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英美不可以等到蘇德雙方都打的半死不活了再諾曼底登陸,這樣豈不是美滋滋?你怎麼看?

軍史吐槽君


和題主想的一樣,美英一點都不傻,他們就是等蘇德打的兩敗俱傷形勢明朗時,才在諾曼底登陸的。

1941年9月戰爭初始,蘇軍一潰千里,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斯大林向丘吉爾緊急提出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兩面夾擊德國,以減輕蘇聯的壓力。

但英國當時也是實力大傷,無力大規模登陸作戰,只能派出小部隊偷襲。

美國奉行門羅主義,還在是否參戰中搖擺。但美國也不願意看到德國改變世界形勢,所以積極援助英國和蘇聯。直到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將美國捲入二戰。

這期間,蘇聯獨自在東線戰場應對德軍。

1941年12月,經過浴血奮戰,蘇軍成功守住莫斯科。粉碎希特勒“三個月滅亡蘇聯”的美夢,使德軍第一次受到重大損失。

1942年6月28日-1943年2月2日,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偉大勝利,德國遭到重創,戰爭進入膠著。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重要轉折點。

到1943年下半年,蘇軍逐步反攻,7月5日庫爾斯克會戰打響。雙方在普羅霍洛夫卡發生坦克大戰,戰鬥持續一整天,以蘇軍勝利告終。

到1943年底,德軍兵力損失400多萬,再也無力進攻,連戰略防禦也變得困難。蘇聯越打越猛,武器、兵員源源不斷的補充到一線,而德軍卻得不到充分補給。

蘇德戰爭形勢逆轉,勝利的天平倒向蘇聯。戰爭勝負已分,結果只是時間問題了。

此後,蘇聯乘勝追擊,自1944年1月14日到11月1日發動十次“斯大林突擊”,收復所有淪陷國土,將戰線向西推進1100公里,逼近德國邊境,部分蘇軍已進入德國境內。

這邊美英討論開闢第二戰場也是歷時良久。1942年7月的倫敦會議就決定開闢第二戰場,時間定在1943年上半年。但到了1943年5月,華盛頓會議又將計劃推遲到1944年5月。

到1944年,蘇聯大反攻,並取得一系列重大勝利。盟軍若再不登陸,蘇聯完全可以打敗德國橫掃歐洲大陸。為加速納粹德國滅亡,也為了保持勢力均衡,防止蘇聯獨佔歐洲,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登陸開闢第二戰場。

摘果子的事情人人愛做,美英選擇登陸時機恰到好處。但即使沒有諾曼底登陸,蘇聯也能擊敗德國,只是時間會更長一些。


和風漫談


題主太高看了英美兩國了!當時英美兩國選擇登陸諾曼底的時候,蘇聯已經收復了本土了。正在向波蘭開進。這時候德軍的供油補給線就已經被切斷了,德軍的燃料已經枯竭了。德軍在西線還有兩千八百架戰機三千五百輛坦克。但是德軍的存油量只夠八百架能飛,而且是隻能飛一次,再多就沒了。坦克只有一千五百輛能動,其他的則全部缺油趴窩。在1944年,德軍坦克燒的已經不是油,而是煤了。也就德國的科學家牛逼,在即將死翹翹的時候還能夠整出這個玩意兒。因此,美英兩國在這個時候選擇登陸已經是撿現成的便宜了!假如這兩國這時候還不動的話,那麼蘇聯就會佔領德國本土。這時候,蘇聯就會吞併德國,並赤化德國,到時候德國的戰爭機器聯合蘇聯轉頭對準美英,那麼美英也架不住。

其次,德國在這個時候開發出來v系列導彈,用來替代德國戰機缺油無法飛的問題。美國情報人員在當時獲悉德國在原子能的研究也進入一個新的狀態,美英兩國擔心德國首先搞出原子彈,然後用v型導彈發射,核平英國。當時美英兩國在英國本土部署部隊高達兩百多萬,戰機兩萬多架,坦克一萬多輛。只要德國核爆英國,這些軍事力量將全部報廢。


