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管嬰兒”門診火爆 醫生提醒生娃要“趁早”

“試管嬰兒”門診擠滿了“糾結”的患者 醫生提醒

別錯過最佳年齡再祈求“好孕”

“试管婴儿”门诊火爆 医生提醒生娃要“趁早”

古時候,如果一對夫妻膝下無子,想要求子恐怕只能去求神仙、拜菩薩。

30年前,中國大陸首個試管嬰兒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出生。從此,不孕症的夫妻看到了希望,他們可以通過試管嬰兒技術來完成當父母的心願。

本週一,記者來到北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的門診,跟隨北醫三院婦產科兼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李蓉一起出診。李蓉和她的同事們,更像是掌握了現代科學技術的“送子觀音”, 他們用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與千錘百煉的醫術,儘可能地圓患者一個夢。

他們給一個個家庭帶來希望,他們也見到很多的遺憾病例。李蓉常說,人一定要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特別是生育,一定要在生育的“黃金期”完成,只有這樣,才會讓自己少一點遺憾。

有了“執念”時間也晚了

有些夫妻願意享受二人世界,堅持“丁克”;有些人喜歡兒孫繞膝,享受天倫之樂。有些人可以輕鬆就懷孕,有些人則百般嘗試不能如願。來到北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的女性,絕大多數屬於後者。週一全天都是李蓉的門診日。這一天,將近100名患者陸續走進她的診室,希望李蓉能給他們帶來“好孕”。

清晨,李蓉剛剛在診室坐下來,就有一位女士愁眉緊鎖地走了進來。在這裡,滿臉愁容是患者的“標準表情”。作為一名在北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工作了20年的醫生,李蓉特別能理解前來求子的患者,“很多人都是走了不少彎路,甚至是幾次移植不成功才來到這裡。”這位患者來自河北,每天出現在北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的患者中,有差不多七成來自外地。“他們來到北京,基本上是直奔北醫三院而來。”李蓉說,北京的患者只佔三成,多數是曾經到過其他醫院就診、治療不成功之後,再選擇來北醫三院就診的。

河北的這名患者輕輕地坐下來,一眼就能看到她的狀態很緊張:兩肩拘謹,不停地把長髮別到耳後。坐定後,她開始講述自己的治療經過。這是一個嘗試了三次還沒有懷上寶寶的“高齡”女性。說她高齡,其實她今年才40歲出頭。但對於生孩子這件事,40歲以上絕對屬於高齡。兩次取卵、三次移植手術,都沒有讓她成功地懷上寶寶,她有點氣餒了。

李蓉認真地看著她的病歷:兩次取卵的結果,很不理想。“卵子倒是有,但質量明顯下降了。”第一次取卵,醫生從她的卵巢中一次取出了20多個卵子,但只形成了三個胚胎。第二次取卵之後移植也沒有成功。患者坐在李蓉的對面,不敢再嘗試,唸叨著:“老是不成功,太打擊我的信心了。”李蓉幫她分析,“現在這個年齡,卵子質量就會下降,而且40歲之後的卵子質量呈現斷崖式下降。如果你現在再猶豫,今後可能就沒有進入這個門的機會了。”

患者還是念叨著自己沒有信心。糾結,是這裡多數患者的心態。到底要不要堅持?李蓉說,治療這件事不靠信心,而是需要決心。“如果你放棄,走出這間診室的大門,就要下定決心不要孩子了。但我勸你一定要想好,別等到過了三五年後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突然母愛爆發,那時候機會更加渺茫。”李蓉經常遇到嘗試幾次失敗後,就不再堅持的夫妻。曾經有一對夫妻50歲了,突然有一天看到朋友的孩子,“就像受到刺激一樣,一定要生個孩子。”這對夫妻明知難度大,但就是放不下“執念”,百般嘗試,“與其這樣,還不如趁年輕一點要孩子。”糾結了半小時之後,這位患者回到診室,決定繼續治療。

為什麼生第二個這麼難?

