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歐洲騎士對抗6萬蒙古騎兵,兩天後剩千人,原因為何?

Mr_李強


蒙古滅金後,太宗窩闊臺決定征服烏拉爾河以西的欽察、斡羅斯等國。窩闊臺命兒子貴由與朮赤之子拔都、察合臺之子拜答爾、拖雷之子蒙哥各領本部人馬,以拔都為主帥、速不臺為副帥,共15萬軍隊西征。1236年蒙古軍隊征服欽察和裡海周邊地區,1239年征服斡羅斯國,留3萬軍隊駐守。1240年拔都率軍分三路攻打中歐:北路軍3萬人征服波蘭,南路軍3萬人攻掠巴爾幹地區,拔都率中路軍6萬人直撲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



(蒙古帝國西征路線圖)

1241年4月2日,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集合普魯士、捷克、法國的條頓騎士團,組成10餘萬人的重騎兵部隊,在佩斯城與6萬蒙古兵展開了決戰:第一天貝拉四世重騎兵率先發起進攻,蒙古兵有目的回撤,撤退時用弓箭殺傷敵人,一直退到賽約河對面,一路追趕的條頓騎士團已精疲力盡,只好在橋頭休息。第二天,拔都率3萬蒙古騎兵天不亮就發起攻擊,他們揮舞狼牙棒、長馬刀等長兵器,對尚未養足精神的條頓騎士團進行有效打擊;速不臺則趁雙方混戰之機,率3萬騎兵迂迴到條頓騎士團背後發動攻擊;條頓騎士團腹背受敵、陷於重圍,10萬人馬被圍殲,只逃回2千人。拔都用“圍三缺一”之計,故意放一條生路,引誘匈牙利敗軍進入埋伏圈,一舉全殲了敵軍,征服了匈牙利。1242年窩闊臺死訊傳來,拔都遂引兵東歸。


(賽約河之戰)

條頓騎士團是中世紀歐洲歷史上的三大騎兵部隊之一,馬著重甲,人全身戴甲只露出眼睛,左手盾牌右手長劍,訓練極為嚴格,戰鬥力非常強,打遍歐洲西亞無敵手。如此強悍的騎兵部隊,怎麼在蒙古騎兵面前變得根本不堪一擊呢?

條頓騎士團對抗蒙古騎兵不堪一擊,並非他們戰鬥力不強,而是他們在打法、戰術、武器等方面全面落後於對手。條頓騎士團對抗蒙古騎兵,用一句電影臺詞來形容,最貼切不過:不是皇軍真無能,而是八路太狡猾!


(條頓騎士團)

先看打法:面對6萬蒙古輕騎兵,條頓騎士團沿用其傳統戰法,先用重裝騎兵衝鋒,以泰山壓頂之勢摧毀蒙古騎兵主力,然後輕騎兵和步兵打掃戰場。而蒙古人則針對性地採用了疲兵之計,條頓騎士團重裝騎兵衝過來,蒙古騎兵就跑,邊跑邊回身射箭殺傷敵人,蒙古人在前面不緊不慢一直跑,條頓騎士團在後面拼死拼活一直追,等追到賽約河邊時,條頓騎士團已經累趴下了,蒙古人甕中捉鱉的時機也到了。

次看戰術:歐洲騎士一貫奉行面對面決鬥、實力決定勝負的戰術,不懂以謀略取勝之道。而蒙古人則採用了正面牽制、迂迴包抄、圍三缺一、伏擊殲敵等一系列戰術,以3萬人牽扯敵軍10萬人,另派3萬人迂迴到敵後進行包抄,兩面夾擊,待敵潰退時又故意網開一面,引誘敵人再次進入伏擊圈,一舉全殲了打遍歐洲無敵手的條頓軍團。


(策馬射箭的蒙古騎兵)

