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對人有什麼啟示?

邱明速


《論語》是中華文化精典,記錄了孔子的一言一行。顏回是一個好弟子,從這句話中可以體味到:顏回簡單的生活和努力地求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努力學習的同時,也要鍛鍊好身體,野蠻精神也要野蠻身體……儘量做到人和……

以下,是看《紅樓夢》一點心得,《石頭記》最初的著作者應是“吳梅村吳偉業”……

《紅樓夢》

判詞

小魚兒

一從二令三人木→有很多解讀,這裡提供一個思路:“一從”合起來倒過來就是一個“業”字,“二令”就是一個“吳”字和一個繁體字“偉”字,“三人木”就是一個“秦”(情)字。多種解讀合起來就是:一從二令三人木。這一句話合起來,就是一個繁體字“業”(業)

王熙鳳

一:

從:夫

二:

令:通“命”

三:

三木:刑具

人:

注:笑看紅樓笑看自己


田青雲瑛海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評述】

啊呀!你怎麼這麼不小心?

我怎麼過的這麼苦啊?

都是你害的!……

抱怨!除了抱怨,還是抱怨!

寫到這裡不由得讓想起“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倘若那時的司馬光,看到人掉到缸裡的反應是:你怎麼這麼不心?不會看路啊!

故事如果真是這樣,我想這個故事也就沒有流傳下來的必要。這個故事之所以能夠流傳,原因就是想告訴我們:有問題,就去解決,不要抱怨。因為只會抱怨的人,就是是無能的人。

有一句話說得好:聰明的人找方法,只有笨蛋找理由。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為什麼能活得快樂?

因為顏回是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就會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思考和解決問題上。當把時間放在思考和解決問題上,就沒有時間去抱怨。沒有了抱怨,哪來的不快樂?



邱明速



對人啟示主要有三個方面:有目標、能捨棄、常反省。

先疏通下文意。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這一句說顏回的經濟狀況不好,生活艱苦。

回也不改其樂。這一句說顏回自得其樂。

一般人處於艱難環境感到快樂只有兩種情況,要麼沒心沒肺,要麼這個人有更高的追求和夢想。

正如《麥田裡的守望者》裡說的:

“一個成熟的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 ”

顏回顯然屬於後者。卑賤指的是他的生活環境很差,連周圍的人都擔心他。他的事業是踐行孔子的“仁”。事業的崇高,讓他不以艱苦為苦,反以為樂。

為什麼?

因為他沒有分別心,艱苦本身就是踐行仁道。只要在踐行仁道,環境好就過好日子,環境不好就過差一點。

因此,我們得到三個啟示:

1.人還是得有目標和夢想


人如果沒有夢想目標,跟一條鹹魚有什麼區別。

這是老生常談,是正確的廢話,但一般正確的廢話都是真理。

陽明先生講“立志”,張載提倡“大其心”都是這個意思。

簡·麥戈尼格爾在《遊戲改變世界》一書中分析遊戲的四個特徵,第一個就是目標。

如果沒有每一關卡的小BOSS,沒有最後的大boss,有幾個人能玩到最後一關呢?

2.為了目標必須要能捨棄


既然要堅持大道,有些事就必然要捨棄。就好比登珠穆朗瑪峰,帶的都是必不可少的物品。

在孔門三千弟子中,論能力和品行,顏回數一數二,為什麼要居陋巷呢?他當然可以去做官,他的同學遍天下,孔子可以為他背書。

但當時魯國做法不合他的理想,為了理想,他選擇了捨棄。

我們總驚訝於別人一年讀幾百本書,其實沒有看到別人的取捨。只要用常識想一想就知道,每個人都只有24個小時,無非是捨棄的東西不同、程度不同而已。

所以魯迅先生說,我把別人喝茶的時間花在了讀書上。

能捨棄多少,才能得到多少。

3.隨時檢查反省

關於顏回還有一條大家耳熟能詳的:不貳過。

他怎麼做到不貳過,就是常反省,經常把過去的錯誤拿出來檢討,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

目標代表著路在哪裡,而檢查反省,則讓我們不偏離航道。

一旦偏離航向,再多的努力也是枉然。


歡迎您給我留言。 我是作者陳橋,堅持原創,傳播傳統文化。


作者陳橋


這是孔子讚美他的弟子顏回的一句話,意思: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讚美顏回能做到安貧樂道。

安貧樂道的思想歷來深受儒家的推崇,比如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情感表達,宋代蘇軾一生坎坷,仍堅強不屈、樂觀向上,其詞風亦大多曠達。

“安貧樂道”在我們今天的啟示,不是拒絕富貴,死守貧窮;也不是越窮越光榮,而是在富貴不可得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現實條件安排生活,保持平和的心境;面對生活的逆境或是生活不易時,我們應保持一種樂觀的態度,擁有豁達的胸懷,直面生活並懂得享受生活,只要心中有陽光,生活中肯定會有彩虹的出現。



清風吟詩詞


您好,我是一名傳統文化經典方面的研究者與愛好者,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這是《論語.雍也》中孔子誇讚顏回的一段話。

譯文如下: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此句實際上是孔子在表達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的思想。

一個人貧困的時候,心情會非常糟糕,這就是所說的窮困潦倒。因為我們通常會因物質的豐富而產生快樂,“寧願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意在自行車上笑的”就是這樣的邏輯。孔子是堅決反對這樣的觀點的。

為什麼人們會因為物質的貧乏而痛苦呢?因為貧困會帶來疾病,帶來生存困難等痛苦,這都是人們非常不喜歡的。既然如此,孔子為什麼還要提不切實際的快樂呢?難道孔子喜歡享受窮困潦倒嗎?

弄明白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瞭解孔子追求的快樂是什麼:人的快樂與動物的快樂是不一樣的。感官刺激產生的快樂,動物也有,所以那不是屬於人的快樂。人的快樂,應該是內心的甯靜,平和追求真理帶來的享受。這種快樂不是一種精神麻醉,不是得過且過,不是隨意滿足。我們不要把這句話理解為貧窮的情況下的興奮與高興,不要理解為隨意放縱,而應該是高於物質,甚至高於生死的一種心理狀態,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有良好的修養和強大的內心。

那種“寧願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意在自行車上笑”的人,和因為物質匱乏而沮喪不已的人,在孔子眼中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快樂,因為物質滿足和匱乏所產生的快樂與痛苦,並不是源於內心,所以他們只會用物質來解決問題,這樣就根本找不到用內心擺脫痛苦的途徑,體會不到在“一簞食,一瓢飲”的甯靜與平和,自然也無法享受這種不因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平和所帶來的快樂。


國學經典永流傳


理想不為環境所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