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為何執意殺掉了上官婉兒?

子月談史


上官婉兒是唐高宗時期的宰相上官儀的孫女,他的祖父上官儀因替唐高宗起草將廢武則天的詔書而被武則天所殺,上官婉兒的父親上官廷芝也一同被害。這時上官婉兒剛出生不久,隨即與母親鄭氏一同被沒入掖廷為奴。儘管只是一介奴婢,但鄭氏卻沒放鬆女兒的教育問題,在她的精心培養之下上官婉兒熟讀詩書、明達吏事,聰敏異常。武則天是一個深通權謀之術的政治高手,而不是一個只會嗜血殺戮的屠夫,當她聽說上官婉兒的才名之後於儀鳳二年(677年)召見了年僅十四歲的上官婉兒,面對武則天所出的考題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武則天看過上官婉兒的文章後覺得文意通暢、詞藻華麗、語言優美,大喜之下免去了上官婉兒的奴婢身份並讓其掌管宮中詔命。

這時武則天尚未正式登基稱帝,不過已是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武則天稱帝后上官婉兒以內舍人身份負責起草詔書,深得武則天寵幸。然而不久之後上官婉兒就因忤逆旨意而罪犯死刑,關於這件事的真相有種說法是上官婉兒同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有染因此觸怒武則天,至於此說是真是假至今莫衷一是,正史上只記載著上官婉兒的死罪被武則天特意免去,想來應該還是因為武則天愛惜其才的緣故。儘管如此上官婉兒還是被處以黥面之刑以示警戒,吸取了教訓的上官婉兒更加曲意迎合精心伺奉武則天。從通天元年(696年)開始上官婉兒被獲准處理百司奏表,參決政務,由此權勢日盛。

神龍元年(705年)擁護李唐宗室的張柬之等大臣發動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唐中宗李顯隨即復辟,重新登基的李顯又讓上官婉兒專掌起草詔令並拜其為昭容。李顯當年在被武則天廢黜並流放房陵期間猶如驚弓之鳥,生怕自己有朝一日會淪為母親權力鬥爭的犧牲品,因此只要有朝廷使者一來他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自殺,每次都是他的妻子韋氏將其勸下,也許正因為如此李顯覺得對妻兒虧欠甚多,他曾對韋氏和韋氏所生的安樂公主發誓:如果有朝一日自己重登大位必定令她們為所欲為而不加節制。

李顯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當他重新登基後韋皇后開始效法自己的婆婆武則天公然干預朝政,甚至與人私通,而李顯卻對此不聞不問,放佛他什麼也不知道似的。這時上官婉兒眼見韋后的權勢炙手可熱,於是加強了同韋后和安樂公主的來往。隨著武則天的退位和李顯的復辟以武三思為首的武氏家族一下處在了極其尷尬的政治處境之中——他們這時遭到以張柬之為首的效忠李唐宗室的大臣打壓,甚至有可能面臨被從肉體上清洗的危險。急於擺脫這種不利處境的武三思向上官婉兒求助,上官婉兒向韋皇后推薦了武三思,此後武三思就日漸獲得李顯的重用。

隨著武三思權力的膨脹與之為敵的張柬之等人倒黴了:他們被武三思和韋后等人設計貶官或殺害,至此武三思權傾朝野,上官婉兒與之私通並在所草詔令中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這使李唐宗室對她日漸不滿。景龍元年(707年)七月李顯前妻所生的太子李重俊懷著對韋后和武三思的不滿發動政變,在殺死武三思、武崇訓等人後開始搜捕上官婉兒。上官婉兒趕緊逃往唐中宗李顯處聲稱:“觀太子之意是先殺上官婉兒,然後再依次捕弒皇后和陛下。”李顯和韋后勃然大怒,令右羽林將軍劉仁景率飛騎二千餘人平叛,太子李重俊兵敗被殺,上官婉兒因此躲過一劫。

