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什麼要分封諸侯,或把地緣最差的地盤留給自己?

baluxul

地緣政治最差?沒有吧!西楚向西可以威脅關中,北方是三分的齊國,在分封之初,已經沒有強敵環繞,項羽一支獨大,周圍的諸侯只有聽從霸主項羽的命令!



說到項羽為什麼要分封諸侯,或許他並沒有稱皇帝的想法吧。他是十分痛恨秦國的,他的祖父在和秦國作戰中陣亡了,他的父親也在和秦國作戰中陣亡了,所以他恨秦國的一切,包括皇帝制度,所以他想做的可能是向齊桓晉文那樣的諸侯霸主吧。


項羽進關中的時候,他是作為聯軍的統帥進入的關中,所有的諸侯和他們的軍隊都是名義上不得不聽令於項羽,因為項羽戰勝章邯的威望已經如日中天。但是他不想稱帝,所以他只能效仿周武王分封諸侯,他的分封也有自己的小算盤,他要儘量弱化諸侯以強化自己,秦國、齊國這兩個傳統意義上強大的國家都一分為三,趙國也一分為三,化為代國、趙國、常山國,其他舊國也在地盤上做出削減,比如魏豹的西魏只佔據了原魏國的西部分,而東部分則劃入西楚的地盤裡。


作為西楚霸王,他所維護的也只是自己的霸主地位,他要求天下諸侯息兵止戰,結果齊王消滅了濟北王和膠東王統一了齊國,項羽雖然對齊國不以為意,但是齊國的行為毫無疑問挑戰了他定下的秩序,他很沒有面子,所以項羽稱王后的第一個進攻目標就是齊國。

也正是項羽把精力放在齊國身上的時候,劉邦才得以出陳倉,定三秦。


夢三七夜

項羽在起兵反秦前,見到秦始皇車駕,便發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宣言。項羽滅秦後,尊奉原主君楚懷王熊心為“義帝”,即名義上的天子,卻將他流放到湘南荒僻之地,一年之後就迫不及待地殺之,也足以證明項羽此生的志向,同樣是成為如秦始皇嬴政一樣的統一帝國的集權帝皇,而絕不滿足於做一個虛君名下的天下霸主的。

因此,項羽分封天下,實為當時形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他麾下的40萬大軍,絕大部分只是在鉅鹿大戰時攝於他兵威而暫時臣服。一路跟隨項羽入關的諸侯聯軍,真正直屬於他的嫡系兵力,主要仍是被楚懷王分派給他北上救趙的5萬楚軍,經過不斷戰損和沿途擴軍,此時也不過六七萬人,真正直屬於他的兵馬,只佔聯軍總人數的一小部分。

當秦朝滅亡後,項羽“反秦聯軍諸侯上將軍”這一職位的歷史使命自然終結。聯軍將領們都有他們各自不同的主君,如趙將申陽、張耳、司馬昂是趙王趙歇的部屬,燕將臧荼是燕王韓廣的部屬,齊將田都、田安是齊王田市的部屬,“沛公”劉邦、楚上柱國共敖和項羽這個“魯公”一樣,都是楚王熊心的部屬。他們和項羽的主從關係,同樣也自此終結。

因此,項羽若想憑著這些根本不再屬於他的幾十萬兵馬,不再和他有主從關係的諸侯聯軍將領,去直接繼承秦始皇的帝業,君臨天下,建立類似秦朝的全國政權,豈不猶如痴人說夢?

此前,劉邦正是約法三章收買秦地百姓民心,收編留守秦軍迅速擴軍至10萬人,並封鎖函谷關,企圖"吃獨食"獨據關中,才招致諸侯聯軍將領們的眾怒,被項羽因勢利導,籍聯軍兵威以勢壓之,兵不血刃迫使劉邦降伏,並強迫劉邦裁軍至3萬,把他驅逐到當時極偏僻的漢中、巴蜀之地。

因此,同樣只有幾萬本部嫡系人馬的項羽,又怎會再重蹈劉邦覆轍?

