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麾下第一大將尉遲恭是怎麼投唐的?李世民怎麼收服尉遲恭的?

何事男兒不讀書


我在今日頭條的專欄《隋唐不演義》裡有介紹,基本上是打服的。

尉遲恭是山西省神池縣人,打鐵的,他最先投靠的是馬邑鷹揚府校尉劉武周,劉武周起事後,佔了李世民家的太原,跟李家爭天下,李淵只好又雙派出了李世民。

以下內容摘抄自專欄:

十一月,李世民渡過黃河,駐軍柏壁,對面就是他的勁敵宋金剛。

駐營之後,李世民並沒有向宋金剛發起攻擊,此時的宋金剛屢戰屢勝,士氣正旺,顯然不是一個合適的出擊對象。

李世民調整方向,找到了另一個適合的對手。

中獎的正是劉武周當年起事的骨幹之一尉遲敬德,找上尉遲敬德不是因為對方實力弱,事實上,這位來自朔州善陽的打鐵匠功夫了得。而正是因為功夫了得,藝高人膽大,竟然深入到夏縣(離黃河不遠了),支援那裡的唐朝叛軍。

成功支援友軍作戰後,在回家的路上,一個叫美良川(山西聞喜縣)的地方,尉遲敬德遇到了唐軍的伏擊。

此戰史稱美良川之戰,是整個柏壁之戰的一次小交鋒,算不上什麼決定性戰鬥,但在江湖上,此戰不容錯過,因為這是兩大門神的直接對話。

為了戰勝尉遲敬德,李世民派出了秦叔寶。

大家雖然看不到秦瓊戰關公,但我相信秦瓊戰尉遲敬德應該要更精彩一些,因為就這兩位的技戰術而言,這簡直是矛與盾的終極對決。

大家知道,真實的秦叔寶同志是不使鐧的,人家用的是一把異於常制的槍,通俗說就是比一般的槍更長,更重。而讓這把重槍發揮莫大威力的是秦叔寶的作戰特點。史書記載,秦二哥要是衝刺起來,眼中只有槍,橫掃突刺,直入敵陣。完全是一副以攻為守,只攻不守的拼命三郎式打法。經常一個衝殺下來,敵人倒了一片,秦二哥也是滿身掛彩。

這一把不要命的槍是沙場上所有對手的惡夢,這是一把無堅不催的槍。

而尉遲敬德是一塊刀槍不入的盾,盾就是尉遲敬德本人以及他的兩雙大手。

尉遲敬德的身材相當柔韌,千軍萬馬之中,經常表演屈身、側身、團身、鐵板橋等各種體操動作,以此來避開四面八方刺來的長槊。我專門看了一下尉遲敬德的門神圖,看上去,也是五大三粗的一個大漢,不知道這些女子體操隊的動作是怎麼做出來的。

據記載,尉遲敬德一個人大大刺刺衝進敵群,又大大刺刺的衝出來,身上一點傷沒有,不但沒有傷,手上可能還多了兩槍。

奪槍是尉遲敬德的另一項絕活,常常一槍刺來,稍不留意,就發現手上空了。在江湖上,這一套動作有個專業術語叫空手入白刃。

秦叔寶的槍對上了尉遲敬德的兩雙鐵手,這夠評書的噴上一天唾沫。

如此,這兩人在美良川相遇,秦叔寶的那把大鐵槍能否打破尉遲敬德無槍能及其身的記錄,或是尉遲敬德是否奪走了秦叔寶手中的那柄大槍呢?

