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軍閥通電下野之後他的軍隊怎麼辦?

縱橫史海五千年


在看電視劇的時候,可能經常會聽到一句話:XX引起了朝野內外的震動,這裡的朝野意思就是朝廷和朝廷外。雖然民國時期已經不是封建王朝,但是朝野之分還是有的。民國時期曾經以孫中山、袁世凱、段祺瑞、蔣介石等人為中心,下面出現過大大小小的政權。


雖然自從張學良宣佈改旗易幟,當時整個中國達成了表面上的統一。但是在內部仍然風雲湧動,尤其是在後來,很多人其實是不聽蔣介石話的。蔣介石之所以能夠穩坐大權,其實還是靠他的中央軍。在這中間各個軍閥之間也是都有碰撞,當然既然有碰撞就會有輸有贏。大家都是大佬,輸了就殺頭肯定說不過去。

所以這些大佬就有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就是宣佈下野。當時的下野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就是我不同意你的政見,但是我也不跟你打架。我先宣佈下野,這段時間你們的事情我都不摻和,你們也別來找我的事情。過段時間這件事情過了,然後我再回來你們誰也別想動我的人。

第二種就是被打敗了,如果再打下去手底下的人全軍覆沒。這個時候就選擇下野,畢竟投降這種事情說出去也難聽。這時候就可以提出一些條件,就比如說怎麼安排我的部隊。但是基本上都不會給他這個機會,因為肯定不可能讓他反水重來,那自己之前拼死拼活打下來的還有什麼意義?

第一種情況的代表性人物就是蔣介石,在他一生中曾經有過三次下野。但是他由於牢牢的掌控了中央軍的大權,就算是下野也是大權在握,基本上他的下野就是回家散心。第二個代表人物就是閻錫山,中原大戰之後他也宣佈下野。但是他卻指定了接班人,自己的心腹手下楊愛源。

蔣介石曾經想在背地裡面陰閻錫山一下,因為這個時候閻錫山的大軍最為脆弱。自己只要能夠收買楊愛源,那麼閻錫山以後再也沒有可能重回政壇。可惜蔣介石低估了楊愛源對於閻錫山的忠誠度,因為他花了幾十萬也沒有找到任何突破口。後來閻錫山重新奪回大權,成為了山西的土皇帝。

但是也有人不按規矩辦事的,就比如說孫中山曾經就不管這麼多的慣例。不知道還有多少人瞭解陳炯明,他曾經是孫中山先生的堅定支持者。但是後來兩人因為政見不合,曾經鬧得他要炮轟總統府。是因為孫中山想先統一全國,再治理各個地方。但是陳炯明卻要自治,把著整個廣東不撒手。

陳炯明為了獲得孫中山的讓步,他曾經試圖宣佈下野。但是當時這麼多的粵軍,陳炯明想用自己的人去代替。然而孫中山顯然不想給他這個面子,大力的去培養自己的勢力。這個時候也湧現出了諸如蔣介石等人,最後氣的陳炯明徹底的和孫中山決裂。

第二種下野就是真的下野,自己的部隊基本上會被別人給收編。比如說中原大戰之後的馮玉祥,北伐戰爭中的吳佩孚和孫傳芳。還有被白崇禧收編的張宗昌,以及唐生智的部隊被桂系收編。這種其實是最慘的,自己苦心經營了幾十年的部隊,一場戰爭下來什麼都沒了。

上面也就是大致的兩種情況。總的來說就是下野之後,部隊被自己的心腹看住,等待自己重新回來。第二種就是真的下野,部隊直接被別人給收編。


史之策


民國軍閥通電下野,通常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他的部隊仍在。但因為政治因素或為了,暫時躲避風頭,宣佈通電下野。這時候,他的部隊通常會交給最信任的人去統領,等待他的歸來。


