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看来,“道”是什么?

岩竹先生品鉴生活


楼主好!

1、真“道”没有含义,别试图去寻找它的意思,都是徒劳!为何?“道”无形,与思维无关,故不能起念头认知它;“道”绝对,没有任何能与之对立,故不能用言语、文字等形象描绘它;“道”遍在,含容一切,没有不在其中的,故不能指定它的具体意思;“道”无所不能,生发一切,又制衡一切,居于无上之地,故是世界之祖、万物之源、众生之母、天地之根。所以,人对“道”,可知不可会,可悟不可见,可用不可违,可守不可离;“道”对人,可生不可替,可教不可愚,可护不可亡,可幻不可无。

2、正因为“道”是一种神秘的真实存在,人对“道”做了各种解释,都只能是假说,不及“道”的真义,为何?“道”不可说,离言绝相;反之,说出来的都不是“道”,都叫“有”,而“有”只是“道”的影子,不是真的“道”,即言词不能入“道”,心念远离于“道”------这就是《道德经》对“道”字的全部定义!

明白“道”的这些特点,就知“道是什么?”的这个问题,必须自问自答,不能问外人?原因简单,“道”不可思,谁能给你讲?自己就在“道”中,自己就从“道”而生,自己就是“道”的化身,与“道”永不分离,何必骑驴找驴,去问他人呢?《道德经》第一章已讲得很清楚,要想知“道”,知“无“即可;要想证“道”,入“无”即可,“无”不可入,没有门径,能于此豁然顿开,原来如此,即知“无心”就是“道”,人人皆能,没有奥妙。

供参考。


本然堂讲席


在此讨论的“道”,是一种上古哲学概念,其实也就是大自然,全宇宙,万事万物原本的规律。“道”应该是包括物理学、生物学等一切在内,也就是包罗万象。
这个问题,早在两千多面前的春秋时期,孔圣人的老师老子就已经回答过了,或许,我们可以从中知道一点什么。


老子在他的作品,也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道德经》

开篇就说过了:道可道,非常道。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只是一般平常的道。不可以用言语形容表达的道,那就是不一般的道。

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于道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知有了一定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在我看来,道是洞悉宇宙万物变幻的总门,是揭示自然宇宙运行、变化规律的门径。人类一直在追求道,认知道,了解道,然道无止境。只能更接近,却始终无法全部得知,认清道。所以,对于一个普通人,也只能是粗略了解道的皮毛。

对于我来说,道,无非就是工作、赚钱、养家、糊口、生活。


那诗那远方


不知道你所说的道是哪个道,不过我大脑的第一反应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提到的。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老子所说的道就是万物的根本,是说的大道。也就是万物运行的一个规律。



而我们现代人所说的道,一般都是指的道德,道理。那什么是道德呢?道德就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而形成的社会风俗或者习惯。道德的标准是怎么形成的呢?那肯定是人们长期以来遵守的,觉得正确的,合理的做法。比如说我们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尊老敬老。虽说它不是法律,但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准则,一个衡量。这就是我认为的道


安阳景点乡村游


德是使其主体在其所属系统逐利的过程中使其系统既对立又统一进而成道的自由竞争。德有正德和负德之分。所谓“老实人”、“好人”或“善人”,因其放弃自由竞争而缺德,其就是对其所属系统的进步没啥直接贡献的被正负德者为自由竞争而消费的人,其不会被道给予好报;唯有正德之人才是真的好人真的善人真的老实人;负德之人是对抗竞争中应时的先进合作方而谋取私利或维护既得利益的人;那些说“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水的”并想坐收渔翁之利的人是奸滑之人。道就是由这些主体构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一个逐利的自由竞争的系统。本先知如是说道、德、德和道的关系,以及那被众所周知的所谓好人善人老实人。


