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嬰兒”未經審批?貿然闖入科學禁區的他為何敢無視倫理

昨天,生物科學領域經歷瘋狂一日:

據媒體報道,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宣稱,通過編輯試管嬰兒胚胎基因,一對天然免疫艾滋病的雙胞胎——露露和娜娜於幾周前順利出生。

“基因編輯嬰兒”未經審批?貿然闖入科學禁區的他為何敢無視倫理

所有人都被這突如其來的消息打了個措手不及,震驚、憤怒的各方在夜間紛紛發聲:

①南科大

深表震驚!賀建奎早已停薪留職,學校並不知情。

②122位科學家聯名發文

堅決反對,強烈譴責!

③官方回應

國家衛健委、廣東省衛健委、深圳衛計委均發表聲明,對事件展開調查。

“基因編輯嬰兒”未經審批?貿然闖入科學禁區的他為何敢無視倫理

首例基因編輯嬰兒為何招致一邊倒的批評?“有悖倫理”是最大的質疑點。

一則,項目使用的基因編輯技術本身並不難,但不確定性極大,修改基因對人體是否有副作用謎團重重,另外“脫靶”(錯誤地編輯了不該編輯的基因)問題也一直沒能解決,如此情況下,貿然試驗風險極大。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父母患有艾滋病的情況下,已經有相當成熟的阻斷療法,預防其下一代感染艾滋病,如此情況下“揮動基因剪刀”的必要性也有待考量。

二則,學界公約規定,只能用即將銷燬的人類胚胎做短期試驗,可以說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被科學界視為“禁區”,貿然闖入很可能會對人類基因池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基因編輯嬰兒”未經審批?貿然闖入科學禁區的他為何敢無視倫理

事關重大、非同小可,這事是誰批准的?目前看還是一頭霧水。

消息出來之後,各個密切相關方紛紛與之劃清界限:

  • 賀建奎所在學校聲稱不知情;
  • 消息顯示,這一項目已由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通過倫理審查,然而醫院卻回應稱,和賀建奎沒有過合作;
  • 之後,有媒體報道稱,項目經費來源為“深圳市科技創新自由探索項目”,但深圳市科創委隨即回應,未資助……

一時間,事件陷入羅生門。基因編輯本就嚴重違背倫理,更讓人震驚的是,現在“項目有沒有經過倫理審查”,“誰審查的”也說不清楚,實在荒唐至極。

“基因編輯嬰兒”未經審批?貿然闖入科學禁區的他為何敢無視倫理

面對一邊倒的質疑,賀建奎更新了多個視頻回應。

其一方面稱基因編輯只是想幫助致命遺傳病家庭,拒絕基因增強,一邊又說,我們堅信歷史終將站在我們這邊,既然人工輔助生殖技術對家庭有益,那麼基因手術在未來二三十年後也將會是合情合理的。

一位科研工作者視現行科學倫理為無物,冒天下之大不韙,鼓吹人類基因手術,只能用“瘋狂”來形容。

“基因編輯嬰兒”未經審批?貿然闖入科學禁區的他為何敢無視倫理

科學絕不是實驗室裡的探索,其更承載著人類未來發展的方向,尤其是爭議極大的基因編輯領域,其“改造人類”的可能性、想象性,或許讓某些人興奮,但對大眾來說更多的則是憂慮。

一直以來,緩解這種憂慮的關鍵就是科學倫理。“倫理學是人類的第一需要,因為它維持了社會的繼續。”從這一點看,眾人憂心忡忡,決不在於一個基因被修改,而是擔心“這一刀”剪輯掉了人類倫理的基礎,揪出了“一發不可收拾”的線頭。

科學的前沿亦是倫理的邊緣,任何探索都必須謹小慎微,慎之又慎。我們不否認技術會造福人類,但所有探索都必須先討論合理性,再討論可行性,技術再好,倫理觀過不了,福祉再大也可能是禍患。

“基因編輯嬰兒”未經審批?貿然闖入科學禁區的他為何敢無視倫理

“法律能禁止人類編輯基因,但人性無法抵擋誘惑。”霍金“超級人類”的提醒言猶在耳,赫拉利也在《人類簡史》中寫道,“天下危險,恐怕莫此為甚”。技術可控,人心難測。恰如人言,技術應用存在一個限制,但它不是來自於技術本身,而是來自於人本身。

限制人的除了倫理,還有法律。基因編輯在人體的試驗在歐美是嚴格禁止的,我國也有相關規定。但從這一案例看,在基因編輯方面,我們的法律法規還有很多需要完善之處,科學倫理的監管、審查機制也有不少漏洞,都亟待亡羊補牢。

最後,筆者想說,如果消息屬實,這個世界上已經存在兩位基因編輯嬰兒。我們當然要對這一事件刨根問底,但請務必保護好孩子的隱私,不要把個人信息透出一絲一毫,因為無論如何她們都是無辜的。對她們來說,這個陌生世界最大的關懷與溫情就是隱私保護,這也是我們所討論的倫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