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秦瓊兒子的墓誌銘記載了尉遲敬德的醜事,此事可信嗎?你怎麼看?

gzye


秦瓊是隋末唐初的名將。他最初是隋朝將領,先後在隋朝名將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的手下任職。後隨裴仁基投奔了李密的瓦崗軍。

瓦崗起義軍失敗後,轉投王世充。

後不恥王世充的為人和姦詐,與程咬金、羅成等人轉投了李唐,之後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

唐朝統一後,官至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死後追贈為徐州都督、胡國公,諡號“壯”,死後畫像於凌煙閣 24功臣之列。



秦瓊有幾個兒子史書沒有記載,目前知道他晚年的兒子叫秦懷道。秦懷道早年曾擔任過皇帝的侍衛武官,後期擔任地方官,大都是六、七品的低級官職。

1995年,山東濟南考古人員發現了秦懷道墓和墓誌銘,墓誌銘開頭是這樣寫的:“祖叔寶,從高祖擒尉遲敬德,拜上柱國、馬軍總管……”

首先說明一下,墓誌銘是秦瓊的孫子,秦懷道的兒子所立,他把爺爺秦瓊寫成了曾祖了【祖叔寶……】,實乃筆誤。

題主所說的尉遲敬德的醜事就是指秦瓊曾擒獲過尉遲敬德(尉遲恭)。

其實這不算什麼醜事,將士各為其主死磕,勝敗乃兵家常事。

想當年漢高祖劉邦被楚霸王項羽追的滿世界跑,甚至在鴻門宴上差點被項羽砍了當下酒菜,最後還不是劉邦做了漢朝的開國皇帝,項羽不是一樣烏江自刎命斷黃泉了!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失敗或者被擒不是丟人的事,丟人的是一蹶不振,就此沉淪的人。

歷史上的尉遲恭和秦瓊曾有過“三鞭換兩鐧”的故事,也就是從這以後,尉遲恭加入到了李唐陣營。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尉遲恭之前是另一農民起義軍領袖宋金剛的手下,當時秦瓊是李世民的帳前先鋒。

尉遲恭和秦瓊各為其主,在美良川這個地方擺開了戰場,雙方爭鬥了四、五天不分勝負。

當時宋金剛懷疑尉遲恭想投唐,懷疑他出工不出力。尉遲恭想盡快戰勝秦瓊,以便解除領導對自己的懷疑。

有一天,二人又戰到了一起,不知不覺二人廝殺到了山澗。

尉遲恭心急火燎,對秦瓊說:“咱倆誰也鬥不過誰?這樣吧,我打你一鞭,你打一鐧,誰先支撐不住誰就投降誰。”

秦瓊知道尉遲恭要速戰速決,這正和秦瓊之意。原來李世民很想收服這個黑大漢,叮囑秦瓊要把尉遲恭生擒活抓。

秦瓊為了避免傷害尉遲恭,於是說:“人乃血肉之軀,我們不如找一塊巨石,誰先把巨石砸開誰就贏了。”

尉遲恭一想,這個辦法也不錯。二人撥馬找到了一塊巨石,秦瓊說咱倆誰先來?尉遲恭說:“為了公平起見,咱倆錘子、剪刀、布吧。”誰贏誰先來。



結果秦瓊先來。

秦瓊的兵器是瓦面雙鐧,每隻重36斤,共重72斤。秦瓊把戰袍撩起來掖在腰間。一叫丹田力,雙手舉起金鐧來了個力劈華山。

巨石哪經得起雙鐧的打擊,立馬破為兩半。

尉遲恭沒想到秦瓊雙鐧齊下,尉遲恭的九節鞭是單鞭,本來是雙鞭,但在他從軍時把另一隻鐵鞭留給了老婆,為的就是以後夫妻相認。

輪到尉遲恭開巨石了。尉遲恭不敢怠慢,高揚九節鋼鞭,大喝一聲,一鞭下去,巨石並沒有斷開,只是留下了9個白點。

緊接著第二鞭子打了下去,巨石似斷沒斷,再要輕輕一鞭子巨石就會斷開了,尉遲恭其實就輸了。

哪怕輕輕的一鞭子也是一共用了三鞭子。

其實一開始尉遲恭就上了秦瓊的當,兩鐧合力總比接連兩鞭力道大。

有道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尉遲恭朗聲道:“既然有約定在先,某願賭服輸。”



