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25個兒子,為何沒有阻止司馬懿奪位?原因是什麼?

西府騎手


司馬懿是在他71歲的時候反魏的,按道理說到了這個年紀應該是無慾無求了,古代的七十多歲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百歲老人了,看看同時代的人多早就死了。所以那個時候的司馬懿按照我們正常人的想法來看,應該是靜享天倫的時候了,那到底為何他要帶領死士謀反呢?

我們先說說他這個想法是從什麼時候誕生的,其實司馬懿一直都不算是一個忠臣,看看魏國前幾代皇帝對他的防範之心,要不是外有強敵環伺,早就把他殺了,所以,早早的司馬懿就對魏國不滿了。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司馬懿一直是魏國重臣,伴君左右,提心吊膽一直到了曹芳繼位!

曹芳繼位時才八歲,政務全憑曹爽,司馬懿和郭太后幫襯,那個時候曹爽任職大將軍,司馬懿為太尉,大將軍的官位是略高於太尉的,所以曹爽很明顯是曹?庇美粗坪饉韭碥駁摹:罄矗?芩?穸覽空?權,尤其是尚書事,所以就推薦他司馬懿為大司馬,而上一任大司馬正式曹爽父親曹真。不過因為大司馬之位,太過勞累,司馬懿又已年過花甲,最後才出任太傅,也就是曹芳的老師!

曹爽並沒有放下自己想要攬政的野心,於是上書想要把人才推舉的權利握在尚書檯手裡,這個改變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司馬懿,世族力量逐漸削弱,作為世族領袖的司馬懿權威依然逐漸削弱,這也是最後司馬懿謀反的關鍵原因之一!

雖然對他自己來說,不在乎虛名,但權利邊緣話後,自己家族子孫後代怎麼玩?所以只能在行將就木的年紀攜三千死士奪權,也為後來後代篡魏掃清了障礙!


話談歷史風雲


曹操擁有眾多妻妾,最後也生了25個兒子,先來看看曹操的25位兒子。

1、曹昂,字子修,曹操長子,死在了曹操好色的本性下,戰死於宛城。

2、曹鑠,曹昂同母弟,建安初年病逝。

3、曹丕,字子恆,黃初七年(226年)病逝,時年四十歲。

4、曹彰,字子文,曹丕同母弟,黃初四年(223年)病逝。

5、曹植,字子建,曹丕和曹彰的同母弟。在曹丕去世六年後去世,只活了41歲。

6、曹熊,卞夫人所生第四子,英年早逝。

7、曹衝,字倉舒,13歲就去世了。

8、曹據,曹衝同母弟。唯一的特點是活得比較長,司馬師廢掉曹芳後,曾準備立曹據為帝,後來改了主意才立了高貴鄉公。據此推測,曹據很可能活到了司馬炎篡奪曹魏建立西晉。9、曹宇,字彭祖,魏元帝曹奐生父。曹宇人如其字,一直活到西晉建立13年後的咸寧四年(278年)才去世。10、曹林,一直活到了甘露元年(256年)。

11、曹袞,青龍三年(235年)去世。

12、曹玹(xuàn,早逝。

13、曹峻,甘露四年(259年)去世。

14、曹矩,早逝。

15、曹幹景元二年(261)去世,此時司馬氏篡奪曹魏已經離完成不遠了。

16、曹上,早夭。

17、曹彪,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王凌謀劃討伐司馬懿,立曹彪為帝,為淮南三叛中的第一叛。王凌被司馬懿出兵擊敗後,曹彪也被賜死。

18、曹勤,早夭。

19、曹乘,早夭。

20、曹整,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去世,年僅22歲。

21、曹京,早夭。

22、曹均,死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23、曹棘,早夭。

24、曹徽,字子雋,正始三年(243年)去世。

25、曹茂,去世時間不詳。

從上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曹操25個兒子都沒能阻擋司馬家族的崛起的原因之一,那就是曹操的兒子們大多比較短壽,活到司馬炎篡位的只有兩個,接近司馬家族掌權的也只有五個。

還有就是曹操的這些兒子中能人不多,上面五位更是基本沒有,曹彪可不是自己造反,只是被人推出來而已。第三是最重要的一點,曹丕和曹睿對宗室防範實在太嚴,壓根不給他們半點權力,沒權力也沒能力,想阻止也是有心無力。


