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到底是什麼意思?

譚孝生


“格物”是儒家經典的常用詞,在不同流派的著述中,含義大同小異,都是

“狹義解”。因中華文化的核心是“儒、道、釋”思想,故後世對該詞還有“廣義解”現分述如下:

1、“格”的原始義指分離,引申義是“區別、不同、對立”,儒家經典用這個字時,常表達的是“剋制、斷絕、放下”等的衍生義。“物”的原始義指環境,引申義是“相對、面對、彼此”,儒家經典用這個字時,常表達的是“與我心相對的一切、心外所有”等的衍生義。因此,“格物”的表面意思是面對萬物的“制心之態”,引申義是“守性、無心、無慾”。可見,這個詞既不是一種人心的體會(閱歷),也不是認識世界的方法(感悟)。

2、儒家經典的“格物”是其“人性思想”的基本概念,是人徹悟與天地(自然)本性相連的方法,是人正心、正性、正行之後,成賢成聖的入門功夫。此時,“格物”是句隱語,意思不在表面,而特指人“無念、少念、斷念”的、深藏不露的制心功夫,這就是一般人難以理解的原因。所以,“格物”是儒家學說裡“克己、制性、束心”的同義詞,用現代語講,就是“時刻管住自己的念頭,使它與聖賢一樣,而不讓它亂動,不被環境所吸引和迷惑”,這是“格物”的狹義。

3、道家經典用“無為”等詞彙,表達了與“格物”相同的意思。“無為”就是“無慾、無求、無私,行順因緣”,不論矛盾,對一切都無所動心,人在“事”的中態。佛家經典用“無我”等詞彙,表達了與“格物”相同的意思。“無我”就是“無對立、絕對平等、人境合一”。兩家解釋,都屬“格物”的廣義。

綜上可知,“格物”是“心學”概念,是儒教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本質是教導人“離苦得樂、圓滿成聖”的因果智慧,內容就是“無私、無我、無求”,是“儒、道、釋”三家共有的思想方法。限於篇幅,不做更多延伸註解,供參考。


本然堂講席


但凡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知道一個詞叫“格物致知”。但是,現代大多數人,包括我們的一些教科書上,其實都誤解了“格物”的真正含義。

注意,“格物”不是研究事物外在的道理!

“格物”一詞出自《大學》,原文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翻譯過來就是,想要獲得知識,就要研究事物的原理。知道了事物的原理,你的意念才能誠實。意念誠實了,你才能心正,心正了,你才能提高自身的修養。自身修養提高了,你就能整頓好家庭,整頓好家庭你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了,你就能讓天下太平。

現在,我們很多人根據這句話加以發揮,說:“你看,我們的祖先也強調要讓我們研究事物的原理。這其實是一種科學的思想啊!”

你要是這麼認為這句話,那可是大錯特錯了。

我們來看看“格物”究竟在歷史上是怎麼解釋的。對這一詞解釋的集大成者,對後世影響最深的人應該算是朱熹。

宋明理學的“格物”其實是磨練自己的心志

但朱熹的格物思想,其實來自於程頤。程頤曾經解釋:

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曰窮其理而已矣。窮其理,然後足以致知。欲思格物,則固已近於道矣,以收其心而不放也。

格的意思是窮盡,物其實就是事物的道理。所謂“格物”其實就是研究事物的道理。注意後面的話!研究事物的道理,不是說讓你研究機器是怎麼運轉的,太陽為什麼從東邊升起,而是“以收其心而不放也”。也就是說,研究的其實是如何讓自己的心不向外攀緣(借用一個佛教的詞語,宋明理學一方面反對佛老,一方面又偷用其中的概念,我們要多加註意)。

錢穆

錢穆認為,程頤的意思是要通過格物來達成“敬之功夫”。程頤後來還說,你要了解了萬物之理,你就自然有“豁然有覺處”。也就是豁然開朗的意思。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程頤的意思其實是通過格外物來磨練自己的心智。

後來,朱熹將這一思想發揚光大。

朱熹說:“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這句話其實在解釋一個困惑,就是世界上有那麼多事物,你把一個研究透徹了,你就能體會到世界上的普遍真理麼?朱熹給出的既是是,天下雖然理有很多,但是隻要你研究多了,你終有一天會發現所有事物的普遍真理。因為天下的事情,“千頭萬緒,終歸一理”。

有人於是說,這不是典型的“唯心主義”麼。沒錯,宋明理學的確是“唯心主義”。但是,這個唯心主義,可不是自我欺騙!

