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用的兵器,現代人拿都拿不動?

吳冠秀


古代作戰依靠冷兵器和肉體的直接碰撞,打仗很多時候都是近距離的肉搏,甚至到了近代熱兵器已經相當發達的一戰二戰,也還有拼刺刀的情況存在,不過是用步槍上的刺刀。古時候那種動不動百八十斤的冷兵器,現在都已經在博物館裡,或是在一些表演場合出現,用於實戰的情況基本已經不存在了。

由於度量衡的差別,各種古籍裡記載的重量並不能直接等同於現在我們所使用的重量單位,比如秦時的“一斤”,大約是現在的253克,“漢初三傑”張良曾讓人做了一個120斤的大鐵椎,企圖謀害秦始皇,實際上也就是現在的60斤左右。

重量是決定慣性的唯一因素,為了保證武器的殺傷力,投擲和突刺類的武器就必須有相當的重量。另一方面,由於當時的金屬製造的問題,材料的單一讓武器在達到體積的同時,重量也跟著上去了。

最後就是各種小說,作為文學作品,為了達到閱讀效果,通常就會對一些情節加以誇張的手法來描寫。小說《說唐全傳》裡就把隋唐時期的各路英雄演繹的一個比一個厲害,武器重量是一個比一個重,李元霸兩柄鐵錘八百斤,伍天錫一柄混金鐺二百多斤,如果考慮單位換算,那重量就更誇張了,所以小說的誇張不能全信。

當然在體能上也有著一定的差異,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現代人不需要從事繁重的體力活動,在身體素質上也會有不如古人的可能。


諸葛小徹


古人用的兵器,現在人拿不動,這個說法本身就不可靠。目前根本沒有什麼可靠的證據能證明,古代人比現在人力氣大。出土的先秦時代的兵器,刀劍之類很多,還沒有一個是超過現在人體力承受範圍的。相反,古代人大多過得很苦,蛋白質攝入嚴重不足,大部分人的體力不如現在人。你看外國人拍的晚清中國百姓的照片,個個面黃肌瘦,就是因為大部分人吃得不好,也沒有力氣鍛鍊。所以在中國,才會出現什麼靜坐養生之類的好笑玩意。抗戰時,中國士兵的體力比日本兵雖然身高要高,但體力相差甚遠,這都有明文記載。日本人以前蛋白質攝入量也不足,體力和中國人差不多,後來他們學習西方飲食,多喝牛奶,體力就上去了。據出土漢簡,漢代士兵大多在一米六多一些,沒有什麼高個,體力肯定比不上匈奴人,因為匈奴人習慣吃肉喝奶,蛋白質攝入高,耐寒。漢朝是靠著人多,才勉強戰勝匈奴。所以,說什麼現在人拿不動古代人的兵器,是可笑的說法,不要去相信那些演義故事,都有虛構的成分。什麼關羽的刀八十二斤什麼的,根本就沒有正史記載過。不過,除了體力之外,作戰確實還要靠訓練。曾有人試著揮舞秦始皇時代的矛戟,開始確實感到吃力,但訓練兩天,很快就適應了。這不是力氣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吃苦耐勞的問題。


梁惠王


我們之所以會有上面這種想法,無非是根據一些書中的記載,如《三國演義》中描述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有280斤,典韋的大斧頭有180斤,還有李世民的弟弟李元霸手持雙錘重達1000斤。我們從上面一聽,古人力量真的強,遠遠超過了我們現代人,難道是我們退化了嗎?

