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國軍隊都裝備一定數量衝鋒槍,為何工業國日本沒有?

airena


日本並不是沒有衝鋒槍,二三十年代日本也從外國引進了一些衝鋒槍,其自己也研發了一些型號,不過都沒有大量投入使用,日軍單兵武器主要是用的還是步槍。

一戰中衝鋒槍誕生,作為一款新式武器引起了不少國家的關注,而日本自然不會不知道這種武器。日本就從德國進口過MP18、MP28等衝鋒槍,一方面測試,另一方面也少量裝備部隊使用,抗戰中也有繳獲中國軍隊的衝鋒槍使用的日軍部隊。

但是衝鋒槍一直沒能成為日軍的制式武器,主要是其作戰理念的錯誤造成的。日軍本身就非常強調精確射擊的重要性,即使是以火力壓制為主的機槍,日軍也很重視其精確射擊性能,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精度較高的步槍顯然更受高層的喜愛。

而且日本一直沒能正確理解衝鋒槍的價值,那就是近距離提供猛烈的火力消滅或者壓制敵人,掩護步槍兵等其他兵員。日軍自己的試驗性的衝鋒槍都非常強調射擊精度等性能,可是這樣一來製造工藝複雜成本也居高不下,完全不是作為波波沙司登這樣的廉價衝鋒槍開發的,這樣一來日軍自然認為衝鋒槍是性價比極低的雞肋,於是不再發展。

最後等日本人認識到了衝鋒槍的真正價值是近距離掃射時,開始開發新衝鋒槍已經為時已晚。


戰壕


不能說日本沒有吧,只是裝備的少。二戰時期日本工業很發達,經濟也比較高。至於為什麼沒有像歐美、蘇聯、以及中國軍隊那樣大批量裝備衝鋒槍,這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來回答,下面來一一分析一下↓↓↓


原因一:日軍作戰思維傳統落後,還停留在一戰時期的戰術——士兵的精準射擊配合機槍的有效火力壓制!日本陸軍的標配武器就是傳說中的三八大蓋,三八大蓋性能優越、射擊精度很高,是日本步兵手中的神器。日本教官要求每一個士兵都能做到精準射擊,能用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就覺不浪費十幾顆子彈。除了三八大蓋,還有傳說中的“歪把子”單兵輕機槍,兩者互相配合。二戰時日本陸軍大部分都在中國,中國國力低微,日本拿著三流武器就可以把中國軍隊虐的死去活來,所以當時日本軍方並沒有大批量的裝備衝鋒槍。↓↓



原因二:我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極度缺乏,非常依賴海上運輸。衝鋒槍一分鐘幾十顆子彈就突突出去,說不定還打不中人,這是很可恥的浪費,日本人絕對不允許這種浪費。日本不像歐盟、蘇聯那樣地大物博、財大氣粗。唯一擁有的殖民地還受到美國海軍的威脅,戰爭爆發後日本全國縮衣節食,所有的鋼鐵等物資優先配屬軍工,就算這樣日本國內的資源也經不起大規模的戰爭消耗。有限的鋼鐵資源大多數供給海軍用於製造軍艦。


原因三:日本綜合國力不如歐美、蘇聯等工業強國。雖然日本的經濟軍事工業實力都比發達,但是相比於歐洲的傳統工業強國還有著不小的差距,尤其比美國、德國差太遠。日本國產的衝鋒槍性能低而且價格高,在軍方沒有迫切需求的情況下日本是不會製造價格昂貴的衝鋒槍的。面對中國軍隊日本不需要。當美國參戰時,日本才意識到衝鋒槍的威力,所以才開始小批量的生產以及從國外進口。


我是抽菸的苦咖啡!

關注我,每天都有精彩回答!


抽菸的苦咖啡


道不同不相為謀,不能評判好壞

日本當時的輕武器戰略是拴動式步槍為主,機槍為輔。為什麼要實行這樣的戰略呢?老生常談了,因為日本資源有限,耗不起。



從三八大蓋到歪把子機槍,我們不難發現,日本的輕武器都很追求精準。因為日本的資源經不起大量的子彈消耗啊!

