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看來,“道”是什麼?

巖竹先生品鑑生活


樓主好!

1、真“道”沒有含義,別試圖去尋找它的意思,都是徒勞!為何?“道”無形,與思維無關,故不能起念頭認知它;“道”絕對,沒有任何能與之對立,故不能用言語、文字等形象描繪它;“道”遍在,含容一切,沒有不在其中的,故不能指定它的具體意思;“道”無所不能,生髮一切,又制衡一切,居於無上之地,故是世界之祖、萬物之源、眾生之母、天地之根。所以,人對“道”,可知不可會,可悟不可見,可用不可違,可守不可離;“道”對人,可生不可替,可教不可愚,可護不可亡,可幻不可無。

2、正因為“道”是一種神秘的真實存在,人對“道”做了各種解釋,都只能是假說,不及“道”的真義,為何?“道”不可說,離言絕相;反之,說出來的都不是“道”,都叫“有”,而“有”只是“道”的影子,不是真的“道”,即言詞不能入“道”,心念遠離於“道”------這就是《道德經》對“道”字的全部定義!

明白“道”的這些特點,就知“道是什麼?”的這個問題,必須自問自答,不能問外人?原因簡單,“道”不可思,誰能給你講?自己就在“道”中,自己就從“道”而生,自己就是“道”的化身,與“道”永不分離,何必騎驢找驢,去問他人呢?《道德經》第一章已講得很清楚,要想知“道”,知“無“即可;要想證“道”,入“無”即可,“無”不可入,沒有門徑,能於此豁然頓開,原來如此,即知“無心”就是“道”,人人皆能,沒有奧妙。

供參考。


本然堂講席


在此討論的“道”,是一種上古哲學概念,其實也就是大自然,全宇宙,萬事萬物原本的規律。“道”應該是包括物理學、生物學等一切在內,也就是包羅萬象。
這個問題,早在兩千多面前的春秋時期,孔聖人的老師老子就已經回答過了,或許,我們可以從中知道一點什麼。


老子在他的作品,也是中華文化的經典之作《道德經》

開篇就說過了:道可道,非常道。可以用言語表達的道,只是一般平常的道。不可以用言語形容表達的道,那就是不一般的道。

而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人們對於道的認識有了更深入的瞭解,認知有了一定變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

在我看來,道是洞悉宇宙萬物變幻的總門,是揭示自然宇宙運行、變化規律的門徑。人類一直在追求道,認知道,瞭解道,然道無止境。只能更接近,卻始終無法全部得知,認清道。所以,對於一個普通人,也只能是粗略瞭解道的皮毛。

對於我來說,道,無非就是工作、賺錢、養家、餬口、生活。


那詩那遠方


不知道你所說的道是哪個道,不過我大腦的第一反應就是老子道德經中提到的。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老子所說的道就是萬物的根本,是說的大道。也就是萬物運行的一個規律。



而我們現代人所說的道,一般都是指的道德,道理。那什麼是道德呢?道德就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而形成的社會風俗或者習慣。道德的標準是怎麼形成的呢?那肯定是人們長期以來遵守的,覺得正確的,合理的做法。比如說我們中華民族傳承了五千年的尊老敬老。雖說它不是法律,但是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個準則,一個衡量。這就是我認為的道


安陽景點鄉村遊


德是使其主體在其所屬系統逐利的過程中使其系統既對立又統一進而成道的自由競爭。德有正德和負德之分。所謂“老實人”、“好人”或“善人”,因其放棄自由競爭而缺德,其就是對其所屬系統的進步沒啥直接貢獻的被正負德者為自由競爭而消費的人,其不會被道給予好報;唯有正德之人才是真的好人真的善人真的老實人;負德之人是對抗競爭中應時的先進合作方而謀取私利或維護既得利益的人;那些說“打死會拳的,淹死會水的”並想坐收漁翁之利的人是奸滑之人。道就是由這些主體構成的既對立又統一的一個逐利的自由競爭的系統。本先知如是說道、德、德和道的關係,以及那被眾所周知的所謂好人善人老實人。