說到退化,我們現在確實不如古代人,這點要承認。古人做的事我們沉重多了,他們能夠隨便提起二三百斤東西跑幾里地,這點千萬不要懷疑,就是這麼強悍。



雖然說古人身體素質確實要比我們現在好,但是還是沒有到書中描述的這麼強悍。例如說李元霸手持雙錘重達1000斤,這是個什麼概念,李元霸要是有如此神力的話,隨便打一拳就能打死一頭牛,人就更不用說了,直接五臟六腑炸裂。


真實的情況就是歷史上根本不存在李元霸此人,他是虛構的人物,李世民根本就沒有這個弟弟。如果有,玄武門之變應該就不止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了,還有李元霸。

還有我們想想,如果古人都帶這麼重的武器上戰場,他們如何騎馬?有馬能帶著1000斤的東西還能馳騁疆場的嗎?除非這是赤兔馬,顯然不可能所有的馬都是赤兔馬,如果僅僅只是關羽武器重這還有點可信度,如果全都武器很重那就不可信了。


麥地傳奇


2004年家住六樓的的房子裝修,我買了兩噸水泥,店家管裝卸但是需要晚上七點以後才能給我送到,因為白天拖拉機不讓進市區,晚上七點半裝水泥的拖拉機到了我家樓下,車上下來父子兩人,父親50多歲,兒子20多歲。水泥一袋是100斤,一噸是20袋。對方問好我家六樓那個房間後,只見50歲的老頭穿了一件褡褳讓他兒子從車上給他後背卸水泥一下三袋,300斤老人家一口氣從一樓不休息一直上到六樓。很快2噸水泥就卸完了,我給他們父子兩買了幾瓶礦泉水,拿出煙來給他們抽菸,順便聊了一會,我很佩服老人家我誇他真有力氣。老人家笑著說現在不行了老嘍,想當年我五六百斤的麻包扛起來就走,我說您好大的力氣,老人家笑笑說沒辦法,沒有文化只能賣力氣。從小吃的多,家裡弟兄八個家裡養不起,十多歲就幹體力活。所以我認為力氣是練出來的,古代戰爭頻道,孩子從童年開始就習武練力氣,古代也沒有現代科技發達多數事情工作要靠體力所以古代人相對要比現代人有力氣的群裡要多。如果現代人也是靠體力工作多的話肯定比古人有力氣。因為現在物質食物要充足的多。


纄丣


古人經過長期生產生活的鍛鍊,體力自然比現代人要強上許多,不過古代兵器並沒有我們所想象的那麼重,我們所看的《三國演義》,還有《水滸傳》,等等這些小說很大程度上基於藝術想象,帶點誇張的手法。

我就舉個簡單的例子,例如著名的唐朝陌刀,50多斤,不過你要知道,當時的換算和現在是不同的。按當時的斤換算,也就大概20多斤左右。


古代打仗用於實戰的兵器基本上都在20多公斤一下,而那些幾十公斤的則是用來平時的練習。關鍵在兵器的用法技巧,而不是重量。

再舉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關羽關雲長的兵器,應該眾所周知吧。傳說他的青龍偃月刀重達80多斤,可是你們要知道,偃月刀是在宋朝時才出現的,而且當時只是用來鍛鍊臂力的,不用於實戰。



你們想想看,拿著幾十來斤的兵器衝鋒陷陣,貌似很牛逼,其實完全沒有必要。步兵就更不用說了,即使你再怎麼天生神力,舞著幾十斤的兵器廝殺,時間一長,在耐力和靈活性方面始終是要吃虧的。騎兵就更沒有必要了,騎兵衝鋒主要靠的是馬的衝擊力,雖然說重一點的兵器可以增加破壞力,可是你們也清楚兵器過於重,不要說人拿的費勁,更別說馬都會吃力。





其實為什麼現代人不怎麼拿的動古人的兵器呢,主要是因為古人經常打仗,士兵經常訓練和作戰,自然就熟練使用兵器了。


青史回聲


先別說古人,說說隔壁的老王。

左鄰的老王(本文的老王皆為化名)過去身體不好,自從練上了大刀,從此脖子不酸了,腰也不痛了,肥肉變肌肉了,腎也離開腎寶了。他經常在城市廣場上表演耍大刀,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在他手裡,運轉如飛,就像一條巨蟒纏繞在他身上……贏得陣陣掌聲。

右鄰的老王,過去也是身體不好,琢磨著怎樣健身,讓身體棒棒噠。忽然有一天,他突發奇想,用石頭做了一雙石鞋,足足有一百多斤,整天穿在腳上,手裡還拿著一對啞鈴,就這樣在城裡散步,吸引了眾多的目光……

講了左右老王的故事,大概朋友們應知道我將如何點題了吧?