中國很容易就接受了衝鋒槍這種新型的高射速低精度的武器,因為中國的武器一直以來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軍隊,有不同的武器,適合,好用就行。衝鋒槍好用,那就裝備。


但日本不同,日軍的裝備都是統一配置。每個中隊什麼火力配置,每個小隊什麼火力配置,這都是明確規定的。不然無法保證日軍的體系化作戰。所以,對於衝鋒槍,日軍如果要裝備,必然是全面的配置,小規模配置意義不大。然而全面配置又要考慮子彈大量消耗,衝鋒槍小口徑子彈與三八大蓋等步槍子彈的通用問題。

綜合考量,日軍最終還是沒有大批量裝備衝鋒槍。其實,當時日本不裝備衝鋒槍是好是壞,很難評判,最起碼日軍保留了自己完整的裝備體系,保證了軍隊戰鬥力。所以,只能說不同的路,不能說誰對誰錯。


戰火觀察室


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造成的:

第一、步槍技術發展時代的背景

倒退到1910-1930之間,當時民國政府軍隊的輕武器主要以毛瑟98K、中正式等步槍為主要裝備,這些步槍都是清一色的栓動式步槍,即通俗意義上的拉一發打一發,射速都是比較慢的,也都是追求射擊精度和射程,當然還有可靠性。這種裝備背後也並代表當時的德國政府或者說民國政府沒有什麼戰略眼光,其實那個時代放眼全球的列強,其實對輕武器的認識都是差不多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在一戰之後到二戰初期,栓動式步槍就是時代的主流。

德國一直堅持發展和裝備的也就是98K系列,蘇聯政府發展的也是莫辛納甘步槍、英國政府發展的也是李-恩菲爾德式步槍,就是美國也開發和裝備了春田式步槍。這些可都是栓動式步槍。


第二、倭寇面臨的對手水平

倭寇在二戰期間主要面臨的對手是中國、蘇聯、美國等,其中中國和蘇聯主要以陸軍作戰為主,中國陸軍裝備水平就是栓動式步槍+輕機槍這樣的組合,蘇聯也類似,當然後期蘇聯陸軍火力輸出,尤其是倚重坦克、火炮,整體火力開始高速增長,這就是後話。對於美國,倭寇主要的攻擊力量是海軍,所以對於倭寇陸軍而言,裝備高精度、遠射程的栓動三八式步槍就足以在各地戰場保持裝備優勢了。

當然,隨著二戰進程的深入,尤其是城市攻堅戰中,強火力輸出的半自動步槍、自動步槍和衝鋒槍在實戰中體現出卓越的性能優勢,美國、蘇聯、德國都在戰爭時期修正了其自身的輕兵器裝備路線,開始轉型重點發展半自動/全自動步槍,倭寇其實也是如此,在太平洋戰爭中後期於美軍地面部隊交鋒過程中,吃夠了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卡賓槍和湯姆遜衝鋒槍的苦頭,也裝備了“百式衝鋒槍”,

這種衝鋒槍雖然性能不佳,前期還配置腳架,甚至還配置刺刀,但是不管怎樣,也可以讓倭寇步兵班擁有了連續性火力輸出,只不過國運日下,自身國防工業已經是千瘡百孔,無法大批量生成,二戰期間也不過就生產了3-4萬支,影響也就很有限了。

所以,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倭寇對世界的認識總是帶有一種自大性的孤傲感,還有點後知後覺,也許這就是民族劣根性所在吧。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獲取更多軍事、航空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


老鷹航空


思想觀念陳舊,工業產能不錯,資源缺乏。

簡單說,主要是窮。


武器裝備大雜燴


舊中國當時還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武器裝備基本上是萬國造,在國際市場上能買到什麼就進口什麼。而且當時是軍閥割據,軍令政令不統一,政出多門,各地的武器也是形形色色。中央軍主要進口德械,雲南的軍閥主要裝備是法械,奉系軍閥進口的是日械,這其中包括了一些衝鋒槍,但數量有限,因為當時各國對中國武器禁售,尤其是衝鋒槍。

