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寫一篇好的記敘文?

MinRinDa-


☃️歡迎您來到“老穆說語文”問答領地,老穆將用最大的熱忱和最好的回答來回饋您!☃️


老穆解析

“如何才能寫出一篇好的記敘文呢?”我想,這應該是所有學生、家長老師們的共同願望。

穆老師認為,要想寫出一篇好的記敘文出來,首先你得知道什麼是記敘文?

記敘文是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以寫人物的經歷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形式。

一般情況下,學生大都寫“以記敘為主,描寫為輔

”的敘事、記人類記敘文!
其次,你還得知道,一篇優秀的記敘文,得滿足什麼樣的條件?穆老師為大家分析如下:

一、符合“作文評分標準”要求


二、符合“卷面審美”要求

(1)卷面整潔

(2)字跡清晰、工整,不潦草

(3)字數要達到要求

(4)文章段落有層次美感

三、符合優秀作文“結構方面”的要求

(1)開篇點題、設懸(倒敘)、有新意、開門見山、引起下文等

(2)中間有過渡段,承上啟下、照應、對比、襯托、插敘等

(3)結尾照應、點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等

(4)一條線索貫穿全文

(5)分段合理,有層次感四、符合優秀作文“內容方面”的要求

(1)內容具體,有可讀性

(2)人物形象生動

(3)環境描寫恰當

(4)情節曲折有致或發展合理

(5)中心思想明確,切合題意五、符合優秀作文“表達方面”的要求

(1)語言生動、流暢

(2)沒有或鮮有語病

六、符合優秀作文“寫作手法”方面的要求

(1)學會應用恰當的修辭手法

(2)表達方式要合理(記敘為主,描寫為輔)

(3)學會運用表現手法(4)還要學會結構手法

我們知道了這些知識,如何才能寫出一篇好的記敘文呢?請大家接著往下看!


老穆支招

🌸🌸🌸🌸🌸長遠發展篇🌸🌸🌸🌸🌸

一、留心觀察生活,積累作文素材,提高生活感悟力

二、平時要養成閱讀經典著作的好習慣,並能夠做好讀書札記工作。
三、若是低年級孩子,家長不妨注重作文引導,從日常生活做起。

🌸🌸🌸🌸🌸寫作練習篇🌸🌸🌸🌸🌸

一、審題、立意技巧訓練(命題作文)

二、開卷之初,奇句奪目
三、終篇之際,妙語攝魂
四、象徵手法起神韻
五、彰顯個性,形象豐滿

六、景物描寫,意境深遠

親愛的家長和同學們,你們學會了嗎?加油哦!


☃️希望穆老師的回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老穆說語文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得弄明白題主所問的是一篇好的考場作文?還是一篇好的自由寫作的記敘文?

如果是後者,多讀、多寫、多練甚至是多親身體驗。將有助於你寫作水平的提高。這會是一個漫長的積累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

如果是寫作一篇限時的考場佳作,倒是有一些技巧的。

第一,書寫。

無論中考還是高考,都特別強調書寫。最高等級是美觀,如果沒練過書法的同學,都做不到這個。其次是端正,寫字不要歪歪扭扭,這個大部分同學能做到。第三是清晰,這個大多數同學也能做到。你的字總不能讓評卷老師無法辨認吧?

第二,清晰的文章結構。

一篇好的文章,結構一定是完整的、清晰的。常用的幾種結構方式有: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等幾種。

第二,好的文章立意。

佳作往往都是立意為王的。比如,同樣是寫《讓座》。

A同學寫她乘車時,給老奶奶讓座了,立意:表明自己有雷鋒精神。這很好,中規中矩。

B同學寫她乘車時,看到一年輕人沒有給老人讓座,被乘客紛紛譴責。結果小夥子尷尬立起,卻因為自己是安裝的假肢而摔倒。立意:您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相!這就高出一籌了。

C同學寫的是,一年輕人主動給老人讓座。老人大喇喇坐下,毫無反應。小夥子藉口有東西落在座位上,乘機搶回座位。立意:接受善意幫助也要懂得感恩。這個立意明顯就高明瞭。

D同學則寫的是一位女孩,因來了例假加之生病,沒給老人讓座。遭到老人打耳光。立意:讓座能強制嗎?該如何界定“道德與法治”的邊沿?這個就是典型的以小寫大了。還能引發讀者的深度思考!非常高明!