項羽此時的頭號大敵,已經變成了他主君楚懷王為代表的六國舊王族。暫時聽從他命令的諸侯聯軍將領,同樣野心勃勃,各懷鬼胎。所以,項羽若要繼續將張耳、司馬昂、燕王、田都、田安、共敖這些人綁在他的戰車上,形成新的共同利益,就非給他們足夠的好處不可——那就是:

我讓你獨立為王,你尊我天下霸主!

當項羽公然表示:【諸位將軍和我項羽一起披堅執銳,三年苦戰,攻滅暴秦平定天下,這都是我們大家的功勳。楚懷王本無功勞,只是我項家所立的一個伐秦的招牌,正當由我等分其地而王之】,便得到了聯軍諸將的集體支持:善!

【項羽怒曰:“懷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專主約!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懷王雖無功,固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資治通鑑》

於是,項羽尊奉楚懷王熊心為“義帝”,卻將他驅逐到荒僻的彬,然後順理成章將楚王的王冠戴在自己頭上,並自稱“西楚霸王”,明確自己分封、處罰各國諸侯王的權力。正所謂「滅秦之功,又大半成於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賞罰廢置之柄焉」。

接著,項羽開始了他的大分封,將跟隨他入關、共同作戰的諸侯將領,立為新諸侯:


  • 將齊地一分為三,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遷原齊王田市為膠東王,而壓制齊地最強實力派田榮不予封王;

  • 將趙地一分為二,封趙將張耳為常山王,遷原趙王趙歇為代王,壓制趙國強大實力派陳餘不予封王;

  • 將燕地一分為二,封燕將臧荼為燕王,遷燕王韓廣為遼東王;

  • 將韓地一分為二,封原趙將申陽為河南王,韓王韓成如舊;

  • 將魏地一分為三,封依附楚國的魏王魏豹為西魏王,原趙將司馬昂為殷王,將魏國東部膏腴之地盡數劃入自己直轄版圖,壓制魏國實力派彭越不予封王;

  • 將秦地一分為三,跟隨入關的三名秦國降將,章邯封雍王、司馬欣封塞王、董翳封翟王;


  • 此外,項羽封楚將劉邦為漢王,管轄漢中、巴蜀;

  • 封楚將共敖為臨江王,管轄南郡、黔中,長沙(戰國時楚國丟失給秦國的故土);

  • 將當時佔據了原楚國南部大片土地的“蕃君”吳芮的領地一分為二,封吳芮為衡山王,將自己部將同時也是吳芮女婿的英布,封為九江王;

項羽劃給自己直轄的西楚國,即所謂的“彭梁九郡”,遠不止是他起家的江東吳越故地,還包括了原楚懷王佔據的楚國土地,原魏國東部大片土地,以及威懾中原和關中的戰略要地南陽郡。

那些新受封諸侯率軍回國,當然不免和被項羽移封的舊君主、被項羽故意壓制的實力派爆發激烈內戰,是以此時天下局勢,可謂“諸侯皆弱,西楚獨強”。


從鉅鹿破秦存趙、到新安逼降章邯,從鴻門威懾劉邦,到借分封攪動天下大亂。項羽作為一個25歲的年輕人,竟將借力打力、空手套白狼的權謀手段玩弄到了極致,

即使各路諸侯都洞悉了項羽並不隱藏的意圖,然而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功名富貴驅動所有人心,因此他們也只能不由自主地順著項羽的驅使去互相牽制、搏命廝殺。這才是真正的陽謀天下!

