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上市公司購買萬億元理財產品

上市公司大規模購買理財產品,是不務正業還是投資有道,對此,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畢竟,上市公司在搞主業的同時,只要不違法,投資購買理財產品也是無可厚非。但是,隨著上市公司整體理財的規模屢創新高,引起了廣泛關注。

2012年年底,證監會出臺《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以下簡稱:監管要求),放寬了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的投資要求。從此,把閒置募集資金及自有資金循環使用於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越來越多,2018年截止10月份,千家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金額已經超萬億。

理財產品購買規模及上市公司參與數量逐年攀升

自從政策放開以後,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規模逐年增大。

從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數據來看,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即證監會出臺監管要求的第一年,A股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為71億元;2013年暴增至1667億元;2014年增至3474億元;2015年超過5500億元;2016年攀升至7807億元;2017年已破萬億,金額為1.15萬億元。而今年,截至2018年10月,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的金額已經達到了1.33萬億元,從數據可以明顯看出,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規模逐年擴大。

從上市公司參與數量來看,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熱情也是水漲船高。經wind數據查詢顯示,2011年,A股市場僅有2家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然而,到2012年年底,證監會出臺的監管要求中放寬了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的投資要求,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的合規性、安全性及收益水平也在不斷強化,所以,認購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數量開始逐年攀升。

據wind統計,上市公司的參與數在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1-10月)分別為2家、26家、285家、444家、639家、842家、1247家和1201家。如圖1所示。

千家上市公司購買萬億元理財產品

與此同時,隨著上市公司高漲的參與熱情高漲,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的數量也從2015年7473個到2018年10月17687個。如圖2所示。

千家上市公司購買萬億元理財產品

換言之,截至2018年10月,無論是認購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數量還是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的數量而言,2018年1-10月的數據相較2015年,增長約為200%。增長勢頭可謂兇猛。

多家知名上市公司加入購買理財產品的大軍

截至11月26日,本月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公告購買理財產品,其中,以億為衡量單位的包括晨化股份(300610)益豐藥房(603939)、廣博股份(002103)、南山鋁業(600219)、隆平高科(000998)、匯金科技、南京高科(600064)、德賽西威(002920)、牧高笛(603908)等。另外,還有近期的又發公告認購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有海信電器(600060)、紐威股份(603699)、榮泰健康(

603579) 、中國科傳(601858)、上海凱寶(300039)、廣日股份(600894)、興業礦業(000426)等。在此,以11月24日發佈購買理財產品的個別上市公司為例。

比如,隆平高科的11月24日公告稱,公司於2018年4月26日召開了第七屆董事會第十三次會議,並於2018年5月18日召開了2017年度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關於以閒置募集資金及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議案》,股東大會授權決策委員會不超過15億元的購買理財產品額度,資金來源為閒置募集資金及自有資金(其中閒置募集資金不超過8億元),理財機構包括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信財務有限公司等關聯方或其他非關聯方,授權範圍包括但不限於:選擇合格專業理財機構作為受託方,選擇理財產品品種,確定理財金額、期間等。本次投資授權期限為2017年度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之日起至2018年度股東大會召開日,購買單個理財產品的期限不得超過12個月,投資資金在議案中的額度及授權期限內可滾動使用。並表示,截至11月20日,公司十二個月內以閒置募集資金購買的尚未到期的理財產品總金額為4.8億元。

此外,匯金科技也在11月24日發佈公告稱,公司於2017年12月13日召開的第二屆董事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使用部分閒置募集資金和自有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的議案》,公司獨立董事、監事會和保薦機構國都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均發表了明確同意意見;2017年12月29日,公司召開2017年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上述議案,同意公司在確保不影響正常經營、不改變募集資金用途的情況下,使用不超過人民幣2.5億元的閒置募集資金和不超過人民幣1.7億元的自有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相關決議自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之日起12個月內有效,此資金額度在決議有效期內可滾動使用,並授權董事長在該額度範圍內行使投資決策權,簽署相關法律文件。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眾多上市公司青睞於把閒置資金用來購買理財產品,多數是為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增加投資收益,購買的理財產品也以低風險的為主,確實不失為資金管理的一劑良方。

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也不能保本保息

從累計理財規模上看,每年都是呈遞增趨勢,不過,上市公司都紛紛表示,深知投資風險,已做好風險控制。

上市公司隆平高科在公告中表示,金融市場受宏觀經濟的影響較大,公司將根據經濟形勢以及金融市場的變化適時適量購買理財產品,但不排除該項投資受市場波動的影響而無法達到預期收益。公司的相關部門會及時做好風險控制。並且表示,公司使用部分閒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是在確保公司募集資金安全及正常生產經營的前提下進行,有利於提高募集資金使用效率,能夠獲得一定的投資效益,符合公司及全體股東的利益。同樣的,匯金科技對認購理財產品的風險和收益亦是如此態度,也稱,公司堅持規範運作,在保證公司正常經營的情況下,使用閒置自有資金進行現金管理,保值增值、防範風險,不會影響公司主營業務的正常開展;同時可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為公司及股東獲取更多的投資回報。

那麼,上市公司投資的理財產品是否有風險呢?答案是肯定的。2018年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明確表示,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不得在表內開展資產管理業務。也就是說,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能保證本息。但記者發現,某些上市公司發佈的公告中,稱認購的理財產品為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

千家上市公司購買萬億元理財產品

值得關注的是,就算理財產品難以承諾保本保收益,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熱度不減。除近期發佈公告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以外,還有截至目前理財累計金額排名靠前的上市公司包括:天茂集團(000627)、寶鋼股份(600019)、養元飲品(603156)、維信諾(002387

)和海信電器(600060)等。其中天茂集團算是今年出手最豪氣的上市公司,其認購興業銀行結構性存款的總金額已經達到533.5億元,而,寶鋼股份在今年八月份的公告就稱,2018年6月9日至2018年8月6日,公司累計開展委託理財174億元,單日最高餘額172.2億元。這麼看來,無論這些公司是理財的剛性需求還是為了投資回報,這都是不差錢的節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