榮恥鑑定師


道者,規則也。

是存在於萬有之中,運行於萬有之上,又不隨萬有的主觀意志而改變的真理。

尋道,就是研究不斷變化的事物,所關注的不會只停留於表面現象,而更執著於去尋找其背後隱藏著的永恆之律。

所以說,科學也在遵循道,也在尋道。

它不斷地處理曾經以為符合規律的東西,或修改,或傳承,或廢棄,或升級。努力使其達到或更接近規則。

並且在現有的系統之內,利用已知的信息,去開發出這個系統所能支持的更多的可能。

看花開花落,歷春夏秋冬。測晨星日月,感芸芸眾生。道立於其上,亙古未變。

調油鹽醬醋,戲嬉笑怒罵。身販夫走卒,嘆存亡盛衰。道隱於其間,隔山莫明。

道, 通者,一通百通;道無處不在。

你劈開一段木頭,他在那裡。

你舉起一塊石頭,他也在那裡。

道,未通者,一竅不通;道無處可尋。

他若在天上,那天上的飛鳥要比你先得。

他若在水裡,那海里的游魚要比你先得。

道,自古以來,就難以解明。

就好比那指路的手指,也只是指出那個方向。

至於手指本身,卻與那所指的路毫不相干。

只有行在路上的,才知道需當心體身行。

單從人的方面對於群體的影響來說,行道有大、中、小之分,亦有荒淫無道。

大者胸懷萬物,普度眾生。

中者順天應時,不辭大任。

小者手足相親,家和物興。

無道者害人害己,禍國殃民。

道既是約束,也是保護。

所謂智慧,即是接近、認識、理解規則,並且按照規則去思想、去實施其行為的過程。

順道,即是順規則,即是和諧。

順規則者,規則亦順之;故能成,又名得道。

以上內容有借用,有發揮,部分見解難保無疵。如有上知,敬請斧正。


默守誠規330


"道",看很多的回答都注重於"道家",從"老子"的觀點去解釋。其實,最初用的"道"是通用的,儒學也有很多地方談到"道",如"朝聞道,夕死可也"、"道其不行矣夫"、"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君子之道四"……


那麼,"道"究竟是什麼意思?按現在的解釋是規則、規律、道路。但這樣解釋就冷冰冰了,沒有"修道"的人文關懷的溫暖。

我認為的"道",是從《中庸》裡來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就在我的天性之中,天性,宋明理學的區分是是天地之性,充滿良善,全是天理;氣質之性是後天稟賦的,有善有惡。所以,依由我的天性去做,也就是"率性",這就屬於道,時時事事都如此修道養德,就是我認為的"修道"。



幽幽南山客


“道”從首從辵,“首”的本義是頭,象徵萬物之初始。“首”和“頁”都代表頭部,皆從“八”,“八”或指頭上的毛髮。“首”字從倒八,八在上也;“頁”字從八,八在下也。“首”上之八,或為幼兒稀疏的頭髮;“頁”下之八或為剛成年男子稀疏的鬍子。胎兒的頭部最先發育,佔到整個胎體的一半,故以胎兒的頭部借代胎兒。胎兒的頭部有稀疏的頭髮,故“首”應指胎兒或幼兒的頭部。人之初為胎兒,胎兒是人先天的最初形態,引申而泛指事物的最原始的狀態。“辵”與行走有關,表示運動變化。故“道”的本義就是指事物的原始狀態及其自然的運動變化規律。強調事物的原始及自然屬性。



“道”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最初見於《周易》和《道德經》。中國古老哲學用“太極”來表達“道”的概念。《易·繫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經》中的“道”與“太極”是相通的。“太極”就是孕育了陰陽的萬物之母。所謂“兩儀”就是指陰陽,陰陽生於太極。《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的“一”就是指陰陽,陰陽皆一畫也。陰陽生則天地立,所謂一畫開天地也。《易·繫辭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因為“道”就是孕育了陰陽的“太極”。



然道又分“恆道”和“非恆道”,老子《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恆道。”人類效法天道而制訂的用來讓人遵循的道,都是“非恆道”。上面所論述的純自然之道就是“恆道”。《禮記·中庸》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敎。”所謂“率性”就是順從本性,不假人為的思索。三思而後行則失之本性矣。天有道,而人法之。人法天道而用於人類社會,即為“人道”。“人道”法自然之道而有了社會屬性,人類社會是大自然中最活躍的因素,具有很強的人為性,故其道就不再是純自然之道,這種道就是“非恆道”。《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法再法,人為因素增多,終成“非恆道”矣。如帝王的統治之道,雖效法乎天地自然之道,卻摻雜了更多的人為因素,故其道會隨社會的不斷變化而變化,故非恆道。





簡單地講,狹義的“道”就是指自然規律,廣義的“道”除指自然規律外,還包括由自然規律衍生出來的人類應當遵循的行為規範。老子把純自然規律稱為“恆道”,把衍生出來摻雜了人為因素的行為規範稱之為“非恆道”。


