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20為了兼顧超音速和機動性不採用飛翼結構,你怎麼看?

李憨


中國的第一款戰略轟炸機轟20都極有可能是一款和美軍B2類似的全隱身戰略轟炸機。作為我國獨立研發的第一種飛翼式佈局大飛機,國外方面對轟20是否能夠達到全隱身性能設計的質疑也很多。

根據這幾天來國外方面的分析,國產轟20戰略轟炸機很可能會使用帶有一對小翼的設計佈局。而根據美國方面的相關飛機研究理論,小翼式佈局隱身轟炸機雖然確實有助於解決沒有傳統尾翼和方向舵的飛翼式飛機的偏航控制難題,但是,這樣的設計也很難做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隱身飛機的隱身能力”。而從國外方面對中國轟20將會採用小翼式佈局的推測來看,對於中國研發飛翼式佈局飛機的能力,相關國家還是表示質疑的。

飛翼式佈局飛機相比於傳統飛機設計取消了尾翼結構,其對於相關控制系統的要求也要高出傳統設計飛機不少。而作為當今世界第一個研發成功並應用了飛翼式佈局飛機的國家軍隊,美軍的B2轟炸機飛翼式佈局設計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藉助對二戰時期德國的飛翼式佈局飛機的研究成果,美國方面實際造出飛翼式飛機也用了幾十年時間,而沒有任何經驗可循的中國航空產業想要造出飛翼式飛機,很顯然也是不容易的。

從美國的相關經驗來看,戰略轟炸機想要達到全隱身設計,飛翼式佈局還是不錯的選擇。但是,相比於美國,中國航空產業對研發飛翼式佈局飛機的經驗更加缺乏。現今為止,中國航空產業唯一做過的飛翼式佈局飛機,至少已經曝光的型號也就只有某型飛翼式佈局無人機一種。雖然其相比於大型飛機的技術難度可能要小一些,但是,這款飛翼式佈局無人機的相關技術驗證能力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根據相關方面的推測和分析,筆者認為,為了保證項目的整體進度和減少項目的風險,中國轟20戰略轟炸機採用多出一對小翼的飛翼式佈局設計也是有可能的。而且,作為我國第一種戰略型、大型轟炸機,轟20若做此選擇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因此,對於轟20可能的一些不足,我們還是應該給予最大的寬容的,畢竟,能夠實際做出一款飛翼式佈局大型戰略轟炸機,中國航空產業的進步就已經非常巨大了。


利刃巨透社


轟20為了兼顧超音速,不採用飛翼結構,你怎麼看?

首先,題主的想法是對的。

近日,西飛宣傳片結束之後有一個花絮,貌似飛翼,引起熱議。

但其實這未必實體飛機,也未必是飛翼。因為沒有看到後機身,也許是有尾翼的。例如下圖飛機,正面看也是這樣。

為什麼說題主的說法是對的呢?不用飛翼的原因如下:

1,飛翼只適合中小型飛機,尤其是無人機。如果大了,衛星很容易發現和跟蹤。因為如今地球靜止軌道的光學衛星識別率越來越高了,進入了米級時代;視頻小星座時代也要到來了;米波諧波雷達也進入了成熟期。中空慢飛,被發現就成了靶子。