比如中原大戰時,閻錫山被蔣介石戰敗,閻錫山通電下野,躲進了旅順。但他的晉綏軍主力仍在,雖然被東北軍收編,但依然保持獨立性。


這時他的晉綏軍就交給了閻錫山最信任的楊愛源,楊愛源面對蔣介石的金錢攻勢和權勢拉攏不為所動。最終不負閻錫山所託,成功使閻錫山回到山西,重掌大權。

蔣介石也曾三次宣佈通電下野,但一次次重掌大權,始終是國民政府的領袖。也是因為他所倚靠的中央軍始終存在,且將領忠誠於他,使他一次次有回到中央的機會。


另一種情況則是戰敗後部隊被打散或被敵人收編。這時,通電下野的軍閥已經失去了賴以起家的軍隊,而此時,軍閥宣佈通電下野則意味著他宣佈失敗,幾乎再無復起機會。

這時,該軍閥所統領的部隊,如果沒有被徹底消滅或潰散,通常會被對手收編,成為對手的麾下。這種情況的軍閥就很多了,如北伐軍擊敗的吳佩孚,孫傳芳,中原大戰中被擊敗的馮玉祥等等,都是因為失去了根本的依仗——軍隊,從而成為普通人,再無法作威作福。


鳶飛九天2018


首先你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當時名義上是統一的,通電下野那麼就面臨軍隊整編。蔣介石會派人來整編這一支部隊。

比如蔣桂戰爭,桂系失敗,白崇禧黃紹竑逃往越南,李宗仁通電下野潛往香港。蔣介石任命李明瑞表兄俞作柏去接管,派鄭介民前往整頓和監視桂軍。

比較搞笑的事,俞作柏沒過多久就反抗了蔣介石,然後把桂系進行擴充,擴充成三個師,三個師中有二個半反對,在蔣介石命令下掉頭進攻南寧,俞作柏又通電下野逃往香港,這三師該讓誰來當領導人呢?沒辦法,又把李宗仁請回來了,這樣李宗仁又掌握桂繫了

蔣介石下野的次數比較多,一共三次,但他牢牢的掌控的軍權。 馮玉祥通電下野,他的部下大多會叛變,或投降蔣介石或投降張學良,或投降其他人等等。

閻錫山通電下野,和蔣介石差不多,牢牢的掌控的自己的軍隊。他把自己的軍權交給可靠的楊愛源,他信中這樣說:我決計下野,今後政治由啟予負責,軍事由次辰、星如負責,次辰、星如擔任晉綏警備正副總司令,希望諸弟精誠團結,善為應付,共渡難關。

因為閻錫山安排的非常周密,所以蔣介石只能採用花錢購買忠誠度。 當時楊愛源是總負責,蔣介石有意網羅,有一天,太原祥記公司秘密轉給楊愛源50萬元匯票,聲言是由南京電撥過來的。之後,不到一個月又有一筆40萬元的鉅款轉到了楊愛源的名下,這本來是私款。


但是楊愛源的忠誠度非常高。他邀集各將領公開宣佈有南京撥款90萬元,要大家商定一個分配數額。隨即,由各部造具正式領據請領,一文不留分了下去。再著人將領據彙總寄給蔣介石,連一個“謝”字都不提,完全一付公事公辦的架勢。 所以閻錫山下野之後,他的部隊還是在他自己手中,忠誠度非常高。


知常容


民國軍閥名義上服從中央政府統治,實際上在各自的地盤上建立勢力,併為擴大勢力而互相攻伐,但是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民國軍閥之間攻伐,輸的一方通電下野即可,並沒有被追殺,有一股紳士的味道!


這樣大家會想,軍閥老大通電下野後,其軍隊怎麼辦?

其實無非五種情況:一、老大走了,老二、老三接手,就像曹錕被趕跑後,直系就由吳佩孚、孫傳芳接手。

二、老大下野那就投靠他人了,比如石友三,先投吳佩孚,後投馮玉祥,馮玉祥通電下野後又投閻錫山,後又投馮玉祥,後又投蔣介石,後又投張發奎,後又投蔣介石,後又投日本,後又投……後又投日,後被不願做漢奸的手下殺了!



