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写一篇好的记叙文?

MinRinDa-


☃️欢迎您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

“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好的记叙文呢?”我想,这应该是所有学生、家长老师们的共同愿望。

穆老师认为,要想写出一篇好的记叙文出来,首先你得知道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一般情况下,学生大都写“以记叙为主,描写为辅

”的叙事、记人类记叙文!
其次,你还得知道,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得满足什么样的条件?穆老师为大家分析如下:

一、符合“作文评分标准”要求


二、符合“卷面审美”要求

(1)卷面整洁

(2)字迹清晰、工整,不潦草

(3)字数要达到要求

(4)文章段落有层次美感

三、符合优秀作文“结构方面”的要求

(1)开篇点题、设悬(倒叙)、有新意、开门见山、引起下文等

(2)中间有过渡段,承上启下、照应、对比、衬托、插叙等

(3)结尾照应、点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4)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5)分段合理,有层次感四、符合优秀作文“内容方面”的要求

(1)内容具体,有可读性

(2)人物形象生动

(3)环境描写恰当

(4)情节曲折有致或发展合理

(5)中心思想明确,切合题意五、符合优秀作文“表达方面”的要求

(1)语言生动、流畅

(2)没有或鲜有语病

六、符合优秀作文“写作手法”方面的要求

(1)学会应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要合理(记叙为主,描写为辅)

(3)学会运用表现手法(4)还要学会结构手法

我们知道了这些知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好的记叙文呢?请大家接着往下看!


老穆支招

🌸🌸🌸🌸🌸长远发展篇🌸🌸🌸🌸🌸

一、留心观察生活,积累作文素材,提高生活感悟力

二、平时要养成阅读经典著作的好习惯,并能够做好读书札记工作。
三、若是低年级孩子,家长不妨注重作文引导,从日常生活做起。

🌸🌸🌸🌸🌸写作练习篇🌸🌸🌸🌸🌸

一、审题、立意技巧训练(命题作文)

二、开卷之初,奇句夺目
三、终篇之际,妙语摄魂
四、象征手法起神韵
五、彰显个性,形象丰满

六、景物描写,意境深远

亲爱的家长和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加油哦!


☃️希望穆老师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穆说语文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得弄明白题主所问的是一篇好的考场作文?还是一篇好的自由写作的记叙文?

如果是后者,多读、多写、多练甚至是多亲身体验。将有助于你写作水平的提高。这会是一个漫长的积累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

如果是写作一篇限时的考场佳作,倒是有一些技巧的。

第一,书写。

无论中考还是高考,都特别强调书写。最高等级是美观,如果没练过书法的同学,都做不到这个。其次是端正,写字不要歪歪扭扭,这个大部分同学能做到。第三是清晰,这个大多数同学也能做到。你的字总不能让评卷老师无法辨认吧?

第二,清晰的文章结构。

一篇好的文章,结构一定是完整的、清晰的。常用的几种结构方式有: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等几种。

第二,好的文章立意。

佳作往往都是立意为王的。比如,同样是写《让座》。

A同学写她乘车时,给老奶奶让座了,立意:表明自己有雷锋精神。这很好,中规中矩。

B同学写她乘车时,看到一年轻人没有给老人让座,被乘客纷纷谴责。结果小伙子尴尬立起,却因为自己是安装的假肢而摔倒。立意:您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相!这就高出一筹了。

C同学写的是,一年轻人主动给老人让座。老人大喇喇坐下,毫无反应。小伙子借口有东西落在座位上,乘机抢回座位。立意:接受善意帮助也要懂得感恩。这个立意明显就高明了。

D同学则写的是一位女孩,因来了例假加之生病,没给老人让座。遭到老人打耳光。立意:让座能强制吗?该如何界定“道德与法治”的边沿?这个就是典型的以小写大了。还能引发读者的深度思考!非常高明!

第三,新鲜的文章选材。

一篇好的记叙文,离不开新鲜的选材。例如有的同学一写母爱,就是深夜背我上医院,雨天接我把雨伞🌂往我这边倾斜,导致妈妈淋湿……

我笑称,这些材料都是爷爷写过,爸爸写,现在你再接着写!

这太假了,现在还有几家不是开着车接小孩的?再说了,你妈妈好傻啊,拿着一把伞就来接你?这样一说,孩子们自己都不好意思的笑了。

第四,给叙事来点波澜。

清代袁枚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平铺直叙、流水账的文章,谁都不愿意读。

怎么这出点波澜呢?倒叙、设悬念、欲扬先抑等等手法运用,将会使你的文章非常具有吸引力。

第五,让你的文章生动些。

生动的语言总能吸引读者,怎么做到呢?只能简单说说。

多用修辞、多描细节、多写生活化语言。

第六,适当的抒情与议论。

一篇好的记叙文,一定要有抒情性语句和议论来画龙点睛。凸显文章的主题,使文章得到升华。

当然了,还有很多的技巧,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讲的清楚的。况且,文无定法,深厚的积累、临场的发挥。这才是王道!