2,大飛翼除了隱身,沒有其他自保能力,隱身一失效,就徹底失敗。它不適合於高空高速,也不適合於掠地掠海,機動性也不行,遠距離打擊也不行。

飛翼佈局不是高速氣動,因此不能高空高速。由於襟翼力臂相對較短,俯仰控制能力差,掠海容易鑽入水中。彈倉較短,裝巡航導彈的長度受限,裝小動力滑翔炸彈又容易被攔截。

3,作為核彈投送者,任務被洲際導彈取代。

4,作為常規炸彈打掃戰場,成本又太貴。選擇圖160那樣更好。

綜上,大飛翼已經過時,被時代所淘汰。創新雙三(3萬米3馬赫)氣動更為合理,隱身也可以兼顧,機動性要求就可以省掉了。

如果把大飛翼做成廉價的打掃戰場“鐵掃帚”,不是絕對不可以,但是能不能做到那麼廉價,也是很有難度啊。


銀杏智庫


首先必須承認,作為局外人,我們的所有答案都是猜。不釆用飛翼部局,這一切皆有可能,畢竟我國的風洞設施建設世界第一,完全以支撐任何升力部局的實際驗證,但做為當今的戰略轟炸機,首先面對的並非是超音速突防和其機動性能,其性能定位首先必須考慮的是大航程和最佳隱身性能!當然在此基礎上魚與熊掌兼得,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未來的轟20所承擔擔的任務和其所面臨的戰場環境,決定了它必須首先考慮大航程。轟20未來的任務在我國現有裝備基礎上,將是遠離基地的戰略打擊及戰略巡航。在我國空軍已經裝備大量轟6系列轟炸機及東風26導彈的成建制列裝條件下,未來的轟20在距岸六千公里範圍之內沒有它的主要戰場,它的威懾和打擊目標在潛在敵人的本土及其附近地區,所以它的首要設計指標必然是大航程。具體到不空中受油的作戰半徑,應在轟6的火力覆蓋範圍之外,也就是在6一7千公里之間,總航程應至少1.4萬公里,當然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越遠越好了。



轟20未來的戰場環境決定了最佳隱身性能是其必須具備的選擇,當今世界各主要國家的對空態勢感知能力越來越強大,除其天基系統外,地基海基大型雷達的探測距離已經超過六千公里。有人可能認為它的這個探測距離的目標在高空,我們的轟20就可以低空突防。但這隻在近距離低空突防可以,遠程奔襲就必須保證耗油的經濟性,只有在8千米以上高空才能做到這一點。低空飛行空氣阻力大增,耗油率則也相應大幅增加,轟20將無法進入戰場,所以隱身性能是轟20的必然選擇。



至於題主所說的兼顧超音速性能,就只能在我們的技術條件足可以支撐情況下,確實是個不錯的選項,這對執行任務的及時有效和撤出戰場都是個很大的助力。但這必須是在技術條件足可支撐的情況下才能實現。而其機動性能,作為轟20戰略轟炸的大型飛機,將永遠都不會考慮。因為這種大型飛機無論如何都無法做到跟戰鬥機及其空空導彈拚機動性,倒不如考慮一下轟炸機的自衛能力,例如在其機翼等可能部位裝備內置式自衛裝備來應急。


鐵嶺鋒


轟20使用什麼具體構型在沒有真機面世之前是很難猜測的,不過有一點不能陷入別人的思維模式。美國的B2隱形戰略轟炸機是飛翼結構,並不代表著以後所有的隱形戰略轟炸機都要模仿它的結構。



首先美國的B2隱形戰略轟炸機的缺點也有一大堆,譬如它的機動力就非常差,起飛降落是的控制力也不好。當然它的隱形性能遮蓋了它的眾多不足,不過它真的不是一款經濟實用的好產品。美國對它的使用也是有著許多無奈的,每次任務的隱形塗層就夠維護人員忙活半天的了。



對比美國的B2中國未來可能的轟20肯定要避免它的這些缺點,儘量保留一些它的優點。當年殲20的鴨翼佈局不就被吐槽的無以復加麼,可是當殲20正式服役以後充分證明了鴨翼也是可以有著良好的隱身性能的。這也充分證明了走自己的路,結合參考各方的研究成果發展有自己特色的裝備,不能老是跟到別人屁股後面跑,而是要集成創新搞出自己的成果。



超越創新就是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只有這樣才可以實現彎道超車走到世界的最前沿。中國的高鐵系統不就是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過程中實現超越的麼。相信中國的航空工業必定會拿出一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並且獨樹一幟的轟20。


異域邊緣


從5月8日中航官微(@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發佈的名為《大國起飛60載征程 今朝圓夢:慶祝中國航空工業大中型軍民用飛機研製生產基地創建60週年》的宣傳片中可以看到,轟-20採用的正是飛翼佈局。

但轟-20的飛翼佈局和B-2/B-21的經典飛翼佈局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從視頻截圖中被蒙布覆蓋的那架飛機的折線前緣可以看到,轟-20採用了雙後掠前緣飛翼佈局。