平沙趣說歷史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曹家還有許多藩王在外面,比如

燕王曹宇和彭城王曹據。那麼為什麼曹操的這些兒子沒有站出來阻止,導致最後大魏被司馬炎所篡奪呢?歸根結底,問題出在曹丕身上,當然也與司馬懿的高明手段有關。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曹丕能夠當上世子非常的不容易,當年曹操幾次有立曹植為世子的打算,多虧有司馬懿、吳質、陳群、朱鑠的幫忙,再加上曹植自我約束太差,夜闖司馬門,犯了大錯,最後曹丕才有驚無險的當上了世子。

有這樣的教訓在前,曹丕在篡漢稱帝后,加緊了對諸藩王的控制。曹丕下旨規定:諸藩王王不得逗留京師,即刻前往封地,不奉詔不得前往京師。曹彰曾經來到洛陽要求覲見曹丕,曹丕厭惡,一直躲著不見,曹彰回去後氣的暴病而亡。

其他諸藩王的境況也很慘,以曹植為例,曹植十一年當中三遷其封地,從安鄉侯到鄄城侯,又從鄄城侯到雍丘王,最後遷徙到陳地。每次都不會在封地呆很長時間。而且當時有這樣嚴格的規定:藩王下屬官僚皆下等吏才,護衛不超二百人,而且這些護衛不是老就是殘。

時法制,待籓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豎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

彭城王曹據的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甚至比曹植還殘。曹據先被封為范陽侯,後來改封宛侯。後來一年當中遷徙兩次,分別任章陵王和義陽王。這還不夠,曹丕後又以曹據夫人是南方彭城人,又遷徙曹據為彭城王,沒過兩年又遷徙為濟陰王,最後復遷徙為彭城王。一次次的折騰,讓曹據心力憔悴。

曹操二十五個兒子當中,只有燕王曹宇的狀況好一點。曹丕駕崩,曹叡即位後,因為曹宇在曹叡小時候經常關愛他,於是燕王曹宇被曹叡召回京師,入朝做官。後來更在曹叡病重時差一點被委任為大將軍,受託孤的的重任。曹叡的近臣劉放、孫資怕曹氏親貴得權後對自己不利,於是勸曹叡改立曹爽為大將軍,和司馬懿一起接受託孤重任。燕王曹宇又一次被勒令即刻離開京師,從此,曹氏家族再也沒有人能夠進入權利中樞。

因此,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曹家勢力幾乎沒有反抗的力量。大多數藩王(曹操兒子)早已經死去,剩下的藩王只有二百名左右的老弱殘兵,如何與司馬懿抗衡呢?那麼曹家諸藩王沒有力量,難道他們就沒有一點作用了嗎?不是的,他們的作用還是很大的。後來事實證明,司馬懿奪權後,一直有人借曹家勢力與司馬懿家族對抗。

當時的司空王凌就看到了這一點,曹氏後代雖然勢力單薄,但是還是有價值的。既然皇帝闇弱,被司馬懿所操控,那麼就另立其他藩王,藉以和司馬懿抗衡。於是王凌聯合兗州刺史令狐愚,決定另立楚王曹彪(曹操的兒子)為皇帝。

司馬懿知道後大驚,於是以七十多歲的高齡親自率軍前去平定叛亂。司馬懿速度太快,王凌兵變失敗。司馬懿吸取王凌兵變的教訓,於是下令將所有王親貴族都遷徙到鄴城居住,派有司暗中監視,禁止王親貴族和大臣及邊疆將領結交。

悉錄魏諸王公置於鄴,命有司監察,不得交關。

這樣的話,曹家勢力算是被司馬懿一窩端了,再也沒有人敢動另立曹家後代的念頭。那麼就沒有人再反抗了嗎?不是的,曹家勢力沒有了,還有與曹家勢力緊密相關的夏侯家勢力,於是對司馬懿家族不滿的人又將目光轉向了夏侯家。

公元254年,中書令李豐與光祿大夫張緝密謀廢掉大將軍司馬師的職位,另立夏侯玄為大將軍。後來事情遭到洩漏,三人被誅殺。夏侯玄的死引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諸葛誕、文欽、毋丘儉相繼在淮南發動叛亂,反抗司馬家族專權,後皆被鎮壓。