三看武器:蒙古騎兵已大量使用弓箭,他們還練出在飛奔的馬上回身射擊的“漫歹古”絕技,射人射馬箭無虛發,殺傷大量條頓騎士。中世紀歐洲騎士根本不知道弓箭為何物,更不知道怎麼使用,在武器上就已經輸了一大截。而且蒙古人針對條頓騎士團人馬俱戴甲、短兵器刺不穿砍不透的實際,用狼牙棒捶打人,用長馬刀砍馬腿,效果極佳。條頓騎士人馬俱甲不夠靈活,但因為全身有盔甲保護,在近身白刃格鬥中佔盡優勢,蒙古人則用狼牙棒、長馬刀、長矛等長兵器對付,條頓騎士還沒到蒙古人跟前,就已經被長兵器殺死了。

這就是讓蒙古鐵騎聞名世界的賽約河之戰。開戰之前貝拉四世曾製作了巨大的十字架,用這個在十字軍東征中屢見奇效的迷信招數,乞求上帝保佑自己的軍隊戰勝敵人,卻照樣慘敗。整個歐洲共拼湊了十幾萬王牌軍,被蒙古人一戰消滅地乾乾淨淨,貝拉四世只能哀嘆:“上帝不管東方!”而蒙古騎兵用強大的實力,結結實實給西方上了永遠無法釋懷的一課!


能忍即智


別再以訛傳訛啦!1241年蒙古西征軍雖在匈牙利、波蘭取勝(這是2場相距千里的不同戰鬥),但戰果根本沒有網絡寫手們傳揚得那麼誇張

還全殲10萬歐洲騎士(重騎兵)呢,須知,當時要成為一名騎士必須貴族出身,而且得有錢置辦昂貴的武器裝備在長期盛行募兵制的中世紀歐洲,能隨時拉起2萬至3萬軍隊開赴前線已堪稱強國(整個法蘭西也就1萬多騎士

十字軍東征鼎盛時期,在全歐範圍內才勉強湊夠10萬人馬,其中真正的騎士至多3萬人,剩下的都是奴僕、家丁、僱傭兵(多數為步兵)和隨軍商人。那麼,蒙古鐵騎大破歐洲聯軍的歷史真相又是什麼呢?

1236年春,蒙古汗國正式發起“長子西征”,由朮赤長子拔都任主帥、名將速不臺任副將,所轄部隊分為4路人馬,總數約15萬(並非全部投入一線戰鬥,當時進入歐洲的蒙古軍不到10萬)。

1241年春,由察合臺之子拜答兒指揮的右翼蒙古軍為策應拔都主力部隊的行動,率先向波蘭發動進攻。有說法認為拜答兒所轄蒙古騎兵約2.5萬,但據當時天主教方濟各會修士記載,拜答兒所部進入波蘭時只有1萬人,在歷經幾次戰鬥後減員至約8000人,而這8000騎兵就是蒙古西征軍投入與日耳曼-波蘭聯軍展開萊格尼察大戰的全部兵力。

再說日耳曼-波蘭聯軍一方,他們果真像某些網文中所說的集結了7萬至8萬大軍嗎?當然不可能啦,據英國曆史學家詹姆斯·錢伯斯(james chambers)考證,由西里西亞大公亨利二世指揮的這支聯軍最多2.5萬人,其中大都為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他們既無戰馬也沒有精良的武器和鎧甲。

而據波蘭歷史學家Gerard Labuda研究表明,構成聯軍中堅力量的

職業軍人只有7000至8000人,那麼這裡面真正的聖殿騎士又有多少呢?說出來嚇人一跳——不超過90人。戰後聖殿騎士團大首領龐塞·德·奧蓬(Ponce d'Aubon)曾給當時的法王路易九世寫信匯報戰況,稱其損失了3名騎士、2名僕人和500名男子

需要說明的是,這500冤死鬼其實就是在騎士老爺的莊園裡幹活的農民,他們裝備十分低劣(

很多人操著農具上陣),也沒受過多少軍事訓練,將之驅趕上陣不過是被迫盡封建義務,替騎士老爺們壯聲威和充當“肉盾”