由於檢舉揭發太子李重俊政變有功,上官婉兒更加被李顯和韋后重用。李顯特意下旨平反了上官婉兒的祖父上官儀一案並追贈其為中書令、秦州都督、楚國公,上官婉兒之父上官廷芝被追贈黃門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上官婉兒又勸說李顯大量設置昭文館學士,廣召當朝詞學之臣,上官婉兒與這些大臣們吟詩作對,一時間成為引領大唐文風之人。韋后又對李顯說:”上官婉兒儘管名為陛下的昭容,其實是先帝的舊臣,與陛下只有夫妻之名而並無夫妻之實,不如索性令其在宮外另置外宅“。李顯接受了這一建議,此後上官婉兒就在宮外購築宅第,希望通過她謀取一官半職的大臣和那些附庸風雅的文人往往就會去她的宅邸拜訪,中書侍郎崔湜更是與其傳出私通的緋聞。

然而隨著韋后和安樂公主的野心日益膨脹上官婉兒敏銳地感覺到韋后可能將效法武則天篡奪皇權,而這勢必招致李唐宗室的強烈反彈。上官婉兒深知韋后並無武則天的手腕謀略,在即將到來的權力鬥爭中勝出的必將是李唐宗室,於是她開始小心翼翼地同韋后和安樂公主劃清界限:他曾四次向李顯進諫,反對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從檢舉揭發到辭官不做再到削髮為尼各種手段都用上了,都沒有得到李顯准許,最終以死相諫。喝毒藥後經太醫緊急救治才得以保命。景龍四年(710年)六月李顯突然駕崩,韋皇后將臺閣政職、內外兵馬大權以及中央禁軍等全部安排了自己的黨羽和族人,朝政大權盡落韋氏之手。這時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遺詔:立李重茂為皇太子,李旦輔政,韋皇后為皇太后攝政,以平衡各方勢力。然而宰相宗楚客、韋溫更改詔書勸韋后效仿武則天。

得知消息的臨淄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商議後於7月21日發動唐隆之變:殺死韋后、安樂公主及其黨羽。這時的上官婉兒執燭率宮人迎接並把她與太平公主所擬遺詔拿給李隆基手下的將領劉幽求觀看以示自己是站在李唐宗室一邊的,然而李隆基執意將上官婉兒誅殺。李隆基之所以非要殺上官婉兒其實是為了終止自武則天開始的後宮干政現象:自武則天以來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先後介入朝政,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極其特殊的一段女性專權的時代。從上官婉兒的生平經歷來看顯然也是深度介入到政治當中的,儘管這用我們今時今日的眼光來看:一個女性具有政治抱負也不是什麼錯誤,可對李隆基而言:這就是大逆不道之舉,李隆基必須終止這一現象,恢復傳統的政治體制,而上官婉兒作為女性專權時代的一個標誌性人物就對李隆基這一政治抱負構成了阻礙。尤其是上官婉兒精於權謀之術,總能在政治轉折關頭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儘管用我們今天的目光來看:上官婉兒只是用這種辦法自保,並不算什麼大奸大惡之人,可這種人隨時可以為了政治利益改換門庭,這對李隆基而言意味著上官婉兒是一個在政治上極不可靠的人,即使眼下她站在自己這邊,可難保未來不會成為一顆不穩定的定時炸彈。更何況唐隆政變中的上官婉兒恐怕還很難稱得上是李隆基的自己人——她所起草的詔書指定李重茂為皇太子,李旦輔政,韋皇后為皇太后攝政,顯然這是一份平衡各方政治勢力的遺詔,同時也使上官婉兒得以在各方勢力之間處於中立狀態,誰也不得罪。不過換一個角度思考:誰也不得罪意味著跟誰也不是自己人。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李隆基執意殺掉上官婉兒,就因為上官婉兒是女官。李隆基要殺的不光是上官婉兒,他要殺掉所有干政的女性。

李隆基是李世民之後唯一稱得上爺們的皇帝,看著李治、李顯、李旦受女人控制,皇帝當得窩窩囊囊,他就來氣,他立志要改變這種狀況。



神龍政變後,中宗李顯繼位,結束了武則天時代,但是女性干政的時代並沒有完結。韋皇后向武則天學習,要做第二個女皇帝,朝中大權由韋后把持,這還不過癮,於是她夥同自己的親生女兒毒死了李顯。

李顯死後,大權由韋皇后把持。李隆基想幹掉韋皇后一黨,但是他力量不夠,於是和太平公主達成同盟,藉助太平公主的力量共同對付韋后。經過精心準備,李隆基發動政變,突然衝入宮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韋皇后一黨一網打盡,殺個精光。這其中就包括上官婉兒。