這些反抗被鎮壓後就沒有人再挺身而出了嗎?不是的。儘管曹家勢力被困於鄴城,夏侯家勢力也被消滅殆盡,但是與司馬家族名望相當的其他家族站了出來。例如,鍾繇的後代鍾會。

鍾家在朝中的威望在曹操時代是超越司馬家的,自從司馬懿篡權後,鍾家以鍾會為代表也開始對司馬家族所不滿,於是鍾會在破蜀成功後立刻在蜀地密謀發動政變,假借奉郭太后的遺詔,奉命討伐司馬昭。後被司馬昭識破,叛亂失敗。自此之後,再也沒有大的力量去反對司馬家族的獨權勢力。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曹操雖然有二十五個兒子,但是這些兒子在曹丕稱帝后,遭到不同程度的壓制。所有藩王都不得滯留京師,下屬官吏皆是一些平庸之輩,擁有不超過二百人的老弱殘兵。因此,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奪權後,曹家根本沒有反抗的的實力。雖然曹家無力反抗,但一些有實力的大臣和邊疆大將都以曹家後代和夏侯家後代為核心,悍然發動了多次對司馬家族的反擊,甚至於與司馬家名望相當的鐘家(鍾會)也參與了,只是

司馬懿太高壽,手段也很高明。司馬懿將曹家宗親全部困於鄴城監督起來,率兵平叛了王凌叛亂。司馬師及司馬昭兩人也有司馬懿遺風,順利平定了毋丘儉、諸葛誕、文欽、鍾會的叛亂,最後權利歸於司馬家,再也無人能夠阻擋。

總之一句話,司馬家族篡權成功與曹氏的衰敗和司馬家的強勢崛起有很大的關係,怪只怪曹丕自斷手足和司馬懿老謀深算,一切都是必然!


每日趣評


曹操的25個兒子,抵不過司馬八達啊。

曹操兒子雖多,但是成才率很低。有西漢七王判亂在前,曹操的兒子雖然多被封王,但是隻是名義上的王爺,沒有實權。跟明成祖朱棣繼位後的明朝王爺一樣,身份尊貴,但是實際沒有什麼權力。而司馬懿家族,人才是源源不斷的。



曹操雖然有25個兒子,但是有11個死的很早,其中絕後的有9個。還有6個兒子被降罪、免職,過繼給曹操兄弟兩個兒子,還有三人平淡無奇。剩餘三人,就是曹丕、曹植和曹彰了,不得不說,曹操兒子的成才率是很低的。



如果說有能力、有威望阻止司馬懿的,只有可能是曹彰。曹彰一生征戰沙場,征討過烏桓、鮮卑,立下赫赫戰功,曹丕繼位後被封為任城王

。但是曹彰在公元223年就去世了,而司馬篡位的關鍵高平陵之變,發生於公元249年。



司馬懿奪位的關鍵有兩點

一、曹魏兩代雄主都英年早逝。曹丕登基後才6年,年僅39歲就去世了。繼任的曹叡,登基15年就去世,年僅36歲。隨後繼任的曹芳,年僅7歲,由曹爽和司馬懿輔政。在曹丕、曹叡當政期間,司馬懿是老老實實的為曹魏東征西討,不敢造次,可想而知,如果曹丕、曹叡若能像司馬懿一樣活到70多歲,能夠把握局勢,司馬懿是不可能奪權的。



二、曹魏的人才匱乏和司馬懿家族實力的雄厚。曹魏的人才匱乏,這就不用多說,曹操的兒子成才率實在太低,最後輔政的曹爽,是曹操養子曹真的兒子。曹真在正史裡是一位極為出色的大將軍,官至大將軍、大司馬。但是曹真的兒子曹爽,可以說是頭腦簡單,在輔政曹芳時,實行激進的改革,損害了很多家族利益,導致高平陵之變中,很多家族都站在司馬懿一方。