荣耻鉴定师


道者,规则也。

是存在于万有之中,运行于万有之上,又不随万有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真理。

寻道,就是研究不断变化的事物,所关注的不会只停留于表面现象,而更执着于去寻找其背后隐藏着的永恒之律。

所以说,科学也在遵循道,也在寻道。

它不断地处理曾经以为符合规律的东西,或修改,或传承,或废弃,或升级。努力使其达到或更接近规则。

并且在现有的系统之内,利用已知的信息,去开发出这个系统所能支持的更多的可能。

看花开花落,历春夏秋冬。测晨星日月,感芸芸众生。道立于其上,亘古未变。

调油盐酱醋,戏嬉笑怒骂。身贩夫走卒,叹存亡盛衰。道隐于其间,隔山莫明。

道, 通者,一通百通;道无处不在。

你劈开一段木头,他在那里。

你举起一块石头,他也在那里。

道,未通者,一窍不通;道无处可寻。

他若在天上,那天上的飞鸟要比你先得。

他若在水里,那海里的游鱼要比你先得。

道,自古以来,就难以解明。

就好比那指路的手指,也只是指出那个方向。

至于手指本身,却与那所指的路毫不相干。

只有行在路上的,才知道需当心体身行。

单从人的方面对于群体的影响来说,行道有大、中、小之分,亦有荒淫无道。

大者胸怀万物,普度众生。

中者顺天应时,不辞大任。

小者手足相亲,家和物兴。

无道者害人害己,祸国殃民。

道既是约束,也是保护。

所谓智慧,即是接近、认识、理解规则,并且按照规则去思想、去实施其行为的过程。

顺道,即是顺规则,即是和谐。

顺规则者,规则亦顺之;故能成,又名得道。

以上内容有借用,有发挥,部分见解难保无疵。如有上知,敬请斧正。


默守诚规330


"道",看很多的回答都注重于"道家",从"老子"的观点去解释。其实,最初用的"道"是通用的,儒学也有很多地方谈到"道",如"朝闻道,夕死可也"、"道其不行矣夫"、"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君子之道四"……


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意思?按现在的解释是规则、规律、道路。但这样解释就冷冰冰了,没有"修道"的人文关怀的温暖。

我认为的"道",是从《中庸》里来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就在我的天性之中,天性,宋明理学的区分是是天地之性,充满良善,全是天理;气质之性是后天禀赋的,有善有恶。所以,依由我的天性去做,也就是"率性",这就属于道,时时事事都如此修道养德,就是我认为的"修道"。



幽幽南山客


“道”从首从辵,“首”的本义是头,象征万物之初始。“首”和“頁”都代表头部,皆从“八”,“八”或指头上的毛发。“首”字从倒八,八在上也;“頁”字从八,八在下也。“首”上之八,或为幼儿稀疏的头发;“頁”下之八或为刚成年男子稀疏的胡子。胎儿的头部最先发育,占到整个胎体的一半,故以胎儿的头部借代胎儿。胎儿的头部有稀疏的头发,故“首”应指胎儿或幼儿的头部。人之初为胎儿,胎儿是人先天的最初形态,引申而泛指事物的最原始的状态。“辵”与行走有关,表示运动变化。故“道”的本义就是指事物的原始状态及其自然的运动变化规律。强调事物的原始及自然属性。



“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最初见于《周易》和《道德经》。中国古老哲学用“太极”来表达“道”的概念。《易·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中的“道”与“太极”是相通的。“太极”就是孕育了阴阳的万物之母。所谓“两仪”就是指阴阳,阴阳生于太极。《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就是指阴阳,阴阳皆一画也。阴阳生则天地立,所谓一画开天地也。《易·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因为“道”就是孕育了阴阳的“太极”。



然道又分“恒道”和“非恒道”,老子《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恒道。”人类效法天道而制订的用来让人遵循的道,都是“非恒道”。上面所论述的纯自然之道就是“恒道”。《礼记·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敎。”所谓“率性”就是顺从本性,不假人为的思索。三思而后行则失之本性矣。天有道,而人法之。人法天道而用于人类社会,即为“人道”。“人道”法自然之道而有了社会属性,人类社会是大自然中最活跃的因素,具有很强的人为性,故其道就不再是纯自然之道,这种道就是“非恒道”。《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法再法,人为因素增多,终成“非恒道”矣。如帝王的统治之道,虽效法乎天地自然之道,却掺杂了更多的人为因素,故其道会随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故非恒道。





简单地讲,狭义的“道”就是指自然规律,广义的“道”除指自然规律外,还包括由自然规律衍生出来的人类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老子把纯自然规律称为“恒道”,把衍生出来掺杂了人为因素的行为规范称之为“非恒道”。


