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農村很少有人吃鰱魚了,這是為什麼?

農夫也瘋狂


過去在農村經常吃的淡水魚類是青、草、鰱、鱅(四大家魚)及鯉魚,這五種淡水魚類各有各的特色,其中青魚在南方食用的居多,而鯉魚在北方食用的居多。而“鰱、鱅”一般指的是白鰱和花鰱,這兩種魚雖然在池塘分佈中屬於上層魚類,但它們的習性、肉質及受歡迎度卻相差很大。

尤其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都不喜歡吃白鰱魚了。白鰱魚跟花鰱魚都是濾食性魚類,白鰱魚主要以浮游植物為食,花鰱魚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這兩種食物源也決定了它們的肉質及形態結構。白鰱魚從味道、口感、可食性上都較差一些。

首先,白鰱魚土腥味較重,可以算是淡水魚中腥味最重的一種。另外,白鰱魚肉在口感上沒有韌性,嚼起來軟軟綿綿地,很難引起人們的食慾。最後,白鰱魚“飛刺”太多,肌肉間的魚刺分佈不規律很難剔除,尤其不適合小孩子們食用,所以可食性要差一些。

白鰱魚的這些缺點,也決定了白鰱魚的市場地位很差,一般的花鰱魚在4元/斤以上,而白鰱魚的價格僅在2元/斤左右。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們在飲食上也更挑剔了,即便是白鰱魚的價格便宜,人們也很少買來吃了。

相比之下花鰱魚(如上圖)的消費群體卻很多,花鰱魚受到追捧的並不是它的魚肉,而是它那肥胖的魚頭,花鰱魚因魚頭大而又稱為“大頭魚”,如今飯店裡的“魚頭宴”已經成了一道招牌菜。

【大鄉】,專注科普三農領域的“冷知識”、“趣知識”,快來關注、點贊吧!

大鄉


為什麼現在農村裡很少有人吃鰱魚了?在農村製作酒席,魚是必須有的一道菜,講究年年有魚(餘),那麼為什麼現在很少吃鰱魚了呢?鰱魚有白鰱和花鰱之分,花鰱也叫胖頭魚的用途較大,著名的剁椒魚頭是多少吃貨的最愛,肉質鮮嫩味道鹹香,白鰱則沒有這本事,頭也不大,空有一副肉肉的軀體還沒人吃。


鰱魚是典型的上層魚類,性子急躁,受到刺激之後很容易蹦出水面,生長速度極快,是四大家魚之中生長速度最快的一種,以吸食水面上層的浮游生物和水草為食,能夠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釣友一般釣到鰱魚,很多情況之下都會放生,鰱魚尤其喜酸、臭餌料,垂釣鰱魚的魚餌都是以酸、臭為主,使用玉米麵蒸熟之後,放置溫暖環境讓其發酵,味道發酸之後即可垂釣鰱魚,據說有釣友在家自制鰱魚餌料,使用發酵後的餌料配合臭豆腐一起煮,鄰居實在是受不了這種味道,出現登門拜訪的糗事。


白鰱魚是最便宜的淡水魚,雖然便宜但食用者甚少,主要原因莫過於白鰱刺特別的多,都是一些細小的魚刺,吃的時候非常不方便,而且由於生長速度快,肉質較為粗糙,口感也不是很好,紅燒大都使用鯉魚,燉湯使用鯽魚,酸菜魚使用草魚,白鰱好像真的沒有什麼叫的出口的菜餚,使用最多的是製作魚丸,但製作魚丸需要專業的廚師操作,而且還相當麻煩,這些都是白鰱為什麼越來越不受待見的主要原因。

作為混養主要品種的白鰱 ,現在前景也是比較低迷,雖然生長速度非常快,而且價格還非常低,銷量確實不是很樂觀,其實現在的養殖魚類豐富,消費者選擇餘地較大,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你說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圖一是我們這的釣友前兩天剛剛釣到的大白鰱)


棒奔霸


有人說農村很少有人吃鰱魚了,這是為什麼?