優己


1944年5月,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蘇軍軍民終於光復了全部國土,此時德軍的石油供給徹底被切斷,蘇軍開始向波蘭發起突擊,此時的蘇軍銳不可當,強大的工業也在戰爭中被磨練了出來。此時明眼人都十分清楚,德國已經是落日黃昏,在蘇聯的打擊之下,幾乎沒有還手之力。

如果此時美英軍稍微遲疑會怎麼樣?那就是整個德國都可能被蘇聯佔領,屆時廣袤的歐洲平原將處於蘇聯裝甲集團軍的鋒芒之下,歐洲的未來可以說是一片紅。所以諾曼底登陸的時機其實算是比較合適了,此時德軍大量被牽制在東線,蘇軍的猛攻使得德軍不得不全力以赴,西線正是薄弱之時。

而美英其實本可以在43年登陸,因為太平洋戰場上美國已經取得了主動權,那為什麼美英會選擇到了第二年再登陸,不就是為了讓德軍和蘇軍多消耗一會嗎?只不過美英沒有想到蘇聯陸軍居然會強大到這種地步,硬是在美英前面拿下了整個柏林。可以說若是美英晚幾個月登陸,估計就是會師巴黎,柏林牆變為巴黎牆。

柏林戰役蘇軍全面佔優,已經包圍了整個柏林,本來可以先等後續火力跟進。但是斯大林毅然而然要求立刻發起進攻,因為此時美英軍也在快馬加鞭的趕來,要是德國向美英軍投降,蘇軍戰果就將被竊取,所以蘇軍一定要搶先拿下柏林。整個柏林戰役,蘇軍總共犧牲了三十多萬人,就為了拿下一個柏林,由此可見美英軍諾曼底登陸還是稍微遲了點。


小司馬遷論史


關於蘇德戰爭,腐國首相丘吉爾同志就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戰爭結束後,我希望德國人躺進墳墓,但我也希望俄國人躺在手術檯上痛哭地呻吟。用咱們中國人的話來講,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讓德國和蘇聯打個兩敗俱傷,英國乘機再一鍋端。

但是這話也就是說說而已,因為希特勒和斯大林也不是傻子。讓蘇德狗咬狗,你撿便宜,咋不上天呢?所以諾曼底登陸會選在1944年,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擔心蘇德媾和

當時的蘇德戰場已經發生逆轉了,蘇軍將德軍打出了蘇聯境內,截止到諾曼底登陸前夕,蘇軍攻到了羅馬尼亞境內,準備將羅馬尼亞油田拿下。如果這樣,德軍就失去了能源供應,失敗也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當時丘吉爾和羅斯福並不擔心蘇聯反攻德國這件事,因為只要美國斷絕的援助,蘇聯是沒有能力繼續推進的。但是沒有美國援助,蘇聯可以跟德國談判!也就是雙方都不打了,各自維持既有的佔領區,這個蘇聯憑藉自身的實力,還是可以辦到的。如果讓德國喘息,蘇聯在一旁視若無睹,屆時傻眼的將會是英美。

所以丘吉爾和羅斯福最怕的就是蘇聯單方面跟德國媾和,給希特勒一個回血的機會!畢竟這事蘇聯也不是第一次幹,之前就已經幹過一次了。

當時英國首相還是張伯倫,這貨跟法國總理達拉第臭味相投,倆人均奉行

綏靖政策,想搞禍水東引,也就是縱容德國擴張,不惜出賣捷克和波蘭兩個小弟,把希特勒養肥,再讓他一路向東跟斯大林撕逼,自己好坐收漁利。然而結果卻是啪啪打臉,漢斯和毛熊又不傻!你們想讓我倆互撕?我呸!直接簽了一份《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漢斯的大軍瞬間西調,一個月就幹掉了丹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