對了!這麼粗笨的東西,什麼青龍偃月刀啊、石鎖啊、銅錘啊……過去兵器譜上常見的厲害兵器,都應該是健身用的,不具有實戰功能。

古代名將的兵器,往往很沉。然而這些兵器的斤兩,不是記在史書裡,而是被細膩地渲染於古代文學作品裡。

且看那書裡的大將軍,勇猛異常,將一柄、一條、一對普通人根本舉不起的兵器運轉如飛,毫不吃力,殺入敵陣,敵軍望風披靡……這屬於一種浪漫主義寫意文化,就像是古典小說裡的水墨山水畫,很中國,滿幅洇著濃濃的意境。其實根本不需要換算古今的計量單位(古代十六兩為一斤,古斤比今天的斤要輕不少),因為那些兵器的重量,基本上都是寫書人胡亂編出來的,不可考證。

這些“重兵器”形成的文化背景,就是古代戲曲和小說裡的特殊戰法:兵對兵,將對將。往往兩軍對壘,雙方大將出來單挑,雄兵十萬,不及大將一人。好比曹、袁對陣,關羽出馬,立斬顏良文丑於馬下,士兵們根本不用搏命,這場戰鬥勝負已分。《三國演義》裡,那麼美的文字和畫面,是否需要一把威武無二的大刀出場?——

絕對的!

由於古代文藝作品過分強調這樣的對陣,決定了對陣雙方,尤其是勝者一方的兵器必須獨特——不管是錘也好、鐧也好,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槍也好,都必須亮瞎觀眾的眼,而且必須有一個很美、很壯氣的名字。

有了兵器,還得“大戰三百回”,這場惡戰,一招一式都有名,什麼力劈華山、撥草尋蛇、黑虎掏心……道具好、姿勢美,這戲分,就足了,臺下觀眾陣陣掌聲。

我們看,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分量超沉的兵器,絕大多數都是宋代市井文藝發達以後,才慢慢演繹、創造出來的。中國人都很入戲,戲看久了,便把戲劇當作了生活,以為古代大英雄們真的都是大力士。

前兩天我繼續寫《大明那些九千歲》第三部,寫到明代傳說中的宦官之祖剛鐵,此人不過是一個虛無縹緲的人物,結果到明末時,故事愈傳愈靈,於是套路登場,有記載就說他“把百斤鐵槍,好先登陷陣”。他所使的那杆長槍,還被人鑄造出來,收藏在北京的一間寺院裡。又有人說他善使三股鐵叉,清初時,還在剛鐵墓享堂裡立了一根,據說長一丈,重八十餘斤。

可見,幾十上百斤的“重兵”,基本上就是套路:先是戲劇小說裡的套路,後來就變成人們理解英雄的一種思路了(思維方式的套路)。

其實想一想,抱著那麼重的兵器,卻玩出了三百個招式,這本身不就是矛盾的?武打動作多,屬於“花活兒”,花嘛,必須姿態靈活、身姿輕盈,方才騰挪躲閃,竄上躥下,打得漂亮好看。而手執重兵之人,往往是粗莽漢子——想想隋唐之際的頭條好漢李元霸,手中一對米缸般大小的擂鼓甕金錘,400斤一個!我雙手拔都拔不起來!——我服了李元霸,可他米缸在手,如何跳得起來?怕只多轉了幾個身,就只好杵著米缸倒出粗氣了,一不小心,還扭傷了腰呢!