至於所謂的“條頓騎士團參戰”一事,更純屬該騎士團大佬、時任普魯士方面指揮官的鮑勃·馮·奧斯特納(Poppo von Osterna)為給自己“臉上貼金”捏造的謊言美國曆史學家威廉·厄本(William Urban)長期研究波羅的海十字軍東征和條頓騎士團,他在2003年出版的《條頓騎士團軍事史》一書中披露,鮑勃·馮·奧斯特納在萊格尼察之戰後很多年才去世,並非如傳聞所說此公在戰鬥中身負重傷不治身亡

還有個旁證就是當時聖殿騎士團大首領龐塞·德·奧蓬寫給法王的信中,隻字未提條頓騎士團參戰一事,更沒有講“奧斯特納壯烈犧牲”,而這樣一位著名騎士、高級將領若果真戰死,前者肯定是不敢瞞報的

書歸正文,萊格尼察之戰蒙古軍確實打的漂亮,誘敵深入、疑兵之計、側翼包抄、各個擊破等戰術運用得極為純熟,結果是日耳曼-波蘭聯軍被基本上全殲,蒙古人為統計戰果將陣亡敵人的右耳割下裝滿了9個麻袋,亨利二世頭顱也被砍下游街示眾。

再說匈牙利之戰,據13世紀的波斯歷史學者拉希德·丁(Rashid al-Din)撰寫的編年史記載,當時在匈牙利境內的

蒙古軍約3萬人,其中投入賽約河決戰的有1.5萬至2萬騎兵

那麼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有多少人馬,他麾下果真有10萬歐洲騎士嗎?顯然不可能。當時貝拉四世的確發佈了動員令,還向普魯士和奧地利的諸侯求援,但問題在於外援並沒有來多少,而貝拉四世治下的很多貴族因為討厭他,甚至希望其垮臺,所以也抗令不遵。

結果,貝拉四世能指揮的部隊有1萬多人(主力是步兵和弩兵,還有一些輕騎兵和重甲騎士),算上被蒙古人驅趕入境的欽察人(男女老少共計4萬難民,能戰者最多一半),七拼八湊了大概3萬來人(最多近4萬人,因為當時蒙古軍斥候的報告稱匈軍是其2倍——蒙古人治軍嚴酷,斥候肯定不敢胡說八道)。

可是由於匈牙利人誤殺欽察首領,導致欽察人臨陣倒戈,再加上蒙古軍使用了威力巨大的投石機(發射石彈)以及歐洲人尚未見識過的火藥武器(特別是爆炸性火箭),最終匈軍崩潰,被蒙古軍殲滅至少1萬人(別嫌少,這可是當時匈牙利的主力部隊)。

綜上所述,蒙古軍僅以4萬騎兵投入2個相距甚遠的不同戰場,就先後取得殲敵不少於3.5萬人的戰果,應該講確實很厲害,但前者並非天下無敵。別看蒙古鐵騎橫掃中東歐,然而其面對堅固設防的要塞和城市卻往往一籌莫展,比如在蒙古人的鐵蹄橫掃匈牙利期間,維斯普雷姆、沃什瓦爾等17座城防嚴密的城市均倖免於難

也正是汲取了第一次蒙古入侵的經驗教訓,匈牙利人不僅在戰後加大防禦工事建設(

貝拉四世就親自督建了近100座新城堡,其中66座為石頭構造),還訓練和僱傭了更多弩兵(弩被證明在守城戰中對付蒙古騎兵很有優勢)。

賽約河之戰結束僅4年後,重建的匈牙利軍隊就主動進攻金帳汗國,擊敗一支蒙古軍並奪取了今屬摩爾多瓦的土地。而等到40多年後金帳汗國出動3萬騎兵再次進攻匈牙利時,蒙古人更是幾乎全軍覆沒,金帳汗兀剌不花僅率少數親隨和妻子逃回草原。至此,蒙古鐵騎百戰百勝的神話徹底被打破