等到法國完蛋之後,達拉第被維希政府關了起來,坐了幾年大牢;張伯倫倒是沒下大獄,但是被英國人一頓狂批,最後是抑鬱而終,當時接替他的人就是丘吉爾。二戰因何爆發,丘吉爾心裡最清楚。如果當年沒有禍水東引,英法不把蘇聯給逼急了,蘇聯也不會跟德國穿一條褲子,自然也就不會有後來的二戰了。所以丘吉爾和羅斯福的心裡很明白,諾曼底登陸是一定要搞的,當然不能太早,也不能太遲。一定要等到蘇聯開始反攻了,盟軍再登陸,這樣從損失上會小很多。

第二、搶地盤

開闢第二戰場,英、美都同意,但是到底在哪裡開闢新戰場,英、美之間有分歧。英國這個攪屎棍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認為應該把反攻重點放在北非和地中海,以緩解德軍對英屬北非殖民地的壓力。等到美軍在北非登陸後,英國又認為應該發動西西里戰役,打敗意大利。這樣一來就可以鞏固英國的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航線。至於西歐大陸,比如法國能否復國,它並不關心。

在1943年1月的卡薩布蘭卡會議上,英國建議把西歐大陸登陸計劃推遲到八月,這一下美國人不幹了!

為啥不幹了呢?因為美軍參戰的第一目的是給給英國續命,維護美國在英倫三島的投資。現在美國已經基本上幫助英國本土渡過難關,美軍也幫助英軍鞏固了殖民地。那麼從利益的角度來說,就不能再偏向英國了,否則把英國養肥了,對美國來說不是好事。畢竟美國人也有自己的利益,美國人也要把自己的資本輸入到歐洲大陸。從法國沿岸登陸,明顯比意大利要容易。意大利北部都是大山,很難突破。所以羅斯福斷然拒絕了丘吉爾的從意大利反攻的計劃。


丘吉爾擰不過,只得在當年五月的華盛頓會議上,同意了美國的計劃。決定於1944年5月發動歐洲大陸登陸戰。

當時選了三個比較合適的登陸點:加萊、康坦丁半島和諾曼底,最後定在了諾曼底。後來又因為天氣原因拖到了六月,但總的計劃沒有改變,還是要在法國登陸。因此,美國的登陸計劃是一開始就定好的。幫助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國復國,很符合美國的利益

這一來可以避免歐洲都被蘇聯佔領,把紅色惡魔擋在東歐;二來可以避免英國在歐洲一家獨大;三來可以把美國的影響力擴大的西歐。說白了,就是英國只關心自己的利益,美國人幫助英國人鞏固了它的一畝三分地,現在美國也要搶地盤了




第三、拉攏蘇聯打日本

美國人參加二戰,本來就是因為日本偷襲了珍珠港,才迫不得已參戰的。只不過是美國在英國的投資巨大,所以才會把首攻的重心放在歐洲。但是日本也是美國的死敵,美國人不可能放著不打,也不願意自己單挑日本鬼子。

當時美國人眼裡的日軍,簡直就不是人!美國當時的中學教材裡,日軍士兵的形象各個都是蘭博。為了避免日本登陸,美國西海岸大量工業部門內遷。事實證明,日軍在太平洋的表現也確實不是人。沒吃、沒喝、沒醫療,照樣跟美軍死磕。誰要是當時跟美軍在太平洋的將領說日本會在1945年投降,保證會當成傻子看。

貼幾張日本關於二戰的漫畫作品,美軍對日軍有一種畏懼心理。這種心理不僅影響了普通美國人,也影響了美國高層。


其實英國人在遠東也有利益,但是腐國人民就是如此無恥。總之就是傍上美國的大腿了,躲在美國的後面,讓美國在前面跟日本幹,自己再撿現成的。美國為了儘快幹掉日本,羅斯福沒少跟斯大林打電話,請求蘇軍幫忙滅掉小日本。丘吉爾這廝還動輒指責羅斯福不對,不該如此討好蘇聯,腐國首相簡直沒臉沒皮到了極致。



總結:

英、美不是沒有想過利用德國消耗蘇聯,尤其是英國。但是這種狗咬狗的政策,屬於英國在歷史上秉持的大陸均勢政策,是一種四平八穩的外交手段。但二戰爆發後,已經從事實上證明了英國人這種政策的失敗。美國人採取了更有效率的政策,就是“不破不立”!