日本的情況比較特殊,資源比較短缺。日本軍隊的傳統是強調精準射擊,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陸軍部和海軍部一直在爭奪資源,海軍長期佔據上風。經費大部分都用來造軍艦。所以陸軍只能節衣縮食,只能放棄裝備衝鋒槍了。


浩蕩揚子江


日軍在二戰中,還是有一些衝鋒槍的,一個是自己生產的百式衝鋒槍,還有一部分是進口的德國的MP-18,這部分進口衝鋒槍是日本海軍陸戰隊使用的。

傳統的說法是,日本陸軍中的戰術思想非常保守,認為百發一中的衝鋒槍不如一發一中的三八式步槍,而且日本國家小,資源缺乏無法生產衝鋒槍所需要的海量的子彈,所以日軍對於衝鋒槍缺乏認識,一直積極性不高,直到在太平洋戰爭中被美軍的衝鋒槍近距離密集火力打得根本靠不上去,這才想起來研製新槍,這就是百式衝鋒槍,但是新槍還沒有大批量裝備部隊,日本就投降了。

其實,對於衝鋒槍來說,最適合的戰鬥形式是巷戰和游擊戰,這兩種戰鬥形式都是交戰距離很近,也就是100到200米,這個距離正好是衝鋒槍的有效射程,況且衝鋒槍是用彈雨覆蓋對方,並不需要精確瞄準,適用於新兵或者非正規武裝人員,就是象土八路這種武裝人員使用衝鋒槍是最合適的,當然對於八路來說巨大的子彈消耗是個大問題,中國當時軍火的生產數量遠遠不夠用,但是在當時的歐洲國家,地下抵抗組織大量使用衝鋒槍就說明了這一點。

但是,在中國戰場,日軍進行的大規模野戰中,衝鋒槍火力猛的優勢無從發揮,但是有效射程近的缺點體現的非常明顯,在大規模野戰中,日軍憑藉嚴格的訓練,精確射擊,可以在還沒有進入衝鋒槍的有效射程以前就把你打倒了。而且中國軍隊射擊紀律很差,經常是有個風吹草動就拼命射擊,一會就把子彈打光了,在滇西的松山戰役中,中國軍隊在攻佔了日軍的表面陣地後,日軍經常利用夜戰反擊,當時的國軍已經開始使用一些衝鋒槍,就是士兵缺乏訓練很快打完了子彈,反而是被日軍的刺刀打了個措手不及。

這種戰場經驗印證了衝鋒槍用處不大的觀念,所以日軍也就不會重視衝鋒槍了,但是到了太平洋戰場,日軍和美軍交手後發現,自己的角色掉了過來,在中國戰場日軍的火力佔據優勢,當時到了太平洋,美軍壓倒性的火力優勢打得日軍無法招架,要想躲開美軍的火力優勢,就必須和美軍進行近戰,但是近戰中美軍的衝鋒槍等自動火器又打得日軍根本無法上前,這才意識到衝鋒槍的重要。但是這個時候已經沒有時間給日軍研製一種衝鋒槍了,日軍只能使用自殺衝鋒這種亡命行為來給美軍制造麻煩了。


有痰


傷感的是,我國那時候的衝鋒槍是買來的,或者是別人贈送的,不是自己生產出來的。不要說是衝鋒槍,其他的武器裝備都是雜七雜八。能搞到手就是本事,管他什麼樣的武器。所以那時有些衝鋒槍不奇怪。至於日本,也許是資源短缺,只有發揮“武士道”精神了。


葉煉


日本也有估計只有特種部隊的特種部隊才有資格使用了,日本資源匱乏子彈數量不能支撐大部隊裝備衝鋒槍


蜀山劍張海峰


這就是希特勒支援蔣介石的一個師的德國現代軍事裝備的一部分,其中還有虎式坦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