快言快語的小麗來自山東。她今年40歲,“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打算再養一個寶寶。來到北醫三院之前,她已經在北京的另外一家醫療機構做過一次試管嬰兒輔助生殖治療,但那次治療過程中只取出來4個卵子,養成了一個胚胎,但是胚胎經過移植前的基因檢測發現染色體有問題,就沒有進行移植。

“大夫,您說我為什麼卵子這麼少?做出來的胚胎為什麼染色體有問題?”小麗覺得自己還年輕,這次試管嬰兒做得不成功,“是不是那家醫院技術不行,做得不好?”有這種疑問的患者特別多,李蓉說得很客觀:北醫三院也有做不成功的,那家醫院也有很多人做成功。“說到底,還是卵子質量不好。”小麗更不明白了,“為什麼我的卵子質量不好?我才40歲,身體很好啊。”李蓉說,你的卵巢已經衰老了啊。小麗還是不滿意:“那我能不能吃點藥讓卵巢年輕起來?”藥是很多患者治療時的希望所在,但對於卵巢衰老這件事,藥確實無能為力。見到小麗這麼執著,李蓉和小麗聊起了歷史,“你看,中國古代自打秦始皇開始,皇帝們就在尋找長生不老的秘方。幾千年過去了,那些皇帝有誰還在?我就是想告訴你,長生不老、返老還童是不現實的。”

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小麗開始講起自己艱辛的備孕史,講完後又嘟囔了一句,“第一個孩子生得那麼順利,啥事都沒有,咋第二個就這麼難?”這句話被李蓉聽到了,“你生第一個孩子的時候,自己多大啊?”小麗低聲說:23歲。“17年,難道卵巢不會老嗎?”小麗終於從卵巢到底能不能迴歸年輕這個問題上繞了出來,決定開始治療。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執行後,北醫三院的生殖醫學中心曾經經歷了一年的高峰期。目前,這裡已經迴歸常態,“常態就是普通的專家門診,一上午看六七十個患者都很正常。”

她成了患者的“定心丸”

來生殖醫學中心問診的患者,很多人都長期處於焦慮狀態。李蓉能理解他們:長期渴望孩子而求之不得的遭遇,讓他們的心情很難舒展開來。李蓉不僅能看到患者醫學層面的需求,更能看到醫學領域之外的需求。李蓉說,生殖醫學雖然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但也許能挽救一個家庭。正是因為能夠理解患者,患者也將善解人意的李蓉視為自己的“定心丸”,有時候覺得見見她就能放心。曾經有一個患者,做了七次胚胎移植,都沒能成功懷孕。第八次胚胎移植前,患者非常緊張。李蓉每次見到她,都為她進行心理疏導。每次聊完之後,患者總能變得特別平靜:“李大夫,見到您,跟您說兩句,我心裡就踏實了。”李蓉開玩笑地說:“要不送你張照片掛床頭?”患者聽後開心地笑了。正是在這樣的身體與心理的雙重關懷下,最後這名患者終於成功懷孕。

這天,李蓉的診室裡來了一位母親。這位母親是替自己18歲的女兒來看病的。她的女兒因為染色體異常,子宮卵巢先天沒有發育,需要使用藥物長期治療。上次門診,李蓉給孩子開了藥,並且囑咐她在當地醫院繼續治療即可。但是這天下午,母親還是找到了李蓉。記憶力超好的李蓉見到這位母親就說,“不是說在當地治療就可以了,怎麼又跑到北京來了?太辛苦了!”這位母親特別真誠地說:“李主任,聽您說說,我放心。”

坐在這裡的初診患者,多數說著說著就會紅了眼圈,而門診裡一對喜慶的小夫妻是個例外。這對胖胖的小夫妻都戴著圓眼鏡,一看特別有夫妻相,他們是少有的能夠一起樂觀面對疾病的患者。說來也巧,兩個人在生育功能上都有點小問題,但通過現在的生殖醫學技術,兩個人的小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李蓉說,夫妻兩個人互相不埋怨,能夠輕鬆面對,他們治療起來的成功率就會更高。

20年前,李蓉從北京醫科大學畢業後來到北醫三院工作。20年後,她從當年青澀的小大夫成長為科主任。她不記得自己曾經幫助過多少個家庭圓了“寶寶夢”,但偶爾出現在診室中的媽媽和孩子總會給她帶來驚喜。這天下午,一位媽媽帶著兩歲的兒子專程來到門診看她。這位媽媽懷孕後就到國外生了寶寶,如今寶寶第一次跟著媽媽回國探親,寶媽專門讓孩子來看看他的醫生“媽媽”。受到一些固有理念的影響,更多的媽媽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的寶寶是從“試管”裡面孕育的,她們也很少會專程帶著孩子來診室裡看望李蓉,但她們會通過其他的方式讓李蓉來分享喜悅——現在北醫三院有個圖文問診系統,患者通過手機終端下載後可以預約掛號,向醫生問診。“很多患者在手機上掛了我的專家號,其實她們花了100元的掛號費不是來看病的,她們就是想告訴我,我給她們種下的‘寶寶’出生了。”隔著屏幕、看著單調的文字,李蓉依然可以感受到這些媽媽內心的喜悅,她也願意和這些媽媽分享喜悅、感受快樂。

本報記者賈曉宏 文並圖J14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