項羽數年征戰,斬殺和坑殺秦軍將士超過四十萬人,這樣的血海深仇導致舊秦遺民對其他恨之入骨,他也沒有任何可能收得秦人擁戴,因此才放棄了有地勢之利的關中,還軍彭城。項羽的如意算盤便是先行驅虎吞狼之計,儘可能削弱各地諸侯,然後再憑藉自己佔據的人口繁盛、經濟發達的彭梁九郡,快速集結一支兵力強大的精銳軍團,再去次第掃平這些新舊諸侯,一統天下。這對當時的項羽來說,其實已經是可能選擇的“最優解”了。


項羽的分封方式,即自己治下領地行郡縣制,和臣服異姓諸侯王並行的“郡國制”,是在秦始皇"郡縣制"基礎上,依據當時天下情勢做的一大變通,劉邦建立漢朝後同樣效仿,所謂“漢初立諸王,因項羽所立諸王之制,地既廣大,且至千里”。

甚至就連延綿四百年的漢朝的國號,併成為之後漢民族名稱的“漢”字,來源也是項羽這次分封劉邦為“漢王”。

西漢時成書的《史記》,將項羽列入唯有天子帝皇可居之的《項羽本紀》,並非單因作者司馬遷對項羽的何等偏愛,而就是源於項羽的這次分封,是漢王朝的上溯法統之由來。劉邦的漢王,既非自封,亦非名義上的天子“義帝”所封,而是“政由羽出”的西楚霸王項羽所直接封授。

【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史記·項羽本紀》
【漢初立諸王,因項羽所立諸王之制,地既廣大,且至千里。】——《後漢書·志第二八·百官五》

當然,隨著幾百年後漢王朝政權鞏固,就不再承認“劉邦曾為項羽臣屬”的法統了。東漢班固修《漢書》就只將項羽劃入《項羽傳》,秉承了「秦朝滅亡後,漢王劉邦和楚王項羽都是楚義帝熊心的臣子,項羽弒君,劉邦討逆」的漢朝官方史觀,並在此後兩千餘年,影響延續至今。


狐狸晨曦

每當看歷史看到這段的時候,我也納悶,項羽當時為天下宰,為什麼不仿照秦朝建立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而非要分封什麼十八路諸侯呢?最後弄得事權不能統一,各自為政,遂讓滅秦的果實沒能得到保全,天下重新陷入戰火之中,最後還丟掉了天下和性命,實為可嘆。

但是當我們細分析過當時的情形之後,我們又不得不佩服這種做法的精明所在,下面,就由我帶大家揭開這歷史上的迷霧,一起回到那個年代去看看。

項羽跟隨叔父項梁起事反秦,當時立了楚國懷王之孫,仍號楚懷王,還叫義帝,尊為天下共主,然後以其名義號召天下,遂成反秦之勢的。我指出義帝所在,倒不是說他就是項羽稱帝的障礙,事實上,一個沒有勢力的義帝是無法阻礙項羽做任何事的,關鍵是立義帝的思想太可怕了!

當時,山(崤山)東六國皆反,大家都是打著六國之後的旗幟,沒有打這個旗號的陳勝吳廣都被殺了,也就是說,沒有根基的權勢,一旦受挫,就會瞬間土崩瓦解,連反敗為勝的機會都沒有,這是文化決定的,我們需要一個旗幟,而當時,在項羽的隊伍中,大家都有所屬,只是為了反秦才走到了一起,秦一亡,這種聯合也就不存在了,各國還是歸屬各國,就連跟項羽一樣是楚軍的劉邦都跟項羽不是一回事,就別說其他人了!