在農村,鰱魚一直以來以價廉物美成為農村辦宴席時候不可缺少的菜品之一。但是,近幾年來因為各種原因,鰱魚不再頻繁上餐桌,原因有一下幾點。


一是魚類品種更新。在我們南方,近幾年來,隨著羅非魚進入漁場和市場,被人們稱為為四大家養魚類的鰱魚、草魚、鱅魚和青魚逐漸被羅非魚替代。


再加上羅非魚飼養速度快、適應能力強、肉質鮮嫩,尤其是隻有大刺,沒有小刺的特點,讓羅非魚很快佔領了農村消費市場,無論煎、炸、煮、烤都非常受消費者歡迎。特別在南方夜市或者燒烤攤上,羅非魚幾乎替代了包括鰱魚在內的所有魚類。


二是鰱魚絨刺多。吃過鰱魚的人都知道,無論是白鰱魚還是花鰱魚,最大的特點就是絨刺多,稍不注意就被魚刺卡著,就我個人而言,就經常在吃鰱魚的時候被絨刺、小刺卡,所以不會吃魚的人最怕吃鰱魚,尤其是老人和孩子。


三是鰱魚比較腥氣。喜歡釣魚的人都知道,鰱魚喜歡吃水中的植物藻類,喜歡酸、甜、臭、醒的混合氣味,被稱為“藍藻”的剋星。

所以很多藍藻氾濫的水塘、庫壩裡,人們習慣將鰱魚放入,過段時間水質就會慢慢清澈起來,於是人們客觀地認為鰱魚很髒,對身體健康不利,所以有些人就放棄吃鰱魚。

其實,我個人認為,在水質較好的湖裡、水庫、壩塘裡養殖的鰱魚還是比較好吃的,就拿我們當地來說,我們還是經常吃的。最喜歡用鰱魚煮清湯、用酸菜、酸筍等煮酸湯魚或者麻辣魚,也可以醃製後油炸都很好吃。你覺得呢?


花腰妹


有人說農村很少有人吃鰱魚呢?這是為什麼呢?


看到這位朋友的問題,老張才突然意識到,本來在農村的宴席上,現在真的見不到鰱魚了。任何事物的發展,其實都是人類選擇的結果,包括現在的鯰魚越來越少的出現在農村的餐桌之上,我想這也是和人類的選擇有關。



在農村的宴席上,最後都會有一道壓軸的菜,那就是魚。在以前的農村,做魚的時候很喜歡用鰱魚,而且以前農村人也比較喜歡吃鰱魚。之所以以前在農村大受歡迎的鰱魚,現在已經銷聲匿跡,主要原因是鰱魚的刺特別多,吃起來特別的麻煩。



吃過鰱魚的人應該都知道鯰魚的特點是刺特別的細,而且刺上的分支很多,這樣以來,吃魚的時候就會感覺滿嘴都是刺,而且都是那種很小的,非常容易斷掉的刺。在農村一以前經常性會發生,吃魚被鯰魚刺卡住喉嚨的事情,只是因為以前農村大家平時都吃不起魚,偶爾吃一頓魚,小孩子都是狼吞虎嚥的,所以很容易被連魚刺卡住。

其實鰱魚也沒有那麼不堪,鰱魚的味道要比我們所知道的草魚河裡魚要好很多,因為鰱魚的肉很細。還有一個原因是以前鰱魚賣得比較便宜,所以大家都選擇淋雨,現在生活水平好了,大家就會選擇那種價錢高高一點,吃起來比較舒服的魚。整體而來就是鯰魚,之所以在農村漸漸沒人吃的,一個是因為現在人有錢了,另一個原因那就是鰱魚刺太多了。


老張談三農


"為什麼現在農村裡很少有人吃鰱魚了?"針對這個問題,願意與你分享一下個人看法。

鰱魚是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和鱅魚)之一。其肉質鮮嫩,營養豐富。在養殖上具有生長快、疾病少、產量高的特點,是較宜養殖的優良魚種之一。然而,現在農村裡很少有人吃了,這又是什麼原因呢?詳情分析如下:



鰱魚刺太多

鰱魚刺太多,這個是主要原因。吃魚的時候,很多人都比較討厭魚中帶有的刺,生怕誤食魚刺,卡了喉嚨,不能夠痛快吃下,食用體驗不好。所以,在經濟條件好轉,生活水平提高的情況之下,村民當然會選擇價格稍貴的,但是相對魚刺較少的魚品種,比如羅非魚、桂花魚和鱸魚等等。鰱魚久而久之便會被遺忘,淡出人們的視線。



鰱魚價格太低

鰱魚在四大家魚之中,價格是最低,這可能是受到了太多刺的影響,消費的人少了,沒有市場競爭力,養殖就沒有效益。沒有人養殖,市場上很少有,農村自然就沒有人吃了。



鰱魚不適合病患者食用

經常食用鰱魚,具有緩解胃部不適,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和預防癌症促進腦部發育的功效。但是,像有老病,老傷的人不適合食用,有乙肝、感冒、發燒、口腔潰瘍和大便秘結患者不能食用,有瘙癢性皮膚以及有內熱、蕁麻疹和癬病者應該忌食。另外,鰱魚使用還有禁忌,比如鰱魚不宜與牛羊油一起食用。



好了,以上是我個人看法,歡迎評論指正。另外,大家有關於三農方面的問題,可以一起探討。


有點意思的事兒


不請自來。

有人說農村很少有人吃鰱魚了,這是為什麼?

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在我的記憶當中我們這都是不怎麼吃鰱魚的。我從小是在外公外婆家長大的。我的外公外婆都是比較節儉的人,一塊錢恨不得掰成兩塊錢來花。但就算我的外公外婆買魚吃都不會買便宜的鰱魚,一般都是買鱅魚,也就是常說的大頭魚。



小時候吃鰱魚都是在學校食堂,那時候每天都會比較好奇當天中午吃什麼。下課的時候便會去食堂門口那瞄一眼,有時候就會看到地上放著一些一米多長的大鰱魚。後來才知道,那些一米多長的鰱魚才一塊錢一斤,當時我們這鱅魚的價格是四塊五。
至於為什麼不吃鰱魚,我覺得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鰱魚刺比較多,吃的時候不注意的話就比較容易卡住喉嚨。第二也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鰱魚不好吃。鰱魚的肉質比較粗,吃起來口感比較差。我想這才是很少人吃鰱魚的原因吧。


家在三吾


說農村很少人吃白鰱,這個說法我不認同,至少我那邊不是這樣的。白鰱,只要會烹飪,還是很多人吃了。別的地方少人吃白鰱,我覺得可能是這些原因導致吧。

1:白鰱比較多刺。白鰱魚身上是很多小刺的,吃白鰱時,是需要很小心的。而別的四大家魚,相對來說刺少點。可能,這也是大家不喜歡吃白鰱魚的原因吧。

2:不懂烹飪。草魚,清蒸,紅燒,煮湯,都好吃。在火候的控制上,不會要求太高。而白鰱魚就不同了。清蒸煮湯,都不好吃。在烹飪白鰱時,配件的搭配,火候的掌握是很關鍵的,直接影響著肉的口感。

懂不懂烹飪,做出來的白鰱魚是天差地別的。所以,我覺得,很多人不喜歡吃白鰱,很可能就是缺一個好的廚師。

3:過去,大家喜歡吃白鰱魚,是因為白鰱魚價格低廉。現在農村人生活水平跟上去了,在吃魚時,更注重喜歡吃什麼魚就買什麼魚。而過去是,看口袋有多少錢,去買什麼魚。選擇的品種多了,自然而然買白鰱魚的人就少了。

4:白鰱魚,腥味比較重。在烹飪時,需要很多技巧和配料來去腥味。不懂烹飪的人,就會覺得白鰱魚比較腥。這也是大家不喜歡吃的原因吧。

總得來說,吃白鰱魚的人,可能少了點。但白鰱魚還是很受歡迎的四大家魚之一。

說實話,會烹飪的話,白鰱魚的肉質口感比草魚好吃。大家可以試試,不懂烹飪的,也可以到網上要學習下。


村哥小凡


有人說農村很少有人吃鰱魚了,這是為什麼?