這種佈局被飛翼大家諾格公司稱為“折邊風箏”(cranked kite)。諾格公司在研究下一代飛翼無人機和有人駕駛轟炸機的佈局時研究了菱形飛翼(被諾格叫做風箏-kite)和傳統飛翼的優缺點,發現菱形飛翼的機身較長,利於佈置武器彈艙,且後緣升降副翼具有較高的俯仰操縱力矩,但由於翼展較小,升阻比不高,影響了航程表現。諾格的X-47A無人機就採用了“風箏”飛翼佈局。

傳統飛翼的優缺點正好和“風箏”相反,具有極佳的氣動效率,但由於機身較短導致俯仰操縱不利,不適合被用作艦載無人機。所以諾格就綜合兩種飛翼的特點設計出了“折邊風箏”飛翼,然後使用在了X-47B艦載無人機上。該佈局在我國被稱作雙後掠前緣飛翼佈局。

雙後掠前緣飛翼佈局通過較長的機身和展弦比較大的外翼段實現了較好的俯仰操縱特性和較高的巡航效率,使轟-20在具有良好載荷/航程能力的同時有更好的低空高速地形跟蹤飛行品質。基本上可以說明轟-20比B-2更加重視低空突防能力,為此不惜稍微犧牲隱身性能。此外,從轟-20的飛翼佈局看,該機基本不具備超音速能力。

總之,不管是傳統飛翼還是“折邊風箏”,都屬於飛翼。


飛豹科普秀


轟炸機超音速突防和兼顧一定機動性是上個世紀的設計思路。

轟炸機本身追求大航程大載荷的情況下本身重量就很大,滿載100餘噸戰略轟炸機請問要什麼機動性?

這種想法就是錯的就算是戰鬥機機動性也比不過導彈,既然比不過還那麼重要那麼高機動性幹嘛?


再說說超音速,美國F22戰機在超音速巡航的時候美國專家是這樣說的,超音速飛行的F22在天空中就像一團巨大的火球(在紅外探測系統下)。

我的看法是我們要走美國的路,搞類似B21的戰略轟炸機而不是類似俄羅斯圖160戰略轟炸機,思想要進步不要退步。


李曉偉


很明顯,傳說中的轟20就是飛翼造型,答案就在今天航空工業今天發佈的宣傳片裡。

19年前的今天,美國用一種四發、飛翼佈局的隱形轟炸機悍然轟炸了我駐南聯盟大使館,造成我3名同胞犧牲。19後的今天,航空工業在一則宣傳片的末尾用這樣一個畫面揭示了我國下一代轟炸機的樣子:雖然蒙著面紗,仍能分辨出這也是一種沒有尾翼的飛翼佈局隱形轟炸機…與轟炸我使館的美國轟炸機如出一轍。在強敵的壓力下,我們倔強的活成了我們曾經羨慕的樣子。

飛翼佈局仍然是兼顧航程載荷性能氣動性能和隱身性能的最好佈局,也是大型轟炸機最適合的方案。近期某官方雜誌和沈飛的內部刊物上流露出一種中型超音速隱身轟炸機的方案,使很多軍迷和網友以為這就是中國未來轟炸機的樣子。

該雜誌是我國官方舉辦的雜誌,有一定的權威性,所以這個封面給很多軍迷“欽定”的感覺。
而近期網上流傳甚光的沈飛內部刊物(鶻鷹神話)

中的這張照片中那個隱身特徵明顯的機頭模型與上圖《航空知識》封面遙相呼應,我國下一代隱身轟炸機“呼之欲出”。

筆者覺得這個所謂的中型超音速隱身轟炸機不太靠譜,應該是我國軍工企業眾多驗證方案的一種,原因如下:

1、按照我國嚴格的保密制度,如此重要的機型資料不可能如此大肆傳播,列位想想殲20,還有其他重要型號,這樣曝光過嗎?

2、網上曝光的這個超音速隱形轟炸機方案,顯然是一種起飛重量40-50噸的戰術轟炸機,為了追求超音速性能,機身扁平,造成內置彈倉尺寸有限、機內燃油有限而且造價肯定不菲。一個作戰半徑不足2000公里、不能內置大型巡航導彈的隱形轟炸機跟殲20相比有什麼優勢呢?空軍有什麼理由採購呢?