而在政變爆發後,又天真的聽信司馬懿的謊言,輕易投降,導致被滅三族。



至於司馬家族的人才,可以說是源源不斷的。司馬懿出身於河內名門司馬家族,同族兄弟八個,都是人傑,被稱為司馬八達,同族勢力為司馬篡位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司馬篡位的成功,是有士族崛起的背景。在兩漢期間,採用的舉孝廉制,由各地官員挑選人才推薦至中央。地方官員推薦的人可想而知都是自己的族人、門生等,這些被推薦的人再推薦自己的門生、族人,以此反覆,到了東漢末年,已經形成了實力雄厚的士族階層,並且盤根交錯,已經是尾大不掉了



漢朝的士族階層延續到了三國期間,在曹魏政營裡,有很多士族的代言人。比如河內司馬氏的司馬懿,潁川荀氏的荀彧,潁川陳氏的陳群,弘農楊氏的楊修。



曹操在任期間,由於有威望有武功,故可以對士族進行打壓,比如殺楊修、打擊荀彧等。但是曹丕接任後,為獲取士族支持,採用了陳群的九品中正制,為士族的壯大大開綠燈,使士族最終成為了龐然大物

,可以威脅曹魏的權力了。



接任的曹叡,政治手段高超,可以和士族達成均衡姿態,保證了士族和曹魏同享受權力,故在任期間安全無事。曹爽的激進改革,觸犯了很多士族的利益,所以高平陵之變後再曹魏再無回天之力。



其實高平陵之變發生時,曹爽並不是還手之力。曹爽若聽從恆範之言,帶著皇帝曹芳去許昌,學習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大有可為的。因為曹魏的武將,主要是寒門子弟,若讓士族得逞,寒門子弟外無出頭之日,在司馬懿奪權後,淮南發生三次判亂,起事都是是忠於曹魏的軍隊。可惜的是曹爽只願意當一個富家翁,又低估司馬懿的奸詐



綜上所述,司馬懿奪權,往大的說有士族壯大的大背景,從小的方面,曹魏宗室的成才率底下,又被加以防範,有才的曹丕、曹叡又是短命鬼。而司馬懿家族人才不斷,此消彼長下,司馬篡位就發生了。

隨著司馬篡魏,歷史正式進入了士族統治階段。由於士族生下就可以做官,毫無競爭機制,很快就腐化,隨後的兩晉南北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而開啟這個時代的司馬懿,也永久的被訂在恥辱柱上。


采薇讀史論今


這個事情與曹丕有脫不了的關係,他在位期間,防範曹氏宗族像防賊一樣,導致曹氏力量被大幅度削弱,也正是在他手中,司馬懿的命運開始扭轉,開始進入政治中心。另一個原因就是司馬懿實在太能熬了,一連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終於在曹芳手中奪得大權,為司馬家族篡位鋪平了道路。

曹丕防範曹氏宗族

曹操的兒子的確不少,但是如長子曹昂等人早早戰死,又如曹衝等人英年早逝,活下來的本就不多。而曹丕上位之後,在汲取了漢朝“七國之亂”和外戚干政的教訓之後,防範曹氏宗族簡直比防賊還嚴密。

曹操晚年,曹丕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的幫助下,在繼承權爭奪中戰勝曹植,被立為世子。曹操去世後,曹丕繼位為魏王,並在延康元年(220年)代漢稱帝。

然而曹丕登基後卻開始大權獨攬,為了避免重蹈漢朝之覆轍,他嚴格限制宦官、外戚權力,明令“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同時,大肆削奪藩王權力,各藩王封地不僅市場變更,而且沒有了治權和兵權,還在各封國設立防輔,監國謁者,負責監視藩王,這使得曹氏藩王不但沒有了權勢,而且連行動都受到限制,簡直行動圈禁。

曹丕的一系列政策,雖然使得曹魏一直未發生宦官、外戚、藩王作亂事件,卻也導致宗親勢單力薄,在日後司馬家族的篡權中根本無力阻止和對抗。

司馬家族的命運轉折

曹操在位的時候,司馬懿一直不得重用,一方面或許是曹操對其有防範之心,另一方面曹操身邊本就是人才濟濟,文有荀彧、程昱、賈詡等智囊,武有曹氏、夏后氏宗族以及五子良將等猛將。因此,司馬懿不得重用也就很正常了。

