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基因编辑婴儿遭学界业界质疑!未来教育是否会被颠覆?

人民日报:基因编辑婴儿遭学界业界质疑!未来教育是否会被颠覆?


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近日宣布,一对基因编辑的双胞胎已于11月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CCR5基因经过修改,意在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毒感染。


如果成功,这对双胞胎将成为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目前该实验的真实性尚未得到确认,研究也未发表于任何科学期刊,数据也没有得到公开,但已在学界和社会引发广泛的质疑。


人民日报:基因编辑婴儿遭学界业界质疑!未来教育是否会被颠覆?

实验的动机和必要性。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颖认为,目前公开的该实验伦理申请中,并未提及这对双胞胎的母亲是否为艾滋病感染者。即使该实验的母亲是艾滋病患者,只要通过药物降低母体HIV的载量,仍可以有效阻断母婴传播。“该实验并非针对重大的致死性疾病,完全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试验。”刘颖说。另一方面,“敲除CCR5基因以抵抗HIV病毒”已在细胞和小鼠等其他试验模型上证实过。“后续也不可能让人再去感染HIV病毒,所以这个实验本身也没有任何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大力也指出,该实验使用的是健康胚胎,根本谈不上基因治疗,也不是给感染HIV的患者提供唯一的生育后代的希望。“HIV感染者不论男女,都有方法使其生育没有病毒感染的健康宝宝。”


实验影响的不可控性。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颜宁对此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尽管现代生物学研究了这么多年,我们对于绝大多数生命现象、基因功能的理解可以说还只是冰山一角。我们准备好了可以对人类任何一个基因动手了么?脱靶问题在动物实验中解决了么?你们能对这两个孩子可能的不良后果负责么?这两个婴儿的人生是实验者有权利决定的么?


刘颖介绍,目前已有研究证明CCR5基因的敲除会使得免疫水平下降,导致胎儿本身有可能会对其他的病毒的感染,也可能导致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即使我研究了十几年的基因,我也并不能百分之百确定基因在细胞内不会行使我没有研究到的功能。”


“基因在免疫方面有的功能还不太清楚,基因编辑技术还不是那么精确,‘脱靶效应’不可控,发育过程中可能还会有其他的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黄志伟认为,

从各个方面来看,这个实验都是十分草率的,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李大力也认为,“CCR5基因本身对人类来说也并不一定是可有可无的,而且在中国人群中形成CCR5突变后是否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也是很难预见的。”


刘颖补充说,“当这些胎儿当他们长大后,他的基因是已经受过改造,也就是说他的基因已经被彻底改变了,那么他再去和其他的正常人结婚生子之后,他的后代的基因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如果这个基因改变本身有一些不良影响的话,他的后代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这些后续的事情要怎么来处理,怎么来控制,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更深层次的担忧


如果编辑CCR5基因治疗艾滋病很合理,那么如果一个人想要他的孩子获得更多的肌肉,更高的个子,想要双眼皮,高鼻梁怎么办呢?更甚着,如果他想要的孩子是高智商,是强大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或者领导力呢?

到那个时候,基因编辑会不会破坏人类基因库的多样性?基因编辑会不会让人类变得千篇一律,毫无特色?更重要的,基因编辑会不会塑造永恒的不平等?

家境贫寒的孩子努力读书工作仍然可以出人头地,优越的家庭条件也有“富不过三代”的永恒困扰。但是,如果有了基因编辑技术的介入,一切就有可能不一样了!

如果一部分人的孩子早早接受了基因编辑技术的“改善”,他们就可能从外貌到智力各方面都占据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这些优势还是写进基因组里、可以遗传的,那么,其他孩子可能就永无翻身之日了!

所以,这项技术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这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