網言軍事


不要活在夜郎自大的意淫中了!蒙古人在歐洲的戰爭並不是主觀上的征服。蒙古當時分裂為四個部分,相互制肘也相互聯合。為了擴充生存空間才向四面八方擴張侵略。這種遷移式的擴張,你說5萬人一組沒錯,其中戰士最多1.5萬人,其他的還有家眷、奴隸、僕人、匠人等等。再一個,條頓騎士哪有10萬之重!整個歐洲三大騎士團加在一起也沒這麼多。而且,重裝騎士不適合大兵團作戰。一般是以百人為一隊。當時的蒙古部隊也是以百人為一隊。不過蒙古騎兵的戰術是我們熟悉的游擊戰術。騎士團則是陣地衝擊戰術。最後說明一點,蒙古騎兵的弓箭主要攻擊的不是重裝騎兵,而是簡陋,緩慢的歐洲步兵。騎士團是被活活拖垮,累死的。


夜孤城61233741


哪有什麼10萬騎士啊?當時的歐洲都夠嗆湊出來10萬騎士啊!按當時歐洲人的配置,一個騎士陪一兩個侍從,一兩個軍士,四五個動員兵……10萬騎士那就是最起碼五六十萬大軍啊!

這個問題問的可能是第二次蒙古西征時候的萊格尼察之戰。

公元1241年,蒙古西征軍已經深入多瑙河,進入波蘭與匈牙利的境內。當時蒙古主力軍隊在拔都的率領下猛攻匈牙利地區,而北方的蒙古軍20000人則由名將拜答爾統領,在波蘭地區圍攻西里西亞首府弗羅茲瓦夫。這時,波蘭大公亨利二世集結了由“歐洲聯軍”組成的軍隊前來迎戰。


顯然,蒙古人也沒有六萬啊!

雙方軍隊於1241年4月9日在萊格尼察對陣。亨利二世的“歐洲聯軍”根據現代歷史學家估計,人數在8000-25000人,而且也不都是騎士,其中有大量訓練和裝備都很差的動員步兵。

還有博萊斯拉夫伯爵麾下的摩拉維亞人,以及一些“大波蘭”中央地區的徵召者,以及巴伐利亞礦工。亨利手中最訓練有素的軍隊是來源於西里西亞公爵領地的僱傭兵,及一支小規模的來自法國的聖殿騎士團。這支聖殿騎士人數非常少,根據歷史學家彼得.傑克遜指出大約是68-88名裝備良好,訓練有素的騎士。當然,這些騎士還有他們自己的侍從。另外,一支人數不明但應該數量也是極少的條頓騎士團傳統認為上也加入了聯軍作戰部隊。

一種說法,戰鬥首先由西里西亞騎兵與蒙古軍隊的先鋒騎兵交戰,西里西亞騎兵很快被擊退。“大波蘭”部的騎兵及梅什科公爵的騎兵開始攻擊蒙古先鋒,而蒙古軍隊撤退了,但並非真正的敗退,而是讓“佔據優勢”的波蘭騎兵繼續追擊從而與波蘭的步兵隔開。這個時候,波蘭騎兵出現了一些混亂,梅什科公爵的奧博萊騎兵突然撤出了戰場,他的撤退迫使亨利二世將他最精銳的部隊——他自己的騎士與聖殿騎士也投入戰場。

雖然是假撤退,但蒙古誘敵的輕弓騎兵依然在波蘭騎兵的側面,同時還釋放煙霧來掩飾蒙古騎兵的行動。在波蘭騎士與本陣步兵脫離的時候,蒙古輕騎兵利用掩護兩翼張開,迂迴至波蘭騎士的兩側,在奔馳中向波蘭軍隊射出箭雨,而早已準備多時的蒙古重騎兵從正面平舉長騎矛發動衝擊。接下來的結局則是典型的蒙古騎兵殲滅戰。蒙古重騎兵與輕騎兵首先消滅了分割的波蘭騎兵,然後再對付崩潰的步兵。亨利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統帥亨利與博萊斯拉夫伯爵陣亡,亨利企圖帶著三名護衛逃出戰場的時候被擊倒並被斬首。勝利的蒙古人將他的頭插在萊格尼察鎮前。據說,蒙古人將死亡者的右耳朵割了下來,裝載了9個口袋。