其實上官婉兒早就投靠了太平公主,成為太平公主在韋后集團的眼線。政變之前,太平公主告訴過李隆基,上官婉兒是自己人,不要殺。可是太平公主沒有直接參與政變,只是在家坐鎮指揮,無法控制政變現場。李隆基沒聽太平公主的話,直接把上官婉兒殺了。

上官婉兒是個很能幹的人,不殺掉上官婉兒,將來必定成為太平公主的得力干將,這是李隆基不願看到的。因為李隆基的最終目的是幹掉所有女性干政者,他知道他和太平公主之間早晚必有一決。



真實的情況也正是如此,政變成功,李旦當了皇帝,李隆基成為太子。此時,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鬥爭便拉開帷幕,直到太平公主失敗,被賜自殺。

從李隆基的行為軌跡我們不難看出,李隆基連自己曾經的盟友,自己的親姑姑都殺,只要是干政的女性他一個也不放過,當然更不會放過上官婉兒。逮著機會殺一個是一個。


豫有得


先來理一下這兩人的關係。上官婉兒,陝州陝人,祖籍隴西,唐代女官、詩人、皇妃。因祖父上官儀獲罪被殺後隨母鄭氏配入內庭為婢。

十四歲時因聰慧善文為武帝重用,掌管宮中制誥多年,有“巾幗宰相”之名。

唐中宗時,封為昭容,權勢更盛,在政壇、文壇有著顯要地位,從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內廷與外朝的政令文告。



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代極盛時期的皇帝。

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 唐隆元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

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

先天元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改年開元。

唐玄宗開元年間,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後人稱這一時期為



李隆基出生時正逢武帝執掌政權的時代,也就是說上官婉兒被重用之時,所以這二人並無太大聯繫。

而李隆基和他姑姑太平公主發動政變主要要剷除的是韋氏集團,這其中就有上官。

上官婉兒雖然稱得上一代才女,但也是一代奸女,她先後勾結中宗,太平公主,安樂公主各勢力團伙謀求政變,但最終被李隆基先下手為強。

而當李隆基政變已經成為定局之時上官婉兒又跑到李隆基面前謀求生路。

所以說,這樣的上官婉兒擱誰手裡都是禍害,因為她見風使舵。而更重要的是她是武帝的殘黨,她曾與韋皇后一手策劃了要復興武帝時代女皇治國的方略。

所以李隆基留著她遲早是禍害!


公路民謠


李隆基殺上官婉兒的理由很充分:她是一個善弄權術的女官,先是武則天的人,後是韋后的人。武則天和韋后對李唐王朝來說都是外姓,都是女性,都是覬覦李家江山的人。

上官婉兒的祖父上官儀是初唐赫赫有名的人物,深受太宗和高宗的賞識。上官婉兒出生的那年,唐朝宮闈內部權力之爭突起波瀾,高宗李治不甘心被皇后武則天所鉗制,想要有所作為,上官儀趁機建議廢掉武后,但為武則天所察覺,招致了滅頂之災,上官儀和上官婉兒的父親獲罪被殺。於是,襁褓中的上官婉兒隨母親進入皇宮為奴。

上官婉兒的母親,給了她很好的啟蒙教育,加上天資聰穎,文采過人,很快引起了武則天的重視。上官婉兒14歲時,收到武則天的召見,武后對她的才華讚歎不已,當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將她留在自己的身邊,做自己的隨身女官。因為“天性韶警,善文章”,“有文詞,明習吏事”,上官婉兒逐漸獲得武則天的信任。武則天正式成為女皇后,年輕的上官婉兒的地位越發重要。

上官婉兒自幼生長在宮中,武則夭無疑是她的精神導師和效仿榜樣,武則天的權謀令她臣服,武則天的放縱也令她嚮往。她春風得意時,被武則天賜以黥面之刑(臉上刺字,塗墨)。正史沒有說她獲罪的具體原因,只是說“忤旨當誅”,但武則天愛惜她的才能,才沒有殺她。關於這件事,民間傳說是上官婉兒和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私通,最後被武則天察覺了。

撿回一條命的上官婉兒,發揮她生存智慧,迅速調整了與武則天的關係,再次取得武則天的信任。武則天命上官婉兒“內掌詔命”,“群臣奏議及天下事皆與之。”後來又讓她處理百司奏表,參與管理政務,權勢日盛。