第三,新鮮的文章選材。

一篇好的記敘文,離不開新鮮的選材。例如有的同學一寫母愛,就是深夜揹我上醫院,雨天接我把雨傘🌂往我這邊傾斜,導致媽媽淋溼……

我笑稱,這些材料都是爺爺寫過,爸爸寫,現在你再接著寫!

這太假了,現在還有幾家不是開著車接小孩的?再說了,你媽媽好傻啊,拿著一把傘就來接你?這樣一說,孩子們自己都不好意思的笑了。

第四,給敘事來點波瀾。

清代袁枚說:文似看山不喜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平鋪直敘、流水賬的文章,誰都不願意讀。

怎麼這出點波瀾呢?倒敘、設懸念、欲揚先抑等等手法運用,將會使你的文章非常具有吸引力。

第五,讓你的文章生動些。

生動的語言總能吸引讀者,怎麼做到呢?只能簡單說說。

多用修辭、多描細節、多寫生活化語言。

第六,適當的抒情與議論。

一篇好的記敘文,一定要有抒情性語句和議論來畫龍點睛。凸顯文章的主題,使文章得到昇華。

當然了,還有很多的技巧,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講的清楚的。況且,文無定法,深厚的積累、臨場的發揮。這才是王道!

歡迎大家去閱讀我另外的文章,你看下面的這學生聽的多認真啊!


姑蘇講堂



如果我要說記敘文是所有作文體裁裡面最好寫的,你一定是認同的吧!散文?詩歌?不好駕馭吧?議論文?說明文?是不是又太有些“數理化”的味道了?

記敘文就不一樣了!它好像每天都與我們同在耶!

第一,什麼是記敘文?

記敘文是一種文體表現形式。它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並以寫出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的主要內容為己任。

明白了什麼是記敘文,我們還必須知道記敘文的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一篇完整的記敘文這六要素缺一不可。否則,我們的事件或人物行為是殘缺的,不完整的。如果這樣,讀者會罵你的!


第二,怎樣寫出一篇好的記敘文?隨隨便便記一件事都是一篇記敘文,很容易就完成了。但是,我們要有一篇好一些,能拿的出手的記敘文,就必須在表現形式上多下功夫了。

這裡,我們就不得不說記敘文的五大表達方式:

其一肯定是敘述。有點像我們平時的講故事,主要是表達一種時間過程。 在記敘文中,就是要把人物的經歷或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很清楚的表達出來,在語言上相對比較簡練、利落,它是一種表達方式。

比如魯迅的《兩棵棗樹》的開頭——“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就是記敘的表達方式,語言簡練而利落,還為全文定下基調。

記敘這種表達方式是我們在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也是最主要的表達方式。


其二是描寫。描寫主要是展示事物空間狀貌的一種藝術。 比如我們需要對人物的外貌、動作或是對事物的性質、形態和景物的狀貌,變化所作的具體刻畫和生動描摹。我在給學生講課時,有時候也把這種表達方式叫“白描”。

比如,同樣是魯迅先生的作品《藥》中描寫圍觀的人們,——“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 著。 ”這一“伸”一“提”不僅把人們的神態和體態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而且也把人們愚昧無知,麻木不仁的病態心理刻畫得入木三分,這真是於細微之處見精神。


其三是議論。議論是談看法的說理藝術,在記敘文中的議論往往起到畫龍點睛,深化中心,揭示記敘目的和意義的作用。簡單得說就是在記敘文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觀點或闡述某個道理。

比如魯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中的議論——“這事到了現在,還是時時記起.我因此也時時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幾年來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時候所讀過的“子曰詩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獨有這一件小事,,卻總是浮在我眼前,有時反更分明,教我慚愧,催我自新,並且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

看清楚了吧?先生是怎麼用議論為文章複雜的?是不是文章的高度一下子就由“小事”變得高大上了?