如何通過“格物”來讓自己孝順

宋明理學是希望通過研究外物,來改善自己的內心。其實,朱熹所謂的格物,其實是要我們瞭解人類所要遵奉的道德品行,其實朱熹的“格物”是倫理學意涵上的。

朱熹告訴我們,格物要從“本領上理會”,這個本領就是本質。

那怎麼通過格物來領會人的道德品行呢?朱熹為我們舉了例子。朱熹說(這裡不援引原文了),比如我們都知道,小輩要孝順父母,父母要對自己的孩子慈愛。

可是,為什麼要孝順父母,父母為什麼要對我慈愛呢?我們大部分人其實並不知道,很多人其實只是一種習慣性的孝,因為看到別人對父母孝,自己就覺得應該也對父母孝。如果自己不對父母孝,那麼就會被別人痛罵。

其實,這樣的約束力有時候會變得非常微弱。比如,我們知道一句話叫“久病床前無孝子”。前一陣子我還看到一個視頻,一個老人因為得了老年痴呆,已經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排洩。經常是排洩之後,將褲子弄髒。照顧他的兒子終於有一天大怒,不停的打他的父親。

老人被兒子打傷的新聞

後來記者採訪他,他說,你們無法體會幾年來,每天都要不停的給他換褲子。因為照顧父親,自己的工作都丟了。一家子生活得特別艱難。這個兒子,還覺得自己有理,覺得自己不是不孝,而是沒辦法再孝順下去了。這時候,其實這個兒子的孝只是一種外在的約束,而不是內心真的特別認同這個孝。

朱熹其實告訴我們,孝要從內心建立起來。

那麼怎麼建立呢?就需要格物。格什麼?我們且看:

如宣王因見牛發不忍之心,便就此擴充,直到無一物不被其澤,方定致與格,只是推致窮格到盡處。凡人各有個見識,不可謂他全不知,如孩提之童知愛其親,長知敬其兄,以至善惡是非之際,亦甚分曉。但不推致充廣,故其見識終只如此。

朱熹引用了《孟子》裡面的一個故事,齊宣王見到一個傭人牽著牛要去屠殺,齊宣王就動了惻隱之心,覺得這太殘忍了。朱熹告訴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不忍之心。我們要通過這一點,去不斷的擴大。你看到一頭牛,不忍他被殺,那麼你就應該意識到,你連一頭牛都捨不得,那是因為它也是一條生命。那麼,每個生命的成長,其實都要被別的生命呵護。就如同一個孩子,他之所以能夠長大,都是父母的愛,或者兄長的照顧所促成的。所以,你要愛自己的父母,要對他們孝。

這其實就是朱熹所說的,“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所以,朱熹的“格物”其實就是明此心,讓自己的心獲得倫理上刻骨的真知。

用西方哲學家康德的話說,就是出現一種“道德律”,讓它內在的約束你。

至於我們現在很多人曲解的格物其實是科學的研究器物的道理,根本就沒有出現。按照馮友蘭的說法,我們中國哲學壓根就沒有出現認識論。


兮兮說事兒


比如,爸媽叫孩子努力學習。

孩子會問,“為什麼要努力學習?”

爸媽回答,“努力學習才能考上大學。”

孩子再問,“為什麼要考上大學?”

爸媽再答,“可以找個好工作。”

“為什麼要找好工作?”

“能賺很多錢。”

“為什麼要賺很多錢?”

“能過的輕鬆愉快。”

孩子白了一眼父母,“我現在就輕鬆愉快,何必要辛苦努力?”

或者另一種“格物”

孩子的理想是生活的輕鬆愉快。

孩子:“將來怎樣才能輕鬆愉快的生活?”

爸媽:“有個好工作就可以。”

“怎麼才能有個好工作?”

“上好大學,有高學歷。”

“我明白了,所以現在要努力學習”

個人理解,上面這樣的“問為什麼”和“怎樣才能”,就是“格物”!不知對不對。


不怕人少怕沒腦


格物致知,是王陽明一生思想的核心。一直以來我對他的思想不是很瞭解。所以在這裡也沒有太多獨到的見解。

只不過昨天和一朋友聊起了王陽明,我問他對”格物”的看法。他說格物就是窮究事理,對一件事情或一個事物不斷地深入,不停地研究。我問他,那“致知‘’呢?他說‘’致知‘’中“致‘’同‘’至‘’即至知。換句話講達到知的極點。

我又問他那到底是個什麼意思呢?他說簡單的講:就是通過對事物的充分研究,最終達到人生開悟抑或說頓悟。我說:那是不是就像釋迦牟尼伸出的一根手指頭,還有孔聖人嘴中所說的“一以貫之”呢?哥們兒笑了!