欢迎大家去阅读我另外的文章,你看下面的这学生听的多认真啊!


姑苏讲堂



如果我要说记叙文是所有作文体裁里面最好写的,你一定是认同的吧!散文?诗歌?不好驾驭吧?议论文?说明文?是不是又太有些“数理化”的味道了?

记叙文就不一样了!它好像每天都与我们同在耶!

第一,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一种文体表现形式。它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并以写出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内容为己任。

明白了什么是记叙文,我们还必须知道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一篇完整的记叙文这六要素缺一不可。否则,我们的事件或人物行为是残缺的,不完整的。如果这样,读者会骂你的!


第二,怎样写出一篇好的记叙文?随随便便记一件事都是一篇记叙文,很容易就完成了。但是,我们要有一篇好一些,能拿的出手的记叙文,就必须在表现形式上多下功夫了。

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记叙文的五大表达方式:

其一肯定是叙述。有点像我们平时的讲故事,主要是表达一种时间过程。 在记叙文中,就是要把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很清楚的表达出来,在语言上相对比较简练、利落,它是一种表达方式。

比如鲁迅的《两棵枣树》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就是记叙的表达方式,语言简练而利落,还为全文定下基调。

记叙这种表达方式是我们在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其二是描写。描写主要是展示事物空间状貌的一种艺术。 比如我们需要对人物的外貌、动作或是对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我在给学生讲课时,有时候也把这种表达方式叫“白描”。

比如,同样是鲁迅先生的作品《药》中描写围观的人们,——“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 着。 ”这一“伸”一“提”不仅把人们的神态和体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而且也把人们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病态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真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其三是议论。议论是谈看法的说理艺术,在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简单得说就是在记叙文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观点或阐述某个道理。

比如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中的议论——“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看清楚了吧?先生是怎么用议论为文章复杂的?是不是文章的高度一下子就由“小事”变得高大上了?


其四就是抒情。抒情就是抒发某种感情或倾吐某个心声的艺术流露。它主要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

抒情又可以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形式。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作者的爱憎感情。

比如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句子——“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这是一个直接抒情的句子。

其五就是说明。说明在记叙文中,要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告知艺术。 它需要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是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比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中的句子——“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不过”,表达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不屑与之为伍的情感。“这样”指代留学生的丑态,为下文作铺垫,体现了作者的失望、矛盾、痛苦、厌恶。“确”表示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但”表示补充说明,“但”字后面的话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这五种表达方式是写好记叙文的基本功。

我们要把记叙文写好,就必须要应用到这些表达方式。否则你的文章就是单纯的文字,没有灵与肉的生命。


第三,记叙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定要多留心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

总之,我们的记叙文必须要有完整的六要素,更要运用或记叙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或说明等表达方式,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祝你学习愉快!


关注【靓丽女先生话语堂】享受免费点评作文,我们一起学好语文!


语文老师锦绣


记叙文就是记人叙事的文章,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学习这类文章的写作,到了初中,仍然是记叙文的天下,那么怎么写记叙文就毋庸多谈了,问题是怎么写好记叙文,怎么在考试中用记叙文拿到高分,这是关键。这里必须阐明一个问题,我所说的记叙文,是文章学角度的记叙文,也是考试观照下的记叙文。这种文章不同于文学作品,其写作更不同于文学创作。文学创作需要有天赋、有灵感,没有素材的情况下可以去采风,创作的时候可以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环境进行构思和行文,而平时的作文就不一样了,受到时空或者强硬的条件要求,比如,明天早上八点考语文,或者老师在课堂上布置某篇作文,你必须什么时间完成,必须写什么,这就意味着二者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不一样的。既然这样,创作形成的作品叫做艺术,讲究个性,要求每个都不一样,而后者则讲究技巧,可能部分出现相似,但不是雷同,这是区别所在。既然如此,文章写作的可教性就比较强,讲授行文、构思、语言等的技巧,从而迅速解决作文问题就有了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始于模式、关注素质”的写作理念,讲究实用性和操作性,避免空洞的讲解。

一、关于模式

“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任何学习过程其实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这里不必多说,首先举一个类比的例子。比如书法,我们首先是“永字八法、颜筋柳骨”的描红,然后开始临摹,再后是仿写,最后是创作。人人都会写字,但是要练好字,还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脱胎换骨的学习过程。换成学语文,也是如此。不能简单的反对模式,反对的应该是模式化。仅仅给学生们讲授如何立意、如何立意如何好;如何选材、如何选材如何好;如何行文、如何行文如何好等等远远不够,这是理论,和实际教学是脱节的。事实上,所有一线老师也都认识到了这一点,这种方式没有办法用,用了也不见效。从而导致作文教学的“各自为营,莫衷一是”,造成作文教学真空:一个占了语文学习半壁江山的模块,竟然没有一本大家公认的教材,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为之汗颜!但是,如果有人胆敢提模式,就有人立即反对,这是八股,这是僵化,作文怎么能僵化呢?!是,作文不能僵化!但是模式不等于僵化,模式化等于僵化,这种辩证关系大家没有弄得太透彻。学生毕竟有一个年龄阶段和接受水平的限制,我们还是直接告诉他们怎么能做好,至于为什么这样才能做好,这是理论的问题。当然,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随着年龄增大,知识、阅历、能力不断提升,这些理论问题可以逐渐深入,从而解决一个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符合分阶段逐层深化的认识规律。所以,模式的积极意义在于让学生知道怎么操作,有序操作。换言之,为他们提供一个抓手!

