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儒家文化是把窮看作一種高尚的品格嗎?

小喵音雪兒~吶


問題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儒家文化是把窮看作一種高尚的品格嗎?

非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句話出自《論語》,完整的是這樣的: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這是孔子稱讚弟子顏回的一句話。前後兩次說到“賢哉,回也”,還特意使用主謂倒裝句式,以強調顏回的“賢”,但這裡的“賢”並非說顏回的“窮”。


1

窮只是事實

顏回窮不窮?窮!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這就是他的生活。“簞”是古代盛飯的竹器,“瓢”是用葫蘆幹殼做成的勺。吃飯用簞,喝水用瓢,器具簡陋,質量不高,數量還少;住在陋巷,一副貧民之象。

這是不是顏回的修行成果呢?他跟隨孔子學習修身,最終的目標難道就是讓自己過上貧窮的日子嗎?很顯然這是非常反人類的想法,我們不可能這麼想,顏回也不可能這麼想,孔子也不可能這麼教。窮只是一種生活事實而已。


2

顏回“賢”在何處?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孔子先給了一種客觀事實,然後將一般人與顏回做了對比。“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一般人不堪忍受這種生活帶來的憂慮,而顏回卻始終快樂如一。這裡用“不改”二字形容顏回,仔細品味,你會發現,它要說的意思不論貧,不論富,顏回都會“不改其樂”。因此,顏回的快樂不是由外界環境決定的,而是由他的內心來決定的。

那麼顏回為什麼而快樂呢?

很顯然不是因為物質財富,而是因為精神財富。這種精神財富,就是儒家之道。孔子之所以稱讚顏回“賢”,就是因為他堅守了這種“道”,即使在貧窮的時候,此即為“安貧樂道”。


3

孔子是不是反對富貴?

孔子並不反對富貴,並不反對獲取財富,但是獲得財富的手段必須正當。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孔子曾經說過,富貴如果可以求取,即使做拿著馬鞭趕車的人,我也願意去。但是如果不可以求取,就做我喜歡做的事。那麼什麼時候可以求取富貴,什麼時候又不能求取呢?這取決於獲取的手段是否符合儒家之道。符合儒家之道,就是可以求取的富貴;如果不符合儒家之道,就是不能求取的富貴。

回到顏回身上,顏回為什麼不積極求取富貴,而安於貧困呢?很可能的一個原因,就是在當時那個亂世,求取富貴的手段不符合儒家之道。他遵循了老師的教誨。

4

所謂“儒家之道”指什麼?

1.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2.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從這兩則《論語》中,我們或許能看出一些端倪。

第一則孔子說,我吃粗飯,喝冷水,彎曲胳膊當枕頭,也是很快樂的。不符合道義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像浮雲一樣,不會有任何留戀。

很顯然,顏回確實是受了孔子的影響,堅決地貫徹了老師所授之道,成為孔子最喜歡的弟子。當顏回去世的時候,孔子是非常悲傷的,他連呼:“噫!天喪予!天喪予!”他覺得是老天爺在要他的命。其他弟子看不過去,說他太過悲痛了,他還反問:“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意思是,我悲痛了嗎?我不為這個人悲痛,我還能為誰悲痛呢?他是非常在乎這個弟子的。他後來非常可惜地說道:“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他覺得顏回是非常好學的人,不會遷怒於別人,也不會重犯錯誤。只不過很不幸短命去世了,現在再也沒有好學的人了。

從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認為顏回“賢”,有兩點:一、能安貧樂道,不於不義之中求取富貴;二、好學,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這些都屬於“儒家之道”。

第二則孔子說,富貴是人人都想要的,但不用正當的手段得到,是不會享有的;貧賤是人人所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手段是不會去掉它們的。君子失去了仁,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連吃一頓飯都不會違背仁,慌忙之間也不會,受盡磨難也不會。

這裡孔子將儒家之道細化為“仁”。“仁”在《論語》中共出現了109次,據楊伯峻先生統計,其中105次是作為孔子的道德標準出現的。可見“仁”是孔子極其看中的一種道德,是儒家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5