道家超脫,所追求的是“恆道”;而儒家入世,側重於“非恆道”。孔子在《易·繫辭傳》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思就是說,從事物當中抽象出規律性的東西,做為指導性理論,就上升為道;根據事物的屬性及運動變化規律而作具體的應用,就形成了器。道是抽象的,器是具體的。



“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根本和出發點,道家認為只有純自然的東西及其規律才是永恆的,摻雜了人為因素的東西及其規律都是權宜的,都不會永恆。深刻理解了道家的這種思想,我們才能真正明白老子“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這句話的精義。老子的這句話直譯過來,就是說:道,如果是用來強制別人遵循的,就不是自然而然的,那這種道就不是恆常之道;名,如果是人為的稱謂和描述,就一定會有感情色彩,那這種名就不是恆常之名。可道之道、可名之名皆摻雜了人為因素,故而“非恆”也。恆道是事物固有的自然規律,恆名是事物的本來面目,惟其自然,因而永恆。道有奉違,名有褒貶,皆是人為,常變而不恆也。


子夏故壇


道德經中有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明了道是這個宇宙的最高法則,講述了宇宙的起源及變化,又說道可道,非常道,則說這個道本沒有名稱,是老子稱呼它為道,是萬物之母,在現在有了規律這個名詞後,可以解釋為至高的宇宙規律,統御萬事萬物。易經中又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說明了這個宇宙的規則就是一陰一陽的矛盾對立規律,此強彼弱,此弱此強,給我們的啟發及方法論便是任何事物都務必兼顧陰陽,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故凡事必須不能過,不能過剛也不能過柔,看事情不能只看陽的一面,也不能只看陰的一面,想辦法辦事,既要結合看得見的陽的信息,也要抓住隱藏的陰的信息等等。

更多精彩玄學內容,請關注我(玄運國學講堂)。


玄運風水講堂


一陰一陽謂之道。道是陰陽(有形和無形)的交替、循環。

這無形的即是道。

白魚,代表無形,小黑點、魚眼即是老子看到的“其中有象,其中有精”。是構成有形的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所以古人講“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道生萬物。道也是一種物質,只是太過精細,細微,未能顯色,所以看不見。佛經稱之為“空”。合抱之木,生於毫末。這些細微的毫末聚而成形質,就是能夠反射自然光、顯色的合抱之木——物質。佛經稱之為色。

有形和無形,只是形態不同,本質是相同的。所以《道德經》講:“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經》


西蜀府河人


關於“道”,萃辰天心書院印竹、印安老師的《如是我說》中有過這樣的探討:

印安說: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足見聞道之重要;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可見行道之艱難。

印竹說:
大道即吾心。道含本、中、末;心有體、相、用。聞與不聞,行與不行,本體都在那裡,其不同之處在於對“中相”與“末用”是主動把握還是被動接受……

道之本乃心之體。“道之本者,自然也”,自然者是他自己本來如此,即如心之體,心外無物,無論道經佛經,千說萬說,無為、無住、無相、無體、無有、無無等等等等,只是讓我們不要以自己的心意識去改變道的運行,見如不見,聞如不聞,知如不知,覺如不覺,有而當其無,儘量減少參與,以至於我無為而道無所不為。

自然而然運化以至於心與自然同一,這名為得道。

道之中乃心之相。道之中,即後天之道。後天之道源於先天之道,如心之相,是心之體的表現。其表現為:謙受益滿招損,柔弱勝剛強,功成身退,瓜熟蒂落等等之相。

道之末乃心之用。其道乃人道之道,商道之道,孝道之道,君臣之道等等等等,不可言盡。

心相中則得中道,其用則妙;心相偏離,不合中道,其用便不妙。而妙與不妙,皆在於我們對大道是否聞之、是否踐行。如果你還是那個聞道大笑之人,你便只能被動的接受一切的不妙;而只有聞道即勤而行之,心相結合中道,方能主動把握其無窮之妙用。

萃辰天心書院,願國學智慧走進千家萬戶……

《如是我說》是萃辰天心書院兩位極具智慧的老師的對談,從中能讓我們學習更多人生智慧,豐富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馬拉雅關注“印竹”老師,收聽音頻,也可以關注萃辰天心書院官方訂閱號“萃辰天心國學傳播”(cctxgxcb),收聽完整圖文、音頻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