曹操晚年,在繼承權的問題上出現了由於,導致他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各自形成了權力圈子明爭暗鬥,擁護曹丕的有賈詡、崔琰、司馬懿、陳群、桓階、邢頤、吳質等人,擁護曹植的有丁儀、丁廙、楊修、孔桂、楊俊、賈逵、邯鄲淳等人。

曹操去世,曹丕繼位後,自然要任用曾經支持過自己的人,而對於支持曹植的人自然也是要打壓的。司馬懿因而得以重用,先是受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在曹丕登上皇位後,司馬懿又被任命為尚書,不久後轉任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

司馬懿不僅在曹丕手中開始得到重用,而且此時曹操時期的謀臣武將已經漸漸凋零,因此司馬懿的成長空間極大。這也是司馬家族之後能夠迅速崛起的一個關鍵所在。

司馬懿熬死曹氏三代

司馬懿雖然曹丕手中得以重用,但曹丕畢竟年富力強,而且頗有權謀,還是能夠駕馭司馬懿的。再加上曹丕本就比司馬懿小八歲,如果有他在,司馬懿是絕對翻不了天的,然而命運就是這麼奇妙,

曹丕在黃初七年(226年)就病逝了,他這時不過才四十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

曹丕去世之後,年少的太子曹叡繼位,曹叡雖然年少,但卻也是個頗有能力的帝王,處事沉著、剛毅,明識善斷。如果曹叡在,憑藉曹氏三代人的菁英,加上自己的能力,以及曹真等人的支持,司馬家族也只能安心做一個臣子,然而老天爺再次跟曹家開了一個玩笑,景初三年(239年),曹叡僅在位13年,在年僅36歲的年紀就病逝了。

曹叡死後無子,由其養子曹芳繼位,而由大將軍曹爽、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曹爽雖然能力不行,但對司馬懿卻是嚴加防範。正始八年(247年),大將軍曹爽聽何晏、鄧颺、丁謐之計,軟禁郭太后於永寧宮,郭太后和曹芳告別時相對哭泣。曹爽自此專權,司馬懿的兵權也被剝奪。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初六,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掃魏明帝的高平陵,曹爽兄弟均跟隨。司馬懿趁機上奏永寧太后,請求廢黜曹爽兄弟,並依靠聲望率兵屯於司馬門,控制整個京城。曹爽最終屈服,自請免去職務,不久便被司馬懿定罪,夷滅三族,史稱高平陵事件。從此曹魏軍政大權落入司馬懿之手。

司馬懿去世後,其長子司馬師繼承權力,後來廢掉曹芳,立幼皇帝曹髦為帝。不想曹髦卻不想當傀儡,於甘露五年(260年)組織從僕射李昭、黃門從官焦伯等人率領僕從百餘人討伐司馬家,然而卻以失敗告終,曹髦也被武士成濟所弒,年僅20歲。司馬昭於是又立曹奐為帝,實際上只是司馬家的傀儡而已。

鹹熙二年(265年)八月初九日,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繼任相國、晉王之位。 十一月十二日,司馬炎篡奪魏國政權,建立西晉,史稱晉武帝,魏國自此滅亡。曹奐被廢為陳留王,不過雖然被廢,但其地位、待遇、結局都可以說是歷代亡國之君中最好的。


香茗史館


首先說三國梟雄曹操一生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和七個公主,兒子中多有有才之輩,但曹操的兒子壽命都比較短,但其中有早薨的就有七個。

然而司馬懿奪位的時間點為嘉平元年(249年),那年司馬懿表面裝病,實際上也在暗中佈置,準備消滅曹爽勢力。然而活到249年曹操的兒子只剩下7人,這7個兒子也是才智平平,基本被排除在權力中心外。

其次,當時曹操比較認可的兒子也只剩下曹植和曹丕。曹操死後,曹丕繼位。據說,司馬懿相貌與眾不同,有鷹視狼顧之相。曹操雖然深知司馬懿能力超凡,但也有意提防他,不過曹丕卻對司馬懿非常信任。

他在位期間,防範自己的曹氏宗族像防賊一樣,導致曹氏力量被大幅度削弱,但也正是在他手中,司馬懿的命運開始扭轉,開始進入政治中心,以至於後來的奪權。


歷史有妖氣


曹操雖然有25個兒子,曹氏政權的衰弱,有一定的曹氏個人原因,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個人認為曹操死後關鍵在於曹丕的接位。曹丕此人先天有疾,為了接位刻意隱瞞了曹操。從曹丕的接位,就為曹氏政權埋下了禍根。