仁義是求取富貴的前提

由以上可知,孔子主張在求取富貴時要採取正當手段,所謂採取正當手段就是要符合儒家之道,具體說就是要遵守“仁義”的原則。儒家將“富貴”牢牢地鎖死在了“仁義”的牢籠之中。由此可見,儒家並不是把窮看作一種高尚的品格,而是“仁義”。

顏回之所以能被孔子贊為“賢”,就是因為他在貧賤之中堅守了“仁義”。這是很難做到的,因為生理的需要,他首先必須抵禦來自富貴的誘惑,這很艱難。其次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從上而下,沒有人待見儒家的大道,孔子才成了一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性人物。大多數人是不遵守儒家的“仁義”原則的,為求取富貴而不擇手段。顏回還必須抵禦從眾心理的壓力,抵禦來自社會風氣的影響。這就更難了。但他做到了,這就是他被老師孔子看重的原因。


結束語

儒家並不把貧窮看做一種美德,它所看重的是“仁義”。題主之所以誤會,全因看書沒看全。提醒各位讀書人,讀書真的要讀全。


會說話的鍋



這句話並不是說儒家文化對於貧窮的認識有多麼高尚,而是說安於貧窮的人思想境界有多麼豁達。

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對於歡樂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這也包括了對於貧窮的若干看法。

孔子的這句話,實質上並不是說顏回的貧窮有多麼高尚,而是認為顏回能在這樣貧困潦倒的環境裡依然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是很值得人們羨慕和欣慰的了。

說的再直白一點,就是顏回個人對於貧窮與富貴的操守更值得人們敬仰,無怪乎孔子說他是賢者,一個窮且益堅的大賢士。

貧窮固然可怕,但比貧窮更為可怕的是,一個人對於貧窮的認知和厭惡。假如一個人安於貧賤,而依然保持了達觀與豁然,並不覺得這是一件多麼丟人或愚蠢的事,這樣的人是需要被我們頂禮膜拜的,也是素常被我們所敬仰的,就是因為他本人對於貧窮的態度。

而一個人甭管他是貧窮還是富有,卻一貫的看不起這種生活狀態,嫌棄甚至鄙夷這樣的狀態,覺得富貴高人一等,這樣的人才是最可怕的人,也是最不可理喻的人。

與這句話相對應的是另外這句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這才是儒家之於貧窮的一慣看法。

顏回也正是這樣的人,賢達時兼善天下,貧窮時卻也能獨善其身,這才是儒家思想的關鍵所在。

儒家思想並不是笑話貧窮的人,而是對於那些耽於享樂的人始終嗤之以鼻,報以不屑,而對於那些能在貧窮的環境裡依然能堅持個人操守的堅定者,是充分肯定和仰慕的,只有那些汲汲於富貴的小人,才是儒家思想最最排斥的不屑之徒。





龍吟148119260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給我們形象描繪了一個懶漢的日常生活起居。

吃著窩窩頭,就著涼水,住在茅草屋裡。這樣的生活,顏回不僅不嘗試著去改變,而是安於清貧,樂於窮困,那這樣的活法也太窩囊了。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這樣不堪的生活,一般人是忍受不了的,但顏回沉浸在書本的書香氣裡,每日裡把書本的精神食糧當做大魚大肉。埋身書本中而樂此不疲,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而忘了,陋巷之外是熱騰騰的生活。是男耕女織,馬嘶鳥鳴,是軍國大事,是小家熱炕,是男歡女愛。是小兒無賴。是春日踏青,是冬日賞雪,是晨起一杯茶,夜來一杯酒。是紅塵策馬,活得瀟瀟灑灑,是金戈鐵馬,把酒臨風,意氣風發。

人生在世,是要有煙火氣的,是要活在人群中的,而不是離群寡居索然無味,不能只鑽在書香氣裡,人生更大的學問是在人群中,是在人與人的鬥爭中。

人活著不是要求山珍海味,也要豐衣足食。一簞食,一瓢飲,生活如此簡陋,而顏回居然能怡然自得。儒家認為是高尚的氣節,而我卻認為是一種不思進取的表現。

如果都像顏回這樣,幾個窩窩頭,喝一瓢冷水,就解決了生活,然後每日埋身於書本中,去吟詩作對,去研究學問。那麼人人都如此活法的話,都不去勞動都不去創造,社會怎麼能夠進步,人類怎麼可能發展!

