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中國農村發展論壇在貴陽舉行


第十四屆中國農村發展論壇在貴陽舉行

論壇期間,全國逾百家重點企業聯合簽署發佈東西部扶貧協作與鄉村振興企業責任倡議書。

圖/南方農村報記者 譚家富 王堅

鄉村振興,企業的責任是什麼,該如何參與其中?11月24-25日,第十四屆中國農村發展論壇暨“鄉村振興中的企業責任——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全國研討會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行,全國逾百家企業聯合簽署發佈“東西部扶貧協作與鄉村振興企業責任倡議書”。本屆論壇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等單位聯合主辦,南方農村報社等單位承辦。

來自國務院參事室、農業農村部、中國社科院、中國人民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山西大學、貴州大學等單位的知名專家、學者和廣東溫氏股份、雪松、恆大、碧桂園、貴州西洋等企業代表共計300餘人參加論壇,共同研討鄉村振興中的企業責任,探討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銜接之路。

論壇開始前,專家和企業代表們先後到貴州省清鎮市的溫氏畜牧有限公司總部和溫氏養殖小區調研,瞭解溫氏股份“公司+農戶(家庭農場)”模式如何帶動小農戶對接大市場。

企業和小農戶是共生關係

黨的十九大報告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均提出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這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央文件首次提出“小農戶”概念。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原司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指出,在我國,小農戶的戰略作用不可低估,其將長期存在。小農戶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是支持工業化發展的勞動力來源,是生成規模經營農戶的重要載體,是社會和諧的基石和中華農耕文明的傳承者。但小農戶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老齡化、兼業化嚴重;難以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國際競爭力不強等。

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柯炳生持相同看法。他認為,實現產業振興,需克服小農戶生產。小農戶生產不利於機械化和科技應用,不利於發展訂單農業,往往規模小、產能低、質量差,制約著農業現代化。

“江南千條水,雲貴萬重山。”貴州大學黨委副書記駱長江介紹,貴州山地丘陵面積佔92.5%,農民居住地分散、耕作空間分散,導致貴州農業的主體是小農戶。在他看來,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農業企業是重要的推動力量,小農戶在農業企業生產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小農戶在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中就像一片樹葉,要綁到農業龍頭企業這個航空母艦上才能避風浪。”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首席專家劉奇認為,鄉村振興的本質是小農戶的振興,龍頭企業應重點著眼於通過跨越前沿的科技,使小農戶與現代化對接起來;通過資源開發,打造農戶與企業的命運共同體。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名譽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政治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教育部首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徐勇指出,企業和小農戶是一種共生關係。企業是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重要紐帶。當企業進入農業生產領域時,必然與小農戶**,形成多種關係模式。共生關係是其中一種理想類型。“作為強勢者的企業不能只有獲利的衝動,更要有擔責的自覺,尊重小農戶主體地位,得到其認同。”

逾百家企業簽署鄉村振興企業責任倡議書

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溫氏股份”)的“公司+農戶”模式在論壇上得到專家的普遍認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張曉山認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關鍵,是利益聯結機制是否公平合理。“溫氏模式”不僅考慮股東、員工和客戶的利益,也注重養殖戶的利益,並把部分養殖戶培育為創業者和潛在的農業企業家。

“溫氏股份在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方面積累了經驗。”張紅宇指出,溫氏模式保障農戶收入和就業趨向穩定,打造職業農民,對塑造農業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溫氏股份董事長溫志芬在開幕式上透露,近十年(2008-2017年),與溫氏股份合作的家庭農場獲利超413億元。2017年,溫氏向5.54萬戶合作家庭農場支付委託養殖費用79.39億元,家庭農場戶均獲利14.3萬元。溫氏股份今後要爭做鄉村振興的主力軍,開展精準扶貧。他認為,溫氏股份“公司+農戶(家庭農場)”模式與精準扶貧相契合,是造血式扶貧。近10年來,溫氏股份幫助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4750人。

“要解決農村貧困、實現農民增收,就要把分散的小農戶整合起來,與現代農業發展接軌,共享改革發展紅利。而廣大企業擁有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優勢,可以帶動廣大農戶脫貧致富。”廣東省扶貧開發辦公室副巡視員宋宗約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打贏脫貧攻堅戰,企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號召,廣大企業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把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主動將幫扶力量聚焦深度貧困地區。

為助力鄉村振興,打贏脫貧攻堅戰,論壇組委會特向全國企業發出“東西部扶貧協作與鄉村振興企業責任倡議書”,目前已有超過100家企業聯合簽署倡議書,表達了主動參與鄉村振興戰略、聚焦脫貧攻堅、反哺農業農村、引領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意願。

165家粵企赴黔投資超55億元

近年來,廣東在對口幫扶貴州過程中,以溫氏股份、雪松為代表的廣東企業積極投身東西部扶貧協作,創造出多種幫扶模式,充分體現了廣東企業的社會責任與擔當。

2016年9月起,廣州開展對口幫扶貴州省畢節、黔南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截至目前,廣州市已安排幫扶資金9.29億元,引導165家企業到畢節、黔南投資,實際完成投資額55.37億元,計劃帶動就業脫貧7830人,覆蓋5萬多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以來,便引導47家廣東企業到兩地投資,新增投資27.81億元,新增吸納貧困人口就業1411人。

在論壇開幕式上,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助理、品牌管理中心總經理張軼騫透露,今年,雪松集團在實地考察畢節市的貧困狀況後,決定根據自身產業特色,通過“強根造血式”旅遊產業扶貧,在畢節打造全域旅遊標杆產品,助推畢節成為貴州旅遊集散中心,帶動區域整體脫貧,實現鄉村振興。將持續投入1%的全集團年利潤,同時持續投入1%的員工全年工作時間,在扶貧項目運營移交後確保參與該項目的貧困人口100%脫貧,同時促進當地旅遊業實現100%產業升級。

十四年薪火傳承問路三農

中國農村發展論壇由南方農村報社與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於2005年共同發起,迄今已連續舉辦了十四屆,在中國三農領域具有較強影響力。

論壇緊扣時代脈搏,從“皇糧國稅”的免除到農民權益的維護、從農民合作組織發展到新農村建設、從農村綜合改革到精準扶貧、從農業現代化到鄉村振興,它一一見證參與。其足跡遍佈北京、廣東、湖北、河南等地,聚集了國內大批頂級三農學者,陸學藝、徐勇、張曉山、宋洪遠、杜志雄、劉奇、何秀榮、黨國英、趙樹凱、劉守英等都曾在中國農村發展論壇發表演講,為中國三農發展貢獻智慧,引起廣泛關注。

在論壇的推動下,學界相繼總結推出了農村綜合改革的“蕉嶺模式”“雲浮探索”“清遠實踐”“新興創新”等,得到政府政策層面的回應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