項羽當時只是深得其勢,未獲其實。項羽能成為天下宰,是因為他在滅秦戰爭中起了主要作用,但是秦亡了,不代表他能全面繼承,他當時不具備那個實力,所以就是想當皇帝,也得徐圖緩圖之,就像劉邦後來稱帝,不也分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一樣的道理。


現在的問題是怎樣做既能照顧各路義軍,又能讓自己在新的政治格局中處於優勢位置,以便緩圖天下。模仿東周初年,齊桓公尊王霸諸侯的方法可謂一箭多雕。首先,這是順應民意的做法。秦始皇以武力在十年內統一天下,廢除那些已經延續幾百年的諸侯國,天下民心不附,現在正好趁機恢復東周列國制度,以順應山東六國民意。

其二,這樣分封,也順應了各路豪傑還有那些六國後裔的心思。他們名義上是恢復六國,其實誰不想當王當侯?大家幾年來親冒箭雨,刀頭舔血,難道真的想復立六國之後?不過都是想著自己那點祿位而已,項羽分封,也算還了他們的心願。



其三,趁機立楚懷王為天下共主,呼為義帝。大家一想便知,這楚懷王再誰控制下?當然是項羽,就是說,即便分封了,項羽照樣可以利用楚懷王號令天下,以徵不享,這就在政治上處於不敗之地,當然,後來項羽怎麼做又是後話了。


除這三點之外,項羽在分封上也是煞費苦心,並不是說山東有六國,就分六個諸侯,而是將每一國拆成兩到三個,分別置王,這樣既達到了分封多人的目的,又削弱了各地豪傑的實力,讓項羽完全可以各個擊破,或者達到威懾效果。

項羽自封的西楚可不是貧瘠之地,也不是最差的地盤,可以說,那裡是物富民豐,交通天下,最理想的諸侯國領地,更重要的是,項羽在那裡民眾基礎好,支持率很高,是其優良的人員和後勤補給基地。



從後面的楚漢相爭我們也可以看出,最後一戰亥下之戰,是劉邦背信棄義,撕毀合約而為,這裡面有個重要因素就是不能讓項羽回到封地,等他養好了創傷,就沒人能打敗他了,可見西楚之重要!



史書上冬眠的蛇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說明一點,楚國多俊才,項羽是楚國人,韓信也是楚國人,而劉邦算是半個楚國人(沛縣早期隸屬於齊國,後被楚國佔領,再後來就歸秦直接管轄了),可見整個秦朝末期就是這三個楚國人在折騰了。而項羽則是秦國最直接的掘墓人。

項羽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擊敗了秦軍主力,因此他在取得鉅鹿之戰後威望如日中天,諸侯看到他咳嗽一下心裡都要打顫。項羽當時擁兵四十萬,劉邦兵力是十萬,他們兩個是諸侯聯軍中實力最強的,但最後的分封權在項羽手中。

項羽最後的分封方案是范增出的主意,這個分封方案可不如題主提問的那樣,項羽傻傻的將好的地方都留給了別人,自己卻留下了最差的地方。

首先我們說關中這個地方,也就是原來秦國地盤。項羽之所以不要這個地方是因為他坑殺了秦國二十萬降卒,關中的老百姓對他是恨之入骨,他即使要這個地方,這裡的統治也是很困難的。於是經過權衡利弊,項羽將這樣的黑鍋甩給了章邯、司馬欣。

章邯和司馬欣原來是秦國將領,在鉅鹿之戰中投降項羽,撿的一條性命。但是他們手底下的士兵雖然投降了,卻被坑殺。老百姓當然會認為這裡面有貓膩。作為秦國將領苟且偷生,置士兵性命於不顧,這樣的人來重新管理原來的秦國領地,能管好才怪呢。還有一條就是,將章邯、司馬欣封在關中目的是為了防範劉邦有小動作。劉邦當時的實力已經鋒芒畢露,因此項羽為了限制他,一方面帶走了他八萬士兵,只給劉邦留兩萬,一方面把他封在漢中,還派章邯看住他,這樣的安排可謂是狠毒至極。

至於齊國,齊國本來就不在項羽可控範圍之內。當時實際控制齊國的是田榮。而田榮在鉅鹿之戰中沒有響應項羽,因此兩人接下樑子。

至於像魏國、韓國這些地方項羽倒是真沒有客氣,項羽自己的封地楚國已經不是原來的楚國舊領地了。他已經將韓國一部分領土納入楚國版圖。將魏國一分為二。

整體來說,原來的七個國家,除了楚國都被項羽拆的七零八散,因此項羽的分封可真不想題主說的那樣光明磊落,相反是極其陰險的。不過大家都不是傻子,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楚漢爭霸。