那麼物質如此清貧,人都到了吃不飽飯的份兒上了,怎麼能夠靜下心來去好好研究學問呢?

如果是一個人不上進,也還有情可原。如果有老婆孩子呢,

你可以每日窩窩頭加鹹菜,那麼你的老婆跟著你每天吃糠咽菜,你作為一個男人,是不是很失職呢?那麼你的孩子正在長身體的時候,卻因吃不上肉食等營養滋補品而消瘦,你作為他的父親,每日裡只埋身於書本之中,而不是靠自己的學問和力氣,去搏取饅頭和紅燒肉,而給家人帶來更好的生活,是不是嚴重失職呢?

如果像現在你埋頭於頭條中,可以靠自己的文字,換點兒銀兩補貼家用,這未為不可,但在顏回的那個年代,寫文字是得不到金錢回報的。

所以顏哥呀,放下你的身段,走出你的草屋。哪怕是編個草鞋賣賣,或者種個地什麼的,半工半讀,把你的生活過得好點兒。不行嗎?

顏回有沒有老婆孩子?無證可考,

但是即使作為一個光棍兒漢也應該把日子過得如火如荼,方不失為是一個男人,每日裡好酒好茶,好肉食供著,身體健壯了,精神自然可以煥發,才可以更好的研究學問,物質是精神的保障,只有物質豐盈了,精神才可以煥發出青春,方可以有精力有能力有心思去研究學問,去埋頭書本,才可以激發出更大的創造力。

作為現代人,我們不僅不要推崇這種一簞食一瓢飲的懶人生活,和離群索居的寡人生活,更要投身於火熱的生活中,去博取自己更美好的人生。

天高雲淡,好男兒志在四方。走出寡居去遇到更好的自己吧。


火煮水壺84501


這個問題中的重點不是“窮”,而是漏掉的那個“固”字,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所以在儒家來講,不僅僅是“固窮”,只要能做到“固”,無論是固窮也好,還是固貧、固富、固達也罷,都被看作是一種高尚的品格。

“固”是固守,也即“不忘初心”之意。

“固”是什麼?“固”就是無論環境多麼複雜,誘惑多麼迷人,都能做到操守堅固,不忘初心,這個就是“固”。象上面問題中提到的顏回,住在簡陋的小巷裡,普通人根本就忍受不了這種艱難,但顏回卻能“不改其樂”,原因就是他做到了“固窮”,而普通人卻做不到。

這又是為什麼呢?我們常說“兩利相權取其重”,好東西人人都喜歡,顏回之所以能夠“人不堪其憂,而回也不改其樂。”正是因為他有更好的東西,好到足以讓他將“一簞食,一瓢飲”的陋巷生活給忽略掉。

顏回能於貧中不改其樂,只是一種類型,除此之外,還有那些“棄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將相而不為”的人,象《史記.伯夷叔齊列傳》中所提到的許尤、卞隨、務光,包括我們所熟悉的陶朱公范蠡等等,都屬於此種類型。

近代歷史中的這類人就更多了,當年黃埔畢業的很多中共將領,都曾被國民黨當局用高官厚祿拉攏過,但都沒成功,還有建國初期,那些歸國投身於祖國建設的大批華僑、留學生等,也是此種類型,比如研製兩彈一星的錢學森、郭永懷等元勳,可以說都將這種品質展現的淋漓盡致。

“固”是一種能力,所固的內容才是重點。

上面談到的“固”其實也不能算作重點,它也只是一種能力,或者說是一種手段,真正的重點,是這個“固”所維護的東西,“固”的情況,有點類似於禪宗祖師所說的“龍銜海珠,游魚不顧!”龍為什麼能做到不被游魚吸引呢?原因就是它嘴裡銜著海珠,和這個比起來,游魚根本不算什麼。

海珠是龍的寶貝,有了這個寶貝,龍自然是無暇旁騖,那麼能讓古代聖賢固於斯而無暇旁騖於貧富窮通的東西又是什麼呢?用孟子的話講,就是兩個字,一個是“仁”,一個是“智”,這才是“固”真正要維護的東西,也就是儒家之寶。