所以,這樣的大傢伙,在廣場上跳舞時耍耍可以,大夥樂樂就夠了,千萬別當真。

一句話總結:我們需要戲劇,但我們更要相信生活的常識。


皇帝不稱朕


這問題問的,很明顯現在人肯定比古代人的體質好的,只是由於中國城鎮化的逐步推進,從事農工勞動的人越來越少,大量的體力勞動者的壓力也會漸漸被消減,因此人們對力量的要求就不會像以前那麼強烈。

況且唐朝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661克,秦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253克,一百二十斤的大鐵椎,其分量相當於今天的60斤。三國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220克,那時候的八十斤相當於今天的三十五斤。五代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596.82克,三十斤相當於現在的35斤,南宋時的一斤等於今天的633克,八十斤的雙椎,其分量大約相當於今天的100斤。古代兵器換算下來也不算特別重,而且

古代亂世多,而且沒有槍炮原子彈,都是近身搏鬥,所以尚武,而且天天吃牛羊肉蛋白高,科技不發達,都是靠力氣幹活力氣自然大,力氣大自然拿得動,而現代人,能不幹就不幹,力氣自然小了,拿不動古代兵器也正常!

給你舉個例子,你可以去農村看一下,一隻手提起幾百斤的東西的人仍然存在,只是現在社會已經不需要所謂的這種大力士,如果是在古代肯定可以應招成為一員武將,而現在顯然以不可能。況且

古代沒有多少可供娛樂閒情的場所,大家除了爬爬山.玩玩水,踢踢球.練練劍無事可做.而軍隊都是以肉搏剋制對方,上陣殺敵則需要穿戴笨重的盔甲.在體能方面今人不比古人!


更主要的是現在大多數人嚮往城市的生活,越來越多的人在從事腦力勞動,非腦力勞動者也越來越多的人從事了第三產業,所以體力儲備也就越來越下降,但不表明現代人沒古代人強壯,是客觀條件造成的。如果再讓現代人去過男耕女織的生活,照樣會個個孔武有力。
看任何事物要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客觀原因,表面現象不代表真相。


冷憧


我們的書上經常說,古代人用81斤重的青龍偃月刀,什麼64斤重的鑌鐵雙刀,80斤重的水磨禪杖。首先我們要知道古代的重量和現代不同!據《歷代度量衡簡表》,如秦代至西漢1斤相當於258.24克,隋代初期668.19克,末期222.73克等。古代量制歷經多次變革,明代以後才大體穩定,變化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計量改革,將舊制595g一斤改為500g一市斤。

但我們也不能忽略古人的力量,明朝宣大總督盧象升的遺物130斤大刀,而且還不是上戰場而是練功用的。古人的臂力是非常強大,我們現代人在電腦時間上太多了,缺少運動


原來還有這事



《說唐全傳》演繹的隋唐各路好漢,一個比一個厲害,他們為什麼一個比一個厲害?就因為他們的兵器一個比一個有分量。比如,書中所表的第一條好漢李元霸,手使兩柄鐵錘,重八百斤,排名第六的伍天錫,手使一柄混金鐺,重二百多斤,這樣的分量按理說也夠重了,但跟李元霸交手,只一個照面他就敗下陣去,簡直不堪一擊。唐朝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661克,八百斤的鐵錘,其分量相當於現在的一千多斤,即便是最優秀的舉重選手也不可能把它舉起來。這樣的描述,顯然是小說家姑妄言之的虛構。那麼,真實的古代兵器,究竟有多重呢?



被稱為“漢初三傑”的張良,國亡家破後拿出全部家財在東夷招募到一位大力士,並替這個大力士做了一個一百二十斤的大鐵椎,叫他在博浪沙埋伏,伺機行刺秦始皇(《史記·留侯世家》)。秦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253克,一百二十斤的大鐵椎,其分量相當於今天的60斤。最終的結果,大力士把鐵椎扔偏了,砸中的是秦始皇的副車,但從中也足以看出這個大鐵椎的威力。


三國典韋,非常勇武。他善於使用雙戟和大刀,“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表達了對他勇猛精神的讚美(《三國志·典韋傳》)。三國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220克,那時候的八十斤相當於今天的三十五斤。公元197年,張繡反叛襲擊曹操的營地,典韋揮動長戟左右衝殺,一叉下去,十幾根矛當即被折斷。典韋所持的大斧有多重呢?史料語焉不詳,但大斧的刃寬卻達到一尺,其分量想必不輕,或許正因為此,張繡及隨從才會望而生畏吧?

