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墊廠家直銷訂製
很遺憾,根本不存在天天對砍還砍不壞的兵器。舉個例子吧,現在很多日本刀吹,把日本刀捧到一個很高的高度,什麼世界三大名刀,也不知道是誰評的。那麼這種所謂的世界三大名刀之一的戰例應該具有說服性了吧。
這個事要從日本室町幕府時期說起,當時室町時期的第十三代徵夷大將軍足利義輝,他是個很厲害的將軍,他早年曾經接受號稱“劍聖”的上泉信綱和冢原卜傳的指導,一身武藝非常了得,被認為是日本歷史上劍術最為精湛的幕府將軍,號稱“劍豪將軍”。這樣一個幕府將軍,要技術有技術,要錢也有錢。他生平就喜歡收藏名刀,他的刀可不是劣質貨,都是著名的寶刀。但是呢,就是因為足利義輝大權在握,導致有戰國第一惡人之稱的松永久秀進行了叛亂,松永久秀率領叛軍圍攻足利義輝的府邸,由於事發突然,叛軍人數眾多,足利義輝只能孤軍奮戰,足利義輝把自己收藏的所有寶刀都拿了出來,並插在走廊上,親自與來襲的敵軍戰鬥,當時戰況激烈,足利義輝砍鈍一把刀就拔起地上的刀繼續作戰,根據記載足利義輝一個人在府邸與叛軍戰鬥達三小時,期間叛軍無人可以近身,這一戰足利義輝一共砍壞了7把寶刀,最後還是叛軍把城內的紙門以及紙窗等等拆下作為盾牌,然後把足利義輝圍住,一擁而上壓倒足利義輝,然後再用長槍刺死了被壓住的足利義輝才解決了戰鬥。
那麼連日本的寶刀在一場戰鬥中也打壞了7把之多。又怎麼能說古代兵器天天打都不壞?就算現在冶金製作的刀,你去天天砍鋼管它也會壞,又何況古代冶金製作的兵器。在過去,兵器也一直都是消耗品,只不過損壞的兵器還能回爐再造,而陪葬的兵器一般都是主人心愛的兵器,根本不上戰場的玩物。看起來都保存比較完好罷了
人渣嘯西風
這個問題的提法本身是錯誤的。凡是有鋒刃的兵器,一旦要出現對砍現象,就必然會出現崩刃、卷丸、折鋒、甚至是斷身的損傷!
古代的戰爭,除了士兵本身的格鬥素質與陣形衝擊力之後,更重要的一個決定因素就是兵器質量的好壞。
青銅兵器相對於石器更為鋒利,但是本身質量偏軟、偏脆。因此,在戰國時代,掌握了鍊鋼技術的國家戰鬥力迅速大漲。像中原地區原本實力偏弱的韓國,就是因為境內有鐵礦並掌握了相關冶煉技術,從而有了“勁韓”之稱。
但即使是如此,再好的鋼鐵打造出來的兵器,其出現鋒刃對砍的情況時,雙方都一定會產生損傷。因此,古代冷兵器時代的訓練方向就是要讓士兵明白,鋒刃是用來刺砍對方身體的,而不是兵器的。格鬥中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但凡格擋動作,一定是儘可能用較為厚重的兵器背部、面部來迎擊。而就算是砍殺、劈刺的都是敵人的血肉之軀,一場大戰下來,大多數士兵的武器鋒刃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甚至直接就是廢棄。因此,古代戰爭往往都需要大量的後備武器用於每一場戰役之後的更新補充。
還有一個證據就是,寶劍是雙面刃,理論上比單面刃的刀更具殺傷力。但戰場上基本不會配備寶劍,而是裝備刀。就是因為對戰中,不可避免會有格擋,雙面刃的寶劍擋幾下就會崩了刃,不如有厚重刀背的刀更實用。
值得糾正的一點是,在傳說中以及影視劇裡的那種“削鐵如泥”的寶刀寶劍在古代基本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如今的高強度合金,最多也只能做到斬斷鐵絲之類的強度,但是次數一多,仍然是會損傷刃口。當然,剛剛講的也是“基本不存在”,不排除會有冶煉高手通過精準的粹制打造出高強度的鋼刃,在足夠的技巧下,能夠砍斷劣質武器,但是想一想這種武器的成本與代價,也不會有人會拿它去輕易與敵人對砍。
歷史上的鋒厲與強度都出名的日本武士刀,其最多的驗證方法,也只是劈砍草蓆,你要讓他們去劈鋼鐵物件,並不是說它劈不了,而是沒人會去嘗試,因為多劈幾次,好刀也就廢了!