三、老大下野後,其他領導先管著,等老大再回來,比如馮玉祥,通電下野,後上臺聯蔣反閻錫山,後聯閻、李、白反蔣,後通電下野,後又上臺,後……。

四、老大下野,士兵回家,各找各媽。



五、老大下野,其他大佬收留,比如蔣桂大戰後,李通電下野,某些部隊就被蔣介石編入其他部隊。


司馬長史


其實,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

軍閥在什麼情況下才會通電下野?一般來說,只有被逼上絕境走投無路,才會祭起通電下野這個法寶。這一招可能導致一無所有,但保住小命和財產,一般還是沒問題的。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只要命還在,一切皆有可能。相反,如果軍隊在,命卻沒有,還有啥用呢。

講了道理,再上事實。

比如,張勳復辟失敗後,躲進荷蘭大使館,宣佈下野。段祺瑞政府雖然對張勳下了通緝令,但大家心裡都明白,那是聾子的耳朵——擺設,誰也沒真當一回事。張勳順利跑到天津,當起了寓公,依然是錦衣玉食,風光無限,後來還發財成了富翁。當然了,軍隊就不要想了,人都下野了,軍隊自然被老段收編。他的辮子軍剪掉頭髮,換一身衣服,依然當兵吃糧。

再比如,沒過多久,“再造共和”的皖系老闆段祺瑞和直系老大曹錕起了矛盾,雙方兵戎相見,爆發直皖戰爭。這一次,段總理敗了。東西兩線的皖系大將曲同豐和徐樹錚相繼戰敗後,老段宣佈失敗下野。曹錕儘管是勝利者,卻依然對老段畢恭畢敬,送他離開北京去天津,而且老段的財產和心腹部下可以通通帶走,曹錕不做任何為難。但曹錕有一個前提——段祺瑞得交出軍隊和兵權。

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民國軍閥打仗有個“潛規則”:打敗了,發個下臺(野)通電,交出手中的軍隊,基本上可以得到寬大處理,生命和財產都可以得到保護。等於是用手中的軍隊,去交換自己的生命和財產。這種做法,倒頗有古代俠義之風。

當然了,這只是一般情況,也有例外。不排除有些攪局者,絲毫不顧這種潛規則,對方戰敗認輸以後,還痛下殺手,致人於死地,最典型的莫過於孫傳芳殺施從濱。不過,所謂“惡有惡報”,孫傳芳這樣的人最後也沒有好下場,居然死在一個弱女子手裡。而且,全國輿論卻同情這個女子。

總而言之,在北洋時期,打敗了沒關係,交出軍隊就ok。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軍閥通電下野並不是真心想下野,只是形勢所迫,暫時離開。由於各種原因,有的人還能回來,有的人就回不來了,相對而言後者多一點。我們來看看那些下野軍閥。

1、三次下野蔣中正

蔣介石在北洋很有代表性。我們單獨分析一下。

蔣介石在北伐戰爭後,寧漢分裂,被桂系與何應欽逼迫下野。在第二年再次回來。


九一八之後,東北軍丟了全省,之後又丟了錦州。當時為緩和與兩廣的關係,折衷之下,蔣介石下野。

(蔣介石下野)

在1949年初,三大戰役以蔣介石的失敗而告終,中央軍嫡系損失殆盡,桂系在華中還有幾十萬部隊,是國府最後的戰略部隊,蔣被逼供,引咎辭職。

這就是蔣的三次下野,但不一樣的是,每一次回來都會強化權力,在第一次下野後,回來大力發展警衛部隊;第二次下野後回來大力發展特務;第三次下野後,大力扶植兒子。

蔣介石每一次下野能回來都有一個前提:控制著軍隊

2、下野迴歸的那些人

閻錫山在中原大戰失敗後通電下野,但晉綏軍內有徐永昌打點,且自己經營多年,折衝樽俎。在合適的時間回來就繼續擔任了。

唐生智在寧漢合流後與桂系作戰失敗通電下野,部隊被桂系接管,在蔣桂戰爭前夕,蔣介石讓其動員舊部,唐生智抓住機會掌握了部隊。

(中原大戰後閻錫山與蔣介石通電下野的結果不一樣)

張學良在熱河作戰失敗後,引咎辭職,通電下野。但其對十七萬駐紮在河北的東北軍依然遙控,在回來後,依然是高位。

也有通電下野後,回來招募舊部嘗試東山再起的,比如石友三投入韓復榘下面,張宗昌回山東拉攏舊部。

3、沒有迴歸的多數人

在北洋時期,直皖戰爭後,段祺瑞的邊防軍被擊敗,段祺瑞下野,之後雖然出來,但已經成了吉祥物。

北伐戰爭後,吳佩孚通電下野,之後再難崛起。

(兩廣事變)