這是一個謎。

說完這一句,可能有同志準備往我身上招呼臭雞蛋了,說了半天,跟什麼都沒說一樣。

同志們哪,這不怪我啊,不是我賣關子,實在是史書未記,要知道,當年編史書那幫傢伙都是儒家子弟,講究以德服人,不愛打打殺殺,也不想在史書裡寫太多的血腥場景,以免教壞小朋友。再說,秦叔寶跟尉遲敬德後來都是唐朝開國功臣,這讓史官怎麼記,寫秦叔寶的槍捅傷了尉遲敬德或者寫尉遲敬德奪走了秦叔寶的槍都不合適。

這兩人的對戰沒有結果,但兩軍的對決是有結果的,唐軍成功伏擊了對方(大敗之),斬首二千餘級,但尉遲敬德也是很頑強的,沒多久又領著小分隊潛了回來,李世民親自領三千騎兵連夜奇襲,再一次擊敗對方(大破之)。這一回,尉遲敬德比較慘,手下全被俘虜,隻身逃了回去。

在這兩次交鋒中,雖然沒記尉遲敬德怎麼大戰秦叔寶,而且在尉遲敬德的傳記中,壓根就沒記這兩次慘敗,但秦叔寶的傳是不會錯過的,裡面有這樣一句:

又從徵於美良川,破尉遲敬德,功最居多。

史書也就只能寫到這份上了,至於兩位到底對打了沒有,打成什麼樣,大家自己去猜吧。

戰勝尉遲敬德後,唐軍的士氣得到了恢復,諸將紛紛請令,馬上跟宋金剛對決。

李世民否決了這一個提案,在他看來,遠沒有到跟宋金剛決戰的時候。

同樣,李世民開始擺事實,講道理,論述了宋金剛懸軍深入,精兵猛將,要是現在決戰,正中對方的下懷。要想戰勝對方,只有一個方法。

等待。

等對方銳氣耗盡,等對方疲憊,等對方糧盡,等對方主動撤走,那時,就是我們出擊的時刻。

當然,面對諸位大將過剩的精力,李世民也給出了發洩的突破口。

指著地圖上一個地點,李世民露出了神秘的笑容。

諸位要想戰,有發揮的地方。

李世民指的是浩州,浩州的治所在今天的山西汾陽市,位於晉州跟太原的中間。在宋金剛的兵馬攻克晉州後,浩州成了唐朝打入劉武周後方的一枚棋子。

浩州之所以能守住,是因為一個人在關鍵時刻做了一個關鍵決定。

兩個月前,當裴跑跑(裴寂),李跑跑(李元吉)丟城棄地往長安方向猛跑時,有一個人卻毅然決定向北,挺進到劉武周大軍的後面,進入到浩州城內,開始協助防守。他不跑,不是因為跑不動,而是因為他不能再跑了,他已經跑過了一次。

此人是唐朝的行軍總管李仲文,論起關係,他還是李密的表叔。在劉武周南侵時,李仲文是第一批從長安出來援戰的唐將。一來,就中了劉周武的計,被活捉了去。

在逃跑上,李仲文大概了有他表侄李密的天賦,趁著對方不注意,竟然成功脫逃,回到了長安。

論喪師之罪,李仲文大概要吃兩天牢飯了,可李淵並沒有追究,反而又給了他一支部隊,讓他依舊到黃河北岸去打劉武周。

你的失敗是我為你支付的高額學費,你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不要讓我的學費打了水漂。

事後來看,李淵的學費並沒有白交,在唐軍全線潰敗後,李仲文逆襲而上,進入到浩州。緊隨而來的,是劉武周狂風暴雨般的進攻。

劉武周拼命也要拿下浩州,是因為這裡太重要的,浩州正處在從太原往晉州等前線運糧的要道上。

李仲文積極參於防守,並採取了靈活機動的守城方式,成功擋住了劉武週一次又一次的進攻,併成功等來了李世民的援軍。

在浩州城至太原一線,突然出現了數支唐軍騎兵,數量不多,但神出鬼沒,並且還不地道,從來不正面交戰,常常幹一些燒糧車,放營火等活。

遠在澮州(山西翼城)的宋金剛過不了多久,就該明白自己應該把腰帶勒緊一點了。

時間一點點過去,駐在柏壁的李世民經常率小分隊出營,去尋找宋金剛的糧隊以及查看對方的大營,尋找對方的新動態,事實上,與其說李世民在尋找,不如說在等待。

李世民在等待一個足以改變雙方力量對比的現象,在第二年,武德三年的春天(620),他終於等到了這個現象。

那天,宋金剛軍營的白色軍旗突然不見了,這也就意味著,突厥人從宋金剛的軍隊裡撤走了。

(這裡省略突厥為什麼撤軍的五千字……這裡面有李家發家的不堪史)