曹丕,生於公元187年,卒於226年,在220年登上皇位,細細算來,曹丕在位不過短短六年,正當壯年39歲卻去世了。曹丕此人沒有什麼軍事、政治、治國之才,卻善於玩弄權術。三國是一個什麼時代,一個戰亂的年代,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西有諸葛亮是曹魏最大的敵人,曹操在位時,依他的文治武略,他不懼任何敵人。而曹丕不一樣,他不依仗司馬懿,他的政權很可能就被三國中其他兩國所吞噬。曹操其實當年傳位曹丕實屬無奈之舉。曹丕用司馬懿也是無奈之舉,防之用之!曹丕在位時還打壓曹氏親貴,生怕自己政權不穩!這就給司馬懿很大的可乘之機,培養自己的勢力。以後的曹氏帝王年幼登基,還大都早亡,大都又沒有什麼突出的才能,而司馬氏又是名門旺族,司馬懿之子司馬昭又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就這樣在那個特定的時代的歲月中君臣雙方勢力悄悄地發生著變化,司馬懿奪權只是時間問題,因為從一開始就埋下著隱患,在特定時間必定爆發!!!


生命的綠色V


曹操25個兒子,卻未能阻止司馬懿奪位,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曹丕和曹睿都短命,二是曹丕和曹睿都採取了抑制、監視曹魏諸王的政策,使得曹操這些兒子無法掌權,自然無法阻止司馬懿。

先說第一條。曹丕父子兩代皇帝短命給了司馬懿篡權的機會。

從年齡上論,曹丕比司馬懿要年輕8歲。可是曹丕在226年就死了,年僅40。更過分的是他兒子曹睿在239年就死了,年僅30多歲。這時候,曹睿的兒子曹芳才8歲,只能靠大臣輔政。輔政大臣曹爽又是個草包,最後被司馬懿篡權。而司馬懿直到251年才死,享年73歲。

如果曹丕能活到他爹曹操的年齡66歲,那麼就能熬到252年,比司馬懿晚一年死。而曹睿就算能活到50歲左右,也能比司馬懿晚死好幾年。更重要的是,那時候曹睿的兒子曹芳也長成10多歲的小夥子了,至少不是八歲蒙童那樣完全無能為力。

所以,曹丕父子兩代短命,才是司馬懿篡權的最大機會所在。

再說第二條。曹丕曹睿父子一向把宗室諸侯王當做對手而不是盟友,採取了諸多限制措施。

曹丕能繼承曹操地位,本身是一波三折。既有曹昂、曹衝早逝的運氣,也經歷了親兄弟曹植的激烈競爭,甚至到老爹去世後,另一個弟弟曹彰還想用武力立曹植。所以曹丕對這些兄弟是非常忌憚的。他分封的諸王,並沒有什麼實權,封的土地並不是交給諸侯王掌握,只是每個國家有一百多個老弱殘兵作為衛士。而且,還專門設置了監視的官員,並規定諸侯王出外打獵不能超過三十里。

到他的兒子曹睿繼位時,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睿親自到長安指揮作戰,當時洛陽就有流言,說曹睿已經死在前線,軍隊準備擁立曹植為皇帝。等曹睿回來聽到這個謠言,心中難免打鼓,於是進一步加強了對諸侯王的監視,規定諸侯王都帶著一個嫡子留在首都。

最後,曹爽徹底斷絕了希望。

等到後來曹睿死,曹芳繼位,掌大權的是曹爽。當時,宗室曹冏專門上書,表示現在曹魏皇朝的宗室權力太弱,不利於維護統治,一旦出現危機情況,皇帝連個幫手都沒有,希望能加強宗室諸侯王的權力。但是,曹爽沒有聽從,估計是覺得加強了諸侯王的權力,不利於自己搞專斷。

於是曹魏宗室最後的希望沒了。等到司馬懿把曹爽搞下去後,曹操之子曹彪參與了王凌反對司馬懿的第一次淮南之叛,被司馬懿抓起來殺了。之後,司馬父子就對曹魏諸侯王如同囚犯般地控制軟禁,再也不給他們威脅司馬氏統治的可能性了。