站到中庸的立場,再加上一個“勇”,智、仁、勇,這就是儒家的三寶,我們都知道佛家三寶是佛、法、僧,道家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為天下先,那麼儒家也有三寶,就是智慧、仁愛與勇氣,有了這三個寶貝,什麼貧苦窮途,財富權貴,相比之下,都是敝屣塵埃。

為什麼呢?孟子講過,儒家三寶,是一股浩然之氣,至大至剛,直養而無害,塞於天地之間,這是與天地交融的同體之氣,我們中國文化最講究“天人合一”,我們拿什麼來與天地合,就是這股浩然之氣,這是人道與天地之道的總根源。

有了智、仁、勇的修養,就等於是打通了人與天地造化的任督二脈,從此以後,猛虎入山,蛟龍歸海,哪還有空閒去顧及金錢財富,聲名權力這些東西呢?和三寶比起來,這些東西,就是在銜珠之龍身旁遊過的小魚小蝦,根本不值一顧。

總結

唐代詩人元稹在他的《離思》中說:“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總之,我們之所以對名利富貴如此看重,是因為我們沒有用心去發現那些比之更珍貴的東西,如果發現了,我們就會毫不猶豫的舍此而取彼。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其實這類寶貝是很多的,只是我們或目光短淺,或暫時為現實所迫,沒有將自己的格局打開,有人說過一句話,說只要想做事,總會有工作,只要想休息,總會有時間。

現實確實很殘酷,但也沒我們想象的那麼可怕,有些事情,只要真心想去了解就,就能謄出精力,瞭解後覺得有道理,就大膽的去嘗試,等到效果出來了,自然會興趣倍增,逐漸的體會到它的價值,到了那個時候,“固”的力量自然就來了,操守堅固了,生命的意義也就迥然不同了。


澡雪堂主談國學


儒家文化從來沒有把窮當作高尚品格。而且窮也只是一種狀態,而並非品格。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話語出《論語·雍也》。它側重強調和欣賞的是顏回不為名利擾,安貧樂道,不改本性,固守本心的高尚節操。

其實好像在儒學的文化裡一談錢就會顯得特別世俗和俗氣。人們對錢往往是避而不談的。

實際上,儒家並不仇富,也沒有說是 越窮越開心。恰恰相反,儒學並不避諱談“錢”,且還有著正確系統的金錢觀。

《大學》中有這樣一句話,“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這也反映了儒家的財富觀,獲取財富只是一直方式方法,而追求仁,和修煉自身以構建自我內心世界才是根本,才是最終歸宿。

“一簞食,一瓢飲”是一種生活狀態,而“不改其樂”則是一種處世態度。安貧樂道並非是不思進取。恰恰是活在當下的一種外在體現。

窮只是暫時的,而價值舍取,人生態度確是沉澱於人們內心深處的。

只要無愧於心,哪怕簞食瓢飲,又何嘗不是美味珍饈呢。



南山讀書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吃著窩窩頭,就著涼水,住在茅草屋裡。這樣的生活,顏回不僅不嘗試著去改變,而是安於清貧,樂於窮困,那這樣的活法也太窩囊了。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這樣不堪的生活,一般人是忍受不了的,但顏回沉浸在書本的書香氣裡,每日裡把書本的精神食糧當做大魚大肉。埋身書本中而樂此不疲,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而忘了,陋巷之外是熱騰騰的生活。是男耕女織,馬嘶鳥鳴,是軍國大事,是小家熱炕,是男歡女愛。是小兒無賴。是春日踏青,是冬日賞雪,是晨起一杯茶,夜來一杯酒。是紅塵策馬,活得瀟瀟灑灑,是金戈鐵馬,把酒臨風,意氣風發。

這句話並不是說儒家文化對於貧窮的認識有多麼高尚,而是說安於貧窮的人思想境界有多麼豁達。

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對於歡樂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這也包括了對於貧窮的若干看法。

孔子的這句話,實質上並不是說顏回的貧窮有多麼高尚,而是認為顏回能在這樣貧困潦倒的環境裡依然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是很值得人們羨慕和欣慰的了。