歐陽大拙


一說起“格物”來,會信手捏來“致知”二字。耳熟能詳,可非要說出個子醜寅卯來,又悵然若失地陷入膚淺當中。

歷來大文大儒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難以蓋棺定論!
“格物”、“致知”,源自我國傳統哲學。出自《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可遺憾的是未給出解釋,從其他先秦古籍也難以嗅出蛛絲馬跡!這就不免要交付於文化歷史長河中名流地“答卷”了。


首位當提繼“孔子”
之後的又一教育大家‘朱子’(朱熹),集儒學以大成,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者,足見得其造詣!他提出了“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事故”,是對格物致知的見解。‘天理’指‘仁、義、禮、智’等封建道德;‘人倫’、‘聖言’、‘事故’是天理的闡發應用。他認為“理是先於自然和社會現象、是事物規律、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是人性”。從而認為只有“格物致知”,才能進入聖賢之域。其次,古今第一完人“王陽明”又在朱熹的基礎上,將‘格物致知’更加推進一步。提倡“致良知”,事理無窮無盡,要從內心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持其中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即“致理”為“致知”也;“致知”明瞭,“格物”則已現矣!

是故!“格物”則是對種種紛紜複雜的事物進行分類整理,讓它們各歸其位,構架一個有條有理的整體性知識。就像書架上有許多格子,把好多書整理好放在很多格子裡。

格物,謂之“認知的起點”!

猶如,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一切地一切的開端。


內求安己


這是非常簡單的一個詞。只是我們今天的人不掌握古漢語,就有了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格的意思就是施以作用,規格、格律。格物的最直白意思就是對事物施以作用。引申意思則是研究、認知、試驗,

格物致知是王陽明的思維,意思簡單明瞭,就是研究一個事物要達到通曉的程度。格物就是研究事物的意思。按今天的話說就是要有匠人精神,研究、製造都要一個很高的境界和程度。廣義上說就是求道精神,無論是思想上的、科學上的,還是具體事物上的,都要研究達到通透。

日本人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到位,影視裡常常出現一群日本人圍著一個東西盯著看,轉著圈的看。按中國人的思維一定是嘲笑的。然而,中國人可能比日本人聰明,但卻沒有日本人用心和認真。日本人在格物問題上就比我們做得到位太多。我們基本都是經濟利益推動,如果有利益可圖,中國人能做得很好,但經濟利益不足時就沒有日本人那種對事物求索的精神了。

今天為什麼會提出匠人精神,就是因為我們欠缺了這一塊。雖然經濟發展了,但明顯可以看到這方面的不足。這是共同感受,所以匠人精神才會被提出。今天的年輕人已經很難有機會了,尤其沒有了第一代創業者的那種機會了。經濟地位固化已經是很明顯了。所以年輕人需要走一條新路,做匠人、做唯我不行的技術流可能是不錯選擇。普通技術都可以複製,但匠人獨道的那些東西是複製不了的。今天依然更多是賺窮人錢的經濟模式,甚至是搶窮人錢。然而富人的奢侈品消費並不低,富人甚至支撐起了一個直播行業。所以做匠人還有一個明確目標就是做出鬼哭狼嚎、欲罷不能的奢侈品去賺富人錢。這是一個不錯選擇。格物致知這句話對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尤為重要。


國病


“格物”一詞出自儒家經典《大學》,完整的說法是“格物致知”。

《大學》並沒有解釋什麼是“格物致知”。因此後來的儒學大家,對這四個字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他們實際上是通過解釋這四個字來闡發自己的思想。比較有名的是朱熹和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思想,兩人對“格物”的解釋完全不同。


首先我們看朱熹是如何理解“格物致知”。

朱熹認為,這個世界有一個統一的規律——理。宇宙間的每一件事物都含有理,客觀事物的理就是自然規律,人類社會的理就是倫理道德,人心中也有理,就是人性。

但是人性在心中是不顯露的,因此人必須去研究遇到的每一件事每一件物,認識具體事物中的理。研究得多了,有一天會豁然貫通,認識到全部的理。

這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來達到對理的認識。

所以朱熹“格物”的意思就是研究事物。


王陽明一開始也是相信朱熹的,所以他有“亭前格竹”的故事,即在亭子前面對著竹子坐著,思考竹子中的理。王陽明苦苦思索了幾天幾夜,一無所得,最終病倒了。王陽明因此把朱熹之道放下了。

到後來,王陽明龍場悟道,終於明白:“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王陽明指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就是理,也是良知。比如每個人都知道應該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朋友等等。但是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本心被名利等慾望遮蔽了,就像原本明亮的鏡子佈滿了塵埃。

