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祖”白圭: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只有難做的人

白圭是我國最早的經濟謀略家、理財家,商人的祖師爺;宋朝皇帝真宗曾封白圭為“商祖”,從此民間稱他為“人間財神”。白圭自成體系的商業經營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直到明清,最大的商幫——徽商還保留了許多兩千年前他的遺風。近代著名的民族資本家榮宗敬也還恪守白圭“人棄我取”的經營原則,而南洋最著名的華僑企業家陳嘉庚所奉行的“人棄我取,人爭我避”的經營思想,也是對白圭經營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商祖”白圭: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只有難做的人

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就曾高度評價白圭,並說“天下言治生祖白圭”“能試有所長,非苟而已”。而白圭的經營思想,對今天的經營者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值得經營者用心地揣摩研究。

一、“樸素有效”的經營之術

白圭因擅長經商而名滿天下,范蠡都曾向他求教過致富的方法。實際上,白圭的經商之術之所以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是因為我們也正在遵循或已經實施著他的這些經營之道。白圭在實踐中探索出的經商理念很多,其經營原則主要有以下特點:

1.“人棄我取,人取我予”

白圭也曾苦心研究過陶朱公和計然之策,總結出一套適應時節變化的經營辦法--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白圭具體的做法是,當商品供過於求、無人問津時,趁機買進;當自己手中的商品供不應求、價格大漲時,趁機賣出,其關鍵點是要把握時勢和時機。白圭“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經營原則體現的是一種經商智慧:不盲目跟風、不人云亦云,這個經營原則在今天看來仍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2.“樂觀時變,順勢而為”

即商人要有興趣觀察市場行情變化,掌握市場行情的動向、年成豐欠及季節差異所造成的商品價格變化。商場如同戰場,當抓住了由於時間、地點不同而造成的物價差異和市場變化的有利商機時,就得有“若猛鷙鳥之發”的作風,即要當機立斷,像猛獸、猛禽撲捉食物那樣,迅速、敏捷地集中全力做好商業運作。商業行動要果斷、迅速,若發現在儲存、發運、銷售等方面出現了“漏洞”,就得及時採取緊急措施,予以補救,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

3.把握市場行情,先“待乏”後出售

即對社會尚未迫切需要的商品,或供過於求、價格比較低的商品,予以大量收購,以待社會需求。在該商品出現求過於供而物價上漲時,高價出售,從中取利。這就是低價買、高價賣,利用價格上下波動而贏利的規律。要善於觀察市場行情變化,及時掌握各方面的信息。信息是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信息就是財富,因此,必須善於捕捉和運用有價值的信息,並做到決策迅速,儲今日之饒,以待他日之乏,從而獲取更大的商業利潤。

4.“薄利多銷,積累長遠”

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在經營上,白圭一直主張“欲長錢,取下谷;長石鬥,取上種”。在白圭生活的時代,由於銷售對象都是平民百姓,所以白圭一直採取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不提高商品的價格,而是通過加快商品流通、擴大銷售來獲取更多的利潤。

而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要講究商業謀略,要“幹一、研二、想三”,即幹著現在的生意,同時研究下一步做什麼生意,再就是不忘觀察市場的“風雲變幻”,琢磨第三步往哪個方向發展。只有這樣做,企業才能穩步發展,增強實力,持有後勁,保證能夠獲取長期的、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商祖”白圭: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只有難做的人

二、“注重實效”的商業之道

戰國時期,社會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由於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市場上的商品數量急劇增加,人們的消費能力也迅速提升。同時,長期的兼併戰爭改變了過去小國林立、交通阻塞、市場分割的情況。在這些因素的推動下,商業的發展十分迅速,社會上出現了大批的鉅商大賈,白圭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個。白圭與孟子同處一個時代,在那諸子百家爭鳴,古聖先賢雲集的時代,白圭是較為完整的商業理論體系的管理理論家和實踐者,並非紙上談兵之人。白圭的商業理論和實踐主要表現在:

1.唯才是舉,經商要善於用人:

白圭認為經商或管理一定要選好人。他認為,一個好的管理者在與被管理者共事時要“能薄飲食,忍嗜慾,節衣服,與用事僮僕同苦樂”。他已經認識到,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工作成果同他們的人品、情緒、心理有重大關係。