巴山夜雨涮鍋



曹操二十五和兒子,為何沒能阻止司馬懿竊權?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字孟德,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詩人、軍事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三國末年,群雄逐鹿,驍騎校尉出身的曹操,在家長招兵買馬,囤積力量,逐步發展壯大。後通過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步消滅袁紹、袁術、劉表、馬超、韓遂等諸侯,逐步統一北方,並且在北方興修水利,穩定社會秩序,擴大屯田,曹魏逐步發展成三國最為強大的國家。


曹操一生有二十五子,出類拔萃的也不少,曹操一生戎馬,為了給子孫留下一份好的基業,也是煞費苦心,為了培養子嗣,曹操請來許多北方名仕,作為兒子們的老師。為了選舉繼承人,曹操用心培養,積極努力的觀察了十幾年,最終選取曹丕作為太子。然而曹操死後,曹氏江山在短短三十幾年後就被司馬懿竊取,曹操英明神武,然而為何其二十五個兒子,都沒能阻止司馬懿竊權,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曹操的兒子們庸碌無為者長命,曠世奇才者英年早逝。曹操的長子曹昂,因曹操搶娶秦玉祿的親自鄒氏,在宛城被圍。正是長子曹昂,殺入重圍救出曹操,然而卻不幸戰死,一同戰死的還有曹操的愛將典韋。曹操的小兒子曹衝,自幼天資聰慧,博學多識,七歲就能稱出大象的重量,然而卻在奪嫡之爭中被曹丕下毒謀害,也有一種說法是病逝,年僅十三歲。像曹玹、曹矩、曹上、曹勤、曹乘、曹京、曹棘等都是晚年夭亡。所以正是曹操的後代們福淺命薄,才導致曹魏後期,曹氏宗親沒有人才,司馬懿才有機可乘


其次曹魏兩任皇帝曹丕、曹睿都是英年早逝。曹丕字子桓,是曹魏第一任皇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擊敗了曹植,繼承太子之位,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登基稱帝。然而曹丕早年就患有肺癆,曹丕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名不長久,但為了自己的太子之位,曹丕並沒有告訴任何人,就連曹操也不知道。曹丕繼位不久,病情就開始惡化,黃初七年(226年),曹丕在洛陽病逝,享年四十歲。


曹丕死後,曹睿繼位,然而繼位後,曹睿極度揮霍,大肆增加後宮嬪妃,沉迷於女色,終日歌舞昇平,導致曹睿的身體直線下滑,以至於曹睿所有的子嗣,全部夭折,出現後繼無人的局面,曹睿選擇了養子曹芳作為繼承人,景初三年(239年),曹睿在洛陽病逝,享年三十六歲。正是曹丕曹睿英年早逝,曹芳繼位尚且年幼,加上曹芳是養子,才給司馬懿奪權的機會。


再次曹丕繼位後,大肆打壓曹氏宗親,提拔司馬懿。曹丕繼位後,立足未穩,曹氏宗親手握重兵,霸佔農田水利,大肆圈地據為己有,尤其是曹真、曹休等。這樣曹氏宗親就嚴重阻礙了曹魏的發展。為了更好的任用人才,曹丕命司馬懿等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不在任人唯親,也不在把宗親的引薦做為標準。大量人才被任用,最重要是極大的提高了司馬懿的權利,司馬懿掌管尚書檯,大肆提拔人才,而他提拔的人才,成為後期篡奪大權的堅強後盾。



曹丕不但打壓宗親,而且對兄弟嚴加防範。曹操的子嗣都沒有什麼好下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曹丕的打壓,曹丕繼位後,大量消減了藩王的勢力範圍,而且曹操的兒子們不得傭兵,每個藩王只有幾千人可以支配,即便其這樣,曹丕還是要嚴加看管,派人秘密監視,曹丕是防範了藩王篡權,然而也極大的削弱了曹氏宗親的權利。曹彰多次被召回京師,多被曹丕猜忌,最終抑鬱病死在洛陽。曹植一直被嚴加看管,沒有實權,只有虛位,曹丕去世後,曹植曾多次上書曹睿,請求委以重任,曹睿都置之不理。正是因為曹丕、曹睿對曹氏宗親的打壓,導致司馬懿篡權時,曹氏宗親沒有任何實權,更幫不了什麼忙。