武則天死後,中宗李顯第二次登上皇位。缺乏政治經驗的李顯讓上官婉兒繼續充當高級秘書,並很快被冊封為婕妤,官秩三品,不久又進拜為九嬪之一的昭容,代中宗掌詔命,正式進入後官,逐漸開始了她“秉國權衡”的階段。

以上官婉兒的精明,她很快就明白了韋皇后對中宗的影響力,於是在籠絡李顯的同時,她不遺餘力地奉迎韋后。為了討好韋后,上官婉兒將情人武三思引薦給了韋后。武三思與韋后不僅結成肉體關係,而且形成政治同盟。韋后希望自己也能像武則天那樣操縱皇帝和朝政,乃至於登上女皇寶座,而韋后和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甚至也打起了自立為“皇太女”的主意。

上官婉兒私通武三思,附靠韋后,在其所草詔令中,經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致使太子李重俊氣憤不已。李重俊矯詔帶領左羽林軍要誅殺武三思、韋后、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一黨,上官婉兒趁機挑撥太子和中宗的關係,太子政變激怒了中宗,結果太子最後被右羽林軍誅殺。

又一次死裡逃生的上官婉兒,從此更為李顯和韋后所信任,她迎來了人生中最輝煌的階段:不但掌握了國家權柄,還為自己的祖父、父親洗脫了罪名。中宗甚至答應了她的要求,允許她在皇宮之外營造私宅居住。上官婉兒的門前,“邪人穢夫”爭相取寵,以求高官厚祿。上官婉兒終於有了放縱的機會,—代才女順利地完成了向蕩婦的轉變。

之後,韋后和安樂公主的野心和私通問題被人舉報了,她們乾脆毒殺了中宗李顯。死在了神龍殿。韋后秘不發喪,令上官婉兒草擬遺詔。在這道詔書裡,上官婉兒寫下了立溫王李重茂為太子、韋太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參決政務等內容。

但是韋后沒有按著這份遺詔辦事,她把重要職位統統換成自己人,野心可謂路人皆知。早有計劃的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手,發動突然襲擊,剿滅了韋后一族。李隆基親信劉幽求的軍隊也包圍了上官婉兒的住處。上官婉兒向劉幽求出示了自己草擬的那份遺詔,表示自己在大關節處仍然效忠於李唐王朝,絕非韋氏的私黨。劉幽求覺得上官婉兒所言有理,便向李隆基彙報,然而李隆基卻斷然拒絕了上官婉兒的請求,堅稱她是韋后一黨,—定要殺,47歲的上官婉兒就這樣結束了她的一生。

上官婉兒死後數日,太平公主做主廢掉小皇帝李重茂,相王李旦登基為帝,是為睿宗,李隆基成為皇太子,後來李旦遜位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是為唐玄宗,大唐又—個輝煌時代開始了。


麻辣一加一


李隆基為什麼要執意殺掉上官婉兒,用李隆基自己的話來回答:“這個小妖精,是披著美女皮的狐狸精,在朝廷興風作浪,放過她要留下禍根。”我們來看看上官婉兒的禍害李唐天下的精彩歷史。

一、名門之後,協助武皇

上官婉兒是唐高宗時宰相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儀因替唐高宗起草廢武則天的詔書而被殺。上官婉兒受到牽連被罰為奴。幸虧上官婉兒有個好母親,在母親的精心培養下,聰慧異常的上官婉兒才華出眾,嫻於政令,明曉吏事。



後來武則天組織殿試出題,十四歲的上官婉兒才思敏捷,一氣呵成,辭美文暢。愛才的武則天立馬赦免其奴婢身份,令其掌管宮中詔令。武則天稱帝后更是讓其參與決策政務,上官婉兒權勢日盛。

二、神龍之後,推武抑李

公元705年神龍政變後,唐中宗復位,封上官婉兒為昭容,專掌起草詔令。上官婉兒一方面與韋皇后、安樂公主往來頻繁,勸韋皇后效仿武則天;另一方面,夥同武三思大肆貶殺李唐重臣。氣焰囂張逼得當時的太子李重俊矯旨起兵造反,後兵敗被殺。