每日趣評

首先要說明項羽雖然是一員武將,可他卻有一統天下自己當皇帝的心,從他分封十八路諸侯的意圖就可以看出來,秦朝的滅亡並不是項羽一個人的功勞,他當時只是名義上的諸侯聯軍的首領,真正為他賣命的只有他的嫡系部隊,六國舊勢力、楚懷王和劉邦都是他統一天下的障礙,對付劉邦是封到當時鳥不拉屎的漢中,順便安排秦國降將守住原秦國地盤牽制劉邦,畢竟關中王應該是劉邦的,這裡給劉邦和三秦之間故意製造矛盾,讓他們爭鬥彼此削弱,至於鴻門宴為什麼沒殺劉邦,先不在這個問題裡探討,由於章邯之前投降項羽害得20萬秦軍被坑殺,秦朝降將在秦地並不得人心,鬧不出多大動靜,再了項羽攻入咸陽燒殺搶掠把秦地破壞的非常嚴重,而且秦人對項羽也是恨之入骨,雖然秦地有險可守,但是內部統治不會太穩定,很可能會爆發內亂,西邊還有個強敵劉邦,故項羽覺得自己不在秦地最好,六國舊勢力不可小視,只能一步步削弱其實力,故把原六國土地再細分化一分為三,其中在安插自己的親信就是為了日後對付他們,地盤分完了楚懷王留著就是自己當皇帝的絆腳石所以就殺了。至於項羽為什麼把自己封到楚地,跟他是楚人有一定關係,前邊說了關中不適合佔了,選楚地分封自己也不能說是多大的錯誤,楚地雖是四站之地,但項羽的地盤最大,而且周圍分封的都是自己的親信,就算髮生戰爭有自己的小弟擋著呢,不會直接到自己地盤,到時候再救援應該沒問題,至於為什麼沒把自己分封到河北河南山東之地,個人認為首先自己根基不在那,得不到當地大族的全力支持,一但發生戰事,後方不太容易讓人放心,楚地是自己的根基,統治起來相對容易,一但發生戰事後方也不容易叛亂,再了六國舊勢力也強力要求分封到原住地,順便做個順水人情。大家是不是突然覺得項羽挺有大局觀的啊?我個人覺得應該是當時范增的思路,或者是他兩個一起商量的


DJ龍舞

項羽實行分封,其實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
我們都知道,秦朝末年,陳勝吳廣等900人,首先發起了起義,吹響秦末農民起義的號角,各地農民起義以及六國的貴族,紛紛響應起來反秦。
在全國各地的六國貴族,紛紛起來複國,實際上推翻秦朝的統治是由各國共同完成的,雖然項羽的功勞最大,但是,項羽並不是其軍的首領,他只是一個大將,而且由於項羽實在太過強悍,所以她收到了楚王的壓制,而且,楚王和項羽劉邦決定先入關中者為王,但是卻拍項羽進攻秦朝的主力,而劉邦則進攻關中。
於是項羽在鉅鹿,破釜沉舟,大敗秦朝的主力,消滅了秦朝的有生力量,劉邦反而沒有受到什麼大的阻力,先進入了關中。
這引起了項羽極大的不滿,他認為應該論功行賞,所以他命令英布等人殺死了楚王,自從西楚霸王實行了分封,把全國分成了18個王國,剛剛給六國的貴族和起義軍的將領。
效益翻番的目的,主要還是想建立自己的權威,以便號令天下,同時打亂他們的勢力範圍,讓他們沒那麼容易就建立自己的勢力,給劉邦再進行了重點看管,分在了巴蜀,派章邯和司馬欣給予鉗制。
項羽把自己分在彭城,主要還是因為那裡是自己的家長,他手下的士兵希望能夠回到自己的家鄉,以便衣錦還鄉,再加上項羽並沒有很好的政治眼光,才造就來這個局面,而且他並沒有想到劉邦會如此的頑強。而且各個諸侯國也有自己的算盤!

