象鼻蟲在我國農作物方面主要危害棉花,香蕉和甘蔗。作物種子的危害主要有豆類和穀物類。豆象除了危害綠豆外,在大部分豆類中都會看到它們的身影。

綠豆夏天生這種蟲人們把它稱作象甲。象甲俗稱豆象、豆牛,有人也叫它油子,鐵嘴等。豆類中生了這種蟲子我們稱其為鐵嘴,是因為豆類堅硬。穀物中稱谷象,大米中稱米牛,小麥中我們叫它麥牛。


(上圖為豆象)

這種蟲子主要以成蟲潛伏越冬,第二年5月中下旬越冬成蟲開始活動,在空內越冬的成蟲就地繼續產卵繁殖,室外越冬的成蟲一部分遷入倉內,另一部分飛至大田,把卵產在麥穗成者豆類的種子上,成蟲產卵時,用口吻齧食植物籽粒,形成卵窩,把卵產在其中,後分泌粘液封口,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自然孵化。



(上圖為麥牛)

米象適宜溫度15°——33°C,5°C以下死亡。東北每年一代,河北、河南、山東每年二代,南方省份一年四到六代。

如何防治這種蟲子呢?和麥蛾的防治方法相同。一是儘量保證穀物乾燥,有條件的話可以低溫保存。15°C以下谷象停止活動,已生蟲穀物可放於陽光下曝曬,藥物薰殺首選磷化鋁、磷化鈣


霧中觀你


糧食中最常見的一種害蟲,農民說它一生光吃糧食不喝水是真的嗎?有時候我們在糧食中都會發現這種蟲子,而且一般都是一大片。它在我們的玉米、稻米、小麥、麵粉、米粉中都有發生,它其實就是我們所的米象。



米象在我們農村又叫它牛子、蛀牛子、米蟲、谷牛,它是米穀中的小黑甲蟲。我們放糧食的時候由於儲藏不當,特別是把糧食放在比較潮溼、陰暗的地方的時候,久而久之就會受到米象的侵害。米象一般在每年的五月成蟲開始活動,它會飛到糧食上產卵,並且用嘴巴啃咬米粒把卵放進去,最後迅速繁殖。



農民說米象一生只吃糧食不喝水,其實不是的。米象從幼蟲到成蟲,它通過啃食糧食,其實糧食中就含有很多的水分,而且米象排洩比較少,對於水分需求不是很多,因此就導致了米象不需要外界水分就可以長時間存活,這就是它的獨特之處。



米象容易繁殖,但是也容易死亡,它不耐高溫。當自家糧食有米象發生時,只需要把糧食進行攤曬即可,米象由於受不了高溫熱曬,一下子就死亡了,或者紛紛跑掉。這時候在把糧食收起來放到乾燥的地方保存好就可以。

大家還有什麼更好的驅逐米象的方法,不妨下方留言、補充,一起交流。


鄉村波比


您好,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糧食當中常見的一種害蟲,農民說她光吃糧食不喝水,是真的嗎?這種蟲子相信很多朋友都見過,並且非常令人討厭。本人老家這邊把這種蟲子叫做——麥牛(讀做“哦”音),今天就看看這種米象子。

這種害蟲是什麼?

上面提到的這種本人這邊俗稱麥牛的蟲子,學名叫做——米象,雖然很小,但是名字卻又“象”字,看來這個小蟲子可是不簡單啊,其實米象的名字的由來是由於米象的外表而來的,米象的嘴巴細長,並且向下彎曲,放大看非常像大象,所以就有了米象這個叫法。米象的叫法還有很多,比如蛀牛子、蛘子、谷牛等,米象不僅會出現在大米當中,在麥子、玉米、高粱等糧食當中也經常能夠見到它,就連家中的一些木製品當中都會有它們。可以說農民朋友非常討厭這種蟲子。

米象喝水嗎?

首先需要明白的一點就是水是所有生物都必須的一種物質,所以說不存在不喝水的生物,而米象不喝水,比不代表它們就不需要水分。米象的身體結構比較特殊,它們自己並不會主動的去尋找水源,而是通過食用糧食,然後將糧食當中的水分,已經食物進過自己的身體的消化生成水分,並且米象的生活環境一般都是比較潮溼的環境,並且糧食當中本身是含有一定的水分的。再加上米象體型非常的小,活動量小,消耗也很小,排洩自然也不大,對水分的需求並不是十分的大,所以米象不會自己主動尋找水源的,所以給人們一種假象米象是不需要水分的。

米象的危害

米象雖然很小,並且一生的時間只有不到兩個月,但是米象對糧食的危害還是很大的,米象雖然生命時間短暫,但是米象的繁殖能力還是很強的,一般米象一年能夠繁殖8世代左右,並且雌蟲一次就能夠產下500顆卵,這樣的數量還是很驚人的。

米象經常生活在糧食當中,啃咬糧食,造成糧食品質下降,並且還會啃咬木材,再加上米象的繁殖能力強,所以米象很難消滅。很多朋友問米象啃咬過的糧食是否還能夠食用?米象危害過的糧食雖然能夠食用,對人體並沒有太大的危害,但是由於生過米象的糧食的品質和口感都會遭受很大的影響。所以平時最好是做好米象的防治工作。

如何防治米象?