勝利的天枰開始向唐軍傾斜。可李世民依舊沒有下達攻擊的命令。

為了打薛仁果,李世民等待了二個月,為了打宋金剛,需要多久?二個月,或者更久?,事實上,李世民自己也不知道答案。

這個答案在宋金剛身上。

宋金剛覺得自己陷入了巨大的虛空裡。他有金剛之力,帥軍之才,握有雄帥,可他卻不知道怎麼面對這巨大的虛空。

敵人就在前面,任你挑戰叫陣,可就是碰不上。但你要忽視他,那股隨時會襲來的氣息又緊緊裹住宋金剛,提醒他危險有可能馬上降臨。

決戰像永遠不會發生,決戰又像明天就會打響。宋金剛明白,他並沒有決定權。

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宋金剛知道自己沒有發動決戰的權利,可李世民又認定決戰的時間在宋金剛身上。

宋金剛在等待李世民出擊,李世民在等待宋金剛退縮。

這是一場對峙,是一場消耗戰,更是一場心理戰。輸的那位一定是從內心先崩潰的人。

當壓力漸漸堆積,再頑強的人也承受不住日積月累的負重。

壓垮宋金剛用了六個多月。

從武德二年的十一月來到柏壁到武德三年四月,一百八十多天後,宋金剛終於被無形的壓力擊垮了。

劉武周還在拼命攻打浩州,企圖打通太原到澮州的糧道,可宋金剛顯然已經無法再支持下去。

吃完最後一粒糧後,宋金剛率軍向北逃去。逃亡的路上,他一直很鬱悶,他連李世民的面都沒見過,連一次像樣的交鋒都沒有,竟然就這樣逃跑了。失敗是可以理解的,但這樣失敗讓人如何心服。

很快,宋金剛就不會埋怨李世民不給他正面決戰的機會了。

在聽到宋金剛北走的消息後,沉寂已久的李世民猛然站了起來。

是的,這就是我們一直在等待的出擊時機。

坐等寇窮,追擊之!

數天後,李世民終於追上了宋金剛的斷後部隊,一陣猛攻之後。李世民攻破對方的防線,趁勝向北進擊,在一天一夜之間,連戰數十回合,一直追到了高壁嶺。當年劉邦在這裡收到了呂后的大禮:韓信的首級。但李世民的意思最好在這裡拿下宋金剛的首級。

於是,他下達了停止休息,立刻追擊的命令。

到了這個時候,就會有忠心耿耿的大將站出來,提醒主帥不要輕敵冒進,這一回站出來的是劉弘基。

劉弘基抓住了李世民坐騎的轡頭,急聲勸阻。在他看來,追到這裡,太原雖然沒收回,但裴寂當日丟掉的地盤已經收復,應該見好就收。況且士兵連日追擊,飢勞疲憊,也需要休息。就算士兵們是糙爺們,不需要休息,你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身體。

坐在馬上,李世民平靜的望著劉弘基,他當然明白對方是出自真心,可有時候動搖我們內心的就是這些發自真心的建議。很多人在這些真誠的建議下妥協,但只有內心強大的人才會堅持自己的方向。

“金剛計窮而走,眾心離沮;功難成而易敗,機難得而易失,必乘此勢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計立備成,不可復攻矣。吾竭忠徇國,豈顧身乎!”