根據當時法國聖殿騎士大宗師向法國國王提交資料,聖殿騎士團損失了500人,當然這絕大多數都是隨從人員,因為同時指出陣亡人員有3名騎士與兩名“軍士”及其他9名宗教團的戰士。

其實關於此戰的細節很模糊,自相矛盾的說法也多。

但總體上,是蒙古輕騎兵主動後撤,誘使基督教聯軍的騎兵主動追擊,接著輕騎兵配合重騎兵迅速反擊,將基督教聯軍的騎兵和步兵分割。由於當時基督教聯軍的步兵基本都是毫無訓練的民兵和礦工,因此迅速被蒙古輕騎兵包圍擊潰。基督教聯軍的騎兵,之後則在蒙古重騎兵的和輕騎兵的包圍打擊下,迅速全軍覆沒。


冷兵器研究所


在古代,我們國家輝煌的時候,土地面積在上空看來就像一個葡萄葉子,非常壯觀。在成吉思汗統治時期,我國的士兵英勇善戰,戰鬥力非常強。首先蒙古人生在草原,日常訓練刻苦,常年騎在馬背上,到處奔跑,生長在內陸地區,生活環境惡劣,所以他們能夠很好的適應環境,所以他們打仗是非常厲害的。

歐洲的軍隊也毫不遜色,他們每天刻苦訓練,士兵分為輕重騎兵兩種,兩者各有各的好處,輕騎兵比較靈活,善於輕巧作戰,重騎兵則適合騎在馬背上作戰,使傷亡人數降到最低。歐洲的部隊覺得蒙古國大多是騎在馬背上的人,所以他們重點培養的是重騎兵,他們渾身上下都裹著鎧甲,和他們並肩作戰的馬也給披上了。這樣死傷的人數就會降低了,及時戰爭失敗,士兵直接衝到敵人的大本營,也會帶來很大的傷害。歐洲的部隊著重訓練重騎兵,以為他們可以抵抗所有的外來侵略,一聽到蒙古才來了六萬人,便沒有在意,他們有十萬精兵,而且平時訓練的重騎兵都很優秀 沒有什麼可怕的。但是他們恰恰沒有想到自己會失敗,兩天後十萬精兵後來只剩下了幾千號人,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成吉思汗也瞭解了這一點,他知道歐洲大多是訓練重騎兵,對於輕騎兵就較為忽略了,所以輕騎兵技術並不是很好。我們國家利用了正確的戰術,打仗之時,輕騎兵在前邊衝鋒陷陣,讓敵人認為我們國家看重的是輕騎兵,讓他們大意,把他們引入圈套,再利用我們的優勢將他們打敗。

這是第一個勝利的原因,第二則是我們的士兵的武器都是長矛等,而歐洲士兵則用的是短劍。長矛能夠輕而易舉的接觸到敵人,迅速的將敵人打敗,而短劍不利於遠距離作戰,所以也就不能很好的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不能因為對方的人手少,實力不足就以此來斷定這場戰爭必定勝利,有的時候敵人在努力,並不能看到,很多優秀的人研究地方,大多是研究他們的缺點、劣勢,而忽略了他們的優勢,其實敵方的優勢也正是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善於學習才能夠佔據優勢,像歐洲士兵在作戰的時候驕傲了,忽視了我們國家的優勢,也沒用做出一個正確的戰略戰術,這就導致了這場戰爭他們輸得很慘。


野史密文檔案庫


13世紀的蒙古軍隊應該說是當時地球上最強大的軍隊了吧,橫掃亞洲大多數國家還能和東歐軍隊一比高下。10萬歐洲奇兵兩天後只剩千人,這個說法也未必全面。

蒙古是草原民族,擅長騎馬,那時候的打仗馬是很重要的工具,既能當交通工具用,又能當快速衝擊工具用。你說你站著跟一個騎著馬在你頭上的人打能累死你。

蒙古人體型屬於比較強壯的,那時的東歐人體型如何不知道,反正跟這樣的體型打還是有點吃力的,就算耐力比蒙古軍隊好,但是力量上不如別人也沒用。不是說在絕對的力量面前啥技巧都沒用嘛!