尉遲恭跟在秦瓊身後投降了李世民。這就是秦瓊擒獲尉遲恭的過程。

與其說是秦瓊擒獲了尉遲恭,不如說是雙方彼此欣賞,用人格魅力征服了對方。尉遲恭雖敗猶榮,是秦瓊成全了他以後的地位,二人後來成了民間的左右門神。


秉燭讀春秋


秦瓊家族墓,於1995年被發現考古專家發現。其中有兩塊墓誌銘很重要,一塊是秦瓊的父親秦愛的,另一塊就是秦瓊的長子秦懷道的。秦懷道的墓誌銘裡,確實提到了尉遲敬德:“祖叔寶,從高祖擒尉遲敬德,拜上柱國、馬軍總管,授秦府右三統軍。”

顯然這是由秦懷道的兒子,給他撰寫的碑文,意思是:當年秦瓊跟隨高祖皇帝李淵,曾經在一次戰鬥中擒獲尉遲敬德,因而受到了豐厚獎賞。

墓誌銘中提到的戰役,是指武德三年的美良川之戰,《舊唐書》有三處,提到了尉遲敬德投降的過程:

《舊唐書列傳十八》:

“金剛戰敗,奔於突厥;敬德收其餘眾,城守介休。太宗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往諭之。敬德與尋相舉城來降。”

《舊唐書李世民傳》:

“太宗率精騎擊之,衝其陣後,賊眾大敗,追奔數十里。敬德、相率眾八千來降,還令敬德督之,與軍營相參。”

《舊唐書秦瓊傳》:

“又從徵於美良川,破尉遲敬德,功最居多。高祖遣使賜以金瓶,勞之曰:‘卿不顧妻子,遠來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為卿用者,當割以賜卿,況子女玉帛乎?卿當勉之。’尋授秦王右三統軍。”

三處記載都說明,尉遲敬德在美良川之戰中失利,被迫獻城投降,這次戰鬥功勞最大的是秦瓊,因而受到李淵的重賞。但都沒有尉遲敬德被“擒”的字眼,更沒有秦瓊擒獲尉遲敬德的記載。

那麼有沒有可能,史書為尉遲敬德遮醜?不可能,尉遲敬德雖是大唐立國的功臣,但身份並不高貴,不存在為尊者諱的需要!再說,戰爭中被俘獲的事並不罕見,不代表個人能力差,更不代表德行虧缺,沒必要掩蓋。

題幹說“尉遲敬德的醜事”,就很誇張,不貼切。

秦懷道去世的時候,是嗣聖元年,距離美良川之戰已經過去六十四年。秦瓊去世時,秦懷道只有十三歲,所以,秦瓊的孫子(秦景倩、秦佾)根本就沒見過秦瓊,他們對秦瓊的事蹟,肯定來自於不大靠譜的口口相傳。

有意思的是,秦瓊和尉遲敬德不但成了後世的左右門神,兩家還結成了親家,秦瓊的次子,娶了尉遲敬德的孫女。


尋根拜祖


秦瓊秦叔寶共育有三個兒子,其中大兒子叫秦懷道。秦懷道的聲名遠不及父親,他一生只做過一些小的官吏而且生命比較短暫屬於英年早逝。墓誌銘在古代還是很流行的,一般分為兩個內容,一是記載墓主一生的事蹟,而是讚頌祖輩們的功德。



因為秦懷道的知名度較低,所以在他的墓誌銘被挖掘出來以後人們更多的是想從側面瞭解一下他的父親秦叔寶,其中就有這麼一句話:“從高祖神堯帝,擒尉遲敬德,拜上柱國”。明確指出了秦叔寶曾打敗過尉遲敬德。

其實這句話也並沒有什麼褒貶之意,只是為一個多年的未解之謎提供了一個答案。李世民是一個善於用才的人,很多有才之人都拜在他的帳下,其中就包括秦叔寶和尉遲敬德。二人都是當時出名的“虎背熊腰”的武將,二人曾經有過交戰但史籍類似《資治通鑑》中卻並沒有直接說明這次交戰的結果,反而從各個方面渲染這二人的神勇,使人們對這兩個英雄的誰上誰下更是好奇。待秦懷道的墓誌銘出來之後,也算給他倆的武藝高迪出了一個答案,但有人懷疑這個記載的真實性,我認為不然。



一來,秦叔寶戰功卓著,本就光彩熠熠,無需作假。秦叔寶是唐朝的開國將領,他也被拜為了上柱國(上柱國是唐代最高等級的勳級),他一生還獲得過許多的勝利。秦叔寶曾帶領人數人馬去騷擾盧明月的大本營,助張須陀大獲全勝,這也是他聞名的開始。後秦叔寶開始了奔走諸王的漫長路程,隨投靠多主但都深得信任,最後他入了李世民的陣營,幫助他完成了建國大業。如此一個名利雙收的人幹嘛要在自己的事蹟上冒險造價呢?