我用了六個月來等待這次的時機,我不會讓這個機會白白溜走,一旦決定攻擊,就一定要徹底擊敗對方。

要知道,我們累,逃跑的宋金剛更累,我們飢渴,逃跑的宋金剛更飢餓,六個月的對峙比得是心理,那此時,比得就是耐力。

誰能咬牙堅持,誰就能取得勝利。

劉弘基放開了馬轡,李世民策馬而出,亂起一道黃色的旋風,那是李世民最鍾愛的六匹馬之一,毛色黃裡透白,喙微黑色,這是突厥人送給他的特勒驃。

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天險摧敵,乘危濟難。

俊馬啊,再奔快一點,宋金剛就在前面!


在雀鼠谷,李世民追上了宋金剛,宋金剛同志逃跑起來還是頗有章法的,自己先走一步,卻在雀鼠谷這個險要之地,留了八道防線。

這是宋金剛匆忙之中為對方設下的陷井,他要殺一個回馬槍,將窮追不捨的李世民消滅在這道險惡的陝谷。

李世民對這裡很熟悉。

三年前,他就跟隨父親在這裡擊敗過歷山飛的部隊,那是他的人生記錄裡第一次大勝。

站在谷口,李世民又聞到了勝利的氣息。

忘記疲憊,忘記飢餓,就在雀鼠谷戰勝自己的對手,上一次是為父親正名,這一次,為自己。

雀鼠谷,一日八戰,斬俘數萬。

但宋金剛依照逃走了。

在這一天夜裡,李世民終於確定對方的主力已經被殲,他決定休息一下。

算起來,已經有兩天沒有吃飯,三天沒有解甲。

休息一夜,讓夜色洗去數日的風塵,但明天的太陽昇起之時,我們將開始最生一段追擊。

我知道,宋金剛已經跑不遠了。

吃晚飯的時候到了,這是數天來的第一餐。

李世民身先士卒,銳不可擋,但他需要另一項東西來保證在自己打馬而出時,身後的士兵會毫不猶豫地跟上他的腳步。以他的方向為方向,以他的目標為目標。

這個東西叫同甘共苦。

今天的晚餐只有一頭羊。只剩一頭羊,夠李世民一個人吃,不夠全軍吃。

李世民叫來所有的將士,然後大家分吃了這一頭羊。

如此而已。

吃完就休息吧,明天還要更辛苦的征程。

宋金剛沒有讓李世民再追著屁股攆。他知道自己已經跑不遠了。

進入介休城,還沒喘上二口氣,他就收到消息,李世民的騎兵已經追到了。

怎麼可能這麼快?

在得到確定的答覆後,宋金剛陷入到迷惑當中,他見識過李世民一百八十多天空洞的沉默,現在,他又領教了對方急風暴雨般的追擊。這世上竟然有人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組合在一起。

其實這並不矛盾,孫子兵法曰: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回過神來的宋金剛憤怒了,強烈的恥辱感讓他無法再次逃避。他找回尊嚴,率領剩下的二萬兵馬出城佈陣。

就在介休城下,做最後一戰吧。

在交戰的一開始,憤怒激起的士氣,背城一戰的勇氣讓宋金剛佔據了上風,唐軍被逼急的宋金剛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差一點要吃大虧。關鍵時刻,那匹黃色的特勒驃出現在戰場。