歷史百家爭鳴

能不分封嗎?當時進關中的有諸王和大將軍有幾十個,況且項羽實際控制的只有魯地楚軍當時只有幾萬人,還有英布這種半獨立的將軍。只有分封諸侯。之於說地緣最差?則不對,當時故秦,齊等被分封了3....4個王還有趙,燕魏都被一分為二,,互相牽制。。。而自己獨有9郡佔天下1/4,,況且都是魏楚故地的精華,只不過沒想到不到1年時間趙秦齊燕便完成了同一


朱松73703554


項羽並不是分封諸侯,而是對既有諸侯的一次公開承認。在此基礎上再對各諸侯國的封地進行了調整,以確保自己對其他諸侯國的優勢,從而成為真正的霸主,也就是西楚霸王。

在秦國消滅六國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帝國之前,中國經歷了西周和東周長達八百年的分封制。形成這種局面,也不是因為周朝心血來潮,要故意把自己的打下來的江山再分開來。恰恰相反,這是因為周朝吸取了商朝的教訓,做出的調整。

商朝我們雖然也稱為一個朝代,但實際上他與秦漢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商朝本質上就是一個部落聯盟,而且是相當鬆散的,商朝下屬的各諸侯國其實就是一些不同的部落。商朝只是通過對外征服戰爭來討伐那些不服從並挑戰自己權威的部落,而對那些並不挑戰商朝權威的部落都是不干涉內政的,控制力很弱。

商朝這樣做也同樣不是因為商朝的祖宗心血來潮,而是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商朝的中央政府是沒有能力完全控制這些區域的。比如說道路交通,官僚體系,這些都還不健全,處於非常初級的狀態。只要是自己的實力能夠完全控制的地方,自然都是完全控制的。

所以,到周朝崛起的時候,商朝還在和東夷部落作戰,而在周朝正式反對商朝之前,雖然周朝的崛起已經明白無誤的威脅到了商朝的權威,但是商朝能夠採取的控制措施只有把周文王召入朝歌,囚禁在羑里,而無法採取進一步的措施。即便如此,當時商朝的諸侯國卻越來越多的同情周朝,而加入了反對商朝的行列。

周朝正是在這些部落的支持下消滅了商朝,這本質上只是周與商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其他諸侯國並沒有積極參與,大多數作壁上觀。周朝對自己周邊的諸侯國也進行了吞併戰爭,這和商朝的做法並沒有太大不同。雙方都在大力消滅自己周圍的小諸侯國,以提高自己的實力。


但因為當時的文明中心在關東的中原地區,所以中原地區的諸侯國更多,而周朝在消滅商朝的時候,對這些關東諸侯國採取的主要也是拉攏的策略,只對個別不服從自己的諸侯國採取了戰爭。這些針對諸侯國的戰爭一直從周武王時期持續到周公攝政的時期。

同時,周朝也吸取了商場的教訓,大量分封自己的同姓諸侯國,名義上是夾輔王室,實際上是安插在原來留下來的各諸侯國的中間,也就是安插的一些釘子。當然,這其中很多周朝的同姓諸侯國也帶著周朝的文明去到了一些尚未完全開化的地區,進行了開發和建設。

西周時期到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擴張與兼併從未停止,兼併戰爭一直都在進行。這其實就是一個自然選擇和自然淘汰的過程,其中一些國家因為各種原因強大了起來,一些國家則在競爭中被消滅。到春秋戰國之交,這個過程大體上完成,形成了戰國七雄的局面。