最後司馬懿成功熬死了曹魏三代人,才成功上位。可以說司馬懿竊權成功,跟他的壽命有很大的關係,司馬懿成功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人。曹芳繼位是不足十歲,景初三年(239年),曹芳繼位,由郭太后輔政。恰巧託孤大臣曹爽也是庸劣不堪,最主要是一心想剷除司馬懿。正史十年(249年),司馬懿不堪忍受曹爽,趁著曹爽陪同曹芳前去高平陵祭祖之時,發動高平陵政變,利用三千死士佔領洛陽,誅殺曹爽,並夷其三族,共計七千餘人,曹氏宗親基本被誅殺殆盡,這樣曹氏大權盡歸司馬氏所有。

你是如何看待司馬懿奪權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司馬懿奪權有很大的運氣成分,而曹家最大的問題是出在魏明帝曹叡身上

司馬氏之所能夠取代曹魏,運氣成分佔了九成。

魏國的前三位君主:魏武帝曹操(後來追封的)、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都是數一數二雄主。這三位活著的時候,司馬懿就是個孫子,掀不起大風大浪。

但是這三人都走在了司馬懿前面,實在是司馬懿的運氣,更曹家人的杯具。

很多人認為司馬氏的崛起是因為曹丕限制宗室權力,而且他太過於信任司馬懿,死前甚至委任司馬懿與曹真等同為輔政大臣,這些都為司馬氏以後篡權埋了隱患。

不過對於這個質疑我並不是很贊同,我認為曹丕限制宗室權力沒有錯。在權力面前,宗室自相殘殺的事情還少嗎?西漢的七國之亂不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而且就算曹丕大幅限制宗室權力,司馬懿的力量仍然還不至於撼動曹家,司馬家真正掌權全是拜曹叡所賜。

(魏明帝曹叡)

曹叡是魏國的第二位皇帝,如果把曹操算上的話他是第三位皇帝。相比於其父曹丕和祖父曹操,曹叡的名氣要小很多。但實際上曹叡算的上是一代雄主,在他登基之後攘外安內,大權獨攬,根本沒給司馬懿篡權的機會。

不過天妒英才,曹叡的壽命並不長,只活了35歲就駕崩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曹叡沒有皇子。

曹叡非常好色,後宮佳麗無數,可他只有三個兒子,分別是:

清河王曹冏

繁陽王曹穆

安平王曹殷

曹叡的這三個兒子全部都早夭了,沒有一個活到成年。皇帝無子按理說應該由皇帝的弟弟來繼位,曹叡駕崩的時候他還有一個比較年長的弟弟是東海王曹霖。

曹霖的出生年月不詳,但此時肯定已經成年了。雖然曹霖的脾氣不好,當皇帝也不太夠資格,但是如果立他為帝話,估計就沒有後來的西晉了。

可曹叡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卻煩了個大錯誤,他並沒有選擇兄終弟及,而是從宗室中保養了一個孩子曹芳立為太子,曹叡的這個舉動才是導致曹魏覆滅的根本原因。

要知道,曹芳的年紀實在是太小了,他登基時僅僅才八歲,主弱臣強,根本吼不住司馬懿。

至於為什麼曹叡選擇曹芳繼位?我們不得而知,可這確實是曹叡的一大敗筆。

即便是曹叡不喜歡曹霖,他也完全可以從宗室中挑選一個年紀較大的兄弟來繼位。但是他卻偏偏選擇了年幼的曹芳,這不是縱容司馬懿謀反嘛!

而且在選擇輔政大臣上曹叡也是用人不當,他讓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共同輔佐幼主,而大廢柴曹爽壓根就不是司馬懿的對手。

(司馬懿這個千古奸臣,竟然還有電視劇給他洗白白,真是黑白顛倒)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曹魏政權完全落入司馬氏之手。

高平陵之變後曹操之子楚王曹彪曾在淮南起兵,試圖剷除司馬氏,但最後兵敗身死,至此曹家最後翻盤的機會也徹底喪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