因此王陽明認為,應該本著自己的良知去對待每一件事物。比如你知道對父母應該孝敬,那就去孝敬父母,這就是“格物”。而在格物的過程中,你內心的塵埃會被慢慢擦去,良知會達到極致,就像明鏡一般明亮,這就是“致知”,也就是使良知達到極致。


所以王陽明的“格物”就是指用良知去規範事物。



夢露居士


“格物”一詞的本意是深刻研究某一物或事物,而後從中有所得,總結出的規律可以形而上,也可以形而下。

王陽明格物,以竹子為研究對象,在竹林中與竹對話,格竹七日累到吐血,但始終不得要領,直到後來龍場悟道,把平生所學全部用在了現實的實踐中,從而得出了陽明心學的精髓——“心外無物”,


對外境事物的判斷,都來自自己的內心,如何可以透過事物的表象,解讀出內在的本質,王陽明提出了“致良知”,由格物而致知,只有良知才是鑰匙,否則智巧就容易走向了歧途。

牛頓“格”蘋果而知“萬有引力定律”,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全息性,透過千變萬化的外表外形,內在的規律只有一個,老子把它稱為“道”,萬物都是由道而生出來。

《黃帝陰符經》中說:“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也是再說人體小宇宙與外界大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兩者相互融通相互影響。

說到根本是心念與外界客觀事物的關係,一群人的集約性意識,會集聚形成一股合力,“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集體的意識是合於天道的善良,那麼此地也會海晏河清,多平安吉祥。

乾隆曾經訓誡官吏:有的人到哪兒上任哪有災害,可見是人出了問題。


佛家的空性智慧談到,五蘊皆空,三千大千世界皆由心念所化現,一念一世界。

格物便是當下所遇的一切事物皆是最好的遇見,或許在啟發,或許再告知,什麼樣的人就會遇到什麼樣的事兒,什麼樣的心態就會決定什麼樣的遇見。


漢字在人間


“格物”,意思是窮盡事物之理,無不知曉。儒家倡導“格物致知”的哲學思想,意思就是通過學習通曉事物之理,才能知無不盡。窮究天下之事物,而盡悉天下之事理。

“格物”最早提出是在儒家經典《大學》。所謂“大學”就是大的學問,什麼叫大的學問?就是對於品性人格的修養方法。儒家認為人人都生來就具有光明的德性,要使這種美德彰顯出來。

怎麼使生來的美德彰顯出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然後天下平。

宋明理學的不同派別對於“格物”都有自己的解釋,表達了不同的觀點。

程頤以為凡一物上有一理,要窮致其理。窮理的辦法很多,比如讀書或是論古今人物是非等。

朱熹則認為,“格物”與“致知”不能分開看,是一體貫通的。通過“格物”而“致知”,不“格物”就無以“致知”。

王陽明則反對程朱,他把理學的重點放在“心”上,認為理不在物而在心。“格物”不一定非要和事物接觸,而是正其不正以歸其正。“致知”也不是非要明白所有道理擴充自己,而是致良知。

朱熹的觀點是天人合一,講究天理;王陽明則講去惡為善,對自己的心反覆拷問。


沅汰


我們從幾個角度分析“格物”。

1,窮盡事物之理

這種解釋是我們最常見的解釋,也是宋朝朱熹提出的一種觀點。

格物就是窮盡事物之理,由這種道理還引出一個好玩的事情,我們知道儒釋道集大成者王陽明,王陽明因為格竹子。最後格出病了,王陽明拋棄了窮盡事物之理的觀點。

2,王陽明之格物

我們知道王陽明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觀點。

我們看他最後提出的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裡王陽明提出的為善去惡是格物,這裡的意思就是改惡遷善就是格物,就是改正我們內心的錯誤行為,通過修正錯誤的行為,我們就可以遷善,如果我們只有善沒有惡,我們就得到了天道,即本心本性了。可見王陽明的思想,與窮盡事物之理髮生了重大的變化,王陽明的手段是通過心的遷善改過的方式修證格物,從而可以明理,從而得到智慧。

3,佛家的之格物

當然,佛家是從另外的一個角度來解釋與分析,什麼是格物?

佛家提出的格物是去除物慾,這就是格物的本質。

因為佛家提倡去除妄想,分別,直執。

淨空法師說,沒有了執著就是阿羅漢,沒有了分別就是菩薩,沒有了妄想就是佛。

這個時代,去除物慾很難,所以真正的修行,還是在我們的內心。因為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直執,改過遷善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修行的方向與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