所以,筆者愚見,這個玩意應該沒什麼下文了。

如不出意外的話,上圖才是轟20的樣子。一種四發、飛翼佈局的隱身戰略轟炸機,航程超過一萬二千公里、載彈量超過25噸的戰略大殺器。希望有一天,我們的轟20“誤炸”了美國駐日本大使館,美國的青年們到中國駐美國大使館門前抗議,而我們的外交官聳聳肩、擺擺手對“誤炸”表示遺憾。然後我們的遠程巡邏機在夏威夷空域撞掉美國的伴飛戰鬥機,而我們的外交官還是聳聳肩、擺擺手表示遺憾…我覺得最好的報復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除紅外雷達以外的軍用雷達探測原理就是反射面積,當反射面積達到臨界值的時候,雷達就會自動判定為戰機,而轟炸機龐大的體型就是最好的反射體,所以普通的轟炸機在雷達面前是無所遁形的,想要減小反射面積,一個是改變外形,一個就是採用可以吸收雷達波的材料,B2在這兩方面做的確實是很到位的,飛翼佈局有效減小了雷達反射面積,吸波材料又進一步減少了反射回去的雷達探測波,但是飛翼佈局的弊端也很明顯,第一就是飛行速度,飛翼佈局不利於飛行,所以B2屬於亞音速轟炸機,第二就是機動性,飛翼佈局基本沒有什麼機動性可言,轉彎都很費勁,飛翼佈局確實有利於隱身,但是不是飛翼佈局不一定就不能隱身,所以我們的轟20也許在隱身和機動性上做了調整了兼顧,或者我們在常規佈局上做了重大的突破,使常規佈局也可以達到隱身效果


從心開始139629221


(中航工業最新披露畫面,“下一個回事誰?”很明顯是一個飛翼佈局)

首先,根據中航工業西飛最近披露的宣傳片畫面,“轟-20”(軍迷愛稱 目前沒有確切型號)的下一代轟炸機有很大幾率會選擇飛翼佈局。這可能跟題主獲得的消息來源有所不同。先說說戰略轟炸機為什麼不考慮超音速性能和機動性。對於大型戰略轟炸機來說,幾大要素關鍵:載彈量、航程、隱身,這都是現在所需要兼顧的。

而超音速巡航,這個曾經熱門的突防技術,在動輒末端5、6馬赫防空導彈面前,並沒有突出性能。同時,由於現代戰略轟炸機的主要任務並不是直接飛臨敵方上空執行投彈任務,而是在中遠距離和敵方防區外對敵實施精確打擊,所以主要選擇的武器是巡航導彈。自己不需要以身犯險。自然就不需要超音速巡航能力。

(圖-160固然拉風 但是其隱身能力並不佳 所以還是主要執行防區外打擊任務)

至於“機動性”就更沒有辦法兼顧,空空導彈末端機動能力甚至達到60G,現代戰鬥機能夠承受的載荷也就9-10G,依靠機動性來躲避敵方防空導彈,並不現實。所以,從反方向推論,也不可能主要去兼顧“超音速”和“機動性”這兩個參數來建造大型戰略轟炸機。

飛翼的氣動佈局,主要還是在隱身性能上突出,氣動效率倒不是很高,尤其是在起飛和著陸階段,飛控需要對升力進行比較複雜的控制,這也導致了飛翼氣動佈局的研製難度。美軍的B-2就曾經因為傳感器事故而導致在起飛階段墜毀,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這種大型飛翼氣動佈局的設計難度之大。

對於現代戰略轟炸機來說,核心任務其實就是2個,執行“對敵防區外遠程打擊”(儘可能裝大彈藥)還有就是“核威懾巡航能力”(續航能力盡可能長,儘可能降低被敵方探測到)。所以,正因為這兩個任務,飛翼氣動佈局才是相對下最為合適的。當然,不排除未來會有更好的氣動佈局出現,但如今對比來看,暫時並沒有特別好的替代方案。

以上為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粗淺的認識和資訊整合,僅供拋磚引玉,歡迎更多深入討論。

軍事天地


我說一句外行的觀點,咱們中國的飛機比如轟20,要想趕超美國直接就該玩一個美國不敢想的東西,比如變形(並非像變形金剛那樣只要局部變形就可以)在常規狀態下轟20是隱身飛翼佈局,當作戰情況出現變化,需要高機動性的時候飛翼佈局可變形成為帶尾翼佈局,這樣應該是最牛幣的,能直接嚇死美國。比如圖中這兩種形態互相轉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