如果按照腐國人的想法,歐洲最終還是英國人控制的歐洲,美國只是跟一戰一樣,白白替英國打了一次工。所以美國乾脆打碎了英國人建立的世界體系,自己把自己抬到了世界老大的位置。其成功之處就在於歐洲至今都要唯美國馬首是瞻,失敗之處就在於扶持了蘇聯這個死敵。


但是美國最終還是耗死了蘇聯,至今仍然是世界的老大。而英國,小弟一枚罷了。並且還是心甘情願的當小弟。這就是諾曼底登陸的成功之處!


Mer86


這件事情是當時斯大林一直努力的結果。

當時斯大林一直都覺得非常不滿意,為什麼德國軍隊裡面實力最強的是哪支軍隊?陸軍,尤其是戰車部隊,80%的德國精銳力量全部位於東線戰場上,在前蘇聯的土地上,在那撕上斯大林的前蘇聯每天都在承受著各種各樣的傷亡以後,結果英國和美國方面一直說我們會幫助你,但幫助最後換來的是前蘇聯士兵的不斷傷亡。

斯大林自然而然就想起來當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之前所遇到那種情況,他卻向英國和法國求援助,說咱們幾個聯合遏制一下納粹德國,結果英國和法國根本就不鳥他,被逼無奈之下,她只能跟納粹德國簽了一個《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個時候斯大林就拿這件事情威脅英國和美國方面,你如果再不派兵分擔我的壓力的話,我敢保證下一個《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我馬上就給他簽了。

美國和英國必須要考慮到的一件事情就是,如果說納粹德國把面對前蘇聯的那幾百萬精銳力量全部解放了,不去攻打前蘇聯了,轉而進攻大不列顛島,那問題就大了,當時陸萬里登陸之後,對德國面對英國和美國方面的公式選擇抽調東線的一部分精銳進入西線戰場進行作戰的時候,以魏特曼首的德國裝甲精銳可以說打的西線的盟軍打出了虎式恐懼症,英國和美國可以說對於德國人的戰鬥力是存在著一絲忌憚的,同時也明白前蘇聯三面對一個什麼樣的敵人。

與此同時,對於前蘇聯來講。蘇聯此時此刻經歷漫長而且慘烈的衛國戰爭以後,實際上將納粹德國的很大一部分進攻的兵力已經消耗完畢了,等於就是說二者兩敗俱傷的目的已經達到了,而且前蘇聯方面已經改變之前戰略防守的態勢轉為戰略進攻。

此時此刻流下來一整個歐洲,這對於英國和美國就是垂涎三尺的東西了,比如說,巴爾幹半島,比如說意大利半島,比如說德國,比如說法國,如果讓前蘇聯的軍隊佔領了這些地區,整個歐洲全部染成了一片紅色,這比整個歐洲全部變成納粹化來得更加危險!

對於美國來講,美國人放棄了將大部分兵力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面兒選擇將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財力全部投入到歐洲他不是說過來旅遊的也不是說只過來轉一個名頭的,(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他要的是實際的東西,一顆子彈打出去給我變成兩顆子彈,還回來,他要的是什麼,歐洲的財政大權,歐洲的軍事體系,防禦大全以及歐洲的各種各樣的科學技術,他全要!與此同時,還要遏制那個即將崛起的前蘇聯,所以就算腦袋撞破了就算。這次進攻有去無回,美國人也要進行諾曼底登陸,為的就是不讓前蘇聯獨自吞掉勝利的果實,同時也防止接下來有可能前蘇聯跟納粹德國進入休戰期,而納粹德國選擇將兵力對準不列顛群島。