以前鰱魚在農村很受歡迎,尤其是在婚宴上,不會少了鰱魚的影子,但是最近幾年別說老百姓的飯桌上看不到鰱魚的影子,就連婚宴上也看不到鰱魚,這是為什麼呢?

1、鰱魚的味道。吃過鰱魚的應該都知道鰱魚的土腥味特別重,尤其是在農村的婚宴上的鰱魚,記得小時候坐席,其他菜都一掃而過,而鰱魚卻沒人吃,就是因為鰱魚的腥味,讓很多人都退避三舍。

2、鰱魚的刺多。小時候曾經就因為吃鰱魚被扎過以後,很多年都對吃魚有隱形,鰱魚不僅是大刺多,小毛刺也特別多,吃一塊魚肉要擇半天的魚刺。現在市面上只有一根主刺的魚太多,人們更喜歡吃刺少的魚。

3、要求烹飪技術高。其實鰱魚並不是難吃,只是大多數的人不會做而已。鰱魚對火候要求特別高,對於普通的家庭主婦來說要想做好吃的鰱魚就很難了,所以人們更喜歡做烹飪技術要求低的黑魚、鯽魚等等。

4、人們的生活條件水平提高。以前人們選擇吃鰱魚是因為鰱魚便宜,現在農村人的生活條件越來越高,人們則會選擇味道好的魚類,雖然價格能高一點,但是人們還是能接受的。

其實在農村人們吃鰱魚的越來越少,主要和社會的發展有關係。以前人們吃鰱魚是沒有選擇的餘地,現在人們選擇的魚類有很多,口感不好的魚類自然會被淘汰掉。


小馬話三農


二他爸來回答!

題主所說的鰱魚就是天津人常吃的胖頭魚!有花鰱,白鰱之分!

咱回答問題言簡意賅!直奔主題!

胖頭魚生長速度快!但大家都知道!但凡是河魚,做的不好肯定《土腥味重》!

這可能是有些人不吃的主因吧!

但是隻要做好了!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

昨天二他爸就吃一頓,一魚三吃!胖頭魚做的!

魚頭做湯!中段菠蘿魚片!風尾魚!齊了!

歐K!祝大家天天開心!



二他爸


為什麼現在農村很少有人吃鰱魚了?確實,現在吃鰱魚的人很少,主要還是其肉的品質不佳造成的。


以前生活條件差,鰱魚比草魚、大頭魚便宜一半以上,所以農村人從實際出發,會選擇價格便宜的鰱魚,必竟那時候物質基礎差,不是天天能吃上魚的,以前我們當地的酒席也經常用鰱魚,現在基本上都是草魚以上,有錢的還會用上新鮮的海魚(多寶魚、石班等’)。而我們當地,還有一種特殊的做法,會把鰱魚肉加紅曲、八角粉進行醃製密封發酵,我當地叫″硬魚"。這個口感會好很多,蒸出來別有一番風味。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使用鰱魚做"硬魚″的也少了,現在都是使用大條的草魚較多。

我認為,造成現在農村人不吃鰱魚的主要原因:

①農村人的攀比心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認為鰱魚做菜,上不了檯面(價格便宜)。怕被別人說三道四。

②鰱魚肉質確實不怎麼樣,普通的做法,鰱魚肉不夠鮮美、口感較柴、泥腥味重、刺多。

③生長環境不好,鰱魚生長要快,水必須要夠肥,太肥水體養出來的魚,農村人有天然排斥肥水魚心理,都喜歡無汙染的清水魚。

④產量大,價格低廉,偶爾吃幾次還可以,吃多幾次,大家對這種味道不是很好的魚,吃幾次就膩了,沒有吸引力。



總之,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物質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鰱魚的沒落是必然趨勢。也許只有當人們不再大量養殖,其屬於珍稀魚類後,才能夠重新引起大家對鰱魚的重視。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大家對這個問題還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或意見,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