其四就是抒情。抒情就是抒發某種感情或傾吐某個心聲的藝術流露。它主要是作者通過作品中心人物表達主觀感受,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

抒情又可以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兩種形式。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是在敘述、描寫、議論中流露出作者的愛憎感情。

比如魯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句子——“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麼離奇,心裡是這麼蕪雜。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這是一個直接抒情的句子。

其五就是說明。說明在記敘文中,要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告知藝術。 它需要用簡明的語言、客觀而準確地解說事物,或是闡述說事理的一種表達方式。

比如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中的句子——“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中“無非”理解為“不過”,表達出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和不屑與之為伍的情感。“這樣”指代留學生的醜態,為下文作鋪墊,體現了作者的失望、矛盾、痛苦、厭惡。“確”表示另一種更大的可能性;“但”表示補充說明,“但”字後面的話是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

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這五種表達方式是寫好記敘文的基本功。

我們要把記敘文寫好,就必須要應用到這些表達方式。否則你的文章就是單純的文字,沒有靈與肉的生命。


第三,記敘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一定要多留心生活,從生活中提煉素材,寫出來的文章才有真情實感。

總之,我們的記敘文必須要有完整的六要素,更要運用或記敘或描寫或抒情或議論或說明等表達方式,把文章寫得生動感人!

祝你學習愉快!


關注【靚麗女先生話語堂】享受免費點評作文,我們一起學好語文!


語文老師錦繡


記敘文就是記人敘事的文章,從小學開始,我們就學習這類文章的寫作,到了初中,仍然是記敘文的天下,那麼怎麼寫記敘文就毋庸多談了,問題是怎麼寫好記敘文,怎麼在考試中用記敘文拿到高分,這是關鍵。這裡必須闡明一個問題,我所說的記敘文,是文章學角度的記敘文,也是考試觀照下的記敘文。這種文章不同於文學作品,其寫作更不同於文學創作。文學創作需要有天賦、有靈感,沒有素材的情況下可以去採風,創作的時候可以找一個自己喜歡的環境進行構思和行文,而平時的作文就不一樣了,受到時空或者強硬的條件要求,比如,明天早上八點考語文,或者老師在課堂上佈置某篇作文,你必須什麼時間完成,必須寫什麼,這就意味著二者的出發點和目標是不一樣的。既然這樣,創作形成的作品叫做藝術,講究個性,要求每個都不一樣,而後者則講究技巧,可能部分出現相似,但不是雷同,這是區別所在。既然如此,文章寫作的可教性就比較強,講授行文、構思、語言等的技巧,從而迅速解決作文問題就有了可能性。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了“始於模式、關注素質”的寫作理念,講究實用性和操作性,避免空洞的講解。

一、關於模式

“模式”有著積極的意義,任何學習過程其實都是從模仿開始的,這裡不必多說,首先舉一個類比的例子。比如書法,我們首先是“永字八法、顏筋柳骨”的描紅,然後開始臨摹,再後是仿寫,最後是創作。人人都會寫字,但是要練好字,還必須經歷這樣一個脫胎換骨的學習過程。換成學語文,也是如此。不能簡單的反對模式,反對的應該是模式化。僅僅給學生們講授如何立意、如何立意如何好;如何選材、如何選材如何好;如何行文、如何行文如何好等等遠遠不夠,這是理論,和實際教學是脫節的。事實上,所有一線老師也都認識到了這一點,這種方式沒有辦法用,用了也不見效。從而導致作文教學的“各自為營,莫衷一是”,造成作文教學真空:一個佔了語文學習半壁江山的模塊,竟然沒有一本大家公認的教材,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為之汗顏!但是,如果有人膽敢提模式,就有人立即反對,這是八股,這是僵化,作文怎麼能僵化呢?!是,作文不能僵化!但是模式不等於僵化,模式化等於僵化,這種辯證關係大家沒有弄得太透徹。學生畢竟有一個年齡階段和接受水平的限制,我們還是直接告訴他們怎麼能做好,至於為什麼這樣才能做好,這是理論的問題。當然,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隨著年齡增大,知識、閱歷、能力不斷提升,這些理論問題可以逐漸深入,從而解決一個為什麼這樣做的問題,符合分階段逐層深化的認識規律。所以,模式的積極意義在於讓學生知道怎麼操作,有序操作。換言之,為他們提供一個抓手!

我們並不反對語感,但是認為語感是一直伴隨語文的學習過程而且隨著過程的深入,逐漸起到主導作用的精神,雖然也必須是從開始就要培養的,但是技巧應該同時並重。我們必須讓學生知道第一步、第二步等等怎麼做,而不是首先讓他明白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這樣做是業內人士探討的理論。螺旋提升的過程中,我們再逐步讓學生了解為什麼這樣做。所以,我們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同時,也在強調語文的人文性和語感作用,只不過更重視這幾點在語文學習的不同階段的地位不同而已。