畢竟整個德國都明白轟炸自己的戰略轟炸機從哪裡起飛?就是英國的大不列顛島。


漩渦鳴人yy


其實在一九四四年英美盟軍發起諾曼底登陸戰意的時候,斯大林早就不滿西方的英美盟軍做事拖沓了。

原先在一九四三年的德黑蘭會議時,斯大林就敦促英美盟軍儘快開拓第二戰場。

當然斯大林希望開拓的第二戰場就是諾曼底登陸戰役。

但當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則是一力反對,他爭辯說按目前英軍的實力對於開拓第二戰場顯然是還沒有做好準備。

為了平息斯大林心中的不滿,他便提出了一個實施霸王行動的替代方案。

這個方案就是代號為哈士奇的西西里島登陸戰役,用丘吉爾的話說是打擊鱷魚的柔軟部位!

至於說為什麼英美不可以等到蘇德雙方都打得半死不活時再在諾曼底登陸?

其實,蘇聯早就被德軍打殘了。

到德黑蘭三巨頭首次會議時,蘇聯已經損失了幾百萬軍隊,不計其數的人力損失、工業損失、軍火損失和國土損失。

這樣的損失還不慘?

如此的損失也就是隻有蘇聯能夠堅持了下來,換做當時的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其他國家早就投降了!

要不是英美及時來援,蘇聯早就進入墳墓了。

當時若以英美兩國的判斷來說,蘇聯早就跌倒爬不起來了。

一個戰後強大蘇聯的出現,確實是英美兩國不曾預料到的事情。

三國之中換誰單挑納粹德國都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

英美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為什麼援助蘇聯?

就是因為它們不希望看到蘇聯倒下,蘇聯倒了下一個倒黴的就是他們!

結果是蘇聯不僅沒有倒下,而且在一九四四年的時候已經將德軍全部驅逐出蘇聯領土,並開始向德國境內逼近。

這時的英美才匆匆忙忙的發起諾曼底登陸的霸王行動。

如不在趕緊進行登陸作戰,到時拿下德國的將會是蘇聯。

繼而是整個的歐洲大陸,到時整個的歐洲就沒有英美兩國的啥事了。

你說他們還不趕緊採取登陸行動?

登陸行動雖說是稍晚了一點,但也大大的減輕了蘇聯方面的壓力!

這時的東西盟國雙方,只要有任何一方停滯不前的話,戰爭就絕不會在一九四五年的春天結束。

其實協調作戰是假的,搶奪利益才是真的。

正因為是為了搶奪利益,所以東西兩線才拼命的向德國境內推進!

這是英美兩國還能再等?

還想等蘇德雙方兩敗俱傷?

如果再繼續遲緩下去的話,歐洲大陸就已經成為蘇聯的勢力範圍了。

所以不能再等了,這就是英美兩國在一九四四年急於發起霸王行動的原因。


東方中華不敗


首先,戰爭是政治的延伸!

二戰歐洲戰場以蘇聯和美國聯軍在易北河會師而告終,試想如果諾曼底登陸在延後,英美坐山觀虎鬥,到時候說不定雙方在馬奇諾會師了!

美蘇在德國易北河會師,至此東西方劃下鴻溝,楚河漢街,壁壘森嚴!

至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的演說,著名的鐵幕演說,冷戰開始,德國被一分為二,柏林牆成為德國永遠的痛楚!

從亞得里亞海的裡雅斯特到波羅的海的易北河,一道鐵幕正在降下來!

所以,諾曼底登陸越早,美國在歐洲的話語權就越大!

戴高樂曾經命令法國軍隊無論如何必須必美國兵更早進入巴黎,而羅斯福命令美國兵一定要趕在法國軍隊之前進入巴黎。。。為什麼?

因為如果美國軍隊先進入巴黎的情況下,美國將成為巴黎的解放者,而法國將享受不到總勝國的待遇!

戰爭就是政治的延伸,戰爭服務於政治!