李世民跟他的精騎將接管這片戰場。

宋金剛見到了李世民。

事情上,早在在柏壁時,宋金剛就料到了今天的場景,但他不明白的是,儘管自己看到了這一步,卻依然無法避免今天的局面,好像一雙無形而巨大的雙手,將他推到了這一步。

這便是真正高明的策略,沒有什麼奇計,只是普通的等待,就會讓對方按自己所想一步步走進自己挖好的陷井。因為,除此之外,你別無選擇。

看到李世民的那一刻,宋金剛徹底認輸了。他的自信心瞬間崩塌,終於明白這個亂世不是自己的機會。

自己原來只是一個配角而已。

想明白這一點,宋金剛馬上調頭就跑,他丟下了自己的士兵,也丟下了所有的希望,包括想橫掃天下的豪氣。

李世民又追了幾十裡地,最後,他放棄了追殺宋金剛。他已經確定以後的宋金剛再無法構成威脅,相比追殺一個沒有威脅的人,還有更重要的事做。

他來到了一個叫張難堡的地方。浩州的唐軍已經在這裡堅守了大半年。

我不會忘記是你們的堅守,阻斷了劉武周跟宋金剛的聯絡,才有了今天的勝利。

辛苦了,實在是辛苦。

李世民慢慢脫下了頭盔,堡內的守軍看清了那張年輕而剛毅的臉。

堡內歡呼雷動,宣告終結的伊始之光,閃耀於張難堡之上。

此戰過後,尉遲敬德率城投降,成為了李世民的新部屬。

可見,尉遲敬德是被李世民打敗後投降的,但投降後,李世民要收尉遲敬德的心,還有一件小事情。


後面李世民有一回征戰,一個叫尋相的軍將逃跑了,而這位尋相跟尉遲敬德以前都是劉武周的部屬,以前兩人還搭班子一起工作,也是一同降的唐。可最近,不知道尋相兄哪根筋不對,竟然從軍營中逃走了。

尋相跑路之後,大家一看,尉遲敬德還沒跑呢,現在不跑不等於將來不跑,況且尉遲敬德跟尋相這麼熟,尋相跑了,他能不知道?於是,尉遲敬德還沒搞清楚什麼清況,就被關到了牢裡。

幹這事的是屈突通跟殷開山,這兩位保持高度警惕心的同志在山西戰場怕是吃過尉遲敬德不少的虧,不排除公報私仇的可能性。

將尉遲敬德關起來後,這兩老哥們興沖沖地跑去告訴李世民:“尉遲敬德這個人太厲害了,現在既然已經關起來了,他的心裡肯定有怨望,留著他只怕有後患,乾脆殺了!”

說完,兩位充滿期待地等著李世民的答覆,只要李世民一點頭,就準備立刻送尉遲敬德上西天。

李世民望著興致頗高的兩位,反問了一個問題:

“尉遲敬德如果叛,怎麼會笨得等尋相逃了才留在營裡?”

屈突通跟殷開山聽到了一個明確的答覆,馬上釋放尉遲敬德。在悻悻然離開之後,兩位又收到了一個吃驚的命令:

“將尉遲敬德帶到我的臥內來。”

尉遲敬德從牢裡出來了,又進入到李世民的臥室,至於兩天在臥室裡幹了什麼,屈突通跟殷開山一時半會是無法知道的。只知道尉遲敬德從臥內出來裡,腰裡鼓鼓,腰板很直,腳步開闊而自信。

據史書記載,臥室內,李世民跟尉遲敬德進行了一段對話。

李世民先掏出了一包金子:“我們大丈夫講究意氣相投,不要介懷這一點誤會,我也不會相信那些讒言而害了忠良。我相信你也會明白這一點。如果你要走,這些金子就算給你的路費,以表我們共事的情誼。”

這段對話不像是王爺跟軍將的對話,倒像極了宋江跟武松的對話,由此我們終於可以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多豪傑願意追隨在李世民的身後。

尉遲敬德選擇了留下,從臥室裡出來之後,這位大漢成為了李世民最忠誠的部下。


腦洞歷史觀


尉遲恭打鐵出身,後參加隋軍,勇悍善戰,官封散朝大夫,隋末天下大亂,劉武周在晉陽偏北方的馬邑乘勢起兵,把尉遲恭收歸帳下,李淵攻取長安稱帝時,劉武周歸附突厥確保後方無虞後,南向經略山西,欲與李唐爭奪天下,617年九月,劉武周佔領太原。尉遲恭隨宋金剛繼續南下,攻克晉州澮州。沿路望風歸順,呂崇茂起兵響應劉武周,擊敗唐朝右僕射裴寂,宋金剛尉遲恭一路所向無敵,屢破唐軍,李淵不得已,再派秦王李世民出征。