三、見風使舵,香消玉殞

公元710年,上官婉兒又巴結上了勢力越來越大的太平公主。同年六月,悲催一生的唐中宗李顯被自己的老婆韋皇后和親生女兒安樂公主下毒毒死了。韋皇后欲效仿武則天,成為史上第二個女皇帝。

李旦的兒子臨淄王李隆基得知消息後,和太平公主先下手為強,同年七月發動了唐隆政變,闖入宮中殺死了韋皇后、安樂公主以及所有的韋黨成員。

上官婉兒雖然極力證明自己心向李唐,無奈之前的諸多舉動都表明她牆頭草般搖擺不定的政治立場,為避免日後禍及李唐朝堂,李隆基還是決絕地將其殺死了。一代才女,非要捲入政治的漩渦,禍根早種,被殺亦是咎由自取。


圖匯天下


上官婉兒既是武則天、中宗李顯時代政治鬥爭的受益者,又是政治鬥爭的受害者。李隆基殺掉上官婉兒既是對政治對手的剿滅,又是對唐代女性干政行為的一次清算,也是對政治投機者的懲罰。

作為武則天和唐中宗李顯都非常喜歡信任的人物,上官婉兒14歲是就因為天資聰穎、文字絕佳、文采斐然而被武則天委以重任,掌管宮中制誥,也就是說負責武則天詔命的起草。後來,上官婉兒經歷了一次差點要命的閃失,她違背了武則天的旨意,罪至死刑。由於惜其文才,武則天並沒有治她死罪,只是對她處以黥面。此後,上官婉兒對武則天表現得服服帖帖,取得了武則天的高度信任。到了696年(通天元年),武則天安排她處理百司奏表,參與到決策中來,她的權利有了大幅度地提升。

神龍政變之後,唐中宗李顯重新當上了皇帝,儘管他處理了母親一朝的不少人物,可對上官婉兒很是信任,讓她專掌詔令起草,還給了她一個昭容的名分,把她的母親封為沛國夫人。

權力大了,人有時候拿不住自己。這時候的上官婉兒和武三思扯上了私情,出現了明顯的崇武抑李傾向,這讓當時的太子李重俊心生憤恨。707年,太子李重俊帶領三百多名羽林軍殺了武三思一夥後,準備殺上官婉兒,在韋后和中宗李顯的庇護下,上官婉兒躲過一劫。此後,她通過設立修文館經營自己的智囊班子,私生活也越來越亂。

上官婉兒躲過了初一卻躲不過十五。710年(景龍四年),太平公主的勢力明顯強大起來,上官婉兒審時度勢,主動貼近。在中宗李顯被毒死後,她甚至和太平公主寫出了一份偽詔。不久,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上官婉兒被殺。“兩朝專美”的上官婉兒的政治生涯很快畫上了休止符。

權力是一把雙刃劍,才華超群、才智雙全的上官婉兒成在聰明,敗在太聰明。她曾經遊刃有餘,成功立身。但她是一個典型的“兩面人”,既明修棧道,又暗度陳倉,她起草了想救自己的假遺詔,沒有了政治操守。

李隆基堅定地認為她是一個妖魔,所以,毫不留情地殺了她。


文蹤旅跡


出於忌憚吧!相傳唐玄宗李隆基夜晚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小便時被上官婉兒刺殺,驚起一身冷汗,所以後來就執意殺了上官婉兒,其實這個很有可能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

背景:公元710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先發制人,率領士兵攻入宮中,誅殺了韋后以及安樂公主等人,擁立自己的父親李旦,而此時的上官婉兒急忙出宮迎接,還拿著太平公主所擬遺詔拿給劉幽求觀看,以此證明自己是和李家人站在一起的,劉幽求也確實為她求情,李隆基深思熟慮,還是決定將上官婉兒誅殺,這又是為什麼?