我意縱橫1


都說44年德國不行了,可43年如果英美不對德國進行轟炸,等蘇聯緩過勁以後不再援助,再或者通過第三國偷偷給德國運點石油礦產,讓蘇德再耗個兩年,起碼再耗死蘇聯一千萬精壯,然後再出兵,也就沒有後來蘇聯的威脅了,還是美國太實在了,居然一根筋的援助蘇聯,打敗了德國養肥了蘇聯,後來的冷戰也是活該


石頭feilongzaitian


在二戰前期,德國橫掃了西歐各國,在西歐國家基本都淪陷後,德國就轉向了東方,攻打他的最大對手---蘇聯,在對蘇作戰的同一年,日本向美國宣戰,隨後德國也向美國宣戰,美國加入了同盟國陣營,一年又一年,蘇德戰場的局勢逐漸對德國不利,而蘇聯也蒙受了巨大損失,此時美英在法國進行諾曼底登陸,點燃了德國後院,德國勝算已經基本為0,蘇聯也發動了巴格拉季昂行動,德軍的一大主力中央集群在此戰中損失殆盡,為何英美在這個時候登陸呢?等到蘇德雙方打殘了再進行登陸不好嗎?不進行登陸,那麼二戰結局將會有大不同,要麼就是紅色歐洲,要麼就是蘇德聯手打擊英美。

首先要弄清楚D-DAY的時間點,1944年6月,此時德軍在東線已經逐漸崩潰,白俄羅斯戰役也即將開始,在這之前,斯大林屢屢要求英美盟軍在西線進行登陸緩解蘇聯的壓力,然而英美並沒作聲,一拖再拖,現在到了蘇軍全線反擊的時候了,德軍是絕對支撐不住的,如果就這樣一直不去管,那麼蘇軍一路進入巴黎將整個歐洲染紅也是遲早的事,從利益博弈的角度來看,登陸法國是必要的,登陸後給德國人造成壓力,並且開闢新戰場,增加自己在戰後談判的籌碼,並且防止蘇聯人控制整個歐洲。

而坐觀蘇德混戰的另外一種可能性,就比較可怕了,看著蘇德混戰,哪邊不行悄悄拉一把,最後把他們2個弄得兩敗俱傷,最終再出兵掃平德國,這個方法看起來很聰明,其實早就被證明是愚蠢的,在二戰爆反前夕,綏靖政策,就是這種想法的翻版,那時英法兩國為了將禍水東引,讓德國去對付蘇聯,不惜賣掉波蘭跟捷克,反而弄巧成拙,蘇德搞了個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北歐全部完蛋,而在1944年,蘇聯的損失已經十分巨大,每個季度都要損失幾十萬人,這不是一個普通國家能夠承受的起的,在哈爾科夫以及庫爾斯克會戰之後,蘇聯都有意跟德國談判,如果盟軍真的坐山觀虎鬥的話,可能真保不準蘇德會弄出又一個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然後聯手打擊英美。所以盟軍登陸歐洲是必然的,不管是從防禦蘇聯赤化整個歐洲的方面,還是從戰局方面考慮。


霹靂火軍事


這件事情其實和撲克的一種玩法很類似,跑的快。

你英美留著大牌不出看著德蘇兩個脾氣暴躁的二貨硬懟,似乎不錯?呵呵,那是樓主想的太過於簡單了。德蘇兩國在雖然在戰爭中極為艱難,但是德國有大批歐洲國家給自己輸血。而蘇聯已經開始向東歐進發了。這時候你們繼續磨嘰就等著歐洲插滿紅旗和希特勒的萬字旗?

其實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德國一直在幫助蘇聯培訓軍隊。而蘇聯建立之後不久,希特勒就與之有聯繫。並且蘇聯的工業當時都是德國幫助建立的,這也是為何蘇聯當時忽然被德國攻擊之後連連敗退的原因。確實沒有防備,蘇聯的“友好邦交國”會來這麼一出。

所以要是這兩個打著打著打出感情不打了,這玩笑可就大了。別說英美哪怕加上中國等聯盟國也吃不消啊,戰局都能逆轉。到時候天天批判邪惡的就是老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