過去家裡面的糧食生了米蟲之後,母親總是會將糧食曬一曬,這時候米蟲就會爬出來,然後被曬死了,不過曬過之後的大米的口感就沒有之前的那麼好了,不過這應該是對付米象的最好辦法了。

另外還有的朋友提供了一些辦法,別不在放糧食的容器裡面放上一些大蒜或者辣椒這些是具有一定的殺蟲作用的。還有的朋友說用花椒煮水,然後將放糧食的袋子在花椒水裡面浸泡一下,這樣也能夠很好的防蟲。需要的朋友可以試一試。(三)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您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那種蟲子我們那裡叫鐵嘴牛,學名玉米象或谷象,能吃多種糧食,其中高梁中最多,標題中只吃糧食一點不假,不喝水,是不可能的,任何生物都需要水,由於身體的特殊構造,只需要極少量的水就能完成新陳代謝。

其飲水途徑是兩個,一,吸取糧食中的水份,二,吸取空氣中的水分。鐵嘴牛一般生存在陳舊的糧食中,因為陳舊糧食含水份多,剛曬乾的新糧是沒有鐵嘴牛,我們經常看到糧庫經常翻曬糧食,所以糧庫存的糧鐵嘴蟲很少。


有經驗的農民定期將糧食放到戶外讓太陽暴曬,然後放到幹澡通風的地方,基本上可以杜絕各種害蟲。




紅太陽51799\n


俗話說,秋收冬藏,到了十月下旬,對於農民朋友而言,今年的秋收季也已經走到尾聲,這段時間,豫北地區的農民朋友已經在進行秋收的後續工作,除了曬糧和賣糧,不少人也在忙著給自家存一些品質較好的糧食,正所謂“手中有糧,心裡不慌”,這是大多數農村家庭長久以來的習慣。

不過說到存糧,中間其實也有不少的學問,畢竟一旦存儲不當,糧食就會生出一種小蟲子,這是儲存穀物的主要害蟲,每年農民家中都有不少糧食因為它受到損失。

記得小時候,家中的大米一旦存放得久了,就會在大米中發現不少棕黑色的小蟲子。雖然個頭小,但卻揹著一層硬殼,還長著一張長長的嘴。在農村有一句俗話“尖尖嘴六條腿,光吃糧食不喝水”,就是對它的形容。後來問了家裡的長輩才知道,這是一種學名叫谷象的害蟲,不過在全國各地都有不同的叫法,在我的老家被稱為油子。

對於農村人家來說,谷象是使家中糧食受損的真正元兇,幼蟲便會長在大米、玉米、小麥等各類穀物糧食中,一旦長成成蟲之後,就會開始啃食穀粒。記得之前打開過一袋長滿谷象的大米,米粒的中間已經被它們啃食出不少孔。

谷象之所以在不少農村家庭的米缸麵缸中廣泛分佈,只要還是由於糧食的儲存條件比較潮溼。基本上有糧食的地方就會生谷象,而糧食受潮之後,它們就會開始頻繁活動,一旦聚集成堆,甚至能在晚上聽到糧食裡有沙沙的聲音。而這類蟲子雖然無毒,但只要被它禍害過的糧食,品質都會受到很大影響。由於谷象啃食掉了穀物的芯,看著和原先一樣多的糧食重量卻減少了不少,就連口感也下降了不少。

目前,針對糧食中出現的大量谷象,農民的解決方法大都是放在太陽下暴曬,然後配合一些一些的藥物,暴曬之後,這些小蟲子倒是會減少不少,不過,要想最大程度上保證糧食的安全,還是要儘量保持糧食的儲存條件和乾燥環境。

谷象這種蟲子雖然小,可每年都會讓不少農民頭疼,如今正是大部分農村家庭的存糧季,為了避免家中糧食遭到損失,各位農民朋友除了要保證乾燥的儲存條件之外,還可以對糧食經常進行翻曬。對於谷象這種糧食的害蟲,你有哪些瞭解?你還知道哪些不同的叫法?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山農老兵


糧食在含水量百分之十三一下不會生這種蟲子,曬乾的糧食放到編織袋裡吸收空氣中的水分,達到了百分之十四就會生這種蟲子,也分季節,小麥和玉米放花時,這種蟲子就飛到地裡產卵,沒有水分是孵化不出來的,預防這種蟲子非常簡單,把曬乾的糧食放到甕裡離甕口兩釐米鋪上紙,紙上放上乾燥的草木灰,蓋上蓋子封好,兩年不會生蟲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