二來,古代墓誌銘尤其是名人的墓誌銘是會有專門人員審核的,難以造價。秦懷道雖然不算什麼大名人,但也是秦叔寶家族的,也是有一定身份的人,古代成立了專門檢查類似於墓誌銘的銘文是否真實的機構,所以秦懷道的墓誌銘也一定是經過審查才得以樹立的。雖然秦叔寶和尉遲敬德單挑的結果我們現在不清楚,但當時的人心裡跟明鏡似的,怎麼會允許這個出錯呢?

三來,尉遲敬德家和秦叔寶家後代的關係也非常好,沒有必要互相踩踏追捧。秦叔寶有三個兒子,其中大兒子秦懷道二兒子秦善道還有一個不太知名的三兒子秦某道,而根據歷史記載,秦某道娶了尉遲敬德的孫女為妻子,兩家也算是親上加親,實在不至於因為墓誌銘一點兒小事傷了和氣。

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雖然尉遲敬德和秦叔寶都武藝高強,但是對於這些活在巔峰上的人來說會對更巔峰的人更加的羨慕,秦懷道墓誌銘中點出的勝負只是對一個時間的客觀描述也不算是


小鎮月明


1995年,濟南考古人員發現一塊墓碑,墓的主人叫作秦懷道。

說起秦懷道,一般人都不認識他,但提起他的父親,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他的父親就是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秦瓊。

“祖叔寶,從高祖擒尉遲敬德,拜上柱國、馬軍總管,授秦府右三統軍,又除左武衛大將軍,食益州實封七百戶,改封胡國公,贈徐譙泗三州都督,陪葬昭陵。”

重點是這句話“從高祖擒尉遲敬德”,這句話是有深意的!到底有何深意呢?請往下看!

我們知道尉遲敬德和秦瓊是李世民手下的兩員悍將,二人都出生入死,縱橫沙場,為大唐開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他們死後都被後世尊為門神,一左一右,在世人看來他們的實力大體相當。


然而,在李世民看來,他倆的功勞是不一樣的,這從凌煙閣24功臣排名中就可見一斑,尉遲恭排名第七位,位於諸位武將之首。

秦瓊呢?排名第二十四位,位於凌煙閣排名最末位。人家程咬金沒啥本事,只會個三板斧,都排在了第十九位。

李世民如此安排自然有他的道理,尉遲敬德在玄武門之變中立了大功的,他親手射死了李元吉,又逼的李淵下了臺,如果沒有他,玄武門之變鹿死誰死還很難說呢!


而程咬金呢,也參加了玄武門之變,也立了不少功勞。反觀秦瓊,關鍵時刻卻做了縮頭烏龜,躲在家中靜觀事態發展,這樣的“騎牆派”讓李世民非常寒心,所以才故意把秦瓊放在了最末位,藉此羞辱了秦瓊一把。

秦瓊如此聰明之人,怎能看不出李世民的深意,但作為臣子的,他只能選擇默默地接受現實,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內心的這份怨氣不僅絲毫未曾消減,反而與日俱增,最終怨氣越積越深,鬱結成疾,很快他就死掉了。


然而,秦瓊入土為安之後,這份怨氣還是沒有消除,而是傳遞到了兒孫輩,兒孫們都覺得李世民不公,替秦瓊感到不值,但他們又不敢明說,生怕引來無端之禍。

“從高祖擒尉遲敬德”這句話可以看作是兒孫輩發洩怨氣的一種表現,你尉遲敬德不是挺厲害的嗎?當年依然是秦瓊的手下敗將!秦瓊還是強過你的!

那麼,秦瓊到底有沒有擒過尉遲敬德呢?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新唐書》上只有寥寥數字“戰美良川,破尉遲敬德。”意思是美良川之戰,秦瓊領兵打敗了尉遲敬德大軍。


到底有沒有生擒尉遲敬德呢?應該沒有,因為如果是生擒的話,史書上應該寫“戰美良川,擒尉遲敬德。”

最可能的情況是,秦瓊率軍團團包圍了尉遲敬德,尉遲敬德沒得辦法,只得選擇投降。

所以,墓誌銘上“從高祖擒尉遲敬德”,應該是假的,是後代故意給秦瓊臉上貼金的!