剛剛講過
冷兵器時代,刀劍相砍其實很容易造成缺口或捲刃的。只是我們受電影電視的影響,在電視電影裡面,兵器對砍半天還完好無損,這是完全不可信的,這是屬於沒有實踐,也不考慮實踐的藝術處理。我們假想一下古代的戰場,一位將軍手持刀劍,帶著士兵們衝鋒陷陣,刀鋒劍影,手中的寶劍經歷了無數次的劈砍和穿刺,最後這把寶劍會怎樣?真實的情況應該是滿是傷痕和缺口。因為刃部對砍,那對刀劍而言都是致命的,只是工藝材質好的,刀傷會輕些而已,即使反覆劈砍,也砍斷了另一把刀劍,自己的代價也是慘重的。真正的將是對自己的兵刃,都是很愛惜,是不願意自己的刀刃,與對方兵器撞擊的。都是努力使用劍脊或刀背前,努力避免任何形式的正面撞擊,除非必不得已。古代冷兵器在中國,隋唐乃至漢,都對刃口進行了熱處理,刃口硬度至少在落實52度以上,一般會達到58到60左右。這個硬度是很高的,很容易崩口。在隋唐後,我國出現了大批刃口不進行熱處理的夾鋼刀具,但其硬度仍然相當高,就壽命來看。其工藝因為是通體夾鋼,所以理論上說幾乎不存在壽命問題,即使卷口,因為只要你不斷的研磨,就可以一直使用下去,結果無非是刀體不斷的變窄變短而已。所以古時候兵器天天對砍卻不刃口,這樣情況是不存在的,只不過是電視電影為了藝術的加工而出現的美好景象而已。
如許煙波歲月357
古代兵器和現代一樣,也會損壞也有損耗的,不存砍不壞砍不卷的兵器。
不過,古代真正打仗時,兩軍對戰,士兵們使用易損壞的兵器其實不多。易損壞的兵器一般都是體積較大開刃鋒利的兵器,如長刀、長劍等。但是這類兵器在古代士兵列裝是很少的,士兵一般是用長槍長矛多。
明朝《武備志》中第七十七卷教士兵列陣時就說,凡步兵方隊五十人為一隊,配備長槍(矛)十五根、弩五具、弓十具、棒六根、陌刀五把、盾牌五具,另配數名旗手領隊等。從這個描述就可知,隊伍中刀(陌刀)只配備區區的五把而已,士兵們的制式武器主要還是長槍、弓箭。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的,古代鑄造一把刀與劍,無論成本、工藝都要比製作一支長槍(矛)大得多。而且,戰鬥中長槍(矛)的作用也比短武器類的刀與劍大多了,訓練難度也小得多。
50後男人
古時候的兵器大部分是刀、槍、劍、戟、金鞭、八稜流星錘一類的武器,一部分是銅製、一部分無縫鋼製造的兵器,用來人與人殺鬥是非常耐用,古時候的工匠,對以上幾種武器的煅造枝術非常過硬,所以古人用的兵器,都是在當時哪個時代最先進的材料和枝術。
滄海129345295
對於這個問題,老鷹航空談一下看法:
第一呢,中國古代兵器的材料發展過程,從最初的石器開始,歷經青銅、鐵器、鋼包鐵、全鋼,每一個階段的進步,都是對兵器強度和剛度的提升。
第二,在同一時期,所有的兵器在平常訓練和作戰過程中,都會因為碰撞、衝擊等強烈使用而發生損傷,出現捲刃、彎折,甚至斷裂的現象,這都是正常現象,哪怕是以今天現代化的鑄造工藝生產出來的合金鋼,加工成刀劍,一樣會出現類似問題。
現在的很多影視作品和電子遊戲作品,在對於兵器的這一細節往往都是忽略的,所以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誤的印象,認為古代的刀劍質量都是上上層,不會出現損壞問題。
第三,以唐朝兵制為例,陌刀這種類型的兵器在裝備部隊之後,士兵會配置兩把以上的長短不同規格的陌刀,少數精英部隊會配置三把以上,一方面可以提高近身格鬥的適應性,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出現刀損壞的問題。說實話,刀劍的損傷在野外條件下,還真不好修。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如需獲取更多軍事、航空科技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老鷹航空堅持原創回答問題,不做如何複製粘貼。
老鷹航空
你怎知天天對砍?你怎知不捲刃?文章要靠腦子寫,而不是爪子。
白鹿騎士
天天對砍?呵呵,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到了戰場,幾刀下去,不是死就是活,並且大部分士兵一輩子都沒機會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