北伐元老唐生智、程潛在很長時間裡就沒有軍權,自己的部隊早就被別人消化了。

兩廣事變後,陳濟棠通電抗日反蔣,但很快失敗,眾叛親離,其通電下野,之後再未回來過。

總結:

通電下野後,如果軍隊還成建制的在,且自己掌握良好,只要時機允許,依然可以東山再起,甚至會更強大;如果軍隊被稀釋、消化、解散,東山再起就太難了。

畢竟在亂世,軍隊才是控制一切的前提。

參考文獻:

曹心寶. 徐樹錚與皖系興亡研究[D].陝西師範大學,2014.

王叢叢. 蔣介石與國民黨的關係研究(1924-1949)[D].浙江大學,2014.

武健群. 蔣介石權力之路與九一八事變(1928-1931)[D].復旦大學,2011.

許心恆. 論蔣介石對地方實力派策略的變化(1928-1937)[D].浙江大學,2010.

肖如平.寧粵對峙與蔣介石的第二次下野[J].民國檔案,2009(02):88-93.

金以林.汪精衛與國民黨的派系糾葛——以寧粵對峙為中心的考察[J].中國社會科學,2008(03):174-191+208.

金以林.從汪、胡聯手到蔣、汪合作——以1931年寧粵上海和談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04(01):193-237+322.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民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混亂時代,以前無論是哪一個亂世,軍閥之間總是不死不休,比如三國,比如五代十國,可到了民國時候,失敗的一方只要通電下野,那麼往往就不會有性命之憂,甚至對手還會好吃好喝的招待你,當然了這些都是題外話,今天我們要說的事軍閥下野以後他的軍隊怎麼辦?


一般來說一個軍閥下野以後他的部隊往往有兩個出路,一個是繼續等待老上級回來帶領他們,一個是“良禽擇木而棲”。至於到底會是哪一種就靠這支部隊對老上級的依賴程度幾何了,這兩方面都有例子佐證。

等待上級復出

中原大戰時期,晉系軍閥閻錫山被蔣介石打敗,敗了以後沒辦法只好通電下野。當時閻錫山就防了蔣介石一手,把自己的人馬交給了心腹楊愛源接管,在加上晉軍基本上就是閻錫山的“私家軍”,對於閻錫山的依賴性比較高。後來蔣介石用重金,高官賄賂晉軍高級將領,仍然沒有機會接管閻錫山的部隊,後來更是不得已讓閻錫山重新出山接管山西。

改換門庭

同樣是在中原大戰失敗的西北軍將領馮玉祥,大名鼎鼎的“基督將軍”,他在大戰失敗以後也同樣選擇通電下野,出洋避禍。他的部隊本身就是各派勢力糅合在一起的,對馮的忠誠度不高,再加上馮玉祥缺錢少糧,等到蔣介石給槍給炮的時候,立馬全都改姓了蔣。

這上面兩個例子基本上概括了民國時期軍閥下野以後原部隊的出路,改換門庭的往往也會有不同的下場,有的會被歸屬部隊同化吸收,有的則會保持獨立,等待時機再謀出路,有的則被打壓排擠,得不到發展。



歷史十二郎


先科普下名詞,所謂“通電”就是指把本方的政治主張和軍政決議用明碼電報發送給有關各方,同時還要在報紙等公開媒體上全文發表,兩者缺一不可,這就算是“政治承諾”了,比如通電擁護、通電起義或通電下野等等,是民國軍閥政客的常用手段。



所謂“下野”原意為避居鄉下野外,古有“朝野”之分,今有執政黨和在野黨之別,代指執政者放棄手中掌握的權力或武裝力量決定“下臺”。民國時期軍閥的“通電下野”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以退為進”的政治手腕,比如蔣介石的三次下野,第二種是因戰爭失敗或政治困境已無轉寰可能,放棄軍政權力出局。

民國軍閥下野是有潛規則的,重點體現在各方基本會保證下臺者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比如天津租界就有一幫子下野軍閥做“寓公”,人身安全還是有保障的。而徐樹錚、孫傳芳等人破壞了這一規則,所以被刺殺後反而得不到輿論同情。四川軍閥這一點做的最為出色,戰場上你死我活,但互相之間絕不傷害家眷和搶掠宅邸財產,算是“盜亦有道”。



民國期間的主要軍閥幾乎都有過下野的經歷,畢竟在軍閥混戰期間沒有常勝將軍,比如國民黨新軍閥的四大集團蔣介石、李宗仁、馮玉祥和閻錫山,也包括曾經擁兵自重的唐生智、張發奎等將領。下野就要交出權力、地盤和軍隊,尤其是作為命根子的軍隊,都有怎樣的處理方式呢?