二、讀書和語言提升的關係

關於作文的語言技巧。學生作文寫不好,語文老師總是說: 作文寫不好,應該多讀書。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語言好不好,取決於三個方面:天賦、積累、技巧。天賦不可培養,積累需要指導,但是耗時長,不容易控制,唯有技巧可以迅速學會,通過訓練而成為技能。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這個字用得好,但是這個字並不是通過讀書獲取的,而是作者上學前就會的;再如賈島“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詩中,“推”或者“敲”字用得好,其實“推敲”二字也是我們在上學前就會了的;再如,我的一個2009年被北大免試錄取的學生王一帆(原人大附中高三14班)寫過一個句子:媽媽轉身的一剎那,我彷彿聽到媽媽眼淚落在地上摔碎的聲音。“摔碎”一詞用得好,但是這個詞也是不用上學就可以會用的。所以,讀書對語言技巧的提高只是注重了長期的培養,而且也漏掉了培養方式和操作途徑,以至於“作文不好要多讀書”就成了一句空話。

其實,真正對語言有所提升的讀書方式是精讀。古語: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書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等,都是講的這個意思。我們知道,古代私塾中重誦讀,重精讀背默,這是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母語學習經驗,一直運用了數千年。但是很可惜,被我們所謂的某些教育家們改得一塌糊塗。宋史中提及丞相趙普,有一段關於他讀書的事情:“既薨,家人發篋視之,《論語》二十篇也”,一生主要讀了一本書,這種讀書方法,能使學生的語言充分借鑑古人的語言,旁徵博引,站在偉人的肩膀上。並且,這種精讀可以從素質教育的角度考慮長線培養,從考試角度考慮短線突破,做到考試和素質教育的統一。談到這裡,筆者一直認為考試和素質教育不衝突,只不過有時候我們沒有處理好二者的關係而已。

文章寫作的方法可以有模式,也必須有模式。例如書信,開頭問候,結尾祝福;新聞,開頭導語,然後背景、主體和結語;再如議論文,必須具備論點、論據,還要注意論證過程的展開,如此等等。這些東西都是有章法而且有模式和技巧可以訓練的。在精讀、語感的積累非常好的情況下,有些技巧就顯得單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麼。但是在精讀、語言積累不是太好的時候,技巧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且十分必要。如此情形下,在一定階段學生都不可能在精讀和技巧方面做到最好,那就尋求二者最佳的結合點,在培養學生精讀的同時關注技巧的培養。這也是讀書和寫作的重要關係。

三、求真與藝術性

記敘文講究寫真人、敘真事、抒真情、達真意。正是這個原因,許多一線老師在處理學生作文的時候,凡是有虛構成分便一棒子打死,最大限度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散的培養,損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作為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沒有那麼多真實的事件可以寫。古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寫作的基石,我們現在的中學生,學校、家庭兩點一線,既沒有讀萬卷書也沒有行萬里路,限於心智年齡發育,引導不好,還真是沒有太多真實素材可寫。如果非要寫,那就成了一個字:俗!

寫到這裡,一件事讓筆者感觸最深。 9年11月份,我在一所學校做了一個測試,以“母愛”為話題,寫一個150字左右的細節描寫。我們總共發出600份測試卷,測試統計結果讓人吃驚,82.3%的學生選擇的素材是自己生病,這其中,又有接近一半的學生寫的是發燒,而且發燒一般出現在晚上,父親一般不在家,都是媽媽迎風冒雨送自己去醫院,一夜未眠,第二天眼睛腫得像桃子。這就不僅僅是俗了,這是給文章貼上了標籤,必然要錯了。究其原因,正是孩子們經歷太少、而且老師們要求必須寫實、又缺乏素材選取三方面所致。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審視寫作上的“真”字。所謂真,並不意味著必須在自己身上發生的真事,而是符合生活實際、生活邏輯的真事。聯想和想象能力是文學能力和素養培養的重點之一,如果全是真實事件,而且必須是自己經歷過的事件,這個世界上將不會有文學家。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好,但是蒲爺爺沒有見過鬼;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有意思,但是老查不會降龍十八掌;魯迅的《孔乙己》好,但是周先生沒有被打斷過腿。這些作品並沒有因為作者的“編造”而降低了品味,恰恰相反,提升了作品的藝術性。所以,我們應該放飛孩子的思維,鼓勵想象聯想,進行模仿、借鑑、加工、組合,從而為創新打下基礎。


眾媒眾享


用詞什麼的我不是很懂,但我覺得多讀書,多經歷,就會有所感悟,就能寫出比較走心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