李世民駐守柏壁,堅守不戰耗敵軍的士氣糧草,與絳州守將呼應勢壓宋金剛軍,又周困住夏縣的呂崇茂,尉遲恭帶軍隊前往救援,與呂軍內外夾攻,打敗唐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引起李世民的重視,連番施策,誘降呂崇茂,尉遲恭與尋相率軍後撤,李世民派兵部尚書殷開山、總管秦叔寶等人在美良川截擊,大敗尉遲敬德,殺了二千多人。又乘勝追擊至呂州,追上尋相大敗其軍,一晝夜打了幾十仗,窮追不捨,追了二百多里。尉遲恭尋相二人單身逃脫。


李世民又令各地堅守並尋機切斷敵軍糧道,自己正面與宋金剛相持,宋金剛糧盡撤退,唐軍追至介休,宋金剛率領二萬軍士背對城牆排列戰陣,南北長七里。李世民派李世績出戰不利,假裝要退兵,宋金剛乘機反撲,李世民馬上率領精騎從他背後襲擊,宋金剛大敗逃走。尉遲恭收拾殘部頑抗堅守介休,李世民派任城王李道宗、宇文士及前去曉諭勸降,尉遲敬德於是和尋相以介休、永安二縣降唐。李世民對他非常信任,不聽部下勸他防備的建議,讓尉遲恭繼續率領舊部。(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尉遲恭雖降,其心未服,唐軍將領對降將也有猜忌提防之心,投降這一年,洛陽稱鄭帝的王世充猖獗,多次襲擊唐軍,李世民移師攻擊他,兵到洛陽城外駐紮,不久尋相和劉武周手下的一些舊將相繼叛變逃走,唐朝諸將認為尉遲恭也會反叛,就把他關押在軍中,並勸李世民一不做二不休殺了他以絕後患,李世民認為尉遲恭不一定有反心,堅持撫慰為主。親自釋放尉遲恭並把他帶到臥室,賞賜給他大量珍珠寶物,說大丈夫相交貴在知心,我知你必無反意,萬一我猜錯了,這些東西就送給你作路費,不枉一場相識。

說完這席話的當天,李世民便帶著尉遲恭一同探視敵營,王世充大將單雄信看到,率領騎兵直撲上來要生擒李世民,尉遲恭大喝一聲迎頭擋住,一槍把單雄信挑下馬來,且戰且走,保護李世民衝出重圍後,再帶兵反攻鄭軍,俘虜騎兵六千人。李世民高興地說,這是天意要證明將軍的忠誠啊!從此成為李世民的鐵桿部下,玄武門之變立下大功,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南方鵬


尉遲恭原是隋未叛將劉武周部下,為爭天下與李淵父子幹上了。經數次交鋒,被秦王擊潰。主將劉武周外逃,後被殺。尉遲恭等部將被困,無奈降唐。隨後跟秦王戰洛陽,在與王世衝對戰時,原劉武周降將多人叛逃,擔心尉遲恭也反,將其關壓。有唐將建議秦王殺之,王不信,親召之並送金銀而對其言,不會聽讒言而殺之,如去,決不阻擋,所送金銀權當路費。尉遲恭甚為感動。留下後秦王親帶其營外巡視被敵發現,面對強敵臨危不懼,打落單雄信,逼退敵軍,救下秦王。此後南征北戰,多次救主。持別是後來面對太子齊王重金收買,不為所動。玄武門事變主要策劃者之一,並是參於者執行者,在秦王被齊王用弓弦勒殺的危險關頭,又一次出手救主並誅殺齊王。隨後帶兵入宮,迫使李淵傳旨穩定大局。為秦王登基立下汗馬功勞。這真是:明君愛將心不疑,賢臣盡忠保社稷。一段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