首先:徹底打擊女性干政;

我們站在李隆基的角度去思考下,可以很明確的說,自從有了武則天女性干政之後,尤其是唐中宗執政時期,宮中政變就發生過七次,大多都是女性站主導地位,再想想自己和父親李旦,一直被軟禁在深宮裡,這些都是誰給他的?他深刻的理解到了女性干政、外戚專政的弊端,武則天、太平公主、韋皇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一個個女性拋頭入面,他想徹底根除女性干政,所以無論上官婉兒是否是自己一邊的,依然會毫不猶豫的誅殺。

其次:見風使舵“牆頭草”;

上官婉兒雖然名留青史,但是如果作為一個當局者,肯定能看到她的缺點,上官婉兒先是依附武則天、再附和韋皇后以及武三思、最後又投靠太平公主,雖然很有政治遠見,說句玩笑話,這要是在《三國演義》的情節裡估計都死好幾回了,在電視劇裡這種人設最多隻能活五集,不能再多了,對於一個牆頭草(沒有政治立場和節操),李隆基能留著嗎?

最後:淫亂後宮;(存疑)

李隆基:“此婢妖淫,瀆亂宮闈,怎可輕恕?今日不誅,後悔無及了。”

用李隆基的話說就是上官婉兒淫亂後宮與中宗、武三思這對錶兄弟的“三角戀”,崔湜的弟兄崔蒞、崔液、崔滌弟兄四人都成了上官婉兒的小白臉,面對這樣一個女子,李隆基認為更有理由殺了她,即使你再有才華也是枉然。

其實有一個比較真實的原因,就是因為上官婉兒再拿著和太平公主所擬定的詔書內容,因為李隆基希望父親李旦稱帝,而婉兒的草擬詔書中李旦只是參謀政事,這說明上官婉兒並沒有擁立李旦的意思,所以殺了上官婉兒就不奇怪了。


羽評郡主


上官婉兒人長的漂亮,名子好聽,還是一個大才女,47歲死了總覺得可惜麼。但不要忘記,她同時也是一個政客,政客的職業是政治鬥爭,政治鬥爭的屬性是殘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李隆基殺韋后,上官婉兒表忠不成,反而亡身於倉卒之際,這說明沒有走司法程序,她就給弄死了,這事是李隆基幹的,基本可以做實,但李為何要執意殺掉上官婉兒呢?靜水以為原因有三:

一、武則天的翻版。

上官婉兒被譽為“女宰相”,但在她的墓誌中身份始終是嬪妃,隻字未提她作為女官的事。這算什麼?這算後宮干政。上官婉兒先是高宗的才人,後來成為中宗的昭容;武則天開始為太宗才人,後為高宗的昭容。這或許是唐朝國君的特殊殊嗜好吧。大家不覺得上官婉兒就是武側天的翻版麼?後宮干政,武后稱帝,血的教訓。李隆基絕對不容許悲慘歷史重演,哪怕這只是一種巧合或可能性,那也不行,即便是錯殺也必須殺。

二、被套路了。

做掉前朝位高權重的官員,這是封建社君主的拿手好戲,也是經驗總結,老套路了。上官婉兒從武則天時就是朝中紅人,加上她會來事,又才華橫溢,貌美如仙。歷經高宗、中宗、睿宗,到李隆基這,她積攢了多深多廣的人脈就可想而知。這種人有群眾基礎,無論是唱反調還是搞破壞,很有可能一呼百應。李隆基表示這顆定時炸彈很危險,必須殺幹掉以絕後患。何況李隆基連同和他一誅殺韋后的姑姑太平公主都殺,為啥上官婉兒不能殺。

三、與站錯隊無關。

站錯了隊伍 對於一個政客來說是致命的,上官婉兒被殺是不是因為站錯了隊了?有說她是太平公主一夥的,有說她是韋后一夥的。其實她和誰都不是一夥的。與太平走得近是必然,和韋后關係熟也正常。上官婉兒只和利益是一夥的,她八面玲瓏,遊走於各勢力集團之間,哪兒有利就往哪兒站隊。所以當武三思權力日增,她便送貨上門。上官婉兒不是站錯了隊,而是錯在不停的換隊伍。李隆基表示,這種人灰常靠不住,還是早點殺掉好了。

綜上所述,上官婉兒必死。一句話,凡是六筆皇帝,眼裡絕不能容忍皇權受到威脅。為鞏固皇權,他們處理那些不穩定因素時,不論親疏,又快又狠。事實證明玄宗早期作為正確,所以能成就開元盛世,晚期懈怠導致安史之亂。