第一種情況是“繳械”,這是最嚴厲的處置手段,官兵必須全部放下武器,部隊建制也不復存在,至於官兵的出路則完全由勝利方決定。山東軍閥張宗昌下野後,其“直魯聯軍”殘部40000餘人全部被白崇禧繳械,因為“狗肉將軍”的隊伍軍紀極為敗壞,這樣的軍隊留不得。



第二種情況是“改編” ,這是“吞併”的代名詞,即將下野一方部隊的高中級軍官撤換,由勝利方派員接管部隊,改造成為自己的部隊。比如唐生智被桂系擊敗後,可保留部隊番號,但所部湘軍主要將領要麼去職、要麼被迫出洋,主要軍官換成桂系人選後調往江北參加“二次北伐”。

這種方式的缺點是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軍隊屬性,一旦下野方捲土重來,部隊很難再掌握。唐生智後來在蔣介石的支持下發動舊部倒戈,差點要了白崇禧的性命。



第三種情況是“收編”,即不對下野方部隊進行大的手術,僅要求服從命令即可,但一般會縮編規模以便控制,基本重新授予番號。比如馮玉祥下野後,宋哲元的部隊就被張學良收編,但主要將領仍然都是西北軍的,後來逐漸發展成為10萬人馬的第29軍。

第四種情況是“保留”,這主要是指黃埔系部隊,蔣介石雖然下野,但他的嫡系畢竟是正牌子“中央軍”,基本不受任何損失,其它人也指揮不動,最後蔣介石都會憑藉軍權東山再起。

1932年“淞滬抗戰”爆發後,汪精衛根本調不動一兵一卒增援上海19路軍,只能請蔣介石回來。



不管什麼樣的處理方式,部隊和軍官團的忠誠度永遠是下野者能否東山再起的最重要條件,中原大戰馮玉祥和閻錫山失敗下野後,閻錫山就可以一年半後重返山西執政,而馮玉祥避上泰山後再無出頭之日,西北軍大多數將領甚至在後來的抗戰時期都不願意接受他的指揮,差距明顯。

1929年的蔣桂戰爭中,李宗仁和白崇禧也戰敗下野,同時避居香港,蔣介石由於一時無力插手西南,對倒戈之外的桂系部隊採取了“收編”的方式,僅派出特務組成“政治部”加以監視,結果俞作柏兵敗後,桂軍各部將領再次擁戴李白回桂主政,成為蔣介石後來近20年的噩夢。


度度狼gg




民國時代的軍閥基本上都是從袁世凱的北洋系裡面分化出來的,因此人稱北洋軍閥。

袁世凱的北洋系是以人情為紐帶組建起來的一支軍隊,北洋系的軍官大家都是親朋好友,在訓練和作戰之餘私交都非常好。


當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成了很多派。他們相互之間發生過多次政治鬥爭和戰爭。既然是鬥爭和戰爭,總會有戰敗的一方。但彼此都會念及舊情,只要戰敗的一方通電下野,就能保全自己的財產和生命。

北伐戰爭結束後,北洋軍閥退出歷史舞臺,已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為代表的新軍閥開始粉墨登場。但基本上也沿用了北洋軍閥的規矩,只要通電下野,就基本可以保全財產和生命,以及家人安全。



至於軍閥通電下野後,軍隊怎麼辦?這個就有很多種結局了。

我們還是來看中原大戰吧。中原大戰中,蔣介石戰勝,也就是說,李宗仁、馮玉祥和閻錫山戰敗了。戰敗了,他們就沒有辦法,只好通電下野。

他們三個人的軍隊都不得不按照蔣介石的要求,進行裁員縮編,三個老大也不得不到其他地方去躲了一陣子。

半年多過後,李宗仁和閻錫山又回到了廣西和山西,重新掌握了自己的軍隊,恢復了自己的統治。而馮玉祥卻變成了一隻流浪狗,他的西北軍投降的投降,改編的改編,但共同堅持一個原則,就是不願意接受馮玉祥的領導。