我们并不反对语感,但是认为语感是一直伴随语文的学习过程而且随着过程的深入,逐渐起到主导作用的精神,虽然也必须是从开始就要培养的,但是技巧应该同时并重。我们必须让学生知道第一步、第二步等等怎么做,而不是首先让他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是业内人士探讨的理论。螺旋提升的过程中,我们再逐步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所以,我们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同时,也在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和语感作用,只不过更重视这几点在语文学习的不同阶段的地位不同而已。

二、读书和语言提升的关系

关于作文的语言技巧。学生作文写不好,语文老师总是说: 作文写不好,应该多读书。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语言好不好,取决于三个方面:天赋、积累、技巧。天赋不可培养,积累需要指导,但是耗时长,不容易控制,唯有技巧可以迅速学会,通过训练而成为技能。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这个字用得好,但是这个字并不是通过读书获取的,而是作者上学前就会的;再如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诗中,“推”或者“敲”字用得好,其实“推敲”二字也是我们在上学前就会了的;再如,我的一个2009年被北大免试录取的学生王一帆(原人大附中高三14班)写过一个句子:妈妈转身的一刹那,我仿佛听到妈妈眼泪落在地上摔碎的声音。“摔碎”一词用得好,但是这个词也是不用上学就可以会用的。所以,读书对语言技巧的提高只是注重了长期的培养,而且也漏掉了培养方式和操作途径,以至于“作文不好要多读书”就成了一句空话。

其实,真正对语言有所提升的读书方式是精读。古语: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书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都是讲的这个意思。我们知道,古代私塾中重诵读,重精读背默,这是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母语学习经验,一直运用了数千年。但是很可惜,被我们所谓的某些教育家们改得一塌糊涂。宋史中提及丞相赵普,有一段关于他读书的事情:“既薨,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一生主要读了一本书,这种读书方法,能使学生的语言充分借鉴古人的语言,旁征博引,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并且,这种精读可以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考虑长线培养,从考试角度考虑短线突破,做到考试和素质教育的统一。谈到这里,笔者一直认为考试和素质教育不冲突,只不过有时候我们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而已。

文章写作的方法可以有模式,也必须有模式。例如书信,开头问候,结尾祝福;新闻,开头导语,然后背景、主体和结语;再如议论文,必须具备论点、论据,还要注意论证过程的展开,如此等等。这些东西都是有章法而且有模式和技巧可以训练的。在精读、语感的积累非常好的情况下,有些技巧就显得单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么。但是在精读、语言积累不是太好的时候,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十分必要。如此情形下,在一定阶段学生都不可能在精读和技巧方面做到最好,那就寻求二者最佳的结合点,在培养学生精读的同时关注技巧的培养。这也是读书和写作的重要关系。

三、求真与艺术性

记叙文讲究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达真意。正是这个原因,许多一线老师在处理学生作文的时候,凡是有虚构成分便一棒子打死,最大限度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的培养,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没有那么多真实的事件可以写。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写作的基石,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既没有读万卷书也没有行万里路,限于心智年龄发育,引导不好,还真是没有太多真实素材可写。如果非要写,那就成了一个字:俗!

写到这里,一件事让笔者感触最深。 9年11月份,我在一所学校做了一个测试,以“母爱”为话题,写一个150字左右的细节描写。我们总共发出600份测试卷,测试统计结果让人吃惊,82.3%的学生选择的素材是自己生病,这其中,又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写的是发烧,而且发烧一般出现在晚上,父亲一般不在家,都是妈妈迎风冒雨送自己去医院,一夜未眠,第二天眼睛肿得像桃子。这就不仅仅是俗了,这是给文章贴上了标签,必然要错了。究其原因,正是孩子们经历太少、而且老师们要求必须写实、又缺乏素材选取三方面所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审视写作上的“真”字。所谓真,并不意味着必须在自己身上发生的真事,而是符合生活实际、生活逻辑的真事。联想和想象能力是文学能力和素养培养的重点之一,如果全是真实事件,而且必须是自己经历过的事件,这个世界上将不会有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好,但是蒲爷爷没有见过鬼;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有意思,但是老查不会降龙十八掌;鲁迅的《孔乙己》好,但是周先生没有被打断过腿。这些作品并没有因为作者的“编造”而降低了品味,恰恰相反,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所以,我们应该放飞孩子的思维,鼓励想象联想,进行模仿、借鉴、加工、组合,从而为创新打下基础。


众媒众享


用词什么的我不是很懂,但我觉得多读书,多经历,就会有所感悟,就能写出比较走心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