一半秋色


隋唐英雄、山東好漢秦瓊的兒子名秦懷道,生於公元625年,卒於公元684年2月,字理,秦瓊死時14歲。 其墓誌銘於1995年由濟南考古人員發現,先後發現的還有秦瓊父親秦愛和其孫子秦佾的墓誌銘,揭開了秦叔寶的家族之謎。

秦懷道墓誌銘所記述的尉遲恭(敬德)的所謂“醜事”是,他不但被秦瓊戰敗,而且被生擒活捉了。其實這也算不得什麼醜事,關公還降過曹呢,識時務者為俊傑嘛。

墓誌銘上是這樣說的:“祖叔寶,從高祖擒尉遲敬德,拜上柱國、馬軍總管,授秦府右三統軍,又除左武衛大將軍,食益州實封七百戶,改封胡國公,贈徐譙泗三州都督,陪葬昭陵。”

但是正史並沒有尉遲恭被擒的記載。《新唐書》對於美良川之戰,只有九個字:“戰美良川,破尉遲敬德”。

那麼,尉遲恭到底是被擒後投唐的,還是被打敗後圍困,走投無路才投降的呢?本質上並無區別,最終都是降唐了嘛。但是,秦懷道墓誌銘和唐史,哪個記錄的可信度更高呢?

個人認為,唐史更可信。因為秦懷道的墓誌銘並不是他去世的時候就刻的,而是晚了好多年。其次,銘文中有致命的錯誤,降低了它的可信度。

秦懷道去世於公元684年,他的墓誌銘刻於公元718年,晚了34年,而且記述的還是墓主人父親的事,這麼長的時間信息出現失真的可能性很大。

最要命的是銘文的致命錯誤,注意原文“祖叔寶”這句,秦懷道怎麼能稱秦瓊為祖呢?應該是父啊!

在看秦瓊的孫子,秦懷道兒子秦佾的墓誌銘,銘文中稱“祖叔寶,佐命功臣、左武衛大將軍、上柱國、翼國公。父懷道,太宗文皇帝左千牛。秩滿,遷綿州司士參軍。又遷常州義興縣令,襲爵歷城縣開國公。”

兩相對照,明顯秦懷道的墓誌銘銘文是刻錯了。連父子關係都搞不清楚的墓誌銘,裡面的內容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還有一點,就是正史是後朝為前朝記事,對於秦瓊和尉遲恭這樣的大將,沒必要美化或者避諱,相對客觀。而墓誌銘一般為後人或者親戚朋友為死者所建,主客觀上美化的可能性更大。

所以,我認為正史裡,尉遲恭被圍困而降唐的可信度更高,而並沒有被秦瓊生擒的“醜事”。


品茗撩股


提到秦瓊,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一系列稱號“馬踏黃河兩岸,鐧打山東九州六府一百單八縣,孝母似專諸,交友賽孟嘗”,唐朝開國名將,唐朝凌煙閣24功臣之一。因為跟尉遲敬德兩人幫唐太宗守夜鎮鬼怪,後來兩人在民間被演義為門神,延續至今!

秦瓊有個兒子叫秦懷道,曾在皇宮做過禁衛武官,執“千牛刀”負責皇帝的人身安全,秦懷道死於684年,享年60歲。1995年,考古人員發現了秦懷道的墓和墓誌銘,

墓誌銘裡頭是這樣寫的:“祖叔寶,從高祖擒尉遲敬德,拜上柱國、馬軍總管……”

這篇墓誌銘是秦懷道兒子寫的,裡頭記錄了他的祖父秦瓊的傲人“戰績”。其中“擒尉遲敬德”就是題主說的尉遲敬德的“醜事”吧!

如何擒尉遲敬德!

大唐建國之初,各路反王都不服,於是李淵派李世民出兵征討,打到劉武周時,出現了個猛將尉遲敬德,連傷唐營幾員大將,後來秦瓊跟尉遲敬德打,兩人一個使鐧,一個使鞭,一連連戰了幾天都是打平手。“武鬥不行就來文鬥”,正好戰場附近有塊巨石,兩人比打石頭,誰先把石頭打碎誰勝出,後來就是“三鞭換兩鐧”,秦瓊先把石頭打碎了。自然秦瓊勝了,而尉遲敬德在秦瓊的勸說下也歸順了大唐!



其實這件事對尉遲敬德來說並不是醜事,“戰場之上勝敗乃兵家常事”,即使被獲遭擒也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況且尉遲敬德在投唐後屢建奇功,被封為鄂國公,位列唐朝24功臣之一,得以名垂青史,這對他來說其實是件好事!


唐古看今


秦佾寫的墓誌銘是可信的,至於唐史裡為什麼沒有詳細記載,看看對李建成的評價,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秦瓊不參與玄武門事變,李世民從此不重用秦瓊,而慰遲恭是玄武門大功臣,是李世民倚重的將領,叫史官給慰遲恭塗脂抺粉就順理成章了。


流浪1000裡


不可信,墓誌銘一般是記載墓主生平的,誰會願意在自己的墓誌銘上寫別人的醜事??想不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