說的再直白一點,就是顏回個人對於貧窮與富貴的操守更值得人們敬仰,無怪乎孔子說他是賢者,一個窮且益堅的大賢士。

這是孔夫子對大弟子顏回的評價。顏回住在陋巷,過簡單樸素的生活,有人會愁容難展,而顏回始終面露微笑。心中有理想,貧賤不能移。孔夫子有弟子三千,賢人72,顏回能成為大弟子,其人品德高尚,獲得恩師高度讚許,是自然的。

無獨有偶,當年在長沙師範唸書,毛主席自始至終長衫布鞋,而被留學歸來的教授楊懷中評為將來能成國之棟樑的"三傑之一”,因為是文章道德,堪稱模範。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Oo山爸oO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出自《論語·雍也第六》。大意是

孔子對其弟子顏回的讚美,吃的是一小筐飯,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能不改變,向道的樂趣。真是賢德啊。主要是對讚美顏回,在逆境中,找尋求生活樂趣。

在一個簡陋困苦的環境中,一般人都會抱怨,會不甘,像顏回那樣,安貧樂道,樂在其中,真是不多。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學會尋到快樂,不管生活多麼艱苦,快樂都是很重要的。古代知識分子,之所以稱之為“窮酸”,是有道理的。孔子對其弟子的稱讚,應該是“窮酸”的最早起源。

如今的社會,已是金錢至上,財欲橫流,一切只想向“錢”看,而從不回過頭,在古人身上學習,自身的道德修養。日子過的太過於實在,能擁有實實在在的財富,才是王道,至於那種虛無縹緲,靈魂和精神,是連肚子都喂不保的“無用之物”。

人雖然是生活在現實中,但是維持一個人必須生活品,並不需要多少,所追求的都是多餘的奢侈品。吃苦耐勞的人,越來越少,簡樸而又簡樸的生活,連現代的老人都不想過,何況年輕人乎?人的慾望永遠都滿足不了的,沉迷在其中的人啊,為何還在荒誕醉酒不願醒過來呢?

倘若司馬光,看到人掉到缸裡,被水淹的反應是什麼?你怎麼這麼不心?不看路啊。故事真是這樣,也就沒有流傳的必要性。這個故事之所以能夠流傳,就是告訴我人們,有問題,就去解決,不要抱怨,解決方案總比問題多,如果只會抱怨,就是是無能的人。聰明的人找方法,只有笨蛋找理由。

沒有了怨天由人,一切的一切都靠自己,那只有痛苦並快樂著。這是一種志向,這種志向,有物質的時候,快樂,沒有物質的時候,依然快樂。


德雨50926495


先來看古漢語對於“窮”的理解,通常不是指沒有錢,日子不好過了,而是指走投無路的意思,“窮”的反義詞是“通”或者“達”。

王維在《酬張少府》詩裡面,有一句“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就是遇到了極致程度困境的意思。

我理解提問者想要表達顏回的那種困窘狀態,這在古漢語裡一般用“貧”來表示,“貧”的反義詞是“富”。

再來看孔子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最高品格是什麼,它不是“貧”更不是“苦”,而是“仁”。

那孔子又為什麼稱讚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該其樂”呢?

千萬不要曲解成,孔老夫子是在標榜人要追求貧苦生活,也不要上綱上線為,孔老夫子見不得人大富大貴,要求人都要剋制自己的慾望,不要發大財開豪車住別墅。他老人家真沒這麼迂腐和落後。這樣的理解,都是後人穿鑿附會的。

那他稱讚顏回到底什麼意思呢?

他在暗示“仁”的道理之一“修身”:如果你是不富有的貧小子,那你就好好修身,修到貧嘴張大民的程度,修到顏回安貧樂道的程度,做一個精神上的強者;如果你非常富有,如果你位高權重,那更要好好修身,修到能夠剋制自己的炫耀慾望,修到不顯擺你的威武,修到與民同樂。

所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從來沒有把貧、苦看作一種高尚的品格。



烏咪愛讀書


【譯文】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拓展資料:

原句: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註釋】 簞:音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 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 樂:樂於學。

【評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稱讚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裡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裡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顏回簡介:

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

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讚最多,贊其好學、仁人。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歷代帝王封贈有加 。


貴極登峰


千載身窮皆可悲,

誰知心富有顏回。

己悲物喜全不曉,

探討真知樂忘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