也就是從那時起,李宗仁和閻錫山還是一個軍閥,因為他們的軍隊還只聽他們自己的。馮玉祥卻從此變成了一個老憤青,除了罵國民政府之外,就沒有其他事可以做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袁世凱死後,其他的政治領袖沒有能控制全局的能力,所以中國就進入了軍閥混戰的年代。

每一派軍閥都想打倒其他軍閥,就會不擇手段的拉攏其他軍閥的部下。俗話說,忠誠是因為背叛的籌碼不夠高。



軍閥們為了儘可能的減少自己軍隊的背叛,就儘可能的用自己的親戚朋友,甚至家人。大家建造一個利益共同體,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這樣就很少有背叛的事情發生。就算李宗仁和閻錫山通電下野了,他們的軍隊蔣介石也管不了。如果強行解散,就有可能誘發一場戰爭。所以只能睜一隻眼閉隻眼。當他們回到自己的地盤後,又重新掌管自己的軍隊,恢復自己的統治。


馮玉祥在民國時期名聲不太好,是知名的偽君子,被稱為倒戈將軍,也就是說他曾經背叛過別人八次。馮玉祥對自己的軍官殘酷無情,動不動就打罵甚至槍決。西北軍收入少,所以軍官們跟著他也沒有佔到什麼好處。因此當西北軍戰敗後,就直接土崩瓦解了。重新整編後的軍隊軍官們都不願意重新接受馮玉祥的領導,頂多會給他一筆錢,就把他打發了。

紅軍長征時,貴州的王家烈也被蔣介石給架空。反對他的勢力在貴州舉行遊行要求他下野,無論是政界還是軍界他都搞不定了,只好作為一隻待宰的羔羊,任憑蔣介石處置。


新知傳習閣


要看通電下野的軍閥是為了暫避風頭,意圖東山再起,還是徹底失勢,一蹶不振。這兩種下野方式對於下野者以及他的軍隊來說,命運可謂千差萬別!(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民國軍閥下野的開創者應該是袁世凱,1915年12月袁世凱復闢稱帝,到1916年初,袁世凱就灰頭土臉的被從帝位上趕了下來,袁世凱做不了皇帝還想做總統,可是這時候不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時候,而是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

袁世凱已經沒有利用的價值,洋人不支持,國內一幫同他一起共進退的小兄弟,也在袁世凱最需要支持的時候選擇了沉默,袁世凱只能通電下野,當然下場也是比較慘的,歷史教科書上說是抑鬱而死,其實是尿毒症病發死亡。

再說一個下野的北洋系軍閥――段祺瑞,段祺瑞跟袁世凱差不多,一下也成千古恨,此恨綿綿無絕期,袁世凱死,國務總理皖系段祺瑞掌權。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段祺瑞上臺沒幾天,就想著能不能統一中國,把什麼直系曹錕、吳佩孚;奉系張作霖啥的統統收拾了,於是一面整軍備戰,一面大舉借款。

可是雙拳難敵四手,直奉聯手,皖系雖然兇猛,卻不是對手,直打的段祺瑞通電下野,袁世凱是禍不及“家人”,他死了,可他手底下的人沒人受牽連。

段祺瑞卻沒有那麼幸運,段祺瑞手下的大將,要麼被通緝逃亡國外,要麼隱姓埋名,軍隊則被其他軍閥打垮打散,整編殆盡。

也有通電下野比較幸運的,不但沒事,每次還都能上演王者歸來,此人就是新軍閥的代表――蔣介石,1927年、1932年、1949年蔣介石三次下野,每次歸來都比以前權勢地位更高更穩。

1927年下野蔣宋聯姻,1932年則是徹底制服汪精衛,1949年就比較曲折,但最終把白崇禧、李宗仁的桂系踩在了腳下。


因此,下野也不見得總是壞事,有些人為了避風頭,有些人下野落得一地雞毛,有些人則是為了蓄勢待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