因此,白圭在用人時不主張靠強制性的行政命令和鳥盡弓藏的利用,而是用“同甘共苦”的共事方法在他們內心引起一種“激發動機”,這一思想今天看來仍然非常先進。

“商祖”白圭: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只有難做的人

《史記·貨殖列傳》描述了白圭的生活:“薄飲食,忍嗜慾,節衣服。”白圭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在日常生活中素衣薄食,節制慾望,從不因生活富裕而隨意揮霍。他認為,要經商就要做好吃苦的準備,一個商人首先要能吃苦耐勞,家業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白圭還能做到與自己的童僕同甘共苦,關心其生活。加強與員工的情感交流,增進相互之間的感情,及時幫助員工解決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這些都能凝聚人心,使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大大提高,有利於實現經營目標。

2.先取欲予,關心下屬重視團隊

白圭認識到,童僕的工作效率與他們的情緒、心理有密切關係。因此,他在用人時不是一味地靠強壓和利誘,而是與童僕打成一片。這不僅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還消除了與童僕之間的隔閡,使主僕關係更加融洽。

作為大商人,白圭獲取的利潤是很大的,而利潤是從交易對手和幫助自己經商的團隊裡的人身上賺來的。對於團隊的管理也正是“先取欲予”的體現。如果光“取”不“予”,就很快會無處可“取”了。白圭已經認識到,要“予”交易對手一些利益,要“予”幫助自己幹活的勞動者一些利益。管理關係改善了,自身的利益才更容易實現。 

3.提高商人素質修養

白圭提出了商人素質的四個要求——“智、勇、仁、強”。

“智”即機敏靈活,能夠隨時應對各種變化,就是要求商人具備善於分析形勢,及時採取正確的經營策略的智慧。

“勇”即判斷果決、當機立斷,絕不可坐失良機,就是要求商人行動果敢,勇於決策,如果勇不足以決斷,在商業活動中畏首畏尾,肯定失敗。

“仁”即取予適當,不要一味地與人爭利,就是用優質商品和服務對待顧客,而不要像一些奸商那樣,對待下屬、供應商和其他一些對我們有恩惠的人要捨得施與。

“強”則是說要意志堅定,時機不成熟絕不能輕舉妄動,就是能有所守,要求商人具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

白圭認為要做一名成功的商人,必須具備智、勇、仁、強四個條件。“如果你沒有那麼高的素質,即使想向我請教經營之術,我也不會告訴你。”商人一定要注意培養和提高個人素質,要有智慧,有魄力,講道德,能堅持,有不服輸的精神。

四、白圭富國,經商堪比治國

白圭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商人,他還是一個學者,是一個思想家。戰國時期,政治、軍事的地位遠遠高於經濟,但白圭把經濟提高到了等同於政治和軍事的地位。

白圭曾是魏惠王的大臣,當時,魏國都城大梁靠近黃河,經常遭受洪水之災。白圭施展了他傑出的治水才能,解除了大梁的水患。由於魏國的政治越來越腐敗,白圭毅然離開,到中山國和齊國遊歷。這兩個國家的君主都想把他留下治理國家,不過都被白圭婉言拒絕了。離開齊國後,白圭來到秦國,當時秦國正值商鞅變法,白圭對商鞅重農抑商的政策很是反對,因此沒有在秦國做官……經過一番遊歷後,白圭對各諸侯國的政治局勢看得更是透徹,於是他棄官從商,提出了“我從事商業活動,如同伊尹、呂尚為國謀劃,孫武、吳起用兵使計,如同商鞅推行變法來治理國家”。

“商祖”白圭: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只有難做的人

戰國時期的商人大都喜歡做珠寶生意,但是白圭沒有選擇這一當時最賺錢的行業,而是另闢蹊徑,開闢了農副產品貿易這一新行業。白圭才智出眾,獨具慧眼,他看到當時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就意識到農副產品的經營將會成為利潤豐厚的行業——經營農副產品雖然利潤率較低,但成交量大,因此同樣可以獲取大利。於是,白圭選擇了農副產品、手工業原料和產品的經營。

由於面對的是廣大比較清貧的老百姓,白圭奉行了薄利多銷的經營原則,不提高商品的價格,而是通過加快商品流通、擴大銷售的方法來獲取更多的利潤。在經營穀物時,白圭以薄利多銷為原則,照顧到農民的利益,糧食是人們賴以活命的必需品,只能取微薄利潤,然而進出的數量大,亦能獲得可觀的利潤,同時這也是一種為民造福、惠及廣大百姓的事業,很快就積累了大量財富,一舉成名。

總體來說,白圭在商業經營中,博採眾家尤其是兵家之長,將商業之術與商業之道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套完備的經營方略。這套方略所蘊含的商業精神和商業法則,造就了白圭在商業史中的地位——白圭又被後世的商人奉為自己行業的祖師爺,他的經營思想,對今天的經營者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值得經營者用心地揣摩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