那時的東歐估計也沒見過蒙古這種打法的,初次見到蒙古這樣的軍隊估計也嚇懵了,一時想不出能有什麼戰法能有效的制止對方。

只剩千人這種說法,也不一定都是戰死的,也包括退縮跑了的!


數碼視聽娛樂


客觀地補充:

說弓箭~歐洲的長弓力猛遠射祇適用在陣地戰,不適合重甲騎士馬上拉弓。蒙古複合弓短小力猛,蒙人遊獵早習慣能靈巧360度在馬上發箭。故意策馬逃退引追時突回身發箭,歐人從未見過,蒙兵鎚型箭矢針對性穿甲,騎士鮮有活命回軍告戒。

說戰馬~蒙古突"決"馬體小但靈活耐跑,歐洲馬高大但負重甲祇合短程衝刺,往往被誘追累而失戰力。

說體力~蒙人矮壯腿短自少習騎射,大草原缺木早習慣蹲,而馬上蹲射尤為出色。中世紀歐人當時已發展城堡生活,多樹木早習慣坐木椅,身型高大腿長,馬上更欠露巧。

說戰朮~蒙人世代從草原狼的圍獵中學會圍三漏一的開口袋戰朮,與歐人的傳統僵化陣地戰,優劣明顯。其他的網主已祥細分析了。一己淺見,謝謝!


眾人皆醒我獨醉


從兩個方面來看,先看裝備再看戰略戰術。雙方裝備差異和各自作戰特點:蒙古軍複合弓,馬蹬,火藥。以高機動大縱深作戰為主,強調的是機動性,象今天的武裝直升機集群。充分利用了蒙古馬的耐力,可以長時間大距離的連續作戰。二,歐洲重騎兵,輕騎兵,步兵;其作戰思想是人馬披重甲的重裝騎兵衝擊,在一些電影中有重現,手持長槍策馬飛馳,撞擊對方,目地在於破陣,打亂對方的陣形,然後步兵跟進砍殺,輕騎兵追擊擴大戰果。歐洲馬高大,速度快,但是耐力極差,在人馬都披重甲的前題下,馬甲一百斤,人甲一百多斤,再加上人的重量一百多斤,你知道馬的感受嗎?歐洲騎士團是職業軍人,一個騎士至少要兩人服務,為啥?那重甲自己是穿不上去的!得有人幫忙!還得穿幾層,最後一層從後面扣上的!穿上了還上不了馬,不信你就試一下,將一包一百斤的水泥背身上直接上你家桌子。所以得踩在一人背上還要另一人護著才能上馬,還得把兵器給他!那時的歐洲人騎馬是沒有馬蹬的,挾著長槍帶著劍衝擊是能不從馬上掉下來就很不錯了,所以他是一錘子買賣,時間不能太長,只起衝陣破陣的作用,還必須速戰,時間長了馬會受不了累死的!這一對比就明白了,歐洲重甲騎兵象今天的坦克集群衝鋒,在二戰時期非常管用。裝備複合弓,馬蹬,火藥的蒙古騎兵象今天的帶精確制導彈藥的武裝直升機群,你打我夠不著,我打你逃不掉,不用給你正面作戰,利用超機動能力就能把你困死!


易木7



手機用戶5974070381


提這種問題一般就是想說:蒙古人打過來,雖然咱們漢人跪了,但西洋鬼子比漢人更脆、更慘,所以從老祖宗角度來看漢人強過西洋鬼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