靜水笑滄笙


一,女性涉政,在武則天當皇帝時掌管誥命,唐中宗時起草詔書

二,干政,參與了太子李重俊政變,擁護武三思干政,屢次勸韋后效仿武則天

三,攀附權貴,牆頭草,哪個勢力大就依附誰



上官婉兒,是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儀因為替唐高宗起草廢后詔書,後替唐高宗背了黑鍋,成了替罪羊被唐高宗和武則天殺死,上官婉兒與母親則發配到內庭為婢女。雖然身在掖庭,上官婉兒母親對女兒的培養也是絲毫不懈怠。


上官婉兒十四歲的時候,武則天召見她,給她出了題目,上官婉兒表現十分出色,被武則天重用,掌管宮中誥命。

神龍元年,唐中宗立顯復位,上官婉兒專管起草召令,被封為昭容,深得唐中宗的信任,又與韋皇后交往密切,多次建議韋氏效仿武則天,推薦武三思,使得武三思慢慢掌權,與上官婉兒私通,排斥李唐皇室,還間接造成了太子李重俊政變。

景龍四年,唐中宗李顯突然離世,上官婉兒又依附太平公主,韋皇后的勢力也日益壯大,政權落入韋氏之手。而後,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起草遺詔,令李重俊即位,李旦和韋氏輔政,平衡各方勢力,但韋氏執意效仿武則天。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殺死了韋后及其黨羽,立李旦為帝。而後,上官婉兒拿出之前與太平公主寫的詔書以示好,意思是她是和李隆基一夥的,希望李隆基可以網開一面,但是李隆基殺了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才貌雙全,她的文學成就在文學史上也很高。並且與武則天掌管誥命長達二十七年,但後來奉承權貴,牆頭草。並且是個女權主義者,擁護武則天,多次勸韋后效仿武則天,讓她當女皇。


消失的月光


上官婉兒像是一朵被風吹雨打的浮萍,也是武則天之後四個女人毛骨悚然的宮鬥中最無助的一個。

上官這個曾經是她祖上官名的兩個字,到她這兒已經奄奄一息了。上官婉兒的祖父上官儀是唐高宗的重臣,因為幫高宗起草廢武則天皇后詔書事發,被武則天連同上官婉兒的父親一起處死。上官婉兒自幼入宮,異常聰慧,深得武則天喜愛,於是,13歲就把她封為才人,地位最低的高宗皇帝的妃子,武則天當初就是李世民的才人。其實,她是武則天的御用秘書。

武則天最後一年,發動了所謂的“神龍政變”,逼武則天把皇位交還給被她當初撤了皇帝位的兒子李顯。

大戲開幕了。李顯是個能力平庸的皇帝。而她的夫人韋皇后可不是一盞簡單的燈。她在跟李顯嚐盡了苦頭之後,面對突然降臨的無邊權利,不假思索地把武則天當成了奮鬥的目標,於是她迫不及待的開始著手把女兒安樂公主扶為皇女,意思是女太子,等候即皇帝位。

上官婉兒此時是唐中宗的昭容,地位比才人高的妃子,也是韋皇后的黨羽,她甚至把武則天的侄子、武則天差點要把皇帝位傳位的武三思介紹給韋皇后做情人。

武則天有一個性格能力與她很相似的女兒叫太平公主。她始終不渝地跟韋皇后一派爭奪權力。

韋皇后的太子兒子看來即位無望,起兵殺了武三思,韋皇后派兵鎮壓,太子兵敗自殺。

韋皇后為了稱帝夢想,跟女兒設計毒死了老公皇帝唐中宗。此時,上官婉兒聯手太平公主與韋皇后母女鬥爭。

真正的狠角色現在終於出場了,他就是自幼母親被武則天所殺的李隆基,他聯合姑姑太平公主,發動了“唐隆政變”,一口氣殺掉了韋皇后與安樂公主,並且把上官婉兒毫不留情的也殺了。然後讓他的父親也是武則天的兒子李旦做皇帝,即唐睿宗。

共同的敵人沒有了,聯盟軍很快開始內鬥了。此時的唐睿宗左右為難,一邊是兒子,一邊是妹妹。無奈之餘,唐睿宗把皇帝位置禪讓給了兒子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那就可以得心應手的把姑姑太平公主,找了個隨便的理由殺了。

四個漩渦裡明爭暗鬥的女人,在短短五年內,使盡各種手段,最終全部死在李隆基的刀下。

李隆基絕不是隻會寵愛楊玉環的昏庸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