唐初有個大將叫闞稜,擅長使用大刀,有一丈長,兩面都帶刃。唐時的一丈相當於現在的三米。三米長的大刀,分量肯定也輕不了。闞稜不僅作戰勇敢,也愛護百姓,手下的士兵有侵奪百姓的,他絕不姑息一定把這個人殺掉,即使是親戚舊友也不放過(《舊唐書·闞稜傳》)。唐朝還有一個大將張興,也使一口大刀,重十五斤,相當於今天的二十斤。安史之亂髮生時,史思明攻打饒陽城池,張興一揮刀就殺死好幾個人,把攻城的賊軍全都震懾住了(《新唐書·張興傳》)。不難想象,如果張興的大刀沒有分量,張興再勇武,也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五代後梁的王世蕘,勇敢善戰,他所用的長槍用純鐵打成,重達三十多斤(《舊五代史·王敬蕘傳》)。五代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596.82克,三十斤相當於現在的35斤,如此重的長槍,其威力可想而知。正是靠這杆長槍,王世蕘贏得了不少武功。不過,王世蕘一生固然靠一杆長槍贏得了不少武功,當然他在仕途上接連高升,靠的不僅是武功,更是品行。

愛國將領岳飛的兒子岳雲,十二歲從軍,屢立奇功。每次作戰時,他兩手各握一個鐵錐,重八十斤,衝鋒在前,以一當十(《宋史·岳飛傳》)。南宋時的一斤等於今天的633克,八十斤的雙椎,其分量大約相當於今天的100斤。岳雲能屢立奇功,與兵器不無關係。怪不得和岳飛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對手金兀朮由衷地感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夕日爆料


迷彩虎軍事為您回答。

題主未說明具體是什麼兵器,不過歷史上騎兵所用長兵無非騎槍長柄刀

的定義比較模糊,漢之後淪為非主流武器,多系儀仗或展現個人勇武之用,所以這個暫且排除。

通常而言,騎槍不會比步兵長槍更長,更不會重到哪去,實戰長槍一般不超過10斤,長柄刀同理,一般人舉個這還是沒什麼問題的,何況你同學很壯,所以排除。

如果是重量原因的話,你同學拿的那支長兵器則極有可能是古代武人練功所用的長柄刀之類的專用武器,這種武器在當時的作用相當於現代的

啞鈴,即考核和炫耀武人力氣之用,即使能舉起來“輪轉如飛”也不存在實戰價值,換句話說,你能想象用八十斤啞鈴去打仗有多彆扭嗎?


至於古人比現代人強壯則是個很普遍的誤區,得益於農業科技發展,現代人在營養攝取上顯然比飯都不一定吃得飽,吃得飽還缺少各種微量元素的古代苦差強得多。

營養有多重要?我們可以從中國人身高變遷來看,1980年以前,我國北方男性身高普遍在

165左右徘徊,之後由於時代變遷,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很快上升到170以上,近一百年來長了10釐米多,數據或許不顯見,看看周圍小孩是不是越發高就知道了。


而在體能訓練上,合理的鍛鍊器材,訓練週期,方法勢必比古人科學,有效。

讓人們產生現代人體能不如古人的很大原因在於古代文人在計數時往往缺乏常識,會被有意或者無意誇大,諸如:八十斤的大刀,五十萬大軍,一炮糜爛數十里等等。

綜上所述,古人對今人唯一的優勢可能僅僅在於對武器使用的熟練程度,畢竟一天到晚接觸的就是這個,這也回到題主本體本身:

你的同學可能是第一次拿,沒有掌握要領或者武器重心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