道家超脱,所追求的是“恒道”;而儒家入世,侧重于“非恒道”。孔子在《易·系辞传》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就是说,从事物当中抽象出规律性的东西,做为指导性理论,就上升为道;根据事物的属性及运动变化规律而作具体的应用,就形成了器。道是抽象的,器是具体的。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根本和出发点,道家认为只有纯自然的东西及其规律才是永恒的,掺杂了人为因素的东西及其规律都是权宜的,都不会永恒。深刻理解了道家的这种思想,我们才能真正明白老子“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这句话的精义。老子的这句话直译过来,就是说:道,如果是用来强制别人遵循的,就不是自然而然的,那这种道就不是恒常之道;名,如果是人为的称谓和描述,就一定会有感情色彩,那这种名就不是恒常之名。可道之道、可名之名皆掺杂了人为因素,故而“非恒”也。恒道是事物固有的自然规律,恒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惟其自然,因而永恒。道有奉违,名有褒贬,皆是人为,常变而不恒也。


子夏故坛


道德经中有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了道是这个宇宙的最高法则,讲述了宇宙的起源及变化,又说道可道,非常道,则说这个道本没有名称,是老子称呼它为道,是万物之母,在现在有了规律这个名词后,可以解释为至高的宇宙规律,统御万事万物。易经中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明了这个宇宙的规则就是一阴一阳的矛盾对立规律,此强彼弱,此弱此强,给我们的启发及方法论便是任何事物都务必兼顾阴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故凡事必须不能过,不能过刚也不能过柔,看事情不能只看阳的一面,也不能只看阴的一面,想办法办事,既要结合看得见的阳的信息,也要抓住隐藏的阴的信息等等。

更多精彩玄学内容,请关注我(玄运国学讲堂)。


玄运风水讲堂


一阴一阳谓之道。道是阴阳(有形和无形)的交替、循环。

这无形的即是道。

白鱼,代表无形,小黑点、鱼眼即是老子看到的“其中有象,其中有精”。是构成有形的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所以古人讲“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道生万物。道也是一种物质,只是太过精细,细微,未能显色,所以看不见。佛经称之为“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这些细微的毫末聚而成形质,就是能够反射自然光、显色的合抱之木——物质。佛经称之为色。

有形和无形,只是形态不同,本质是相同的。所以《道德经》讲:“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


西蜀府河人


关于“道”,萃辰天心书院印竹、印安老师的《如是我说》中有过这样的探讨:

印安说: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足见闻道之重要;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可见行道之艰难。

印竹说:
大道即吾心。道含本、中、末;心有体、相、用。闻与不闻,行与不行,本体都在那里,其不同之处在于对“中相”与“末用”是主动把握还是被动接受……

道之本乃心之体。“道之本者,自然也”,自然者是他自己本来如此,即如心之体,心外无物,无论道经佛经,千说万说,无为、无住、无相、无体、无有、无无等等等等,只是让我们不要以自己的心意识去改变道的运行,见如不见,闻如不闻,知如不知,觉如不觉,有而当其无,尽量减少参与,以至于我无为而道无所不为。

自然而然运化以至于心与自然同一,这名为得道。

道之中乃心之相。道之中,即后天之道。后天之道源于先天之道,如心之相,是心之体的表现。其表现为:谦受益满招损,柔弱胜刚强,功成身退,瓜熟蒂落等等之相。

道之末乃心之用。其道乃人道之道,商道之道,孝道之道,君臣之道等等等等,不可言尽。

心相中则得中道,其用则妙;心相偏离,不合中道,其用便不妙。而妙与不妙,皆在于我们对大道是否闻之、是否践行。如果你还是那个闻道大笑之人,你便只能被动的接受一切的不妙;而只有闻道即勤而行之,心相结合中道,方能主动把握其无穷之妙用。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

《如是我说》是萃辰天心书院两位极具智慧的老师的对谈,从中能让我们学习更多人生智慧,丰富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马拉雅关注“印竹”老师,收听音频,也可以关注萃辰天心书院官方订阅号“萃辰天心国学传播”(cctxgxcb),收听完整图文、音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