能夠在長期的兼併戰爭中延續下來的國家,自然都是積累了相當強大的實力的,並且都在春秋晚期或者戰國初期進行了變法,也就是類似商鞅變法的舉措,主要內容其實就是廢除各國內部的分封制,打擊和削弱公族權力,加強王權和中央集權,同時在行政上則逐步改為郡縣制。

最後,秦國只是在戰爭中消滅了其他各國,從而實現了全國的大一統和中央集權。而在這之前的商朝,西周,春秋和戰國都是一直在朝這個方向發展。從這個角度說,戰國時期最後的結局必然是歸為一統,區別只是由誰來完成這個過程而已,而秦國在這個競爭中勝出了,成了被歷史選中的一個。


秦朝統一之後,秦始皇就不斷採取各種方式來加強中央對各地的控制,其中就包括大量的道路工程修建,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這都是屬於建立一個大一統國家所必須的基礎設施建設。只是天不予壽,秦始皇還未來得及完成這個過程,就已經龍馭上賓去了。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就像是倒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隨之而來的就是秦朝的大崩潰,其他諸侯國乘機復國,各王其地,重新回到了戰國時期的格局。這其中,項羽和劉邦就在楚國的名字之下崛起成為了反秦主力軍,並最終消滅了秦國。

項羽賴以成名並建立自己在各諸侯國中的威信的,其實也就是鉅鹿之戰。這之前,項羽雖然也英勇無敵,但是始終都不是獨當一面的高級將領。只是在諸侯聯軍眼看著章邯所率領的二十萬秦軍很快就擊敗了陳勝吳廣以後,趙國也快要頂不住了,諸侯聯軍卻不敢救援,這才為項羽提供了一戰成名的機會。

其實以鉅鹿之戰時的形勢來說,章邯即便是能夠消滅來援的諸侯聯軍,也已經很難再建立起秦始皇那樣的大一統帝國,最有可能的就是在承認秦國作為諸侯霸主的前提下,承認已經復國的諸侯國。而歷史發展的結果是,項羽擊敗了秦軍,成了諸侯的霸主。

所以說,並不是項羽要分封諸侯,而是當時本身就已經是諸侯割據的局面了,項羽也沒有能力短時間內完全徹底消滅各諸侯國,只能先採取重新調整封地,削弱各諸侯國的辦法。

而在調整之後,齊國不接受項羽的方案,項羽就出兵進攻齊國去了,也正是齊國的持續抵抗為劉邦率軍出漢中佔領關中爭取了時間,成就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佳話。其實真正在明修棧道的是齊國,而不是韓信。


蕭武

其次,梁楚九郡地緣最差也稱不上,中國古代地緣最好的就是四角,而位於東南的梁楚九郡正是其中一角。要說地緣差,有曹操差的嗎?東南未必不能爭天下,朱元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補充一句,如果不是我們開了上帝視角,誰又能在項羽分封時算出輸的會是項羽呢?


用戶74267199294

項羽的失敗,和他把自已分封在哪裡關係不大。你看劉邦被封蜀中,當時天下最差的封地,卻奪了項羽的天下。

項羽的失敗最大的問題是他的戰略和用人,項羽身為武將是非常傑出的,南征北戰無往不利,但身為統帥在政治上項羽是非常失敗的,屠殺秦降卒、火燒咸陽宮盡失秦人百姓民心,殺楚懷王失天下道義,分封十八路諸侯等於把秦統一的中國再次分裂。



項羽的分封,實質就是春秋戰國思想的延續,他的思想還停留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霸的時代。而看不到秦統一天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績。



項羽從來沒有一統天下做皇帝的雄心,分封十八路諸侯,就是懷念春秋戰國諸侯國。自封為西楚霸王,就是戰國時期的霸主,何來雄心大志?自已分封的十八路諸侯就是十八個諸侯國,導致後期叛亂不斷,劉邦就趁項羽平亂由蜀入漢中、關中,消滅十八路諸侯才統一中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